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下部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解析解,荷载传递,相对滑移
上下部共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俞建霖,荆子菁,龚晓南,刘超,吕文志[1](2010)在《基于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的变形特征,将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分解为填土、垫层、复合地基、下卧层土体4部分。将4者作为一个共同作用的系统,假设桩土界面之间存在相对滑移且同一水平面上地基土沉降不同,考虑系统4部分交界面上的应力与变形协调,通过对典型单元体的分析,推导了表征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性状的桩土应力比和沉降变形的求解公式。最后将工程实测结果和本文方法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方法能较好反映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朱爱军,邹洋[2](2009)在《上部结构分步施工对高层建筑上下部共同作用计算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中,很少考虑上部结构分步施工的影响。对土质地基上框架结构的研究表明,上下部共同作用效应明显的体系,上部结构的分步形成对共同作用分析有较显着的影响。相对于不考虑上部结构分步施工的情况,考虑上部结构分步形成时,上部结构对基础变形的约束作用略有减小,基础差异沉降增大,基础内力增加;底层柱轴力出现与基础差异沉降相反的加卸荷现象;尤其上部框架梁的弯矩有较大不同,越到上部楼层,参与上下部结构共同变形的程度越低,共同作用对其内力的影响越小。(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吕文志,俞建霖,郑伟,龚晓南,荆子菁[3](2009)在《基于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解析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受力及变形过程是柔性基础、垫层、复合地基以及桩端下卧层土体四者相互作用、应力和变形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在分析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的基础上;将柔性基础-垫层-复合地基-下卧层土体作为一个共同作用的整体,建立考虑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简化分析模型,考虑柔性基础、垫层、复合地基与下卧层土体之间应力、变形协调关系以及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推导出表征复合地基性状的沉降变形和桩土应力比的求解公式;最后通过与工程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9年04期)
姜海西[4](2008)在《桥梁上下部共同作用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桥梁上部结构的刚度是逐渐形成的,因此,如果简单地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刚度都视为无穷大是不合理的,同时,大跨度桥梁上下部结构总有一定的刚度,如果单独忽略其中一项的刚度贡献,最终结果可能与整个体系实际上发生的共同作用过程相差甚远。因此,应该将桥梁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叁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共同作用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8-05-01)
马延财[5](2008)在《转换梁与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国内开始使用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到如今,转换层结构的工程应用发展很快,正朝着形式多样、方法多样以及结构受力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转换层结构己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的趋向之一。一般而言,当高层建筑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体系或形式与上部楼层差异较大,或者下部楼层竖向结构轴线距离扩大或上、下部结构轴线错位时,就必须在结构改变的楼层布置转换层结构,目前在很多高层设计中取得广泛应用的是梁式转换层。转换梁结构中的转换梁承托上部数层至数十层的柱或墙,转换梁的截面不可避免的做的很大,转换梁一般为深梁或短梁。研究分析表明,转换梁的受力与其上、下部结构的刚度有关,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转换梁受上、下部结构刚度截面影响关系,从而为转换梁的受力情况进行改善,使转换梁的截面更为合理。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转换梁托柱情况下,转换梁下部支承柱、上部框架柱、上部框架梁、上部框架边柱、上部框架中柱和转换梁截面的变化对转换梁内力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通过何种方式改善转换梁受力的方法。2.分析了托墙框支剪力墙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分析表明,转换梁与上部墙体共同作用的性能,改变转换梁或上部墙体的刚度,共同作用的性能会有所改变,得出了影响共同作用性能的因素。3.最后,分析了转换梁截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几种转换梁截面设计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比,提出了应力截面设计方法、深梁截面设计方法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丘波[6](2007)在《某高层办公楼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若结构分析采用传统的简化计算方法常常不是给工程造成浪费就是产生安全隐患,只有采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将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叁者作为一个受力的整体系统进行分析,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实际工作状态,使设计既安全又经济。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对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的研究始终受到国内外土木工程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有限元法和子结构法等计算方法的成熟、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的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高层办公楼(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别建立了简化计算和共同作用分析的有限元模型。首先进行了重力荷载、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下两个模型的变形和内力结果对比;然后通过变化共同作用分析模型的地基变形模量、筏板厚度和上部结构刚度来探讨框架—剪力墙结构共同作用的机理。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重力荷载作用下,考虑共同作用后,框架的中柱轴力减小而边柱轴力增大,即产生边柱增荷效应,而且上部结构的次内力随着楼层的增高而减小。2,在风荷载作用下,考虑共同作用后,结构整体侧移增大,表明结构整体刚度减小;框架承担的剪力比例增大,表明框架在整体结构中的贡献作用增强,框架内力增大。3,模态分析表明,考虑共同作用后,整体结构不仅自振周期增大而且振型会发生改变,如本工程实例中,第一自振周期的振型在简化计算模型中表现为X向一阶,而在共同作用分析模型中为Y向一阶。4,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共同作用后,结构总地震力减小,框架承担的地震力比例增大,剪力墙承担的地震力明显下降。5,在上部结构刚度、基础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当地基变得软弱时(变形模量Es减小),基础的差异沉降增大,导致基础的整体弯曲内力和上部结构的次内力增大,表现为边柱增荷效应增强。6,在上部结构刚度、地基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当基础刚度增大(筏板厚度加大)时,基础的差异沉降减小,上部结构的次内力减小,但是基础内力增大。7,在地基刚度、基础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当上部结构刚度增大时,基础的差异沉降减小,但上部结构的刚度贡献是有限的。因此,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在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计算中应当考虑共同作用的影响,以便在结构和构件的设计中采取技术措施,使得结构设计更安全、更经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的结构分析和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刘辉[7](2007)在《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筏板基础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发展以来,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利用共同作用分析理论可以提高和改善基础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首先,有效地利用上部结构的刚度,使基础的结构尺寸减小到最小程度;把上部结构与基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箱形基础的高度和筏板基础的厚度可大为减小,桩筏基础的桩数可以减少;其次,对建筑层数悬殊、结构形式各异的主楼与裙房,可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基础,经过慎重而又仔细的共同作用分析比较,可使主楼、裙房的基础与上部结构全部连接成整体,实现建筑功能上的要求;再次,利用共同作用分析理论合理地设计地基与基础,以达到减小基础内力与沉降、降低基础造价的目的。但共同作用分析作为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其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在系统论述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叁者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紫薇住宅小区B2#楼的工程实体为背景,建立了非线性整体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NSYS对所建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计算。本文主要是根据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原理,对整体计算域统一划分单元,通过综合对比分析:(1)在应用常规设计方法与共同作用设计方法时,比较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与框架柱内力的差异,以便为结构设计的安全和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2)在分别只改变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刚度时,分析上部、基础、地基的受力特性。(3)在只改变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的刚度或者只增加结构的竖向荷载、层数、跨度的情况下,分析弹塑性地基上筏板基础的沉降变形。(4)在对筏板的悬挑长度、混凝土强度等级等这一系列参数进行变换时,分析筏板基础的受力及变形性能。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得到的水平位移和内力较常规设计的大且变化均匀。(2)改变结构的上部刚度,对上部、基础、地基的受力及变形影响很小;而基础刚度对叁者的内力与位移的影响却很大;土体刚度仅对位移有影响,且影响很大。(3)竖向荷载、层数、跨度均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结构的整体沉降和不均匀沉降。(4)筏板的悬挑长度对基础内力及位移形成一定影响;与其相比较,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则很微不足道。(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7-03-01)
严平,包红泽,龚晓南[8](2006)在《箱形基础在上下部共同作用下整体受力的极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箱形基础在上下部共同作用下整体受力极限分析方法,并与实际工程实测结果对照验证其合理性与可靠性。将上部结构与箱基、地基视为整体,借助于上下部同步进入极限状态的虚功率方程,从极限分析的角度对箱基在上下部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受力进行求解。根据十字机动破坏模型和双抛物线基反力破坏模式,求出相应箱基整体受力上限解。箱基整体进入极限受弯状态时,视上部结构为框架体系,计算上部结构抗弯刚度对箱基整体受力解约束效应分析。选取两个具有较完整实测结果的箱形基础工程按以上方法进行极限分析,并与实测对比。结果显示,与现行“箱筏基规范”考虑上部效应法相比,该极限分析方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同时,上下部共同作用整体受力极限分析方法更易于手算和电算编程,并可用于各种基反力模式。(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8期)
刘喜平[9](2006)在《考虑上下部共同作用时超高层结构中加强层的受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层、超高层框架——筒体结构中设置水平加强层,是提高结构抗侧刚度,减小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楼层位移,降低简体弯矩的有效措施,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目前所做的此类研究中,将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作为一个整体来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的例子并不多见,本文在这方面开展工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本论文以实际工程项目——陕西省邮政电信网管中心大楼为研究背景,在原结构设计和下部基础设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的适当位置设置上不同数量的加强层,创建出一系列考虑共同作用的含加强层的超高层结构分析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静力、动力分析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对所有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得出了不同加强层设置方案下,结构的内力变化情况和地基沉降规律; (2)对所有模型进行了结构动力特性分析,比较和总结了不同加强层设置方案下,结构自振特性的变化,为进一步的结构动力分析打下了基础; (3)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进行水平地震的动力分析,比较和总结了不同加强层设置方案下,结构的位移、内力的地震响应,得出了以下相关的结论:加强层的设置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水平位移,且随着加强层设置数量的增加减小量也会增加;同时由于加强层的设置,结构的内力会发生突变,但随着加强层设置数量的增加,内力突变程度也会趋于缓和。这些动力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为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6-03-01)
闻建军[10](2005)在《超高层筒中筒结构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它是随着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目前,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在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把上部结构看成是柱端固接于基础上的独立结构,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不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和基础共同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不合理的现象更加明显。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基础同地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叁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陕西省邮政电信网管中心大楼为研究对象,基于大型有限元程序ANSYS,将群桩基础视为复合材料,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分析模型,进行了共同作用结构静力和动力特性分析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地基基础模型,施加等效温度荷载模拟了停止降水致使局部桩出现的受拉现象,并对此现象做了定性及定量的解释;(2)简化了单桩有限元模型,并将群桩基础中桩—土体系作等效连续化处理,视为一种复合材料,建立了桩土复合体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等效复合体模型。结果表明等效复合体模型很好地反映出群桩基础的传力机理,这样大大降低了有限元分析的难度,为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超高层建筑的上下部共同作用开辟了有效的途径;(3)通过对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模型的静力分析,以及同建立在刚性地基上模型的比较,得出了上部结构内力及地基沉降的规律,筏板厚度及地基弹性模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4)对考虑共同作用后的上部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得出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共同作用(与刚性地基上的结构相比)使得结构动力特性发生改变一自振周期延长,振型发生改变。关键词:筒中筒结构,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有限元程序,ANSYS,等效温度荷载,等效复合体模型,动力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5-03-01)
上下部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中,很少考虑上部结构分步施工的影响。对土质地基上框架结构的研究表明,上下部共同作用效应明显的体系,上部结构的分步形成对共同作用分析有较显着的影响。相对于不考虑上部结构分步施工的情况,考虑上部结构分步形成时,上部结构对基础变形的约束作用略有减小,基础差异沉降增大,基础内力增加;底层柱轴力出现与基础差异沉降相反的加卸荷现象;尤其上部框架梁的弯矩有较大不同,越到上部楼层,参与上下部结构共同变形的程度越低,共同作用对其内力的影响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下部共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俞建霖,荆子菁,龚晓南,刘超,吕文志.基于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性状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
[2].朱爱军,邹洋.上部结构分步施工对高层建筑上下部共同作用计算的影响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
[3].吕文志,俞建霖,郑伟,龚晓南,荆子菁.基于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解析解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9
[4].姜海西.桥梁上下部共同作用研究初探[C].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8
[5].马延财.转换梁与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
[6].丘波.某高层办公楼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7
[7].刘辉.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筏板基础的有限元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7
[8].严平,包红泽,龚晓南.箱形基础在上下部共同作用下整体受力的极限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6
[9].刘喜平.考虑上下部共同作用时超高层结构中加强层的受力影响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0].闻建军.超高层筒中筒结构上下部共同作用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