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生大豆,资源状况,保护
大豆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东,盖利民,王全亮,李霞[1](2019)在《山西省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状况及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山县是黄河流域野生大豆的重要原生地。通过3年来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浮山县的野生大豆生存环境存在严重威胁。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进行标志性保护;加强宣传,增强当地农户保护野生大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监测调查,加大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04期)
秦芳芳[2](2018)在《大豆资源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是大豆生产区常发生的通过空气传播的真菌性病害。病害发生对大豆的经济产量影响很大。合理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大豆灰斑病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对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旨在发现优异抗病资源并发挖掘抗病基因优异等位变异,以实现优势资源抗病基因聚合。本研究以96个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审定的大豆品种和68个野生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接种大豆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建立一个非结构性和无亲缘关系的自然群体,进行抗性鉴定,并用178个SSR标记对164份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STRUCTURE2.2对大豆群体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利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SSR标记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进行关联分析,在P<0.05时,可认为标记与性状的关联显着,参考Breseghello等提出的无效等位变异(null allele)方法,计算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发掘优异等位变异和相应的载体材料。主要结论如下:1、大豆育成品种资源鉴定结果:在96份育成品种中,鉴定出抗病品种16种,占供试验品种的16.67%;鉴定出中抗品种54种,占供试验品种的56.25%;鉴定出感病品种26种,占供试验品种的27.08%。2、野生大豆资源鉴定结果:在68份野生大豆资源中,鉴定出抗性资源16份,占参加试验资源的23.53%;鉴定出中抗资源31份,占供试验资源的45.59%;鉴定出感病资源21种,占供试验资源的30.88%。3、用STRUCTURE2.2对大豆群体进行结构分析,将164份大豆材料分为7个亚群,野生品种和育成品种血缘间相互独立;育成品种之间血缘相互融合,野生品种间血缘也不同程度相互融合。4、共检测到5个与抗性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分别位于4、6、11、13和19号染色体上,引物分别为AW277661、satt363、satt430、satt656、satt652,其中贡献率最高的是satt363,值为59.71%。5、对5个SSR位点进行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病性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分析,对抗性有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有28个,其中satt430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430-193,值为6.1714.09,典型载体材料九丰4号;AW277661效应值最大的是AW277661-177,值为10.59,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6277;satt363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363-214,值为7.33,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NC1804;satt656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656-241,值为14.09,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8592;satt652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652-187,值为7.12,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6277;(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28)
张海平,吴书峰,陈妍,王志,周建萍[3](2018)在《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100份野生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聚类分析,为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变异丰富,9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H)都大于1.8。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0份野生大豆可分为2大组群,第一组群主要为山西中部和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短,株高较矮,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少,百粒重和单株粒重低,第二组群为山西中部和南部资源,品种生育期长,株高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明显高于第一组群。本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变异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高。(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钟文娟,袁灿,周永航,龚一耘,戢沛城[4](2017)在《基于SSR标记的四川大豆与引进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均匀分布于20条染色体的53对SSR标记(每条染色体上2~5对),对190份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差异检测,随后根据标记试验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PC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53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基因范围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i为1.474 4±0.237 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05 0±0.105 6;Shannon-Weaver指数值为0.476 2±0.124 9。这些参数显示了190份大豆资源异质程度不是很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一般,总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0份大豆资源(群体1:P1)被分为3个大类,且四川审定大豆品种与野生大豆资源、国外引进资源亲缘关系较远,随后将四川审定大豆品种31份、国外资源13份和野生大豆资源8份共52份材料(群体2:P2)单独进行聚类分析,52份材料也被分成3个大类。群体1和群体2分别在K=3,K=2时得到合理群体结构。群体1的3个亚群分别是:亚群I由地域来源丰富的78份材料组成,不包含野生大豆资源;亚群II 59份材料中含7份野生大豆资源;亚群III 53份材料只包括1份野生大豆资源zy05292。群体2分成两个亚群:亚群Ⅰ26份材料中含24份四川审定大豆品种和2份国外资源;亚群II包含了6份审定大豆品种。供试的190份大豆资源蕴含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显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群体结构不能严格地按照地域、来源国家的划分而区分,这一现象显示了大豆资源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从分析结果来看,四川大豆资源的种质创新可以充分地利用国外引进资源与直立型野生大豆资源,进而丰富四川大豆的基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杨春杰,陈佳琴,黄建斌,朱星陶,谭春燕[5](2017)在《贵州112份引进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发掘优异基因,加速大豆新品种选育进程和推动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对贵州112份引进大豆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112份引进大豆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种皮色、脐色、籽粒形状、花色、茸毛色、株型、叶形、荚熟色、生育习性、结荚习性和荚形11个质量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多样性指数在0~1.43,平均为0.80,以生育习性最低、荚熟色最高。株高、荚长、单株有效荚数、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成熟期7个数量性状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在12.02%~38.31%,平均为21.86%,以主茎节数最小、有效分枝数最大;多样性指数在1.75~2.08,平均为2.0,以主茎节数最高、荚长最低。18个性状中,以主茎节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达2.08;生育习性最小,为0;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远大于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112份引进大豆资源聚类为4组,第Ⅰ组有3份,第Ⅱ组只有1份,第Ⅲ组有62份,第Ⅳ组有46份。贵州112份引进大豆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位昕禹,吴纪安,陈祥金,于晓光,崔杰印[6](2017)在《早熟野生大豆资源的品质筛选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高蛋白大豆的市场需求十分紧迫。通过早熟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发现其遗传背景都程度不同地来自少数几个种质的现象,本地区受地域与气候的限制,早熟高蛋白大豆材料匮乏,拓宽早熟高蛋白品种的遗传基础是目前大豆育种急需解决问题。我院先后于1971、1989、2004年对我国高寒地区的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采集与整理,发现了大量的野生、近野生、半野生、近直立、直立类型,有的半野生大豆类型呈明显的群落分布,如灰毛群落、白花群落、棕毛群落、圆叶群落等,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对收集到的600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了田间种植并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及品质分析,针对选育高蛋白大豆为目标筛选8份野生大豆材料,用于进行高蛋白大豆育种材料的野生大豆蛋白含量最高为53.2%,平均蛋白含量为49.6%。利用了黑河35、黑河38、黑河43、黑河45、黑河48等本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与筛选材料进行了杂交、部分材料进行了回交,建立了回交1-3次的导入群体。目前已有BC1群体16个,BC2群体12个,BC3群体9个。在不同的回交次代群体中针对选育高蛋白品种为目标进行了选择,获得蛋白含量高于45%的品系7个。说明了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最有利的物种之一,针对相应的育种目标,进行有效的回交导入是较为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毕影东,李炜,刘明,刘淼,王玲[7](2017)在《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高寒地区,野生大豆资源多样性丰富,是优异基因挖掘与新种质创新不可或缺的基因资源。自1978年,对分布在黑龙江寒地野生大豆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考察研究,发现北至漠河县北极村,东至抚远县黑瞎子岛都有野生大豆分布。对全省6个积温带和8个土壤类型野生大豆资源生境、表型性状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随积温从低到高,生育期变长,单株荚数变多,生物量变大,相同积温条件下,生育期、单株荚数、生物量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共收集野生大豆资源4368份,筛选出高蛋白、高异黄酮、抗旱、耐盐、抗病等优异野生大豆资源43份:早熟资源3份,高蛋白资源26份,高异黄酮资源6份,抗病资源4份,耐寒资源2份,耐盐资源2份,为未来大豆品质及耐逆性状改良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开展了种间杂交育种关键技术方法及新种质创新应用的研究,完善了以野生大豆为父本,低世代材料严格选择"直立"、"炸荚"等性状,中、高世代选择与遗传配合力分析及分子辅助选择相结合,综合考虑丰产、高蛋白、耐逆等性状的种间杂交关键技术,获得一批具有野生血缘的抗逆境、高产、优质的新种质。龙品8807以高蛋白质野生大豆ZYD355为父本,黑农35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该种质最突出的优异性状是蛋白质含量48.29%,蛋白与脂肪总含量高达66.16%,利用其己相继选育出龙品9310、龙品9501、龙品99329等高蛋白新种质。先后选育小粒、高蛋白等大豆新品种20个,中龙小粒豆1号2016年审定。以龙品8601为母本,ZYY39野生大豆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为特用小粒、高蛋白大豆品种,适合于加工芽豆和纳豆。生育日数114天左右,活动积温2260℃左右。百粒重11.0g左右。蛋白质含量44.77%;平均脂肪含量17.37%。龙豆3号为无限结荚习性,叁、四粒荚多,百粒重23g左右,脂肪含量高(22%-39%),中抗灰斑病兼抗疫霉病。具有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等优点,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面积种植推广。以上研究表明寒地野生大豆在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和大豆新品种改良等发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岳永贵,莫庆忠,吕树鸣,许金宽,罗凯[8](2017)在《华南地区大豆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子叶接种法,用大豆疫霉菌菌株PNJ3,6497共对100份华南地区栽培大豆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两种接种方法中,生理小种PNJ3和6497对100个栽培豆进行的资源评价,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子叶接种法分别接种大豆疫霉生理小种PNJ3,抗病性各占5%和16%,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和子叶接种法分别接种大豆疫霉生理小种6497,抗病性各占2%和17%;两种接种方法只有60%和64%结果一致,证明华南地区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研究中,子叶接种法虽有一定优势,但不能替代下胚轴接种法。(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17年03期)
王岩,陈爱国,路明祥,李兆波,孟未来[9](2017)在《辽宁省部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收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强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原生境保护区的建设,于2013年9月~10月和2014年9月~10月分别对辽宁省喀左县和盘山县进行了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与收集。结果发现在盘山县的14个乡镇均发现有野生大豆的分布,而在喀左县的21个乡镇中只有11个乡镇发现有野生大豆分布,共收集到野生大豆资源225个居群,其中有半野生大豆15个居群,披针叶型野生大豆6个居群,于2015年种植于田间并进行表型性状鉴定评价。考察过程中发现有新类型野生大豆以及新的分布地点,但是由于城镇建设、公路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破坏,对辽宁省这两个地区野生大豆的生长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野生大豆的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甚至绝迹,尤其身处辽西北干旱气候的喀左县原本就分布较少的野生大豆资源,如今濒危状况更为严重。因此,提出了加强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和补充收集以及野生大豆优异资源发掘利用等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孙祖东,张志鹏,蔡昭艳,曾维英,赖振光[10](2017)在《大豆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中国南方大豆资源耐荫性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耐荫性是影响间套作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大豆间套作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建立高效、通用、稳定的耐荫性鉴定体系,以利于发掘耐荫种质,开展耐荫性育种。【方法】以60份不同耐荫性类型的大豆品种为材料,首先对15%、30%和60%3个遮光度下倒伏品种比例等进行比较,确定遮光处理条件;其次对遮光后的株高、平均节间长、叶柄长和茎叶鲜重等17个性状进行筛选,选定耐荫鉴定指标;再比较播种后第40、50和60天3个时期耐荫指标的误差变异系数和表型变异系数等,明确鉴定时期,最后建立由遮光度、耐荫鉴定指标和鉴定时期构成的耐荫性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对中国南方十二省区453份材料进行耐荫性鉴定和资源筛选。【结果】30%遮光度相对其他遮光梯度较优,表现为倒伏品种有而不太多(22%)、表型变异系数较高(25%)、品种间区分度较好。株高和平均节间长构成的耐荫指标相对其他指标具有以下优点:(1)较准确,误差变异系数低(9.36%),遗传率高(95.43%);(2)较稳定,环境间相关系数高(0.92);(3)品种间区分度较好,表型变异系数(31.25%)和遗传变异系数(30.52%)较大;(4)与田间目测耐荫级别相关性较高(0.73),较能反映田间实际情况。播种后50 d时相对其他时期耐荫指标各参数均最优,如环境间相关系数最大(0.87),误差变异系数最小(7.75%)。据此将30%遮光度条件下,播种后50 d株高和平均节间长相对值的平均数定为耐荫指数,指数越小则越耐荫。中国南方453份大豆耐荫指数的变幅为1.11—2.61,平均1.55,材料个体间差异极显着,且遗传率较高(91.13%),说明表型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Ⅲ、Ⅳ、Ⅴ和Ⅵ生态区内耐荫指数变幅分别为1.19—2.08、1.17—2.61、1.27—2.37和1.11—2.54,均存在大量的耐荫性变异,各生态区均有耐荫性材料。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耐荫指数变幅分别为1.11—2.61和1.17—2.54,都存在较丰富的耐荫性变异,在筛选出的11份耐荫资源中,有8份是育成品种,说明大豆育种过程中耐荫性已得到改良。【结论】由30%遮光度、播种后50 d的株高和平均节间长构成的耐荫指数是相对准确、稳定、灵敏、实用的耐荫性评价体系。中国南方大豆耐荫性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从453份南方材料中筛选到11份耐荫性强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大豆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是大豆生产区常发生的通过空气传播的真菌性病害。病害发生对大豆的经济产量影响很大。合理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大豆灰斑病综合防治中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对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旨在发现优异抗病资源并发挖掘抗病基因优异等位变异,以实现优势资源抗病基因聚合。本研究以96个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审定的大豆品种和68个野生大豆资源为试验材料,接种大豆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建立一个非结构性和无亲缘关系的自然群体,进行抗性鉴定,并用178个SSR标记对164份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STRUCTURE2.2对大豆群体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利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SSR标记和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进行关联分析,在P<0.05时,可认为标记与性状的关联显着,参考Breseghello等提出的无效等位变异(null allele)方法,计算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发掘优异等位变异和相应的载体材料。主要结论如下:1、大豆育成品种资源鉴定结果:在96份育成品种中,鉴定出抗病品种16种,占供试验品种的16.67%;鉴定出中抗品种54种,占供试验品种的56.25%;鉴定出感病品种26种,占供试验品种的27.08%。2、野生大豆资源鉴定结果:在68份野生大豆资源中,鉴定出抗性资源16份,占参加试验资源的23.53%;鉴定出中抗资源31份,占供试验资源的45.59%;鉴定出感病资源21种,占供试验资源的30.88%。3、用STRUCTURE2.2对大豆群体进行结构分析,将164份大豆材料分为7个亚群,野生品种和育成品种血缘间相互独立;育成品种之间血缘相互融合,野生品种间血缘也不同程度相互融合。4、共检测到5个与抗性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分别位于4、6、11、13和19号染色体上,引物分别为AW277661、satt363、satt430、satt656、satt652,其中贡献率最高的是satt363,值为59.71%。5、对5个SSR位点进行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病性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分析,对抗性有增效作用的等位变异有28个,其中satt430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430-193,值为6.1714.09,典型载体材料九丰4号;AW277661效应值最大的是AW277661-177,值为10.59,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6277;satt363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363-214,值为7.33,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NC1804;satt656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656-241,值为14.09,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8592;satt652效应值最大的是satt652-187,值为7.12,典型载体材料野生大豆12C627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东,盖利民,王全亮,李霞.山西省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状况及保护[J].中国农技推广.2019
[2].秦芳芳.大豆资源抗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黑龙江大学.2018
[3].张海平,吴书峰,陈妍,王志,周建萍.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大豆科学.2018
[4].钟文娟,袁灿,周永航,龚一耘,戢沛城.基于SSR标记的四川大豆与引进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J].大豆科学.2017
[5].杨春杰,陈佳琴,黄建斌,朱星陶,谭春燕.贵州112份引进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态性[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6].位昕禹,吴纪安,陈祥金,于晓光,崔杰印.早熟野生大豆资源的品质筛选与利用[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7].毕影东,李炜,刘明,刘淼,王玲.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8].岳永贵,莫庆忠,吕树鸣,许金宽,罗凯.华南地区大豆资源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J].耕作与栽培.2017
[9].王岩,陈爱国,路明祥,李兆波,孟未来.辽宁省部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收集[J].辽宁农业科学.2017
[10].孙祖东,张志鹏,蔡昭艳,曾维英,赖振光.大豆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中国南方大豆资源耐荫性变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