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节电池引起的……(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牛萌,郑伟杰,惠东,李相俊[1](2021)在《考虑内部参数不一致性的储能系统用锂电池组建模》文中提出目前,电化学储能系统建模普遍采用基于电池单体的简单等效模型,成组和系统模型中较少考虑内部电池参数不一致性,低荷电状态(SOC)下仿真误差较大,并且随着储能系统的运行,差异越发明显,难以反映储能电池的实际运行状态。基于锂电池储能电站成组结构,研究影响简单等效模型电压误差的因素及电池单体与电池模块的电压特性关系,分析电池单体间电压差异来源,提出一种串电容等效模型,并以电池单体SOC和电池单体容量为主要差异参数进行电压修正,建立考虑电池串之间不均衡电流的并联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串电容等效模型相较简单等效模型能够有效提升低SOC状态下模型的精度,为多电池单体串并联组成的电池系统仿真模型提供技术支撑。
吴昊天[2](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岳晓婷[3](2021)在《“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电流和电路”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电流和电路"一节内容为例,提出可以尝试打破现有教材的束缚,改变知识本位的传统思想,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出发,从已知到未知、从形象到抽象,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知识建构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交流讨论,自己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
俞英,孙碧茜,严传娟[4](2021)在《小学科学项目学习中的科学写作(3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项目学习是中小学生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近年来,项目学习在我国风生水起,它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扬州市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在项目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写作,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农芒[5](2021)在《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季节性和昼夜性的变化而太阳光线入射角度周期性变化,进而影响了光伏发电量的输出。因此,本论文基于太阳相对运动轨迹,采用理论分析、实验与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开展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首先,基于太阳相对运动轨迹,构建与其相对运动的光伏发电系统位置数据,并利用传动电机与位移信号控制器,设计出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系统。并基于上述开发系统,开展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系统发电量对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晴天增益最大为0.733kwh/kwp,比单面光伏组件多出9.3%,夏季增益功率最大为38.91 kwh/kwp,比单面光伏组件多出8.73%。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单轴跟踪光伏发电数学模型,通过研究不同参数对光伏发电量输出的变化规律。并将遗传算法引入模型中,对跟踪系统的最佳倾斜角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年度最佳倾斜角的斜单轴跟踪系统年发电量比常规单轴跟踪系统的多出1.86%;按季节调节最佳倾斜角的系统年发电量比平单轴跟踪系统的年发电量多出3.26%。最后,建立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LCOE经济模型,开展优化后的斜单轴跟踪系统与其他光伏支架系统的LCOE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斜单轴跟踪系统的LCOE最低为0.4415元/k Wh,初始投资成本占总成本的68.6%,后期维护成本占总成本的31.4%。此外,对斜单轴跟踪系统的LCOE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光伏电池价格、跟踪器、通货膨胀率和折现率对LCOE的影响较为敏感。
何帅[6](2021)在《多节串联锂电池保护系统模拟前端IC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提高,决定着电动汽车蓄电池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的电池管理芯片近年来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蓄电池电量的精准监测和均衡控制电路作为电池管理芯片的核心,电量监测的精度更是决定电池管理芯片整体性能,因此,对于电池管理芯片中电压监测和均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电池管理芯片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本课题主要对多节串联锂电池组的高精度电压采集和电池均衡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节串联电池组电压叠加的特点,采用电压差转换电路和与之匹配的负反馈技术及动态电源轨钳位技术,设计了适用于7节串联电池组的电压采集电路,有效的提高了电压采集精度和减小了芯片面积;(2)针对电压采集电路的后级模拟缓冲输出的高摆幅需求,设计了一种采用实时共模电压监测和高精度补偿技术的轨对轨运算放大器,实现了采集电压的大动态范围输出且提高了轨对轨运算放大器输入级跨导的一致性;(3)设计了适用于7节串联电池管理芯片的均衡控制电路和IIC接口电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解决了多节串联锂电池管理芯片电压采集精度低,芯片面积大等关键问题,为工业界的电池管理芯片量产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采用CSMC 0.18μm BCD工艺完成了电路原理图及整体版图的设计,芯片面积为2.4×1.2mm2,在温度范围-40℃~85℃,工艺角SS、FF、TT下,对芯片进行了后仿真验证分析,芯片功耗典型值为43.19μA,瞬态响应时间典型值为28μs;PVT后仿真结果表明:电池采集电压误差小于2.286mV,电池均衡放电电流范围在13.6mA~27.5mA之间,轨对轨运算放大器输入级跨导变化率小于0.09%。本文设计的锂电池保护系统所有仿真结果均满足设计目标的要求,不仅实现了电压的高精度监测和电池电量均衡控制,而且具有良好的系统瞬态响应。
李佳雯[7](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二学生原电池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伊笑莹[8](2021)在《气凝胶毡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阻隔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伟[9](2021)在《虚拟仿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欧姆定律为例》文中提出
孙一楠[10](2021)在《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特性及液氮防灭火效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一节电池引起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节电池引起的……(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内部参数不一致性的储能系统用锂电池组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池单体模型 |
1.1 Thevenin模型 |
1.2 温度模块 |
1.3 电池健康状态模块 |
2 考虑不一致性的电池成组模型 |
2.1 引发电池不一致的因素 |
2.2 基于单体不一致的串容等效方法 |
2.2.1 简单模型的误差来源 |
2.2.2 串容等效模型搭建 |
2.3 基于串容等效模型的成组模型搭建 |
3 仿真分析 |
3.1 电池单体仿真 |
3.2 多电池串联仿真 |
3.2.1 2节电池串联仿真 |
3.2.2 多电池串联仿真 |
3.3 电池串并联成组仿真 |
3.4 电池系统拟合验证 |
4 结语 |
(2)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
3.1 引言 |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3.3.2 约束条件 |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
4.4.1 系统构成 |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
4.5.1 仿真系统参数 |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
5.1 引言 |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
5.4.1 仿真系统参数 |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电流和电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整体教学思路 |
2 闭合回路部分的具体教学过程 |
2.1 提出问题,引导实验 |
2.2 动手动脑,探究实验 |
2.3 总结实验,操作定义 |
2.4 突破误解,直击重点 |
3 电流部分的具体教学过程 |
3.1 提出问题,探寻原因 |
3.2 动手实验,触摸感受 |
3.3 科学猜想,建构新知 |
3.4 解决问题,走出难点 |
4 结语 |
(5)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双面光伏数学建模研究现状 |
1.3.2 光伏发电跟踪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与双面光伏组件数学模型研究 |
2.1 光伏发电工作原理 |
2.2 双面光伏电池类型介绍 |
2.2.1 双面光伏电池的分类 |
2.2.2 双面光伏电池的优点 |
2.3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
2.3.1 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图介绍 |
2.3.2 化简法求解参数 |
2.3.3 非STC条件下五参数修正 |
2.4 双面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研究 |
2.5 双面光伏组件辐照模型 |
2.5.1 正面辐照模型 |
2.5.2 背面辐照模型 |
2.6 双面光伏组件温度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面光伏单轴跟踪系统设计及实验 |
3.1 光伏跟踪系统类型阐述 |
3.1.1 被动式光伏跟踪技术 |
3.1.2 主动式光伏跟踪系统 |
3.2 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 |
3.3 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对比分析 |
3.3.1 单/双面光伏组件单轴跟踪实验分析 |
3.3.2 单/双面组件跟踪发电量对比分析 |
3.4 反射率对双面光伏单轴跟踪系统发电量的影响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斜单轴跟踪系统的优化 |
4.1 双面光伏组件输出功率 |
4.2 优化倾斜角算法设计 |
4.3 气象资料分析 |
4.4 最佳倾斜角结果研究 |
4.4.1 年度最佳倾斜角度 |
4.4.2 季节性最佳倾斜角度 |
4.4.3 按月调节最佳倾斜角度 |
4.5 不同倾斜角斜单轴跟踪光伏系统能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面光伏斜单轴跟踪系统经济分析 |
5.1 经济分析数学模型 |
5.2 不同跟踪方式的LCOE比较 |
5.3 斜单轴跟踪双面光伏系统总成本分析 |
5.4 不同成本参数对系统LCOE的敏感性分析 |
5.4.1 系统设备成本 |
5.4.2 折现率与通货膨胀率 |
5.4.3 土地租用成本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附录 |
附录1 光伏组件V-I和V-P的特征曲线仿真 |
附录2 遗传算法优化斜单轴跟踪系统倾斜角过程 |
(6)多节串联锂电池保护系统模拟前端IC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
2.1 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高压采集和转换电路及性能参数 |
2.3 轨对轨运算放大器性能参数 |
2.4 电池均衡电路性能参数 |
2.5 IIC接口电路性能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与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
3.1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
3.2 高压采集和转换技术研究 |
3.2.1 电压采集典型结构分析 |
3.2.2 高压选择电路设计与验证 |
3.2.3 高压采集和转换电路设计与验证 |
3.2.4 前仿真小结 |
3.3 轨对轨运算放大器跨导恒定技术研究 |
3.3.1 恒跨导输入级设计 |
3.3.2 整体电路设计与验证 |
3.3.3 前仿真小结 |
3.4 电池均衡控制策略研究 |
3.4.1 均衡电路典型结构分析 |
3.4.2 电池均衡电路设计与验证 |
3.4.3 前仿真小结 |
3.5 通信接口IIC电路设计 |
3.5.1 IIC总线协议概述 |
3.5.2 IIC接口电路设计与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版图设计与后仿真验证 |
4.1 整体版图设计 |
4.2 关键模块电路版图设计及验证 |
4.3 整体电路后仿真结果分析 |
4.3.1 电压采集精度仿真 |
4.3.2 电池均衡电流仿真 |
4.3.3 系统瞬态响应仿真 |
4.3.4 芯片瞬态功耗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研究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一节电池引起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内部参数不一致性的储能系统用锂电池组建模[J]. 刘璐,牛萌,郑伟杰,惠东,李相俊.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19)
- [2]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以学定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以“电流和电路”为例[J]. 岳晓婷. 物理教师, 2021(07)
- [4]小学科学项目学习中的科学写作(3篇)[A]. 俞英,孙碧茜,严传娟. 《当代教育评论》(第11辑), 2021
- [5]双面光伏组件斜单轴跟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农芒. 广西大学, 2021(12)
- [6]多节串联锂电池保护系统模拟前端IC设计[D]. 何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二学生原电池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D]. 李佳雯.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8]气凝胶毡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阻隔有效性研究[D]. 伊笑莹.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9]虚拟仿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欧姆定律为例[D]. 李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10]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特性及液氮防灭火效能试验研究[D]. 孙一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