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地状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草地,毒草,危害,防控
草地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庚,郭亚洲,张水平,潘正武,王树青[1](2019)在《甘肃天祝县天然草地毒草危害状况调查与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地调查、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天祝县草地畜牧业现状、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和区域分布、牲畜中毒病流行特点与危害及毒草防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天祝县天然草地面积42.57万hm2,其中毒草分布面积21.36万hm2,占天然草地面积的50.18%,毒草种类61种分属18科32属;对天祝草地畜牧业造成危害的毒草主要有黄花棘豆、甘肃棘豆、宽苞棘豆、急弯棘豆、瑞香狼毒、醉马芨芨草、马先蒿、铁棒锤和露蕊乌头9种,构成严重毒性灾害的是有毒棘豆、瑞香狼毒和醉马芨芨草3种。目前采取的治理措施有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和生态防控,从长远来看生态防控将是未来草地毒草防控的主流途径。(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武红旗,范燕敏,靳瑰丽,夏小伟[2](2018)在《基于光谱指数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状况的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光谱角度探讨退化伊犁绢蒿封育的适宜年限,对未封育、封育2年、7年和10年的草地从群落数量指标、群落光谱特征及特征植物光谱进行研究。通过对植被数据与光谱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群落和特征植物光谱指数随封育年限的变化趋势,探讨植被高光谱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状况的响应及最佳封育年限判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草地的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群落的数量指标、群落光谱指数及建群种光谱指数回归均指示在5年左右达到最大值,表明可以通过植物光谱来对草地恢复状况及封育最佳年限加以判定。(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春瑜[3](2018)在《历史土地覆盖状况模拟:全新世大暖期中国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地变化科学”已经证明土地变化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里起到中枢的作用,其复杂性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人口或消费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不断改变着自然景观,大约从一万年以来,人类定居农业和驯养动物的出现则带来了更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而与我们目前人类环境变化方向高度相关的6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地覆盖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过去全球变化项目(PAGES)”的重点研究项目,并通过BIOME6000项目初步重建6000年前的土地覆盖,为人类认识自己未来可能面对的环境变化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了探索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草地空间分布的演变方向,运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和气候历史数据,重建了6000年前全新世大暖期的中国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大暖期的中国草地类型有26种,少于现在的33种。全新世大暖期草地类型面积占比前叁的分别是亚热干旱亚热带荒漠灌丛类、暖热干旱亚热带半荒漠类、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草地类型。和现代类型相比,面积变化最大的现代暖温干旱暖温带半荒漠类草地主要由全新世大暖期亚热干旱亚热带荒漠灌丛类草地类型演化而来。从草地类型的热量级来看,全新世大暖期比现代少了寒冷和炎热这两个热量级。从草地类型的湿润度来看,全新世大暖期和现代的变化不大。从不同区域来看,全新世大暖期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草地类型种类不多,但都不是当今现存草地类型。全新世大暖期的青藏地区的草地类型种类多,面积小,位置分散,与现代草地类型相比差异较小。全新世大暖期的南方地区的草地类型较现今为少,但面积大,空间分布相似。另外,本文还探索出>0℃的累年均积温与累年均气温呈一元二次曲线回归关系,并且分别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累年均气温与>0℃的累年均积温模型与单个生态地理分区的模型。为今后在日观测气温数据的缺失下,研究重建历史积温给出了参考方法。(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甑丽卿,文洪瑛[4](2018)在《草地闲田千万亩 期待牛羊满山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深入江西萍乡、上饶、宜春、新余、等牛羊主产区,调查草地畜牧业发展状况,听取了江西农大、江西农科院、江西畜牧推广站、江西省畜牧局等有关专家意见,采访了部分草地畜牧业企业负责人,调研情况如下:基本现状近年来,江西不断调整优化畜牧(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8-05-24)
荀其蕾,董乙强,安沙舟,闫凯[5](2018)在《基于MOD 09GA数据的新疆草地生长状况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全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4年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EOS Terra 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 09GA,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生长季(4-10月)草地NDVI_(max),MSAVI_(max),PVI_(max),NDVI_(mean),MSAVI_(mean)和PVI_(mean)6种植被指数,探讨了NDVI_(max),MSAVI_(max),PVI_(max)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新疆草地生长季多年NDVI_(mean),MSAVI_(mean)和PVI_(mean)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根据所选的最优模型反演了新疆2005-2014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统计分析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草地2010-2014年NDVI_(mean),MSAVI_(mean)和PVI_(mean)总体上均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差异显着。2005-2014年低地草甸类的生物量最高,高寒荒漠类最低。统计分析2010-2014年的NDVI_(mean),MSAVI_(mean)和PVI_(mean)变化趋势发现,北疆有28%以上草地处于改善状态,南疆草地则以稳定为主;全疆14个地、州、市草地以稳定为主,处于稳定比重的草地大于40%,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草地处于改善状态的草地超过15%,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乌鲁木齐市轻度改善的草地比重大于10%;除吐鲁番市和乌鲁木齐市外,其余地、州、市恶化草地比重低于10%,全疆草地整体改善以稳定为主,总体趋于良好。(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尤延飞,马青成,郭亚洲,孔叶子,史芳芸[6](2018)在《内蒙古天然草地毒草危害状况与防控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为7.9×10~7 hm~2,草地畜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气候、干旱、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内蒙古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而毒草却大量滋生蔓延,造成家畜毒草中毒多发,甚至暴发,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论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地理分布、危害状况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综述,对有效防控毒草,降低毒草的危害,减少由于毒草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保护天然草地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郅忠强[7](2018)在《割草机器人草地内部状况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智能割草机器人作为其代表产品,能够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草地周围的环境,自动判断草地与障碍物,实现路径规划、自我导航和自主作业等功能。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草地内部状况进行识别研究,通过采用合适的机器视觉算法对草地内部障碍物和边界线进行识别,为割草机的行走和避障提供支持,从而提高割草的自主能力。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草地内部障碍物进行了识别研究。对于草地内部出现的不同障碍物,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识别,通过基于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对障碍物的识别实验对比,最终确定了融合颜色和纹理联合特征的Mean shift算法障碍物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忽略障碍物的分类,识别效果好于单一特征的方法。(2)对草地内部分界线的分割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不同步长和角度选取对纹理特征的影响,在纹理特征的计算上,采用滤波的滑动窗口的方式,节省了系统计算特征的时间,提出了基于纹理特征和SVM草地分割方法,对草地内部图像进行了初步分割。(3)对草地内部分界线进行提取与映射。通过统计二值图像中左右两侧黑色像素点的个数,判断未割草地的区域,对区域外的杂点和连通区域进行形态学处理,利用边缘检测算子对草地内部边界进行描绘并映射到原图。(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8-04-01)
魏瑞琪,邵怀勇,李林峰,仙巍,周颖智[8](2018)在《基于MODIS的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江河源区位于四川西北部,其境内的草地有着十分高的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价值。以其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2010年MODIS植被指数数据,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得到10年内江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同时,使用四川省高寒草甸草地生物量模型在MODIS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反演了2001年-2010年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生物量。综合草地植被覆盖度和草地生物量指标,建立了川西北草地退化状况分级评价体系。结合研究区DEM数据对草地退化状况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呈反比关系,海拔越高,退化率越低,反之,退化率越高;(2)草地退化率随着坡度的增大呈缓慢升高状态,在32.28°退化率达到最大,之后退化率开始出现降低趋势;(3)草地在各坡向上的分布面积虽有高有低,但退化率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阿依丁·何扎提,艾尔肯·苏里塔诺夫,张仁平[9](2018)在《新疆博州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分布及危害状况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天然草场中的毒害草的种类、地域分布及危害后果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天然草地面积为166.89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62.54万hm~2,毒草分布面积20.3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12.51%,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数超过6 000余头(只)。天然草地主要毒草有70种,分属15科,28属,对博州地区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无叶假木贼、骆驼蓬、乌头、针茅、醉马芨芨草等。通过调查分析,对博州地区毒害草的种类及分布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毒害草防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草食家畜》期刊2018年01期)
王虎威[10](2017)在《青海省不同生态区草地退化状况及定量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环境的变化,草地生态系统面临大面积的退化威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是草地变化最主要的因子,如何从栅格尺度定量评估二者对草地的相对作用,确定不同区域草地退化和恢复的主要驱动因子,对于草地治理与保护有很现实的意义。本文利用NDVI、气温、降水、太阳辐射等数据,通过数据插补、CASA模型、Thornthwaite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模型对青海省不同生态区2000年前后草地3种NPP包括实际NPP(NPPA)、潜在NPP(NPPP)、人类活动NPP(NPPH)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生态区草地退化和恢复中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贡献比及草地恢复和退化主导类型区域。根据主导退化区和恢复区的分布,确定西宁市、玛多县和乌兰县3个行政单元分别代表人类主导恢复型、气候主导恢复型和草地退化区,利用社会因子数据与气象数据,确定3个行政单元草地退化和恢复的主要驱动因子及贡献比。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MODIS-NDVI对GIMMS-NDVI数据线性插补,结果可行(R=0.984,P<0.01)。通过分析青海省NPP相关因子,可以看到青海省暖湿化趋势明显,降水增长幅度为15.25mm/10a,气温增加幅度为0.56℃/10a,太阳辐射每年增加12.15MJ/M2,近30年年均NDVI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春夏两季的NDVI增长高于秋冬季。(2)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对CASA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通过了显着性检验(R=0.841,P<0.001),表明该模型在青海省的可行性。利用交叉时期的两种NPPA进行校正,回归方程通过了显着性检验(R=0.980,P<0.01)。基于校正后的NPPA推算,青海省近30年来草地平均NPPA为112.94gC/m~2/a,2000年前后的 NPPA 分别为 105.02gC/m~2/a 和 121.99gC/m~2/a。(3)通过分析近30年NPPA、NPPP、NPPH的趋势变化,可以发现2000年前后两个时期内不同生态区叁种NPP的趋势变化表现各不相同。对于NPPA,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由1.22gC/m~2/a增加为1.49gC/m~2/a,Ⅱ高山高寒生态区增长率由0.58gC/m~2/a增加为0.69gC/m~2/a,Ⅲ江河源区增长率由1.36gC/m~2/a增加为1.59gC/m~2/a,Ⅳ祁连山生态区增长率由1.53gC/m~2/a增加为2.09gC/m~2/a。对于NPPP,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NPPP由-1.61gC/m~2/a变为2.41gC/m~2/a,Ⅱ高山高寒生态区由轻微增加0.75gC/m~2/a变为6.31gC/m~2/a的中度增加趋势,Ⅲ江河源区及Ⅳ祁连山生态区均表现为轻微减少趋势转为中度增加趋势。对于NPPH,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NPPH由-1.63gC/m~2/a降为-3.76gC/m~2/a,Ⅱ高山高寒生态区由0.67gC/m~2/a增加为2.01gC/m~2/a,Ⅲ江河源区NPPH总体由-1.03gC/m~2/a增加为4.58gC/m~2/a,Ⅳ祁连山生态区NPPH由轻微减少趋势-1.69gC/m~2/a变为-5.01gC/m~2/a。(4)根据NPPA的趋势变化,可以看到青海省草地退化的比例由2000年之前的18.71%减少到2000年之后的12.9%,草地恢复的比例由81.29%增加到87.1%,不同生态区中只有Ⅱ高山高寒生态区退化的面积增加,其余3个生态区均呈现减少,根据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恢复中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贡献比,确定青海省恢复主导型与退化主导型。草地恢复主导型中,2000年之前,人类主导恢复型包括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Ⅲ江河源区和Ⅳ祁连山生态区,气候主导恢复型为Ⅱ高山高寒生态区;2000年之后,人类主导型恢复型为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气候主导恢复型包括Ⅱ高山高寒生态区和Ⅲ江河源区,人类与气候共同主导型恢复型为Ⅳ祁连山生态区。草地退化中,2000年之前,气候主导退化型包括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和Ⅳ祁连山生态区,人类与气候共同主导型退化型包含Ⅱ高山高寒生态区和Ⅳ祁连山生态区。2000年之后,气候主导退化型为Ⅰ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其余3个生态区为人类主导退化型。(5)根据主导类型分布区,确定3个行政单元分别代表各自的退化和恢复类型,其中西宁市和玛多县分别代表人类主导草地恢复区和气候主导恢复区,乌兰县代表草地退化区。可以看到,西宁市草地恢复的最大驱动力为人类活动,其贡献率达到70.04%,其中第1驱动力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贡献率达到43.55%,第2驱动力因素为牧业人口数,贡献率达到26.49%,自然因素主要为降水量,其贡献率为22.70%,人类通过退耕还草、生态建设与减少草地人口压力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草场;玛多县草地恢复中驱动力最大的为降水量,其贡献率达到54.61%,第2驱动力因素为气温,贡献率达到25.70%,自然因素的变化对草地恢复的比例高达80.31%;乌兰县草地退化中的最大驱动力的为降水量,其贡献率达到39.83%,第2驱动力因素为第一生产总值,达到35.14%;第3驱动力为气温,约为16.93%。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该区域草地的生长均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草地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从光谱角度探讨退化伊犁绢蒿封育的适宜年限,对未封育、封育2年、7年和10年的草地从群落数量指标、群落光谱特征及特征植物光谱进行研究。通过对植被数据与光谱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比群落和特征植物光谱指数随封育年限的变化趋势,探讨植被高光谱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状况的响应及最佳封育年限判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草地的盖度、密度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群落的数量指标、群落光谱指数及建群种光谱指数回归均指示在5年左右达到最大值,表明可以通过植物光谱来对草地恢复状况及封育最佳年限加以判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地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庚,郭亚洲,张水平,潘正武,王树青.甘肃天祝县天然草地毒草危害状况调查与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19
[2].武红旗,范燕敏,靳瑰丽,夏小伟.基于光谱指数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状况的判定[J].草地学报.2018
[3].王春瑜.历史土地覆盖状况模拟:全新世大暖期中国草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
[4].甑丽卿,文洪瑛.草地闲田千万亩期待牛羊满山坡[N].农民日报.2018
[5].荀其蕾,董乙强,安沙舟,闫凯.基于MOD09GA数据的新疆草地生长状况遥感监测研究[J].草业学报.2018
[6].尤延飞,马青成,郭亚洲,孔叶子,史芳芸.内蒙古天然草地毒草危害状况与防控对策[J].动物医学进展.2018
[7].郅忠强.割草机器人草地内部状况识别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8
[8].魏瑞琪,邵怀勇,李林峰,仙巍,周颖智.基于MODIS的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8
[9].阿依丁·何扎提,艾尔肯·苏里塔诺夫,张仁平.新疆博州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分布及危害状况调查初报[J].草食家畜.2018
[10].王虎威.青海省不同生态区草地退化状况及定量评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