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砂叶螨,炔螨特,苯丁锡,农药复配剂
混合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国,谢道燕,达爱斯,罗雁婕[1](2019)在《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最佳配比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对朱砂叶螨具有增效作用的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剂的最佳配比,以玻片浸渍法测定各配比混剂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并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其增效程度。炔螨特、苯丁锡对朱砂叶雌成螨处理后24 h的LC_(50)分别为435.38、93.26 mg/L,二者混剂的增效配比介于1∶0.09~0.83之间,SPSS拟合出其混剂的共毒因子(y)与混剂中炔螨特含量(x)的数学模型,为y=-1 231.14x~2+1 616.29x-378.46(F=13.47,P=0.01,r=0.90),进一步确定其最佳的质量浓度配比为33∶17,该配比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02.90 mg/L,共毒系数为188.28,其对朱砂叶螨的毒力是炔螨特的4倍以上。炔螨特与苯丁锡以质量浓度比为33∶17混合表现出显着的增效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吴志勇,包佳鑫,张薇,王维新,范倩倩[2](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抗MG和E.coli混合感染中药复方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鸡毒支原体(MG)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伴随大肠杆菌(E.coli)或新城疫病毒及其他病毒混合感染,严重影响畜禽业健康发展。中兽药因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及组学联用的方法,构建疾病网络与药物网络,通过该网络筛选获得"选定中药复方"及其核心靶点、关键活性成分、调控的信号通路,诠释其抗病的整合机制,为抗MG和E.coli混合感染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构建混合感染动物模型,鉴定成功后取感染鸡的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等方法,找出与混合感染的发生及调节相关的基因,即为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靶点"网络。从TCMSP数据库下载整库数据,构建"中药-分子-靶点"的网络图,将两个网络映射为"中药-分子-靶点-疾病"的总网络。通过节点的度(Degree)大小判断(中药活性成分/药物作用靶点)即节点在网络拓扑学上发挥作用的大小,从而找到关键中药组合、其相关活性成分及靶点。[结果]RNA-seq筛选出差异基因3,115个,其中上调基因1,456个,下调基因1,659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对刺激的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根据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了38个不同信号通路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共得到了58个靶点。在"中药-分子-靶点-疾病"的总网络中,对所选靶点进行反向筛选中药,结果得到分值(score)排名前30的中药。根据中医理论分类选出分值靠前的六味中药,包括连翘、板蓝根、桑白皮、银杏叶、甘草、丹参。[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G与E.coli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利用RNA-seq筛选出了混合感染的关键靶点,并对混合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剖析与验证。本研究首次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MG和E.coli混合感染适用中药复方制剂,为寻找和开发对抗本病的靶标药物或防治措施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张玉凤,田慎重,边文范,郭洪海,宫志远[3](2019)在《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达到50℃时间比不接种处理提前4 d,高温维持时间延长10~12 d,接种菌剂处理堆温在50℃以上时间持续了24 d,达到了GB/T 7959-2012标准;发酵过程中接种处理的p H值低于对照,pH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接种M1、M2处理的油菜发芽指数达到100%;C/N逐渐下降,30 d时接种处理由最初的27.75∶1下降到14.47∶1~17.27∶1,而对照仅下降到20.55∶1;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的有机质、N+P_2O_5+K_2O含量与NY525-2012标准接近,发酵产物适合做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综合各项指标,菌剂1和菌剂2的发酵效果优于菌剂3,菌剂1和菌剂2更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发酵。(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3期)
张聪[4](2019)在《SF_6替代气体基于GWP筛选方法以及HFO/N_2混合气体交流击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SF_6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并且无毒的气体,由于它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灭弧能力,所以主要作为绝缘气体广泛应用在高压电气设备之中。每年有超过8000吨的SF_6气体被生产应用在电气行业,但是SF_6气体是一种具有极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它的温室效应潜能值为CO_2气体的23900倍,所以寻找出SF_6气体的替代气体是电气领域中的热门课题。本文为了对潜在SF_6替代气体进行筛选,利用量子化学计算理论计算出气体的温室效应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本文首先使用密度泛函理论在分子和原子层面上对气体的辐射效率值(Radiation Efficiency,RE)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基团贡献法计算出气体分子的大气寿命,最后结合气体的辐射效率与气体的大气寿命计算出气体的GWP值,筛选出低GWP值的有潜力的SF_6替代气体,从而为潜在SF_6替代气体筛选提供便利。最后,本文利用针-板电极与球-板电极对低GWP气体HFO1234zeE与N_2的混合气体在极不均匀电场和稍不均匀电场下的工频交流击穿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验证HFO气体的绝缘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稍不均匀电场下,当压强高于0.25MPa时,四种混合比例的HFO/N_2混合气体的绝缘强度可以达到相同比例下SF_6/N_2混合气体的0.7倍以上;在0.3MPa气压下,HFO占比为10%和15%的HFO/N_2混合气体的绝缘强度可以达到相同比例下SF_6/N_2混合气体的0.8倍和0.81倍。在极不均匀电场下,HFO占比为20%的HFO/N_2混合气体在0.05-0.3MPa压强下的绝缘强度可以达到相同比例下SF_6/N_2混合气体的0.87-0.94倍;HFO占比为15%和10%的HFO/N_2混合气体在0.3MPa压强下的绝缘强度可以达到相同比例下SF_6/N_2混合气体的1.07-1.05倍;HFO占比5%的HFO/N_2混合气体在气压低于0.2MPa后,绝缘强度会急剧下降。以上实验结果说明;HFO占比为15-20%的HFO/N_2混合气体具有替代SF_6气体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曦廷[5](2019)在《基于混合智能的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活性成分虚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CRF中具有应用潜力。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重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合的作用特点。温脾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大黄组成。尽管温脾汤已有治疗CRF的临床实验研究报道,但是目前有关温脾汤治疗CRF的有效成分和“成分-靶标”网络相互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药物虚拟筛选技术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这种混合智能技术为从系统生物学与网络药理学层面揭示中药复方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策略。利用数据库资源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工具,构建“疾病-基因-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可以模拟疾病调控网络,预测疾病调控过程中的关键靶点,分析与具体疾病相关的、作用于特定靶点的药物分子。药物虚拟筛选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配体的药物虚拟设计,例如分子相似性计算、药效团模型技术等;另一种则是基于受体的药物虚拟设计,例如分子对接。本研究分别采用了这两种药物虚拟筛选的方式来进行温脾汤内中药化合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相关药理机制。实验一温脾汤与配体化合物数据库构建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温脾汤化合物,编写可用于自动化获取活性化合物数据的算法程序,并构建用于分子相似性计算的活性配体化合物库。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TCMSP、BATMAN-TCM数据库对温脾汤中的化合物进行了获取;通过TCMSP、BATMAN-TCM获取温脾汤潜在靶标,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文献和通路富集结果,确定从NF-κ 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TGF-β/SMAD信号通路、氧化应激通路收集相关活性化合物数据。基于构建的算法获取PubChem相关活性化合物实验数据。结果共收集温脾汤化合物588个,利用类药性指数与口服生物利用度指数筛选化合物共156个,例如甘草醇、甘草酸、大黄素、人参皂苷Rh2等。由PubChem获取生物实验共12个,高通量筛选活性化合物数据23525例。结论基于Python语言的网络数据获取与存储算法,可以实现在线数据库数据的高通量获取,为研究中药化合物虚拟筛选提供数据获取的方法支持。温脾汤中初筛156个化合物,可作为进一步筛选研究的基础。实验二基于分子相似性计算的温脾汤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药理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可用于高通量分子相似性计算的中药化合物筛选模型,并对温脾汤所含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方法首先,基于RDKit模块,使用分子聚类算法对温脾汤化合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谷本系数将温脾汤化合物与活性配体库进行化合物相似性计算,初步选取相似性50%以上的化合物作为温脾汤活性化合物。综合TCMSP数据库与分子相似性计算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结果,使用Cytoscape(V3.7.1)完成“化合物-靶标”拓扑结构网络构建。结果温脾汤中已知的588个化合物与活性配体库23525个化合物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相似性大于30%的化合物对共4790对,其中360对相似性大于50%。其中人参皂苷Rf、甘草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芦荟大黄素搜索结果相似度均较高。温脾汤的核心成分化合物构成的化合物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可以形成3个簇群,以及4个化合物辐射点。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h2、α-姜黄素形成簇群A;姜黄素、甘草醇、甘草宁A、甘草宁B、甘草宁G、大黄素甲酮形成簇群B;6-姜酚、芦荟大黄素、β-谷甾醇、儿茶素形成簇群C;同时,丹皮酚、异甘草素、肉豆蔻酸、大黄素形成了化合物辐射点。结论本研究所提出的算法模型可以作为高通量中药活性化合物虚拟筛选的初筛方法;温脾汤在Nox4、NF-κB、ERK、STAT1、MEK、TGF-β靶标配体的分子相似度方面具有较好的结果。实验三基于机器学习的温脾汤活性成分筛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活性化合物筛选模型,并对温脾汤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方法采用纤维化相关通路实验数据作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基于SK-Learn模块,构建机器学习算法,选择实验数据分别构建随机森林(RF)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并构建了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逻辑回归等混合模型。基于准确率、召回率、F1值与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性能。使用已知的具有抗纤维化活性中药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实验和模型性能验证。随后,用该模型对温脾汤中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将预测概率高于90%的化合物作为温脾汤活性成分。结果梯度提升决策树+逻辑回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其准确率为0.80、召回率为0.80、F1值为0.79、AUC值为0.872。温脾汤化合物中预测概率值高于90%的化合物共28个,甘草素A、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f、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等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概率。结论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解决相似性计算中关注分子间的重合结构而无法关注化合物特征结构的问题,可以提高中药化合物活性预测性能,具有较好的迁移能力与应用前景。抗纤维化中药化合物模型可以较好地完成中药化合物功效筛选任务,对中药化合物药物机理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较好地应用价值,为深入研究中药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方法所适用的机制研究范围与化合物类型等也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四基于分子对接的温脾汤活性成分验证与药效机制探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分子对接模拟方法计算温脾汤中11种化合物与SMAD3、SMAD7、Nox4、p22phox靶标的结合活性。方法通过PubChem获取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素、大黄酸、次乌头碱、乌头碱、甘草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6-姜酚、姜酮的叁维分子结构,使用CDocer软件对化合物与SMAD3、SMAD7、Nox4、p22phox靶标依次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实验。结果温脾汤中与p22phox结合活性前六的化合物为甘草酸(24.9754)、人参皂苷Rf(22.6292)、乌头碱(22.4404)、人参皂苷Rg1(20.4986)、次乌头碱(20.3279)、6-姜酚(18.2458);与Nox4结合活性前六的化合物为人参皂苷Rf(54.0621)、甘草酸(51.4306)、人参皂苷Rg1(45.433)、儿茶素(39.5441)、次乌头碱(37.7516)、乌头碱(34.0981);与SMAD3结合活性前六的化合物为甘草酸(41.5171)、人参皂苷Rg1(37.2358)、人参皂苷Rf(31.6412)、乌头碱(30.3829)、次乌头碱(26.9489)、儿茶素(24.0615);与SMAD7结合活性前六的化合物为人参皂苷Rf(51.2196)、人参皂苷Rg1(46.8617)、甘草酸(46.497)、乌头碱(42.4877)、次乌头碱(35.3275)、儿茶素(31.9764)。结论结果表明,温脾汤主要化合物整体对接得分均较好,其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甘草酸、乌头碱等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基于受体的虚拟筛选具有预测精确、结果稳定且认可度高等优势,可作为温脾汤的活性化合物进行进一步实验验证。小结药物虚拟筛选是药物发现和设计的重要内容,也逐渐成为解释药理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药物虚拟筛选主要包括基于配体的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和基于受体的药物虚拟筛选技术。本文中分别利用上述方法,针对温脾汤治疗慢性衰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筛选研究。首先构建了可高通量获取活性配体实验数据的算法模型,得到相关配体化合物数据23525例。基于文献、TCMSP和BATMAN-TCM得到温脾汤化合物588个,利用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指数筛选得到156个生物活性较好的化合物。随后,构建了分子相似性计算模型,将温脾汤化合物与配体化合物库进行了相似性计算,得出相似性大于30%的化合物对共4790对,其中360对相似性大于50%。其中人参皂苷Rf、甘草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芦荟大黄素搜索结果相似度均较高。随后结合使用分子指纹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可用于筛选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模型,并对温脾汤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最后,将温脾汤化合物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素、大黄酸、次乌头碱、乌头碱、甘草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6-姜酚、姜酮,使用CDocer软件对化合物与SMAD3、SMAD7、Nox4、p22phox靶标依次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甘草酸、乌头碱等与4个靶标均表现出较好的结合活性。基于人工智能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混合智能方法可以较好的实现中药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任务,可为揭示温脾汤系统药理机制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琨[6](2019)在《宁夏地区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的肉牛最佳杂交组合及日粮配方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肉牛产业虽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发展势头迅猛。宁夏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对肉牛的生产和发展十分有利,肉牛成为宁夏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宁夏肉牛产业快速发展,饲养量和牛肉产量有了快速增长。但养殖成本不断走高,增收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及牛肉品质是适应肉牛产业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现代肉牛业的主攻方向。目前,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简称TMR)饲喂技术在反刍动物生产中被普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TMR具有营养平衡性好、饲料利用率高、提高动物生产性能、防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优点,是当前牛羊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科学饲养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研究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在宁夏固原开展了肉牛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营养水平研究。第一个研究是关于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3个品种分别杂交改良本地黄牛产生的后代F1(15-18月龄,分别设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短期育肥效果的对比试验,基础日粮由全株玉米青贮+玉米芯粉+苜蓿干草+精料补充料等组成,试验期100d。试验对增重和主要屠宰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育肥期末平均期末活体重、育肥期内总增重及日增重,试验Ⅱ组分别达554.10±40.70kg、163.40±32.06kg和1.55±0.25㎏,且皆显着高于Ⅲ组和Ⅰ组(P<0.05);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Ⅱ组比Ⅲ组和Ⅰ组分别高7.70%(P<0.05)和17.39%(P<0.01)、6.55%和5.67%(P<0.01)、4.38%和19.09%(P<0.01)、3.32%(P<0.05)和7.01%(P<0.01);在胴体长和胴体产肉率、骨重、肉骨比、脂肪重、脂肪占胴体重(%)等指标方面也呈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投入产出比也是Ⅱ组高于Ⅲ组和Ⅰ组。上述结果表明,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后代为宁夏地区的优势杂交组合。第二个研究是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后代F1进行低、中、高3个不同营养水平(15~18月龄,分别编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的日粮配方筛选试验,基础日粮为全株玉米青贮+玉米芯+苜蓿干草+肉牛精料补充料,试验期100d。研究发现,从平均期末体重、期内总增重及日增重指标来看,试验Ⅲ组(高营养水平)平均日增重达1.63±0.33㎏,高于Ⅰ组(1.58±0.29kg)和Ⅱ组(1.61±0.30 kg),按平均期末体重、期内总增重和日增重排序,为试验Ⅲ组(高营养水平)>Ⅱ组(中营养水平)>Ⅰ组(低营养水平),试验结果的趋势表明,同品种组合杂种肉牛不同营养水平,其育肥增重效果不同。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可能与标本量不足有关。在经济效益方面,随着精补料/增重比重的增加,相应试验组肉牛的产出增加,但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成本,从试验组的头均纯收益、新增投入占产出比以及总投入占产出比叁个方面进行从低到高的排序为Ⅲ组(高营养水平)<Ⅱ组(中营养水平)<Ⅰ组(低营养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此结果与其平均日增重和日料的营养水平是相吻合的。因此,为了节本增效,应充分利用宁夏地区的优势杂交肉牛组合,同时辅以标准化的、能够充分利用当地饲草优势的、多元化的、科学的日粮配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许超,陈昊,屠秉慧[7](2019)在《考虑约束集混合筛选的预防安全约束鲁棒最优潮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其出力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对电力系统实时经济调度产生较大影响。提出了基于约束集混合筛选的预防安全约束鲁棒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建立了仿射可调鲁棒优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预想事故的预防安全约束,采用基于约束集混合筛选的方法降低规模。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对考虑不确定性的鲁棒经济调度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06期)
钱慧蓉,陈林,杨国栋,潘婷婷,王贤荣[8](2019)在《短丝木犀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基于DNA混合池的引物快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L9(23)正交试验设计确定短丝木犀的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同时设置12个不同的温度梯度优化引物退火温度;利用优化后的体系以50对候选SSR引物为对象,对6个短丝木犀基因组DNA样品等量混合,进行PCR扩增筛选引物。结果表明,第一,短丝木犀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1.0μL50ng/μL模板DNA,1.0μL 100μmol/L引物,12.5μL 2×Taq PCR Master Mix,补ddH2O至25μL;第二,DNA混合池方法比常规的筛选方法具有效率高,实验资源消耗低的优点,可用于短丝木犀SSR引物的大量筛选;第叁,最终筛选出10对具有高多态性、高稳定性且重复性好的SSR引物。本研究旨在建立适合短丝木犀的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以DNA混合池为模板进行引物筛选,为短丝木犀引物的大量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2期)
梅建春,卫志农,张勇,马洲俊,陈胜[9](2019)在《考虑关键故障筛选的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混合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与气网耦合日益加深,分析电网或气网故障对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计及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互补特性,提出一种考虑关键故障筛选的混合控制方法。该方法为一种迭代算法:主问题针对预想故障集中的关键故障集,提出最优预防控制策略;子问题基于主问题控制策略,针对预想故障集中关键故障外的其他故障进行优化校正,并根据切负荷阈值筛选出其中关键故障添加至关键故障集。最后,以IEEE24节点电力系统和25节点天然气系统为算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樊悦,董礼,陈令玮,赵雨露,蒋晓霞[10](2019)在《混合基因型群体花斑种皮高油酸花生新品系筛选及KASP鉴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高油酸粉皮花生G63品系为母本,普通油酸花斑种皮花生VG-01品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借助分子标记筛选到具有表型标记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系。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allele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检测F4群体基因型分布,结果表明该群体包含Aabb、aaBb和AaBb叁种杂合基因型。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检测F4:5家系的油酸含量,结果表明油酸NIR值小于80%的家系占42.5%,大于等于80%的占57.5%。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1 375株中检测出产量大于对照‘冀花4号’43.53%,油酸含量介于69.49%~88.05%的单株188株,其中小果型有42个,中果型有129个,大果型有17个,果型大部分为普通型或茧型,部分为斧头形、葫芦形或蜂腰形。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 KASP)检测结果表明,188个候选品系中,品系18-A-08、18-A-18、18-B-01、18-B-16和18-B-26基因型全部为aabb。品系比较试验表明,品系18-B-16、18-B-26较对照‘冀花4号’分别提高2.24%和1.37%,在p=0.05和p=0.01水平上均差异不显着。对品系18-B-16和18-B-26的农艺性状考察结果表明,18-B-16和18-B-26的株型分别属于半匍匐型和直立型,油酸含量分别为79.6%和78.53%,亚油酸含量分别为8.57%和11.69%,油酸/亚油酸(O/L)分别为9.28和6.72;在荚果性状方面,18-B-16和18-B-26果嘴差异不明显,果腰差异明显,网纹差异不明显,种皮颜色均为花斑性状。本研究获得2个花斑种皮高油酸花生新品系,该批品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医疗保健价值,因此本研究对于丰富河北省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以及促进高油酸花生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7期)
混合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鸡毒支原体(MG)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伴随大肠杆菌(E.coli)或新城疫病毒及其他病毒混合感染,严重影响畜禽业健康发展。中兽药因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及组学联用的方法,构建疾病网络与药物网络,通过该网络筛选获得"选定中药复方"及其核心靶点、关键活性成分、调控的信号通路,诠释其抗病的整合机制,为抗MG和E.coli混合感染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构建混合感染动物模型,鉴定成功后取感染鸡的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等方法,找出与混合感染的发生及调节相关的基因,即为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靶点"网络。从TCMSP数据库下载整库数据,构建"中药-分子-靶点"的网络图,将两个网络映射为"中药-分子-靶点-疾病"的总网络。通过节点的度(Degree)大小判断(中药活性成分/药物作用靶点)即节点在网络拓扑学上发挥作用的大小,从而找到关键中药组合、其相关活性成分及靶点。[结果]RNA-seq筛选出差异基因3,115个,其中上调基因1,456个,下调基因1,659个。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对刺激的反应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根据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了38个不同信号通路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共得到了58个靶点。在"中药-分子-靶点-疾病"的总网络中,对所选靶点进行反向筛选中药,结果得到分值(score)排名前30的中药。根据中医理论分类选出分值靠前的六味中药,包括连翘、板蓝根、桑白皮、银杏叶、甘草、丹参。[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G与E.coli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利用RNA-seq筛选出了混合感染的关键靶点,并对混合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剖析与验证。本研究首次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筛选MG和E.coli混合感染适用中药复方制剂,为寻找和开发对抗本病的靶标药物或防治措施提供了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国,谢道燕,达爱斯,罗雁婕.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最佳配比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吴志勇,包佳鑫,张薇,王维新,范倩倩.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抗MG和E.coli混合感染中药复方制剂[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3].张玉凤,田慎重,边文范,郭洪海,宫志远.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4].张聪.SF_6替代气体基于GWP筛选方法以及HFO/N_2混合气体交流击穿特性[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5].王曦廷.基于混合智能的温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活性成分虚拟筛选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6].王琨.宁夏地区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的肉牛最佳杂交组合及日粮配方筛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许超,陈昊,屠秉慧.考虑约束集混合筛选的预防安全约束鲁棒最优潮流[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
[8].钱慧蓉,陈林,杨国栋,潘婷婷,王贤荣.短丝木犀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基于DNA混合池的引物快速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梅建春,卫志农,张勇,马洲俊,陈胜.考虑关键故障筛选的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混合控制方法[J].电网技术.2019
[10].樊悦,董礼,陈令玮,赵雨露,蒋晓霞.混合基因型群体花斑种皮高油酸花生新品系筛选及KASP鉴评[J].分子植物育种.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