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中苜一号,EMS(甲基磺酸乙酯),半致死剂量
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论文文献综述
吴兴兰,孙超,燕丽萍,刘翠兰,李丽[1](2015)在《EMS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和不同时间梯度处理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子,分析了EMS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确定了构建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子EMS处理突变体库所需的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EMS处理抑制了中苜一号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在同一EMS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中苜一号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处理相同时间,随着EMS溶液浓度的增加,中苜一号种子的发芽率也逐渐降低。本研究为构建紫花苜蓿中苜一号EMS突变体库和紫花苜蓿优良性状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张学云,王瑜,辛宝宝,袁庆华[2](2015)在《ST紫花苜蓿与‘中苜一号'耐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经诱变筛选得到的ST株系的耐盐性,将ST母本扦插苗与‘中苜一号'的扦插苗进行盆栽,在不同盐浓度下比较其耐盐性。结果表明:ST与‘中苜一号'间的耐盐性无显着差异,但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T仍然保持较高的耐盐性,说明ST的耐盐性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T叶片中积累的K~+较多,Mg~(2+)随胁迫时间变化不大,S_(K.Na)显着高于‘中苜一号',说明ST的叶片在离子吸收和转运机制上能更多地吸收K~+排出Na~+,对盐胁迫的处理更有效。在评价过程中‘中苜一号'的株高明显高于ST,但由于‘中苜一号'的茎秆易倒伏,对植株生长有不利影响,而ST植株直立性好,ST的其他指标都与中苜一号接近,所以ST也可以作为耐盐苜蓿材料。(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杨世超,邓波,张蕴薇,杨富裕[3](2012)在《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碳同化分配与转移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中苜一号)的生长条件进行控制,并在分枝期对其进行13 C脉冲标记,收集标记后第6,12,18,24,30d的叶、茎、根以及土壤样品,测定各样品中13 C含量,以此来探讨苜蓿光合碳的吸收与转移。结果表明:苜蓿各组分光合产物的分配顺序为茎>叶>根;13 C转移速率为叶>茎>根,随着时间的延长,苜蓿各组分13 C含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渗漏到土壤中的13 C含量在0~10cm土壤层显着高于10~20cm,但10~20cm的13 C含量比较稳定。(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韩德梁,韩烈保,周晓静[4](2008)在《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耐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aCl盐溶液及其与外源ABA的互作下,对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小于0.3%)NaCl盐溶液对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幼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50mmol/L的NaCl盐溶液在0~20d对株高、地上生物量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于50mmol/L则使株高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减弱。NaCl盐处理下膜透性增大。外施ABA可减弱NaCl盐对株高、地上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对膜透性的增加效应。相比较,10×10-2mmol/LABA较5×10-2mmol/LABA功效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8年06期)
熊恒硕[5](2006)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Bt和PTA基因转化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是栽培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全球种植面积约3500万hm2。苜蓿的大面积种植,也为苜蓿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有利的生态条件,近两年来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苜蓿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苜蓿的性状已成为可行的手段。实验选取由本研究室通过常规大田育种技术育成的紫花苜蓿品种“中苜一号”作为基因转化受体,首先,以该品种为对象,选用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系统学研究,寻找具有相对较高分化率的外植体和适用于该品种的基本培养基等条件;其次,对“中苜一号”进行了除草剂草丁膦(ppt)的敏感性实验,并具体探讨了转化过程中,菌液浓度(OD600),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影响转化效率的环节。摸索出转化最佳条件为:以“中苜一号”子叶作为外植体,UM为基本培养基,以OD600为0.6的菌液侵染10分钟,转到加盖有一层灭菌滤纸的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后转到筛选培养基上筛选,筛选培养基附加ppt8mg/l及Carb400mg/l。在此基础上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介导,将双基因Bt和PTA转入到紫花苜蓿品种“中苜一号”,最终获得除草剂草丁膦(ppt)抗性的植株,并进行了初步的PCR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待进一步的杂交鉴定及昆虫抗性实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6-05-01)
刘华[6](2004)在《中苜一号紫花苜蓿抗逆性及其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本实验以紫花苜蓿中苜一号(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1')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其抗逆性(耐盐、抗寒)和叶蛋白提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期耐盐实验。结果表明:中苜一号的种子发芽率随盐浓度的增高而降低,浓度在0.6%—0.8%区间内发芽率变化很大,说明此区间为中苜种子萌发的敏感区间。低盐浓度对中苜一号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0.6%NaCl溶液可以作为中苜一号种子耐盐性鉴定盐浓度,幼芽和幼根长可以作为中苜一号种子萌发期的耐盐鉴定指标。 2.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的苗期耐盐实验。结果显示: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株高的生长均受到了明显地抑制,并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出现的盐害症状也较严重,株高可以作为中苜一号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指标。根长不适合作为中苜一号鉴定指标。鲜重和干重可以作为中苜一号耐盐性鉴定的指标。随盐浓度的增加,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细胞膜透性作为中苜耐盐性鉴定的指标比较适宜。 3.盐胁迫下喷施外源ABA对中苜一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无盐处理中喷施ABA,对中苜一号幼苗的株高生长、干重和细胞膜透性均无明显影响。不同盐浓度下喷施不同浓度的ABA减小了盐胁迫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干重增加,细胞膜的透性降低,使中苜一号的耐盐性明显提高,这与前人在小麦、大麦和玉米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4.低温胁迫下,对中苜一号叶片的SOD、POD、CAT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2小时这几种酶的活性最大,此时中苜一号抗寒性最强;在12小时以后酶活迅速下降,这几种酶受到伤害,中苜一号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力下降。 5.中苜一号的叶蛋白提取实验。从实验结果可看出:提取率最高的是发酵法,可以达到35.59%;微波法的提取效果不高,最高仅为13.84%,或许与微波炉的功率太高有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闫春[7](2002)在《盐碱地可种植中苜一号紫花苜蓿》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我国耕地中有一亿亩盐渍化土壤,还有5亿多亩盐碱荒地。因此,盐碱地的改造利用一直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中苜一号耐盐苜蓿的育成和推广,不仅增加了饲料的产量,还能缓解蛋白质饲料短缺的矛盾,同时也大大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中苜一号耐盐苜蓿新品种,是在盐碱地通过混合选择育成。(本文来源于《致富天地》期刊2002年07期)
杨青川,苏加楷,耿华珠[8](1998)在《“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耐盐遗传特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耐盐新品种为材料,应用NCⅡ杂交试验方,研究其耐盐遗传参数,旨在为今后苜蓿耐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苜蓿的干重、株高和分校数诸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狭义遗传力较大,分别为0.425、0.387和0.484,具有通过选择进一步提高耐盐性的遗传潜力。通过盐碱地表型选择的研究,从中得到102个单株的一股配合力,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为叁类:其中,高、中、低一般配合力植株分别为47株,33株和22株。并已从中已得到高度和中度一般配合力植株相互杂交后所产生的种子。(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验证经诱变筛选得到的ST株系的耐盐性,将ST母本扦插苗与‘中苜一号'的扦插苗进行盆栽,在不同盐浓度下比较其耐盐性。结果表明:ST与‘中苜一号'间的耐盐性无显着差异,但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T仍然保持较高的耐盐性,说明ST的耐盐性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T叶片中积累的K~+较多,Mg~(2+)随胁迫时间变化不大,S_(K.Na)显着高于‘中苜一号',说明ST的叶片在离子吸收和转运机制上能更多地吸收K~+排出Na~+,对盐胁迫的处理更有效。在评价过程中‘中苜一号'的株高明显高于ST,但由于‘中苜一号'的茎秆易倒伏,对植株生长有不利影响,而ST植株直立性好,ST的其他指标都与中苜一号接近,所以ST也可以作为耐盐苜蓿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兴兰,孙超,燕丽萍,刘翠兰,李丽.EMS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15
[2].张学云,王瑜,辛宝宝,袁庆华.ST紫花苜蓿与‘中苜一号'耐盐性研究[J].草地学报.2015
[3].杨世超,邓波,张蕴薇,杨富裕.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碳同化分配与转移速率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2
[4].韩德梁,韩烈保,周晓静.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耐盐性研究[J].种子.2008
[5].熊恒硕.根癌农杆菌介导的Bt和PTA基因转化紫花苜蓿“中苜一号”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06
[6].刘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抗逆性及其利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
[7].闫春.盐碱地可种植中苜一号紫花苜蓿[J].致富天地.2002
[8].杨青川,苏加楷,耿华珠.“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耐盐遗传特性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1998
标签:紫花苜蓿; 中苜一号; EMS(甲基磺酸乙酯); 半致死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