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戏剧论文-鲁小艳

直面戏剧论文-鲁小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面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面戏剧,西方戏剧,剧作家,戏剧翻译家

直面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鲁小艳[1](2018)在《直面戏剧在中国的几点争议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面戏剧极端的舞台呈现会对中国观众产生何种体验,中国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扼住他们喉咙、强迫他们直面与接受的戏剧审美。笔者以12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切入点,对直面戏剧在中国所存在若干问题做一探讨与商榷。一、关于译名的争论"in-yer-face"自进入中国以来,出现过五个译名:"无法回避的戏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岚)、"对峙戏剧"(上海大学副教授万俊)、"直面戏剧"(当代英美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先生)、"扑(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8年10期)

鲁小艳[2](2018)在《直面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一种严肃戏剧。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本文对直面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直面戏剧的接受为当代中国戏剧提供了直面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道德勇气,给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并促使艺术家将视野聚焦个体生命,在对个体生命本体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救赎与道德回归。(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8年04期)

胡晴天[3](2018)在《论萨拉·凯恩“直面戏剧”的精神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1月,在皇家宫廷剧院的六十座楼上剧场,一个酗酒的中年男子带着年轻姑娘走进利兹一家豪华旅馆的客房,一股表现两性关系的室内剧气氛迅速笼罩观众,而随着情节逐步推进,一名不知来处的士兵携着炸弹闯入,带有封闭性的环境瞬间成为支离破碎的战场。当吸出眼珠、吞食婴儿尸体等行为如一张张快照记录下现代血腥世界,强奸、虐杀等完全白描的战争暴行令这出戏剧如突发瘟疫一般。"英国《每日邮报》称之为‘一餐令人作呕的秽物’,(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8年02期)

张安琪[4](2018)在《从英国直面戏剧看其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萨拉·凯恩和马丁·麦克多纳等剧坛新秀为代表的第叁次戏剧转折——“无法回避的戏剧(In-yer-face Theatre)”,整个剧坛为之震动。凯恩戏剧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亚文化下,吸毒者、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和状况,充斥着暴力的气息。而麦克多纳作为爱尔兰最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至亲关系中的由孤独和压抑导致的残酷暴力。中国戏剧进入20世纪,已经彻底打破了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世界戏剧大潮的冲击。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碰撞,推动着中国戏剧的变革与发展。从易卜生、阿尔托、奥斯本等作家的戏剧理论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影响,小剧场和先锋戏剧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本文试从萨拉·凯恩和马丁·麦克多纳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发展下的的“直面戏剧”风格入手,通过比较两位作家的戏剧主题、结构和舞台表现,分析其对前人戏剧作品的借鉴和创新,以此为基础,重点阐释这种“直面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本文的第一章将分别介绍萨拉·凯恩和马丁·麦克多纳的“直面戏剧”风格。第二章通过比较两人作品的创作手法,展现不同作品中的相异性和相同性。第叁章将主要探讨直面戏剧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中国历史下的战争背景,第二部分是对小剧场戏剧思想的转化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探讨先锋戏剧对直面戏剧的接受情况。第四章分为两个部分,直面戏剧在中国舞台的成功排演和观众的接受与评价研究。最后是全文的结语。(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8-03-01)

岑玮[5](2017)在《“直面戏剧”:多重空间的暴力体验与现实映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英国剧坛的"直面戏剧"因其极端的舞台暴力呈现成为当代戏剧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直面戏剧"的创作者多为1970年前后出生的剧作家,且其作品呈现诸多共性,本文将"直面戏剧"经典作品置于特定历史框架之内进行解读,从物理、心理和伦理叁重空间分析剧中的暴力书写与呈现,并指出"直面戏剧"不仅是一种体验式戏剧,剧作家们还使用极端的舞台手段映射了20世纪末的社会现实,引导观众正视现代社会的深层危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残酷本质。(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鲁小艳[6](2017)在《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先锋派戏剧浪潮。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是伴随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在《戏剧艺术》2004年第4期上发表的《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一文,而广泛进入大众视野的。此后的12年(2005—2017)间,直面戏剧剧作在中国上海、北京等地上演一百余场(其中经典剧目反复巡演),每年都有不同的直面戏剧作品被搬上舞台。本论文以直面戏剧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之于接受理论、实证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批评研究、舞台搬演等接受状况以及对中国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进行系统考察。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在广泛细致阅读直面戏剧文本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直面戏剧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所表现的家庭、社会、哲学主题以及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当代意义进行深入阐述;并将萨拉·凯恩、马克·雷文希尔、马丁·麦克多纳、安东尼·尼尔逊四位直面戏剧代表作家的创作放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剧场语境中进行审视,对他们创作的主要作品及其成就进行细致分析,认为直面“暴力”、直面“孤独”、直面“真相”、直面“人性”分别是他们创作的特色和成就所在。第二章,立足于比较文学译介学相关理论,通过笔者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主要译者胡开奇以及其他戏剧工作者的采访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力求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译介接受线索,研究直面戏剧在中国译介的原由和过程;并以《4:48精神崩溃》为典型文本,对译介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本舞台语言的动作性、反复等修辞手法、习语、时态句式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将核心刊物作为评价标准,运用文学地理学等理论方法,对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及性能阶段化的分析和概括。第叁章,结合对直面戏剧搬演导演的实地访谈资料,将演出频率最高的《4:48精神崩溃》、《偷心》、《枕头人》等剧,分不同导演版本进行系统化整理与阐述。通过探索不同版本的搬演概况、导演构思、舞台呈现,总结直面戏剧在中国舞台搬演的异质化特征。余论部分,对直面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直面戏剧的接受为当代中国戏剧提供了直面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道德勇气,给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并促使艺术家将视野聚焦个体生命,在对个体生命本体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救赎与道德回归。直面戏剧的中国接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主体对西方异质文化接受的典型个案,反映出当代中国戏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更新、重构“自我”的积极态势。直面戏剧的“直面”精神特质,是它能够被接受的首要原因,它在中国究竟还能走多远,这将是论题后续追踪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范宁[7](2017)在《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凯恩(Sarah Kane,1971-1999)是“直面戏剧”流派的代表人物,英国当代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在其短暂的28年生命历程中,共留下五部剧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演剧量最大的新剧作家。在戏剧界,她是当代英国戏剧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她的剧作也是世界上戏剧学专业学生必读的作品。而且,由于她先锋的剧作形式和剧场风格,对暴力、反常的性与爱以及精神崩溃等具有争议题材的大胆表现,再加上她的同志身份,这些使得她在学术界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将凯恩作为“直面戏剧”的代表人物,对她做典型性、总体性的研究。文章总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凯恩的剧本入手,分析她是如何对规训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极端呈现的。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文本多次涉及到的“凝视”的视觉行为及对身体的施虐作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运作、等级秩序等。最后指出凯恩的作品中暗藏以“非理性”作为对既存体制、秩序进行反抗的策略。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从凯恩对于剧场的主张与尝试着眼,分析她作为“直面戏剧”的领军人物,对于剧场形式本身变革所做的先锋性的尝试,以及对于规训的社会现实的挑战。这一部分主要从“物质化语言”以及“对原始仪式的复归”这些维度,指出其对于过往剧场形式的承发与新变,并分析形式本身对社会现实的超越性和否定性意义。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探讨凯恩的“直面戏剧”所产生的效果。这一部分第一节主要结合阿尔托的戏剧理论,分析凯恩戏剧所产生的“瘟疫效应”;第二节结合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分析凯恩戏剧所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与价值。文本针对过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改进,以及创新性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凯恩为代表的“直面戏剧”流派的作品中,确实多涉及暴力、性、吸毒等社会现象,国内以往研究醉心于对这些剧作特征的归纳与概括。但是这些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根源与心理根源却极少人挖掘,文章第一部分重点挖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与心理根源。其次,对于凯恩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上,而凯恩的“直面戏剧”的得名更大程度上源自于剧场的表现。本文不囿于对剧本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凯恩的剧场主张与舞台实践的分析上,欲探求她在剧场形式的创新方面于戏剧本身的意义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反叛与超越意义。这一部分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重难点之所在。再次,将凯恩的“直面戏剧”作为典型来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的“直面戏剧”流派的剧作家的研究提供借鉴。“直面戏剧”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我国的研究刚刚兴起,比如安东尼·尼尔逊,马丁·麦克唐纳等,对于凯恩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把握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时代精神特质,从而为这一流派其它作家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3)

岑玮[8](2016)在《英国当代“直面戏剧”:阿莱克斯·谢尔兹访谈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面戏剧"在20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剧坛异军突起,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阿莱克斯·谢尔兹因在其代表着作《直面戏剧:英国戏剧现状》(2001)中为这种创作流派命名而为学界熟悉。谢尔兹的研究成果丰硕,其另一部重要论着是《重述英伦:今日英国剧场》(2011),此外还主编了《21世纪英国戏剧》(2011)、《当代英国戏剧》(2015)等。受《外国文学研究》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岑玮教授在英国访学期间于2015年8月在伦敦采访了谢尔兹,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对采访内容做了进一步探讨。谢尔兹在访谈中就"直面戏剧"的发生发展、文学特征以及当代英国戏剧的走向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释。他认为"直面戏剧"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指出"直面戏剧"不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潮流,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美学风格。谢尔兹对"直面戏剧"主要代表人物萨拉·凯恩等剧作家的创作给出了独到的评价,并总结了"直面戏剧"对英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鲁小艳,冉妮娜[9](2016)在《关于“直面戏剧”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英国戏剧舞台上涌现了大量新剧作,随之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天才剧作家。这些作品和剧作家都被分别冠以不同的名号,如"新残酷主义""新荒诞派"。2004年,伴随着戏剧翻译家胡开奇在《戏剧艺术》第四期上发表的《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而广泛的走进了中国。本文基于对"in-yer-face"所有争论进行了中肯而细致的描述,对其最显着的特征、创作手法、当代意义做出总结及探讨。(本文来源于《当代戏剧》期刊2016年03期)

刘慧[10](2016)在《人性的扭曲与救赎—萨拉·凯恩“直面戏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凯恩(1971-1999)是英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赤裸裸的暴力和残酷的画面传达出英国现代戏剧舞台上“直面戏剧”这种新现象的美学情感。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凯恩共创作了五部不朽的戏剧作品:《摧毁》(1995)、《菲德拉的爱》(1996)、《清洗》(1998)、《渴求》(1998)和《4.48精神崩溃》(1999)。这五部作品轰动了九十年代英国剧坛。凯恩的直面戏剧表面上描绘了一个充斥着无休止的残酷和暴力的世界,然而,更深层次的观察即可发现,剧作家真正想传达的并非如此。相反,在血腥可怖的世界里,对爱和希望,对诚实和救赎的追求才是凯恩戏剧创作的主旨。本论文以安托南·阿尔托的残酷戏剧为理论支撑,从残酷的角度分析凯恩的前叁部剧作《摧毁》、《菲德拉的爱》和《清洗》中描绘的灾难的世界,揭示凯恩利用暴力和残酷表现人性的实质,传达出凯恩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关怀之情。论文共包括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与研究主体相关的背景信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萨拉·凯恩的研究现状。此外通过对残酷戏剧及阿尔托的戏剧宣言的介绍,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探讨了凯恩笔下残酷的世界中人物的可怕而痛苦的经历。作品中的残酷展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战争的残酷。作品《摧毁》中的士兵被无处不在的野蛮和残酷的战争所吞没,心理上和情感上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因此,他将之前自己经历的各种可怕的暴行重演在弱势的伊安身上,以此来报复这个世界,之后,他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战争将士兵的人生撕成碎片。其次是严峻的生活环境。这一方面的残酷是通过伊安和凯特的人生境遇来呈现的。虽然伊安在凯特的面前展现出咄咄逼人的强势和残酷,而实际上他深陷在残酷的生活现实中:失败的婚姻,腐烂的身体,甚至工作也威胁着他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片废墟。而脆弱无辜的凯特也是残酷世界里的一个受害者,精神上和身体上都遭受着无处不在的折磨。其实凯恩并不是无端地展现残酷,相反,她以这种方式有意地去模仿现实。这一做法与阿尔托的观念不谋而合。凯恩以一种最悲悯的方式提醒人们,残酷的战争和生活都让人无法忍受却又必须忍受。第二章将深入探索残酷的世界里人性的扭曲。在残酷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遭受创伤。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虚无主义的生存态度都是扭曲的人性的体现。人们面临人际关系中陌生化的危机,而疏离和冷漠的态度使这种危机更加根深蒂固。此外,作为男性角色的代表,《摧毁》中伊安、《菲德拉的爱》中的希波利特斯和《清洗》中廷克都陷入虚无主义,而他们的这种情绪也进一步加深他们生存的焦虑。凯恩对残酷环境中扭曲的人性的分析让人们清楚认识自己,同时对爱和希望救赎的可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叁章对人性的救赎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凯恩从坚韧的爱和忠诚的慰藉入手,勾画出人性救赎的可能。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经历过被蹂躏、被伤害,开始显现力量,并且通过出卖身体、自杀等自我牺牲的方式勇敢地担起救赎的重任,唤醒创伤中的男性,使其人性获得救赎。在实现救赎的过程中,伊安、希波吕托斯和廷克都寻到了救赎的爱并重获丢失的人性。此外,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中,忠诚和诚实成为救赎的另外一个手段,借此,希波吕托斯和菲德拉都实现了救赎。最后是结论部分。本论文以安托南·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的宣言为基础,探讨了《摧毁》、《菲德拉的爱》和《清洗》叁部“直面戏剧”作品中隐藏在残酷背后凯恩的真正关注点,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凯恩利用呈现在舞台上的血腥暴力和残酷,鲜明又直接地强调极端的现实以及展现隐藏在残酷面纱下的扭曲的人性。同时,爱、信仰和希望越来越强烈地从这种痛苦和灾难中显现,并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承担起救赎的可能。萨拉凯恩以直面戏剧极致的震撼美学观,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对人性的问题进行猛烈的探索。在凯恩的世界里,无处不在的爱、信仰和希望承担起救赎人性的重任。(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7)

直面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一种严肃戏剧。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本文对直面戏剧对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认为直面戏剧的接受为当代中国戏剧提供了直面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道德勇气,给当代话剧创作提供了艺术与美学意义上的助力和借鉴,并促使艺术家将视野聚焦个体生命,在对个体生命本体意义的思索和追问中,促成当代人的精神救赎与道德回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面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鲁小艳.直面戏剧在中国的几点争议与研究[J].中国戏剧.2018

[2].鲁小艳.直面戏剧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启示[J].当代戏剧.2018

[3].胡晴天.论萨拉·凯恩“直面戏剧”的精神救赎[J].剧作家.2018

[4].张安琪.从英国直面戏剧看其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D].吉林艺术学院.2018

[5].岑玮.“直面戏剧”:多重空间的暴力体验与现实映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7

[6].鲁小艳.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2004-2016)[D].山西师范大学.2017

[7].范宁.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D].西南大学.2017

[8].岑玮.英国当代“直面戏剧”:阿莱克斯·谢尔兹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6

[9].鲁小艳,冉妮娜.关于“直面戏剧”的若干问题[J].当代戏剧.2016

[10].刘慧.人性的扭曲与救赎—萨拉·凯恩“直面戏剧”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直面戏剧论文-鲁小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