醛还原酶论文-包曙光,魏情情,刘智康,聂祥,门淑珍

醛还原酶论文-包曙光,魏情情,刘智康,聂祥,门淑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醛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南芥,α,β-不饱和醛,醛还原酶,At3g04000

醛还原酶论文文献综述

包曙光,魏情情,刘智康,聂祥,门淑珍[1](2016)在《拟南芥醛还原酶编码基因At3g04000表达模式分析及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体内的α,β-不饱和活性醛类化合物对植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清除这些α,β-不饱和活性醛类化合物对于植物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前人研究报道通过体外酶活测定和异源瞬时表达鉴定拟南芥At3g04000基因编码的蛋白为NADPH依赖的叶绿体醛还原酶(Arabidopsis NADPH-dependent chloroplastic aldehyde reductases,At Chl ADRs),推测其在清除叶绿体中长链(≥5)α,β-不饱和醛类物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该研究主要构建了拟南芥At3g04000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载体Pro At3g04000:GUS、亚细胞定位分析载体At3g04000-EGFP和过量表达载体At3g04000-OE,并获得了转基因拟南芥,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了At3g04000基因在拟南芥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拟南芥At3g04000基因在幼苗中的转录水平最高,在莲座叶、茎生叶、花序和角果中均有较高的转录水平;而在根部和茎秆中的转录水平较低。通过对Pro At3g04000:GUS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分析可知,At3g04000基因在子叶、莲座叶和萼片的维管组织和保卫细胞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在根的维管组织中有较弱的表达。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对At3g04000-EGFP转基因植株的观察和分析发现,At3g04000不是定位于叶绿体中,而是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拟南芥醛还原酶编码基因At3g04000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6年06期)

吴茜,王仕稳,曹丹,陈道钳,张梅娟[2](2015)在《超表达拟南芥2-烯醛还原酶基因对烟草抗旱性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是否可以利用2-烯醛还原酶(AER)来清除活性氧下游的醛自由基达到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以超表达拟南芥AER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SR)为研究材料,利用干旱胁迫处理进行抗旱性分析,测定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各个烟草株系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MDA和H2O2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株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H2O2的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2)复水之后,烟草植株的各项生理指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转基因株系相比于野生型恢复迅速,恢复能力更强。研究认为,超表达AER基因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及其下游醛自由基来提高烟草的抗旱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周小芬,王华倩,王真史,林卫萍,杜志云[3](2015)在《醛还原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醛还原酶(aldehyde reductase AKR1A1,EC1.1.1.2)是醛酮还原酶家族成员,能将有毒醛还原成相应的醇。构建含有组氨酸标签、肠激酶切位点与AKR1A1基因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 ET-22b-(His)6-DDDDKAKR1A1。将该质粒转化至Rosetta宿主菌中,通过对表达条件的优化,确定表达条件为0.25 mmol/L IPTG、16℃、80 r/min诱导14 h,重组蛋白以可溶形式表达。采用亲和纯化得到纯度为90%的pel B-(His)6-DDDDKAKR1A1融合蛋白。重组蛋白用肠激酶特异性剪切,经过Ni-NTA、Sephadex G-75再次纯化,得到纯度为98%的野生型AKR1A1蛋白。使用Western blotting和蛋白质序列分析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利用体外酶动学方法测定(His)6-DDDDK-AKR1A1的比活力为(41.3依0.1)U/mg、AKR1A1比活力为(79.4依0.15)U/mg。使用该蛋白建立醛还原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对已上市的13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奥沙普秦、酮基布洛芬、托芬那酸、氟灭酸等对AKR1A1有很高抑制作用。本研究表达纯化了高比活力的野生型醛还原酶,并应用该酶研究已上市的非甾体抗炎药对AKR1A1的抑制活性,所获得结果为非甾体抗炎药的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3期)

李立威[4](2014)在《甘蓝醛还原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醛酮还原酶是NAD(P)H依赖型的氧化还原酶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可以催化许多羰基化合物的还原。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甘蓝BoAKR1, BoAKR2, BoAKR3, BoAKR4, BoAKR5和BoAKR6共6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oAKR1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48bp,编码315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5.1283KDa,理论等电点6.61; BoAKR2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48bp,编码315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5.2804KDa,理论等电点5.77; BoAKR3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48bp,编码315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5.1884KDa,理论等电点6.11; BoAKR4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33bp,编码310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4.6679KDa,理论等电点6.61; BoAKR5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06bp,编码301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3.6625KDa,理论等电点5.94; BoAKR6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为936bp,编码311个氨基酸,其预测分子量为34.5305KDa,理论等电点5.94。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蓝BoAKRs与十字花科山萮菜属Eutrema salsugineum,盐芥属小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荠菜属Capsella rubell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A. lyrata subsp. Lyrata的AKRs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82%~93%,这说明了AKRs在十字花科植物中是高度保守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oAKR1-BoAKR6与(?)AKR4C亚家族成员聚为一支,这说明了BoAKRs属于AKR4C亚家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甘蓝BoAKR1-BoAKR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在小菜蛾取食为害过程中BoAKR1基因的表达量在2h达到峰值,4h之后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对照组该基因的表达量较低;而其它5个基因,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这说明了小菜蛾取食诱导了甘蓝醛还原酶基因BoAKR1的表达。BoAKR1基因在小菜蛾取食胁迫下甘蓝的防御中起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15)

陶朕[5](2013)在《烟草叶际微生物中维生素B_6代谢酶吡哆醛还原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哆醛还原酶(pyridoxal reductase,PLR)是维生素B6代谢关键酶。从烟草-叶际微生物共生系统中提取PLR粗酶后,采用苯肼衍生方法测定PLR活性,鉴定PLR酶的来源,对叶际表面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并分析对应的活性,对其基本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叶际微生物是PLR酶的主要来源,从烟草叶面分离得到了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微生物;数量上细菌>真菌>放线菌;而同浓度下PLR活性比较,真菌>细菌>放线菌;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在pH值7.0时,酶活力最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雷亮,陶朕,徐凡,吴媚[6](2013)在《芹菜叶面微生物吡哆醛还原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叶际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叶际表面微生物通过与宿主植物的互作,改善其栖居环境并促进植物生长。从芹菜叶际生态系统中分离得到吡哆醛还原酶(Pyridoxal Reductase,PLR),采用苯肼衍生方法检测其活性并确定PLR的来源,对叶际表面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确定储藏过程中芹菜叶片表面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并对PLR的基本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LR主要来源于真菌,在相同菌浓度下,PLR活性的强弱依次为真菌>细菌>放线菌。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反应pH值为7.5,并且在NADPH的参与下,其催化活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雷亮[7](2013)在《植物(芹菜)叶片吡哆醛还原酶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B6(VB6)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游离型为吡哆醇(Pyridoxine,PN)、吡哆醛(Pyridoxal,PL)和吡哆胺(Pyridoxamine,PM),相应磷酸酯形式为磷酸吡哆醇(Pyridoxine-5’-phosphate,PNP)、磷酸吡哆醛(Pyridoxal-5’-phosphate,PLP)和磷酸吡哆胺(Pyridoxamine-5’-phosphate,PMP)。其中PLP是VB6的主要辅酶形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除参与多种氨基酸的代谢反应外,还涉及多种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反应。在生物体中,存在两种PLP合成途径,一种是从头合成途径(denovoPathway),另一种是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Pathway),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从头合成PLP,而动物则需要从外界摄取VB6通过补救途径合成机体所需PLP。其中,吡哆醛还原酶(PyridoxalReductase,PLR)是一种重要的酶,催化还原PL生成PN,维持PL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在对植物中VB6代谢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芹菜叶片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浴(37℃,6h)以后,才能检测出PLR的催化活性。本课题以芹菜叶际为研究对象,研究吡哆醛还原酶的来源和基本性质。实验采用采用苯肼衍生方法,在410nm处,检测PL和苯肼生成的有色络合物含量,测定芹菜叶片中吡哆醛还原酶(PyridoxalReductase,PLR)活性,并确定PLR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芹菜叶际的PLR活性主要来源于芹菜叶片表面附着微生物。在无菌操作环境中,对芹菜叶际表面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确定储藏过程中芹菜叶片表面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PLR主要来源于真菌,在相同菌浓度下,PLR活性的强弱依次为真菌>细菌>放线菌。结果显示: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7℃,最适催化pH为7.5。在35℃~45℃条件下,该酶显示出较高的活性,高于4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损失加快;在pH7~8.5范围内酶活力较大,在pH6.5时酶活性降低为最高酶活性的44.68%。以NADPH为供氢体时,PLR有显着的催化活性;而以NADH为氢供体时,PLR没有显示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陶朕[8](2013)在《植物(烟草)叶片吡哆醛还原酶的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B_6(VB_6)是一类吡啶类化合物的总称。基本类型有吡哆醇(Pyridoxine,PN)、吡哆醛(Pyridoxal,PL)、吡哆胺(Pyridoxamine,PM),对应的磷酸酯型有磷酸吡哆醇(Pyridoxine-5′-phosphate,PNP)、磷酸吡哆醛(Pyridoxal-5-′phosphate,PLP)和磷酸吡哆胺(Pyridoxamine-5′-phosphate,PMP),其中PLP是其重要的辅酶形式,参与涉及氨基酸代谢的多种反应。已有的研究已经确认真核生物、细菌、植物中普遍存在一条相似的PLP补救途径,来实现VB_6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而吡哆醛还原酶(Pyridoxalreductase,PLR)在生物体内VB_6各化合物转换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以催化PL转换生成PN。烟草作为一种模式植物,其体内VB_6各化合物之间的转换代谢已有研究。在对烟草代谢途径中PLR进行研究时,发现磨碎的烟草溶液体系必须经过35°C水浴后,才能检测出PLR活性。本文通过对烟草叶片PLR的来源、性质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烟草体内VB_6的转换代谢,以及烟草与其叶面微生物间VB_6转换代谢的相互影响都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无菌烟草和有菌烟草在磨碎立即反应、35℃水浴后反应两种条件下,分别测定其溶液体系中PLR酶酶活进行比较分析,确认了烟草叶围微生物是烟草叶片PLR的主要来源。烟草叶围微生物分离后经过菌落观察与镜检分析结果为,细菌中的优势菌属是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真菌中优势菌属是酵母菌,放线菌中优势菌属是链霉菌属。在同浓度下测定真菌、细菌、放线菌中PLR酶酶活,发现其大小关系为:真菌>细菌>放线菌。通过不同叶面环境下测定叶面微生物数量,得到了烟草叶围微生物数量大小关系为:细菌>真菌>放线菌。经过对烟草中PLR粗酶在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pH以及不同反应温度下酶活的测定,得到了此酶在35℃,在pH7.0,反应2h时酶活力最高。经过多种细胞破碎方式的尝试和分级沉淀后,得到了PLR酶是种非细胞质存在形式的酶。(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马成伟[9](2012)在《醛还原酶辅酶识别与天门冬氨酸激酶变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自身及外界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代谢调控使得生物体能对自身及外界信号产生反馈并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作为生命的体现者,同时也是生物体代谢调控的重要参与者。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中,深入理解蛋白质的动态行为原理对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认识以及新功能蛋白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方法的快速发展,分子模拟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实验研究难以替代的手段。本论文旨在研究代谢调控中与分子识别和信号传导相关的动态行为原理,内容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该部分以1,3-丙二醇的生物合成为工程背景,以调控过程的分子识别为动态模型,以1,3-丙二醇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揭示了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非特异性醛还原酶对辅酶Ⅰ/Ⅱ的特异性识别机理,并完成了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辅酶结合特异性的设计与改造;第二部分由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该部分以L-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为工程背景,以调控过程的信号传导为动态模型,以天门冬氨酸激酶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可揭示变构调节过程动态行为特征的能量耗散模拟方法,并基于能量耗散模拟给出了构建分子内信号传导网络的新方法,以及该方法在多聚体蛋白亚基间信号传导分析中的应用。在第二章Klebsiella pneumoniae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辅酶结合特异性的设计与改造中,首先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得到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叁维结构,然后对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与辅酶结合的过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对辅酶的结合起到主要作用。丙氨酸突变扫描显示,Asp41是决定辅酶特异性的唯一关键氨基酸残基,Asp41的侧链与辅酶Ⅱ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作用。以Kpneumonia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编码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基因dhaT,酶切后连接到载体pET23a(+),以该重组载体为模板进行引物重迭延伸定点突变。将原始载体和突变后的重组载体在E. coli DH5α中克隆,以E. coli BL21(DE3)为表达宿主进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级纯度的原始酶和突变酶。酶活测定的结果表明,突变酶以辅酶Ⅰ和辅酶Ⅱ为辅酶时的比酶活分别为629.38U mg-1和277.35Umg-1,而原始酶分别为706.90U mg-1和20.95U mg-1。结合酶动力学参数可知,改造后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可以既能够利用辅酶Ⅰ,又能够利用辅酶Ⅱ。在第叁章Klebsiella pneumoniae非特异性醛还原酶对辅酶Ⅰ/Ⅱ识别的研究中,首先以K. pneumoniae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得到醛还原酶的基因,酶切后连接到载体pET23a(+),将重组载体在E. coli DH5α中克隆,并以E. coli BL21(DE3)为表达宿主进行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级纯度的酶。对纯化后的酶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催化还原反应时,该酶表现出非特异性;而在氧化反应中则无催化活性。且辅酶Ⅰ和辅酶Ⅱ均可参与还原反应的进行,但对辅酶Ⅱ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特性。采用同源模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该酶的辅酶结合机制进行了研究。氢键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醛还原酶与辅酶Ⅱ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作用远强于与辅酶Ⅰ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结合自由能分解的结果表明,与不同辅酶结合时自由能的差异主要是由残基链Gly37-Val41与辅酶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极性溶剂化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的。在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辅酶结合特异性的比较中发现,与辅酶Ⅱ腺嘌呤核糖上2’位羟基相连的磷酸基团附近的Gly38是决定新型醛还原酶辅酶结合特异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的动态行为是其功能的基础,尤其表现在与变构调节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中。为了揭示蛋白质变构调节过程的动态行为特征,论文第四章以E. coli中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酶—天门冬氨酸激酶Ⅲ作为动态模型,对其进行能量耗散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能量耗散的过程中,受能量扰动的氨基酸残基数目随耗散时间表现为双曲线形式。采用双态Boltzmann方程对该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并由此定义了可表征能量耗散过程的两个参数—半数响应时间和耗散速率常数。同时,残基响应时间显示,在E. coli天门冬氨酸激酶Ⅲ的变构调节过程中,除了ACT2结构域的信号传导途径之外,在调节位点与催化位点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途径,即ACT1结构域中的β15-αK环途径。此外,在残基响应时间的基础上,引入了蛋白质动力学模块的概念。与蛋白质结构模块的概念不同,蛋白质动力学模块可以从蛋白质的动态行为的角度揭示其行为特征及其与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对E. coli天门冬氨酸激酶Ⅲ突变酶的研究中,能量耗散模拟揭示了突变位点对变构调节过程动态行为的影响机制。在能量耗散模拟的基础上,论文第五章给出了一个构建分子内信号传导网络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变构调节过程的动态信息(信号传导的方向信息)引入蛋白质残基相互作用网络而得到信号传导网络。在以E. coli天门冬氨酸激酶Ⅲ为动态模型的研究中,所构建的信号传导网络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偏好性,如结构域,二级结构类型以及氨基酸残基的保守性等。网络超级节点中枢的发现表明,变构调节倾向于将具有较高连接度的氨基酸残基聚集起来共同实现信号的传导过程。此外,为了衡量氨基酸残基在信号传导网络中的传导能力,定义了一个新的网络参数一传导系数。同网络分析中节点度的概念相比,该网络参数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有向网络中节点的信息传递能力。通过与已有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变构调节功能位点的预测能力,能够预测出所有可以减弱或消除变构调节活性的功能位点。蛋白质亚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是许多生物系统代谢调控的基础,揭示亚基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亚基间相互作用与蛋白质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最后一章以来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的异源多聚体变构蛋白—天门冬氨酸激酶作为动态模型,来揭示与亚基间相互作用及变构调节相关的的信号传导过程,尤其是亚基间信号传导的分析。为此,分别对各亚基和整个蛋白质进行了能量耗散模拟及信号传导网络的构建。研究显示,效应分子苏氨酸并不对变构调节过程做出贡献,而只是参与亚基间的相互结合。在变构调节的过程中,信号由赖氨酸结合位点传导至催化位点的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亚基间信号传导的方式,又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即先通过亚基间信号传导的方式将信号传导至α-亚基的调节结构域,再通过亚基内信号传导的方式传导至催化结构域,进而影响催化位点的活性。同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的比较,该方法同样能够预测出所有可以减弱或消除变构调节活性的功能位点,进一步表明了该方法应用的普遍性。综上所述,本论文以1,3-丙二醇生物合成中辅酶Ⅰ/Ⅱ的分子识别和L-赖氨酸生物合成中天门冬氨酸激酶的分子内信号传导为研究实例,展示了蛋白质的动态行为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蛋白质分子工程在代谢调控领域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实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3-01)

张乐[10](2008)在《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醛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1,3-丙二醇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聚酯合成工业上。微生物转化法生产1,3-丙二醇与化学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近年来,微生物转化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甘油歧化的氧化途径提供的NADH的量是有限的,从而限制了1,3-丙二醇的合成。代谢流分析表明,如果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既能利用NADH,又能利用NADPH,将会增加1,3-丙二醇的产量。根据计算机模拟的结果,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Asp41突变为甘氨酸,来改变该酶结合辅酶的特异性。酶活测定结果显示,突变酶分别以NADH和NADPH为辅酶时比酶活分别为629.38 U/mg和277.35 U/mg,而原始酶分别为706.90U/mg和20.95 U/mg。原始酶对NADH的米氏常数(K_m)和转换数(k_(cat))分别为0.015mmol/L和90.64 1/s。突变酶对NADH的K_m和k_(cat)分别为0.48 mmol/L和411.61 1/s,对NADPH的K_m和k_(cat)分别为0.14 mmol/L和187.35 1/s。虽然突变酶利用两种辅酶的K_m都有所增加,但是利用NADH的k_(cat)比原始酶提高3.54倍,利用NADPH的k_(cat)比原始酶提高1.07倍。以Klebsiella pneumoniae DSM2026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醛还原酶的基因yqhD,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3a(+)上,重组质粒在E.coli 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经过Q-Sepharose和Sephacryl S-300两步柱层析纯化后,得到电泳条带单一的纯酶。以3-羟基丙醛为底物,测得该酶的比活力为3.8 U/mg,而以1,3-丙二醇为底物时,检测不到酶活力。该酶的最适pH为5.8,最适温度为60℃。该酶可利用多种底物,对丁醛的酶活力最高,其次是3-羟基丙醛。该酶对NADPH和NADH的K_m值分别为0.07 mmol/L和1.42 mmol/L,表明它依赖辅酶的灵活性。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叁个重组质粒pDK6-dhaT,pDK6-dhaT'和pDK6-yqhD,分别将叁个重组质粒转化入Klebsiella pneumoniae DSM2026。在摇瓶培养实验中,甘油的初始浓度为50 g/L,构建的叁株重组Klebsiella pneumoniae DSM2026(pDK6-OX)的1,3-丙二醇产量均比对照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1)

醛还原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是否可以利用2-烯醛还原酶(AER)来清除活性氧下游的醛自由基达到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以超表达拟南芥AER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SR)为研究材料,利用干旱胁迫处理进行抗旱性分析,测定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各个烟草株系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MDA和H2O2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烟草株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H2O2的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2)复水之后,烟草植株的各项生理指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转基因株系相比于野生型恢复迅速,恢复能力更强。研究认为,超表达AER基因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及其下游醛自由基来提高烟草的抗旱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醛还原酶论文参考文献

[1].包曙光,魏情情,刘智康,聂祥,门淑珍.拟南芥醛还原酶编码基因At3g04000表达模式分析及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获得[J].广西植物.2016

[2].吴茜,王仕稳,曹丹,陈道钳,张梅娟.超表达拟南芥2-烯醛还原酶基因对烟草抗旱性的作用机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3].周小芬,王华倩,王真史,林卫萍,杜志云.醛还原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4].李立威.甘蓝醛还原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4

[5].陶朕.烟草叶际微生物中维生素B_6代谢酶吡哆醛还原酶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

[6].雷亮,陶朕,徐凡,吴媚.芹菜叶面微生物吡哆醛还原酶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

[7].雷亮.植物(芹菜)叶片吡哆醛还原酶来源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

[8].陶朕.植物(烟草)叶片吡哆醛还原酶的来源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3

[9].马成伟.醛还原酶辅酶识别与天门冬氨酸激酶变构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10].张乐.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和醛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  

醛还原酶论文-包曙光,魏情情,刘智康,聂祥,门淑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