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暴力论文-周婷

文本暴力论文-周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本暴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暴力,意大利,话语标记,当代社会剧

文本暴力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1](2019)在《无处不在的尘,无处不在的家庭语言暴力——解读意大利当代社会剧文本《尘》》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部关于全球热点话题——女性家庭暴力的意大利当代社会问题剧。编剧萨维利奥·拉鲁伊纳以其看似轻松平直的叙述风格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刻画而着称,展示剧作家对人性的洞悉,以类似化学解剖的方式呈现人物内心的苦楚与伤痛。本文试图从表现内容、语言与非语言因素、场景风格等方面剖析该剧,解读剧作如何用平实的语言与极简的场景表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陶晓[2](2019)在《《绿皮书》与《拉格泰姆时代》:从暴力到隐忍、从孤岛到友谊的文本互涉》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绿皮书》(Green Book,2018)讲述了1962年黑人钢琴家唐纳德·谢尔利(Donald Shirley)前往美国中西部及南方保守地区巡回演出的故事。这是唐纳德·谢尔利在种族隔离尚未废除的美国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自发参加的勇气之行,以一种更加温和隐忍的艺术方式继承了《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中的暴(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05期)

赵梦鸽,戚涛[3](2018)在《暴力与消解——《嘉莉妹妹》文本内外的话语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是话语竞争、角力场所"理念入手,分析小说《嘉莉妹妹》文本内外话语博弈生态,即参与博弈的主要话语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等级关系;认为德莱塞在话语博弈过程中,出于维护自身身份利益的需要,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了重构,并采用暧昧的手法颠覆传统道德观,借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暴力。(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路程[4](2016)在《从文本游戏到暴力起源:论德里达与基拉尔的摹仿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再现式摹仿论从十九世纪起不再占据西方文论主流,但将文学艺术看作是某种"摹仿"活动的结果,这一观念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摹仿论与基拉尔的人类学摹仿论为例,从摹仿作为文本游戏和暴力起源这两个维度阐明摹仿的逻辑依然深刻存在于今天的文学理论话语之中。摹仿理论具有的非暴力性地关涉他者和异质性的伦理维度,使其具有直面当代思想困境及社会矛盾的姿态,是暴力远未平息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张舒怡[5](2015)在《从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书信散文解读其文本中的暴力救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南方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出生于“圣经地带”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在作品中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国南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生活的骇人画面,充满了宗教象征以及圣经隐喻。她的书信简集《生存的习惯》记录了她的精神成长史,而《暴力夺取》和《好人难寻》是她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和短篇作品,作者探讨了宗教饥渴,灵魂挣扎,理性与信仰等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本论文从奥康纳的书信入手,以《暴力夺取》和《好人难寻》为例,梳理其宗教思想的来源,解读人物的宗教困惑和选择挣扎,揭示美国信仰危机的社会现实,探讨获得救赎之道。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回顾了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美国南方的文学传统,同时对于奥康纳作品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梳理了奥康纳的散文书信中体现的救赎思想。在奥康纳看来,她的基督教背景赋予她一个更加丰富的视角。由于战后南方人们的虚伪、愚昧、自私、堕落,上帝的恩典会以最暴力的形式降临。第叁章和第四章为文本分析章节。第叁章通过对于《暴力夺取》的分析,探索宗教思想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本章以人物为顺序,分析了主人公塔沃特、舅老爷、学校教师雷拜和傻子毕肖(Bishop)的宗教之旅。第四章对于《好人难寻》中的老祖母、“不合时宜”、儿子等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探讨作者的宗教忧患意识和暴力救赎思想。第五章为结语。对于奥康纳的创作而言,极端暴力只是一种手段,帮助人们清醒的意识到自我罪恶,跟随上帝得到救赎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那些抛弃上帝的人,最终也会被上帝所抛弃。本文通过对奥康纳书信散文进行梳理,分析其宗教救赎思想,帮助读者对人物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对作品主题更准确地把握。(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启梁[6](2015)在《法律新范式:通过法制建设社会——台湾家庭暴力防治立法的文本与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大陆反家暴法制进入重要阶段,然而,这一草案尚有若干大的缺陷。就如何运用法治促进社会建设,结合反家暴的现实难点和需求,台湾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制构建的思路和范式,无疑值得学习。台湾以《家庭暴力防治法》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家庭暴力防治网络,提供了一个将社会科学观点转化为法制构建、法制构建与社会建设双向互动的范例。台湾《家庭暴力防治法》是一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立法,综合了民事、行政、刑事、社会各法律部门,围绕着家暴防治法,形成了庞大的、融社会政策于其中的法规体系。其显着特点是,围绕家暴防治的社会学规律和受害人、加害人、法律工作者的需求,集合了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被害人及未成年人的保护性、扶助性、救济性;(2)对加害人的强制性、惩罚性、治疗性;(3)对法律工作者的辅助性。(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5年03期)

孙金波,范红霞[7](2014)在《简析媒介文本中的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以剩女话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剩女话语"是由媒介制造出来的,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下的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剩女"话语刻画出的女性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想象,体现了男性中心的性别视角,因而具有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的标示意义。根据福柯的观点,话语既生产了知识,同时也生产了权力。通过对"剩女"的命名和定义,这一话语旨在贬低女性的性别形象和社会价值,并将其整合进官方认定的正式话语体系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定的话语秩序,以迎合传统观念中男性主导的性别霸权,因而成为一种符号暴力。关于"剩女"标签的制造和权力编码,以及在此称谓上附加的形象建构、道德想象和社会评价,反映了男性对现代独立女性的恐惧和排斥,以及女性自身在传统角色规范和现代身份认知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吴俊杰[8](2014)在《论村上春树文本中的暴力书写与灵魂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村上春树文本的研究指出:现代人灵魂缺失与个体暴力积聚的外部根源在于历史战争暴力与社会体制暴力。个体在寻找灵魂的道路中,通过对暴力体系的认知,探求心灵深处暴力倾向的根源;通过爱,救赎被暴力侵噬的灵魂。在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这叁部作品中,所抽离出的共有形式是“寻找道路”。“暴力体系”横亘其中,道路的终点是“灵魂救赎”。在“暴力体系”中,自然暴力、历史战争暴力、社会体制暴力属于整体暴力。个人暴力和禁忌暴力属于个体暴力。历史战争暴力传承至社会体制暴力,整体暴力辐射至个体暴力,自然暴力推动禁忌暴力的发生。历史战争暴力可分为两种:血腥的杀戮暴力与封闭性的意识暴力。其中,杀戮暴力导致了个人心中积聚的暴力倾向,封闭性的意识暴力影响形成了现代社会封闭性的体制暴力;现实社会体制暴力缓慢却有效地辐射个人心中的暴力倾向,使其异化生长;自然暴力使人类在缔结文明社会时形成了许多禁忌规范,从而推动了破坏人类社会文明规则的禁忌暴力的发生。推动“寻找道路”发生的是整体暴力,清算整体暴力罪恶的是个体暴力。村上春树对暴力事件的文学重构使得主人公在自我寻找的路途中,完成了法律规则司掌人间事象时的未尽之务——灵魂救赎。其在叁部文本中的救赎路径,呈“自杀→爱→新生”的递进生长状貌。完成“灵魂救赎”的,是将“希求”对方升华为“希求”自我的爱,以及爱中获得的新生。在完成构建“寻找道路”与“暴力体系”的基础上,村上春树文本表述了现代个体灵魂救赎的途径,并提出了之于现实的深刻启示与反思:村上春树文本提出了对“社会制度之封闭性”与“意识暴力”的批判。其文本深入由荒谬、狂热、盲目、愚蠢的历史战争所遗传下来的“封闭性”的根源,批判了现代法律所司掌的社会制度之中的封闭性成分与压抑性成分,警示了意识暴力对于个体自由灵魂、独立精神的侵犯;村上春树提出了法律应如何应对个体暴力与整体暴力的问题。个体暴力犯罪是内心多重矛盾剧烈冲突的表征,应加强对暴力犯罪心理根源的的关注;整体暴力往往披上了正义与英雄的外衣,人类奔突游走于文明本身的悖论之中;在村上春树文本中,“爱”隐喻对他人进入自我世界的认可,而当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重合的时候,将可能导致对同一对象既认可又排斥的结果。而若希求在保证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与他人意识和谐共处,希求在自身灵魂的孤独中与同他人灵魂相沟通,就必须要深深地“掘井”,通过对自身的不断挖掘,获得在极深的某处与他人相连的灵魂沟通。(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期刊2014-03-01)

唐小霞[9](2013)在《《最蓝的眼睛》中的集体暴力和替罪羊母题——一部典型的迫害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瑞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典型的迫害文本,包含了吉拉尔所归纳的四种迫害范式:社会或文化危机的范式描写,对受难者范式化的指控,受难者的范式化特征以及集体暴力的存在。莫瑞森使佩科拉沦为整个黑人社区的替罪羊,旨在暗示在以白人审美观为代表的霸权文化的毒害之下,种族主义和肤色主义共谋,导致了佩科拉最终的精神崩溃以及整个黑人群体的心理变异。(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梁虹,刘振萍[10](2011)在《美国的暴力文化及其媒介表现——对影片《天生杀人狂》的文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好莱坞影片《天生杀人狂》充分反映了美国的暴力文化及其与大众媒介互为依托的关系。美国的暴力文化由来已久,而大众传媒与暴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勾结加剧了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倾向和内涵。《天生杀人狂》充分展现了美国暴力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说明媒介中的暴力因素在媒介建构现实、受众认知媒介现实中产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文本暴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影《绿皮书》(Green Book,2018)讲述了1962年黑人钢琴家唐纳德·谢尔利(Donald Shirley)前往美国中西部及南方保守地区巡回演出的故事。这是唐纳德·谢尔利在种族隔离尚未废除的美国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自发参加的勇气之行,以一种更加温和隐忍的艺术方式继承了《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中的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本暴力论文参考文献

[1].周婷.无处不在的尘,无处不在的家庭语言暴力——解读意大利当代社会剧文本《尘》[J].戏剧文学.2019

[2].陶晓.《绿皮书》与《拉格泰姆时代》:从暴力到隐忍、从孤岛到友谊的文本互涉[J].电影评介.2019

[3].赵梦鸽,戚涛.暴力与消解——《嘉莉妹妹》文本内外的话语博弈[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路程.从文本游戏到暴力起源:论德里达与基拉尔的摹仿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16

[5].张舒怡.从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书信散文解读其文本中的暴力救赎思想[D].东北大学.2015

[6].王启梁.法律新范式:通过法制建设社会——台湾家庭暴力防治立法的文本与体系分析[J].思想战线.2015

[7].孙金波,范红霞.简析媒介文本中的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以剩女话语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吴俊杰.论村上春树文本中的暴力书写与灵魂救赎[D].中国政法大学.2014

[9].唐小霞.《最蓝的眼睛》中的集体暴力和替罪羊母题——一部典型的迫害文本[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梁虹,刘振萍.美国的暴力文化及其媒介表现——对影片《天生杀人狂》的文本解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标签:;  ;  ;  ;  

文本暴力论文-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