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孩子害怕习作一直是语文老师头疼的事情。于是很多老师要求孩子多读书,但又有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喜爱看书,从一年级开始,就看了各种类型的书,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广泛阅读后,作文往往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课程改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小学作文现象——读书破万卷,下笔没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我们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几十本或者上百本,下笔依然没有神,是不是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错了?其实不然,而是学生的没有把书读破。
学者袁逸考证,“古代一卷约12000字,相当于今天的五六页杂志”。【1】但现在我们的孩子读书速度很快,一本300多页的故事书,一天就读完了,因为他们往往追逐情节,只关注故事的结尾,而路上好的风景没有驻足观赏,书读完了,该记住的东西也多数忘记了。
胡适先生曾说过:“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看来的,或者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胡适先生提出读书“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口到就是要把自己喜欢的书读得滚瓜烂熟,虽然现在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我还是要求班里的孩子多读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多背一些优秀的片段,这样对孩子的作文来说无疑就是积累素材的一种方法。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本书,翻过了,读过了,就算看过了。甚至书中的生字跳过去也懒得拿来字典查一下,缺少一种研究的精神。
所以读书还需要“手到”,就是要把书中的佳词妙句、结构表达、作批注、记心得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也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多读并不一定会写,因为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悟”,多读却不悟,最终还是不会写。那么怎么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呢?
一、重视阅读教学
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地看,我们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大致有这么几项:练习运用语文知识(如拼音、识字、语法、文法);培养阅读能力与习惯;积累读写素养(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常识等);发展思维(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陶冶情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意志品质等);研习表达(规范言语、学会表述、读中悟写)。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如我在教学《哪吒脑海》,孩子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课后我布置了一个阅读作业,去搜集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有的孩子读了《精卫填海》,有的读了《开天辟地》,有的读了《大禹治水》,个个饶有兴趣。于是我又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神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这样一来,学生读书的兴趣高涨,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学生一开始接触到的连环画、童话到后来课本上出现的寓言、故事、小说以及课外阅读到的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读到故事时,孩子们都知道故事一般分为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根据这样的结构就能指导学生复述故事的大致内容。又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同时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学生喜欢读书,为何不引导他多读几遍?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称之为“享受”,可以追逐情节发展;第二遍就要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品位”,课外阅读要准备好读书工具——笔和笔记本,读到精彩的文字就摘录下来,作个批注,写写“好在哪儿”;读到有新意的作品就作个提纲式笔记,想想“这样写的好处”。第三遍读要一句一句琢磨着读,这叫“深究”。这三遍读完过后,放上几天再读,如同酿酒一样,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收获。
二、丰富情感体验
写作是“情—意—物”精神产生过程,若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缺乏写作兴趣,没有内容可写的时候逼他们借鉴课文的构思奥妙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形似简单,神似艰难。【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一文向我们展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体会了祖孙的情意之深。课文中我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想象,一句句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朗读,到“老牛”与“兔子”的深情对话,学生情感的闸门被一层一层地打开,直至激情喷涌,出口成章。学生能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完成充满真情的打动人心的佳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有所取舍
现在有些老师也反应一部分小学生写作文老是语言重复啰嗦、缺乏逻辑性,不知道怎样抓重点,怎么办?如果遇到写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是“弯弯的眉毛,两颗黑葡萄似的眼睛,一张樱桃小嘴。”;如果写到游记,大部分开头都是“今天天气明媚,万里无云,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去某某地方郊游了。”曾经班里有个同学明明写的是自己和哥哥去放风筝,花了很大篇幅写了哥哥的外貌,而放风筝的经过却一带而过。这让我想起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的第一段是这样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四年级儿童描写动物外形和人物外貌,一般都比较具体,但具体选择哪个部位能突出动物或者人物的特点,学生却没有明确的选择意识,用语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于是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燕子》的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为什么用这样简短的句式?(2)燕子身上的部位还有头、眼睛和爪子,作者为什么只写羽毛、翅膀、尾巴?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不难知道,作者这样写就是要突出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特点,为后文小燕子飞行时的姿态美、停歇时的静态美做好铺垫。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如何抓住关键部位突出人物或者动物的性格特点。如老鹰就可以抓住它敏锐的眼睛和锋利的爪子;写大象可以突出它那扇子似的耳朵和柱子似的腿和那长长的鼻子;写兔子就可以抓住那一对红宝石般的眼睛和长长的耳朵。写人的话如果要突出这个人的勤劳可以描写他的双手,要突出一个人的善良可以抓住他的眼睛,这样来写就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也不必面面俱到,让人读了却不知道在写谁。
生活即语文,做个有心人。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让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参考文献
[1]《博览群书》2012年第四期
[2]《小学语文教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