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休眠孢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抑制性消减杂交,差异表达基因
休眠孢囊论文文献综述
杨傲傲[1](2017)在《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休眠条件下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藻是引起海洋有害藻华形成的主要种类,生活史研究是研究甲藻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及基本生物学特征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甲藻藻华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产孢囊类甲藻的生活史中,休眠孢囊是甲藻渡过不利环境条件如季节性低温、缺氧、黑暗和营养限制等的重要阶段。研究甲藻孢囊的形成、休眠和萌发过程,特别是在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休眠孢囊形成、休眠和萌发的基因调控机制,对从基本生物学机理上认识甲藻藻华的动力学过程和进一步认识藻华的地理扩散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迄今为止,文献中关于这一关键生物学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几乎空白。为此,本论文以世界性分布、经常性形成藻华、较易形成休眠孢囊的甲藻-锥状斯氏藻为模式研究对象,研究了甲藻休眠孢囊与营养细胞间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和孢囊休眠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对休眠条件的响应,包括以下研究:(1)建立获取大量休眠孢囊的方法:通过添加天然的细沙与锥状斯氏藻营养细胞共培养的方式,实现了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的产量和产速大幅提升。实验数据表明,添加细沙的处理组休眠孢囊数量最多时为同期对照组的107倍,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过程对休眠孢囊大量需要的问题。同时还发现此方法同样可以提高短沟别什莱藻、Levanderina fissa等产孢囊类甲藻的休眠孢囊产量,但对一些正常培养条件下不易产生休眠孢囊的种类如多环旋沟藻、红色赤潮藻、哈曼褐色多沟藻等则效果不大。(2)成功构建了休眠孢囊的cDNA消减文库: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以休眠孢囊的cDNA作为测试方(tester),营养细胞的cDNA作为驱动方(driver),经过消减杂交、二轮PCR扩增产物克隆转化,再去掉空载、多克隆后,从1314个单菌落中获得阳性克隆1247个,阳性率为94.9%,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在250~1000 bp之间。随后,经过斑点杂交进一步筛选和验证,共得到1075个显着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片段,筛选效率为86.2%。(3)对消减文库进行序列分析及验证:消减文库中长度大于100 bp的序列有925条,总碱基数为390,746 bp,序列长度在102-1806 bp之间,平均长度为422 bp。经拼接组装后,共得到280条序列,其中44条为contigs。在280条序列中,74.3%的序列均有功能注释。对于未有注释信息的序列,可能主要由于序列较短不足以判断其功能或功能未知(因为甲藻中已知功能的基因研究尚极少)。对具有功能注释的基因,187条序列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其中55条为代谢过程;142条注释到分子功能,主要是催化活动(61条);57条基因序列注释到代谢通路,占KEGG代谢通路总数的70%。通过采用甲藻中特异存在的剪接前导序列(Spliced Leader,SL)为上游引物和基于所获得的序列设计的特异性下游引物对注释为能量代谢的若干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结果证明筛选到的消减序列确实来自于甲藻锥状斯氏藻。(4)锥状斯氏藻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在进行基因表达差异研究之前,以营养细胞cDNA为模板,用叁个生物平行及叁个技术平行,根据Ct值和溶解曲线筛选内参基因。6个候选基因的平均Ct值均在30以内,GeNorm软件通过计算平均变异度M得出候选基因的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CYC&UBC>PEPCK>ACT>GAPDH>COX1。根据V_(2/3)<0.15确定需要内参基因的最佳数目为2。通过Normfinder软件计算各候选内参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稳定值SV,得出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PEPCK>ACT>CYC>GAPDH>COX1>UBC。Bestkeeper软件通过计算各候选基因Ct值的相关系数r,得出6个基因稳定性由高到低为:CYC>UBC>PEPCK>GAPDH>ACT>COX1。综合上述叁个常用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软件的分析结果,后续的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研究选用CYC和PEPCK作为内参基因。(5)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囊及处于不同休眠条件下的休眠孢囊内的差异表达研究:从消减文库与锥状斯氏藻转录组文库相似性大于90%且有功能注释的65条序列中,根据所注释的功能在孢囊休眠过程中可能的作用,综合序列长度、扩增曲线Ct值及溶解曲线,选定ATP合成酶β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及一个翻译延伸因子,以CYC(Cyclophilin,亲环素)和PEPCK(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为内参基因,进行后续差异表达分析,即定量检测所选基因在处于不同休眠状态的休眠孢囊中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上述叁个基因在休眠孢囊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营养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而且,表达水平总体上随着休眠孢囊在黑暗、低温、无氧或低氧环境下的延长而有所降低,表明休眠孢囊在休眠状态下对环境条件变化仍保持着快速的应激反应,且通过降低能量代谢水平以保存能量储存从而延长存活时间或者为萌发储备能量。这一结果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解释休眠孢囊在海洋沉积物中渡过长期黑暗、低温而保持存活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唐赢中,胡章喜,邓蕴彦[2](2016)在《休眠孢囊作为甲藻有害藻华年际频发和地理扩散一种关键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持续升高、规模和面积不断增大,使我国水产养殖业、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近岸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在引起有害藻华的众多原因中,甲藻的特殊生活史策略(尤其是形成休眠孢囊)提供了一种关键的机理。孢囊的形成过程通常伴随着基因重组,从而增加了赤潮藻的生态适应性;孢囊具有厚的囊壁,增加了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也使其免于病原体的感染和捕食者的攻击;孢囊的适时萌发不但为藻华提供了"种源",而且它们可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如船舶压舱水)传播,从而扩大了其地理分布。本文从如下几个重要方面综述并讨论了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的最新进展:(1)甲藻生活史的复杂性和有关甲藻孢囊概念及归类的争议;(2)沉积物中孢囊分布图(cyst mapping)在藻华模型和预测(报)中的重要性,以及孢囊分布/丰度与藻华规模耦合关系的复杂性和条件依赖性;(3)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若干影响因子及其复杂性和可变性;(4)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各种组学手段在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中的部分应用,特别是植物激素在孢囊形成、萌发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在简要评述了国际、国内有关研究历史中的路标性成果后,最后强调了4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集刊》期刊2016年00期)
王朝晖,张玉娟,曹宇[3](2010)在《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调控因子的实验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一种常见赤潮种类,为了了解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萌发的内外在调控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和25℃)、储存温度(4、15、20和25℃)、储存时间(30和60d)、营养盐含量(N:500μg·L-1,P:74―1.5μg·L-1;P:74μg·L-1,N:100―10μg·L-1)以及缺氧对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的影响。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强制性休眠期在15—25d,不同温度下孢囊最终萌发率差别不大,为75%―82%,但低温可减缓孢囊的萌发速度。高温(25℃)和长时间保存(30d以上),可导致萌发率明显降低。N、P营养盐对孢囊萌发影响不明显,缺氧和黑暗能完全抑制锥状斯氏藻的孢囊萌发。结果表明:锥状斯氏藻孢囊较短的强制性休眠期和高萌发率,使其孢囊在广东沿海全年各季节均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并造成该藻赤潮的循环发生;同时,当孢囊悬浮至溶氧丰富、光线合适的上层水体,才能促进孢囊大量萌发,从而引发赤潮。(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蓝东兆,李超,方琦,顾海峰[4](2005)在《福建省主要河口海湾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分类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福建省厦门湾、闽江口海域、叁沙湾叁个主要河口海湾14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甲藻休眠孢囊的系统分析,根据甲藻休眠孢囊的形状、外壁结构、颜色、表面修饰物等形态特征共鉴定出9属25种及不定种,并对各孢囊属种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其中有毒甲藻休眠孢囊2种,即Alexandrium minutun,A. tamarense, 有害种类4 种, 即Alexandrium affine,Lingulodiniumpolyedrum,Scrippsiella trochoide.通过对比表明Alexandrium affine,A. minutum,Diplopeltacf. parva,Polykrikos cf. schwartzii,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Protoperidinium minutum,P.cf. minutum,P. cf. americanum 以及Alexandrium sp.,Protoperidinium sp.1,P. sp.2等11种甲藻休眠孢囊为本次在福建省海域新发现的种,这些新发现的甲藻种类可能是近年来通过国际间往来的航运船只在我国沿岸海域排放压舱水或贝类引种带来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5年02期)
方琦,蓝东兆,顾海峰,李超[5](2004)在《闽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闽江口 50 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甲藻孢囊 17 种,隶属 7 属,主要的种类有锥状斯氏藻 (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科夫/无纹多沟藻 ( Polykrikos kofoidii/schwartzii )、斯氏膝沟藻 ( G. scrippsae )和具刺膝沟藻 ( Gonyaulax spinifera );锥状斯氏藻为最丰富的种;并检出有毒种塔玛亚历山大藻 ( Alexandrium tamarense )。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甲藻休眠孢囊主要分布在砂-粉砂-粘土沉积物类型中;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有可能在每年 5—6 月、10—11 月对该海域的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应加强监测。(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4年06期)
蓝东兆,方琦,顾海峰,李超[6](2004)在《厦门湾沉积物中有害有毒甲藻休眠孢囊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潜在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通过分析厦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甲藻休眠孢囊,发现了1种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休眠孢囊,及两种有害甲藻休眠孢囊: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spinifera).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了培养,并初步研究了该藻的毒性及贝类对其毒素的积累.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沉积物中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是有毒的.它的较适宜生长环境条件是:水温20~25℃,盐度为25~30,光照度为3000~5000lx.塔玛亚历山大藻在每年的4月26日至6月10日、10月11日至11月20日可能会形成有害藻华,危害厦门海域的海洋生物并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4年04期)
顾海峰,蓝东兆,方琦,王宗灵,蔡锋[7](2003)在《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4个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 (A .catenella)休眠孢囊的分布及萌发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厦门港仅在X1和X2站位有分布 ,且密度很小 (0 .4个·g-1) ;广西只在G2站位有发现 ,密度较少 (2 .5个·g-1泥样 ) .闽江口有 3个站位有分布 ,M4站位的 4~ 6cm层密度最大 ,达到 6个·g-1泥样 ;长江口的孢囊分布广、密度大 ,DG 2 6站位的 8~ 10cm层孢囊密度达到了 2 3.2个·g-1泥样 .孢囊的分布与沉积物底质类型、沉积速率、海流都有一定的关系 .光照对孢囊萌发没有影响 ,温度升高导致萌发率和存活率均增大 ,而萌发时间缩短 ;在低氧条件下 (0 .0 1mgO2 L-1) ,孢囊萌发率为 0 .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终年都会萌发 .(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3年07期)
李超,蓝东兆,方琦,顾海峰,陈晨[8](2003)在《叁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福建叁沙湾海域 50个站位海底沉积物进行研究 ,共发现 9属 2 0种甲藻休眠孢囊 .其中 ,有毒种类 2种 :Alexandriumminutun、A .tamarense,有害种类 4种 :Alexandriumaffine、Gonyaulaxspinifera、Lingulodinium polyedraum、Scripp siellatrochoidea .文中对孢囊的形态与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3年01期)
休眠孢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几十年,中国近海有害藻华的发生频率持续升高、规模和面积不断增大,使我国水产养殖业、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近岸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在引起有害藻华的众多原因中,甲藻的特殊生活史策略(尤其是形成休眠孢囊)提供了一种关键的机理。孢囊的形成过程通常伴随着基因重组,从而增加了赤潮藻的生态适应性;孢囊具有厚的囊壁,增加了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耐受性,也使其免于病原体的感染和捕食者的攻击;孢囊的适时萌发不但为藻华提供了"种源",而且它们可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如船舶压舱水)传播,从而扩大了其地理分布。本文从如下几个重要方面综述并讨论了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的最新进展:(1)甲藻生活史的复杂性和有关甲藻孢囊概念及归类的争议;(2)沉积物中孢囊分布图(cyst mapping)在藻华模型和预测(报)中的重要性,以及孢囊分布/丰度与藻华规模耦合关系的复杂性和条件依赖性;(3)孢囊形成和萌发的若干影响因子及其复杂性和可变性;(4)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各种组学手段在甲藻生活史和孢囊研究中的部分应用,特别是植物激素在孢囊形成、萌发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在简要评述了国际、国内有关研究历史中的路标性成果后,最后强调了4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休眠孢囊论文参考文献
[1].杨傲傲.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休眠条件下的表达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2].唐赢中,胡章喜,邓蕴彦.休眠孢囊作为甲藻有害藻华年际频发和地理扩散一种关键机制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集刊.2016
[3].王朝晖,张玉娟,曹宇.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萌发调控因子的实验室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0
[4].蓝东兆,李超,方琦,顾海峰.福建省主要河口海湾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分类学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
[5].方琦,蓝东兆,顾海峰,李超.闽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4
[6].蓝东兆,方琦,顾海峰,李超.厦门湾沉积物中有害有毒甲藻休眠孢囊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潜在危害[J].台湾海峡.2004
[7].顾海峰,蓝东兆,方琦,王宗灵,蔡锋.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
[8].李超,蓝东兆,方琦,顾海峰,陈晨.叁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