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及效果探析

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及效果探析

广德县人民医院安徽广德242200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运用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儿科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肢体语言沟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度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5.45%,相对于对照组的61.82%有明显提升(P<0.01);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45%(P<0.01)。结论:肢体语言运用在儿科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技巧;临床效果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基于患儿性格及年龄特点,治疗过程中患儿往往多伴紧张、焦虑等恐惧心理,加之患儿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对自身的疾病状态和自身需求进行详细描述,且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抵触情绪[1],因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此,为积极探索有效的儿科护理模式,我院于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110例患儿分别给予了常规护理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肢体语言沟通,以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总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5例。研究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1~9岁,平均(3.21±2.36)岁,原发病为腹泻15例,支气管哮喘14例,肺炎12例,过敏性紫癜8例,疱疹性口腔炎6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19岁,平均(3.32±2.41)岁,原发病为肺炎14例,支气管哮喘10例,过敏性紫癜12例,腹泻12例,疱疹性口腔炎7例。两组患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儿的病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肢体语言沟通,主要包括:①表情和神态:护理人员以亲切的笑容来面对患儿,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护理工作开始之前,与患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加深印象,可以通过夸奖、表扬等形式保持轻松愉悦的氛围。对于患儿家属的疑问和担忧,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向其解答。在交流过程中避免出现不耐烦的神情。②眼神交流: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眼神要柔和,保持微笑,目光要诚恳,在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要以微笑对视对方,多给予患儿肯定、鼓励的眼神,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③触抚患儿:在患儿打针或者吃药的时候,轻轻触摸患儿的额头或其他部位,有利于患儿保持放松的状态,以配合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拉手、触抚等方式拉近距离,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提高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根据四级评分法的优、良、中、差对患儿的依从性进行评估:患儿对治疗完全配合为优;患儿能够比较配合治疗,存在偶尔的哭闹为良;患儿能够在劝说下配合治疗,时有哭闹为中;患儿对于治疗完全不配合为差。②对两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比较。满意度的调查根据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评估。总分为100分,90~100为非常满意;70~8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之间比较采取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5.45%,相对于对照组的61.82%有明显提升,组间比较有极明显差异,(P<0.01)。见表1。

3.讨论

肢体语言指的是在一定环境下运用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信息的身体语言,肢体的表达也是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肢体语言虽然不是传统严格意义上的语言,但是其具有真实性、可视性、相随性等特点,能够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有效弥补语言上交流的缺陷[3]。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相较于成人护理,其护理对象是表达能力不强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弱的儿童,在护理工作中,与其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难度,仅仅通过语言难以准确、全面地对患儿的病情作出相应的判断[4]。临床研究表明,肢体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和手段,运用在儿科护理中,能够使患儿消除戒备,缓解紧张情绪,促进护理人员和患儿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进而促使治疗过程的顺利的进行[5]。在护理过程中,使用肢体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促进护理人员和患儿的关系和谐,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做好准备,对于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特别要注意表情和神态,对待患儿要亲切,态度诚恳,多保持笑容。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P<0.01),且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人员通过亲切的笑容面对患儿,缓解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和敌意,通过柔和的眼神消除患儿的紧张和焦虑,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通过对患儿的触抚接触,使得患儿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增强信任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肢体语言运用在儿科护理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儿的焦虑、紧张、排斥等情绪,有利于护理人员和患儿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加深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提高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另外也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本次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亲切笑容、眼神交流、肢体触抚等肢体语言能有效提高患儿对于治疗的依从度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雅宁.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西藏医药,2015,12(01):72-73.

[2]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3]韩花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14):4074-4075.

[4]刘丽,李华.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中医,2015,37(10):1576-1578.

[5]王春红.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9(33):6871-6872.

标签:;  ;  ;  

儿科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及效果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