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衰老进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杏,叶片衰老,转色,色素
叶片衰老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智冲[1](2019)在《银杏叶片衰老转色进程及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世界着名的孑遗树种,素有“活化石”的美誉,银杏叶片因其独特的叶形和叶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因其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而具有药用、食用等重要的经济价值。叶片衰老是植物在器官水平上随着年龄不断退化衰败并最终走向死亡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光合活性下降、细胞结构破坏、大分子物质的降解、营养物质的转运以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等。本研究以秋季转色期的银杏叶片为实验材料,通过形态结构观察、色素含量测定以及其他相关生理指标测定,明确银杏叶片转色和衰老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生理变化;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施用矿质元素,探究影响银杏叶片转色和衰老的环境因素;通过转录组学测序、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一步探究银杏叶片衰老转色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银杏叶片转色过程中的形态学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银杏叶片从10月份开始逐渐转黄,至11月底彻底转为金黄色,且气孔下陷、表皮细胞塌陷变形。叶色参数L*、a*和b*的变化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至11月底达到最高值。(2)色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之后急剧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0月初达到最高水平,主要显色物质叶黄素、黄体黄质、β-胡萝卜素含量在衰老后期显着下降,但Car/Chl比值急剧升高。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在叶片衰老后期显着升高。(3)叶片转色衰老时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0月底达到最高水平。H202含量从9月份开始持续升高,而SOD活性则从9月份开始显着降低。(4)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施用矿质元素处理,弱酸性的土壤以及Fe、Mn元素处理可有效抑制叶绿素的降解,致使Car/Chl比值显着低于对照,因此对银杏叶片转色和衰老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5)基于Illumina HiSeqTM4000测序平台对转色衰老时期的银杏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在色素合成路径中,参与叶绿素合成的一些关键基因,如CRD基因Gb_17158和POR基因Gb_29310等均在叶片转色过程中显着下调,而参与叶绿素降解的NYC基因Gb_29139则明显上调表达。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LCYB基因Gb_24861和VDE基因Gb_32110显着下调,而crtZ基因Gb_40633则上调表达。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路径中,参与槲皮素和山奈酚合成的3个FLS基因呈现上调表达的趋势。通过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 3个叶绿素合成代谢基因和3个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趋势。(6)主要抗氧化物酶相关的基因中,鉴定到2个SOD基因(Gb_18839、Gb_28365)和 6 个 POD 基因(Gb_08270、Gb_10278、Gb_16792、Gb_27511、Gb_33388、Gb_38604)均在叶片转色衰老过程中呈现下调表达趋势。另外一些CAT、GST等酶类相关基因也呈现下调表达趋势。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 7个抗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模式,说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物酶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7)激素合成与信号通路中,参与ABA合成路径中Xanthoxin合成的2个NCED基因上调表达,参与ABA信号转导的PP2C、ABF基因也大多呈现上调表达的趋势。参与JA合成的基因中,AOS、OPR等基因大多数上调,参与JA信号转导的JAZ基因也大多呈上调表达模式。荧光定量PCR验证了ABF基因和JAZ基因的表达模式。(8)共鉴定到561个差异转录因子,其中14个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和16个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上调表达。荧光定量PCR验证了 2个WRKY57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银杏叶片衰老的过程中均显着上调。(9)进一步采用外源逆境处理诱导银杏苗早衰,发现ABA、MeJA、UV-B处理后,银杏苗均出现明显的黄化和衰老现象。荧光定量PCR验证了 4个色素合成代谢基因、4个抗氧化酶相关基因、2个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以及2个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说明它们可能参与了银杏叶片的转色和衰老进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甄晓宇,杨坚群,栗鑫鑫,刘兆新,高芳[2](2019)在《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着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着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播种过深(>7cm)显着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着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着。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荣[3](2019)在《褪黑素对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常绿灌木。栀子除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外,因其叶片色泽苍绿和叶质硬挺常被作为切叶材料,用作花束的装饰。栀子切叶在运输途中或置于室内时,常常处于黑暗或弱光的逆境条件,易使叶片变黄、衰老,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因此,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栀子叶片在弱光条件下的衰老进程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有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极低光照条件下(黑暗)延缓叶片衰老,为此,本研究应用褪黑素处理栀子叶片,探讨褪黑素处理对黑暗胁迫引起栀子叶片衰老的缓解效应,并进一步从叶片生理指标、解剖特征和分子水平上开展了相应的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0.05mM、0.1mM、1.0 mM和2.0mM四种不同浓度褪黑素(MT),均能不同程度地延缓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的衰老,其中1.0 mM浓度的褪黑素(MT1.0)溶液效果最佳,而较高浓度(2.0mM,MT2.0)会减弱延缓衰老的效果。经MT1.0处理的栀子叶片颜色保持翠绿,色度角H°、SPAD值、潜在最大光能效率最高,而丙二醛含量最低。(2)褪黑素处理(MT1.0)能够显着延缓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的黄化衰老。与对照叶片相比,MT1.0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Y(Ⅱ))提高,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降低;MT1.0处理的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提高;MT1.0处理的叶片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提高。同时,MT1.0处理增加了叶片内源褪黑素水平和色氨酸脱羧酶基因(TDC)的表达水平。MT1.0处理激活了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系统以清除植物叶片中过量的活性氧。(3)在黑暗胁迫下,对照栀子叶片表面较为平坦,而MT1.0处理的叶片表面的角质层具有更明显的波纹状结构,两者气孔的大小和气孔开放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别。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黑暗胁迫下,对照栀子叶片中叶绿体发生降解,变成更圆的形状,同时脂质球体增加,叶绿体膜破损,而MT1.0处理的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较为完整,叶绿体降解的较少。(4)将MT1.0处理与蒸馏水CK处理的叶片置于黑暗胁迫24 d后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总共组装成94812个高质量的unigenes,平均长度为1289 nt;对组装得到的Unigenes进行七大功能数据库注释,共有19669个Unigenes被不同数据库共同注释到。转录组测序显示外源褪黑素处理涉及植物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色素生物合成途径;其中,外源褪黑素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基因的上调,而脂质代谢和色素生物合成中的基因下调,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的基因部分上调和部分下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田畅,王洋,卜险峰[4](2018)在《行向和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产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花后叶片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直接影响到籽粒的灌浆,而功能叶片衰老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改变行向和种植模式,能够优化冠层结构,改善玉米冠层光照条件和玉米产量。本研究在吉林省春玉米种植区,分析东西垄向和南偏西20°垄向条件下,65 cm均匀垄和160 cm+40 cm组合垄距配置的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穗位叶以上叶片、穗位叶和穗位叶以下叶片的SPAD值、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的影响,以期明确行向和行距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偏西20°行向中,前期的下部叶片和穗位叶以及后期上部叶片中SPAD值显着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种植下的玉米上、中、下不同部位叶片中N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下的玉米下部和上部叶片中N含量显着高于65 cm均匀垄。东西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不同时期的穗位叶和上部叶片中SOD酶活性均明显大于65 cm均匀垄。与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相比,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叶片衰老进程延缓,且衰老程度明显较低。(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8年01期)
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5](2014)在《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6参与调节叶片衰老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但ARFs如何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该文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分析大豆生长素响应基因Gm ARF16在叶片自然衰老、人工黑暗诱导衰老、外源植物生长素IAA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与叶片衰老调控密切相关,并且属于生长素的原初响应基因。为了进一步验证Gm ARF16基因的功能,采用农杆菌转化方法分别获得基因敲减(Gm ARF16-RNAi)和抗降解表达(m Gm ARF16)的转基因大豆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Gm ARF16-RNAi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显着提高,叶片衰老标记基因(Gm CYSP1)的表达受到抑制,而m Gm ARF16转基因大豆植株则呈现出与Gm ARF16-RNAi转基因大豆植株相反的叶片生理表型。结果表明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 ARF16正调节叶片的衰老进程。该研究表明,Gm ARF16在植物生长发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6](2014)在《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0正调节大豆叶片的衰老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了GmARF10表达模式。通过挖掘大豆基因组信息并参考拟南芥同源基因序列,分析了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0和小RNA分子Gm-miR160作用位点,构建了pGmARF10∷mGmARF10(mGmARF10)抗降解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豆,并对转基因植株叶片发育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mARF10在大豆[Glycine max(L.)Merri.]根、茎、叶、花和果荚中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其中花内表达量最高,茎内最低,第一复叶表达量低于子叶和第一对真叶。mGmARF10转基因植株复叶形状和大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明显下降,叶片衰老标记基因GmCYSP1表达显着增加。研究认为,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0参与了叶片衰老进程并可能是叶片衰老信号的重要组份。(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7](2015)在《大豆microRNA基因GmMIR160A负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衰老是受内外多种因子影响的遗传发育进程。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多种植物激素是调控叶片衰老的重要内部因子,它们通过长或短距离运输形成叶片组织内特定的区域分布和浓度梯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参与植物叶片衰老过程。分子遗传学表明,细胞分裂素和乙烯分别是叶片衰老的抑制子和正调节子,而生长素如何参与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晰。植物体内成熟小分子RNA由小RNA基因转录并通过特定酶加工形成的21~23bp的双链RNA分子。这些小分子通过不完全配对方式抑制其靶基因转录和/或表达,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多个过程,然而这类小RNA分子如何调控植物叶片衰老发育过程目前则还鲜有报告。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典型的单次结实性衰老特征。研究大豆叶片衰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深远的应用价值。该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大豆(Glycine max)micro RNA基因GmMIR160A的表达模式,发现大豆第一复叶中GmMIR160A表达受外源生长素和黑暗处理的诱导,暗示该基因是生长素快速响应的叶片衰老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探究GmMIR160A在大豆叶片发育中的功能,构建了肾上腺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R)类似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诱导表达GmMIR160A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方法转化野生型大豆。通过抗性筛选和基因组PCR鉴定并结合表型分析,共获得了4株诱导表达的稳定遗传转基因植株(株系OX-3、OX-5、OX-7和OX-8)。GmMIR160A过表达植株根、茎、叶、花和果实在形态学上与野生型相比无显着差异,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增强。进一步分子分析发现,转基因大豆叶片中GmARFs和衰老标记基因(GmCYSP1)表达明显下降,表明大豆Gma-miR160通过抑制靶基因GmARFs的表达来负调控植物叶片的衰老进程。该文揭示了生长素通过小分子RNA调控叶片发育一条新途径,为研究植物激素调控植物叶片衰老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5年01期)
陈明,黄庆海,余喜初,徐小林,叶会财[8](2012)在《肥料运筹对晚稻产量及根系和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施肥对水稻生长和衰老进程的影响,通过肥料运筹田间试验,研究晚稻产量及根系和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及缺N处理在整个生育进程中根系伤流量及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且生育后期衰老速率快于其他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NPK+OM)处理在整个生育进程中根系伤流量及叶绿素含量均保持最高水平,且后期衰老速率明显慢于其他处理;不施肥或偏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显着低于氮磷钾配施处理;NPK+OM处理产量最高为7.55t/hm2,比不施肥(CK)处理增产35.51%;水稻叶绿素含量衰减率与根系伤流衰减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水稻产量与根系伤流量和叶绿素含量衰减率呈极显着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尤其是氮磷钾配施有机肥有助于延缓杂交水稻的衰老进程,对提高杂交水稻产量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33期)
陈明,黄庆海,余喜初,徐小林,叶会财[9](2012)在《肥料运筹对晚稻产量及根系和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肥料运筹是水稻高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合理施肥是防止水稻早衰和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有力保障。有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中的供肥能力,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会更好。本试验以实施了30年的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载体,以水稻根系和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肥料施用对(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7)
郭俊祥[10](2012)在《一氧化氮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及茎蘖位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与许多生理进程密切相关,包括逆境调节与衰老控制。为了明确NO对小麦生长调节的生理机制,本研究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喷施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籽粒蛋白组分、GMP含量和粒度分布的影响。2.内源NO的氮肥调节及其含量变化对小麦不同茎蘖位衰老的影响。试验1在雨养条件下进行,在小麦生育主要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进行不同浓度NO喷施处理;试验2选用两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冬小麦品种济南17(多穗型)和泰农18(大穗型)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不同的施氮水平,研究从拔节期到开花期不同茎蘖位小麦主要功能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NO含量的变化及衰老的发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籽粒蛋白质组成的调节1.1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不同时期外源NO处理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NO处理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NO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光合速率并使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叶片的蒸腾速率(Tr)的影响因时期、品种和处理浓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随着NO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外源NO对不同小麦品种类型的影响存在差异,可以显着提高多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而对大穗型品种作用不明显。低浓度NO对气孔导度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抑制,适量NO浓度处理对维持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气孔开放具有积极意义。外源NO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在C2(0.4mmol L-1)浓度下达最大值,不同NO处理时期间影响效果不同,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外源NO提高叶片了叶绿素含量,但是对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着影响。NO能提高小麦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拔节期喷施效果最显着。喷施NO处理增加了光合电子传递能量占总吸收光能的比例,提高了光能利用率。1.2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蛋白组分的调控干旱胁迫条件下,通过对4个不同筋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及粒度分布的研究显示,外源NO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中的谷蛋白比例,而对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说明小麦籽粒谷蛋白的合成与积累受NO的调节。在外源NO作用下,更多的贮存蛋白以谷蛋白形式存在。NO处理可以增加强筋型品种的清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对球蛋白调节效果不明显。外源NO增加了中筋型品种的球蛋白含量,降低清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则对NO调节表现不敏感。2内源一氧化氮对冬小麦茎蘖位叶片衰老的调节2.1内源NO含量对小麦不同茎蘖位叶片衰老进程的调节NO含量的改变可以引起衰老。在主茎和一级分蘖中,叶片内NO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在开花期迅速下降,与其叶片DNA片段化的发生时间一致。从拔节期到抽穗期,二级分蘖叶片中NO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二级分蘖叶片DNA降解发生时间最早。表明NO确实与叶片的衰老密切相关,而且NO含量的骤然改变可能是引起衰老的主要原因。2.2施N水平对小麦叶片内源NO产生和NR活性的影响拔节期和挑旗期,不同蘖位叶片内NO含量和NR活性都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提高NR活性及NO含量,表明NO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叶片内的NR途径,并且氮肥对二者具有调节作用。随着生育时期进程,叶片内NR活性与NO的产生的相关性减弱,甚至在抽穗期二者无相关性,说明对于孕穗期后NO的产生,叶片内合成作用减弱。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NO含量和NR活性都存在着饱和性,二者都是先升高,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降低。在抽穗期,叶片内NO含量和NR活性达较高水平。2.3茎蘖位衰老进程对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施氮量低于N-240处理时,增施氮肥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效穗数。N-240处理条件下,济南17和泰农18的每个植株分别可以产生最多的分蘖数3.84个和1.94个,继续增施氮肥至N-360,穗数降低,济南17为3.19个分蘖,泰农18为1.69个。两品种在施氮量N-240处理时,产量最高,且产量的形成与一级分蘖的成穗率密切相关,后者受氮肥施入量的影响。N-360处理条件下,一级分蘖叶片的衰老较晚,直到开花期才开始,但是成熟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于N-240处理,说明在开花期有很多无效分蘖死亡,这些无效分蘖在消耗了大量养分后死亡,导致产量相对N-240处理下有所降低。施氮量影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增施氮肥增加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与主茎相比,一级分蘖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显着减少,增加氮肥施入量,则减少主茎与一级分蘖间的含量差异。表明,通过控制氮肥施入量调节一级分蘖有效穗数及其籽粒品质的途径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4)
叶片衰老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着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着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播种过深(>7cm)显着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着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着。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衰老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1].何智冲.银杏叶片衰老转色进程及调控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甄晓宇,杨坚群,栗鑫鑫,刘兆新,高芳.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19
[3].王荣.褪黑素对黑暗胁迫下栀子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4].田畅,王洋,卜险峰.行向和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8
[5].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6参与调节叶片衰老进程[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
[6].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0正调节大豆叶片的衰老进程[J].西北植物学报.2014
[7].李小平,曾庆发,张根生,赵娟.大豆microRNA基因GmMIR160A负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J].广西植物.2015
[8].陈明,黄庆海,余喜初,徐小林,叶会财.肥料运筹对晚稻产量及根系和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
[9].陈明,黄庆海,余喜初,徐小林,叶会财.肥料运筹对晚稻产量及根系和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C].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10].郭俊祥.一氧化氮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及茎蘖位叶片衰老进程的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