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土壤施肥改良措施

保护区土壤施肥改良措施

一、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改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兴吉,刘松涛,程松,张畅,刘剑钊,梁尧,袁静超,张洪喜,任军,刘卓,蔡红光[1](2022)在《吉林西部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吉林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为指导当地土壤改良及肥力培育提供参考。试验在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进行,设6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Tra)、增施有机肥(Tra+M)、深松(Tra+S)、增施硫酸铝(Tra+Al)、高量施肥(HNPK)和综合培肥(Opt)。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培肥措施中以综合培肥(Opt)处理效果最佳,增施有机肥(Tra+M)处理效果次之。与农民习惯(Tra)相比较,综合培肥(Opt)处理下玉米产量三年平均增加11.84%,0~20 cm和20~4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增幅51.3%和41.4%,其中磷和钾增幅比例较高;土壤容重分别降低21.6%和14.4%,土壤三相比进一步优化。综上,综合培肥(Opt)措施通过0~40 cm全耕层培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张秀敏,高日平,康文钦,王伟妮,潘遵天,黄洁,高山明,于晓芳,景宇鹏[2](2021)在《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对盐碱化耕地的改良利用对于满足我国人口粮食需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耕地质量、降低耕层土壤盐分累积,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文章综述了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的利用现状,介绍了秸秆还田技术改良盐碱地土壤的原理及其应用,并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及作物产量等方面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进行了阐述,对秸秆还田技术在盐碱地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3](2021)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文中研究指明前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张宏生[4](2021)在《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文中研究说明"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土地整治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土壤改良培肥工作,提高耕地质量,助推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对此,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探讨土壤改良培肥技术要点。

李响[5](2021)在《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认为土层置换是一项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消除一些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本论文研究了在土层置换与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采取全量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以及增施磷肥三种土壤培肥措施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T1土层置换常规施肥、T2土层置换施秸秆、T3土层置换施少量有机肥、T4土层置换施中量有机肥、T5土层置换施多量有机肥、T6土层置换增施20%磷肥、T7土层置换增施40%磷肥、T8土层置换增施60%磷肥。研究结果如下:(1)持续土壤培肥3年后,与T1处理比较,T2处理、T3-T5处理和T6-T8处理,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提高,T2处理、T3-T5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提高;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明显,T3-T5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提高的作用。(2)0-20 cm土层,土壤p H在8.17-8.76之间,与T1处理比较,T2处理对土壤p H影响不明显,T3-T5处理土壤p H降低。T6-T8处理,随施用磷肥量增加,土壤p H升高。20-40 cm土层,土壤p H在8.24~9.85之间,与T1处理比较,除T8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土壤p H均有降低。T3-T5处理,随施用有机肥数量增加,土壤p H降低。T6-T8处理,随施用磷肥量增加,土壤p H升高。(3)持续土壤培肥3年后,与T1处理比较,0-20 cm土层,T2处理水溶性钙离子含量提高,水溶性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降低;T3-T5处理水溶性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提高,土壤水溶性钠离子降低;T6-T8处理水溶性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升高,水溶性钠离子、氯离子含量下降。20-40 cm土层,T2处理水溶性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提高,水溶性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含量降低;T3-T5处理硫酸根离子含量升高,水溶性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离子降低;T6-T8处理硫酸根离子含量升高,水溶性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含量有降低。(4)持续土壤培肥3年后,与T1处理比较,0-20 cm土层,T2处理交换性钙离子、镁离子含量升高,交换性钠含量显着降低;T3-T5处理交换性钙离子含量升高,交换性钠离子、镁离子含量降低;T6-T8处理交换性钙离子含量升高,交换性钠离子含量显着降低。20-40 cm土层,T2处理、T3-T5处理交换性钙离子含量升高,交换性镁离子、钠离子含量降低;T6-T8处理交换性钠离子含量显着降低,随磷肥施用量增加,交换性镁离子含量升高。(5)持续土壤培肥3年后,与T1处理比较,0-20 cm土层,T2处理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升高;T3-T5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升高,T3、T5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高,T4、T5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T6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升提高,T7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T8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升高。20-40 cm土层,T2处理土壤脲酶活性降低;除T3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均有升高;T2处理、T3-T5处理和T6-T8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除T8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升高。(6)持续土壤培肥3年时间,2019年,与T1处理比较,T2处理、T3-T5处理和T6-T8处理,玉米植株地上部总氮素积累、总磷素积累增加;T2处理、T4、T5处理和T7、T8处理玉米植株地上部总钾素积累增加;T4、T5处理和T6-T8处理玉米植株根系总氮素积累增加,T2处理、T3-T5处理和T6-T8处理玉米植株根系总钾素积累减少,总磷素积累增加。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玉米植株根系总氮素、总磷素积累增加,随磷肥施用量增加,玉米植株根系总氮素积累升高。综合土壤各项肥力指标,三种土壤培肥措施对土层置换后石灰性黑钙土的培肥均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施用有机肥>增施磷肥>全量秸秆还田。

刘娜[6](2021)在《河套平原盐碱地不同材料隔层水盐调控及培肥增产机制与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河套平原盐分上行表聚现象严重,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土壤中铺设秸秆和砂层均是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措施。但多数研究是围绕单一材料隔层的厚度和层位开展,对秸秆和砂层以及砂层粒径水盐调控效应差异研究较少,对秸秆和砂子组合建立的隔层改良效果也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通过土柱入渗和蒸发模拟试验,以无隔层处理(CK)为对照,研究了砂层粒径(细SC1:1~2 mm;中SC2:3~4mm;粗SC3:5~6 mm)对水盐运移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粒径砂层和秸秆隔层(JG)水盐调控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了单一隔层(JG:秸秆隔层;SC:混合粒径砂层)和组合隔层(JS:秸砂组合隔层)土壤水盐调控作用;(2)通过三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无隔层处理(CK)、秸秆隔层(JG)、砂隔层(SC)和秸砂组合隔层(JS)对土壤水盐运移、土壤孔隙、土壤养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以及食葵产量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上述系统研究,揭示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水盐调控与培肥增产的机制和效应,为在河套平原盐碱地构建长期有效的水盐调控隔层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隔层水盐调控作用,揭示了砂层粒径以及单一材料隔层和组合隔层水盐调控效应。铺设隔层处理减缓了湿润峰运移速度,入渗结束后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CK显着高17.36%~26.02%,土壤含盐量比CK显着低9.72%~20.52%(P<0.05)。随砂层粒径增大减渗淋盐作用增强,SC3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盐分最低,其次是JG处理。单一秸秆隔层和秸砂组合隔层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单一砂层,盐分低于单一砂层。隔层还具有阻碍毛管水上升,抑制潜水蒸发和盐分上返的作用,潜水蒸发试验结束后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全盐含量CK分别比铺设隔层处理显着高16.95%~38.13%和51.49%~78.71%(P<0.05),45~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全盐含量铺设隔层处理显着高于CK(P<0.05)。砂层随粒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JG处理作用弱于SC3,但强于SC1和SC2。单一秸秆隔层和秸砂组合隔层的抑制作用优于单一砂层。2、明确了不同隔层田间水盐调控效应及其与土壤孔隙的关系。2018-2020年春灌后铺设隔层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CK显着高4.85%~16.78%,土壤全盐含量比CK显着低7.00%~17.01%(P<0.05),其中JG和JS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显着低于SC,2019年和2020年JS处理淋盐效果最好,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最低。食葵生育中后期隔层均能抑制地下水蒸发将盐分有效阻隔在隔层以下,食葵整个生育期土壤盐分层化比(S040 cm:S40100 cm)均保持在1以下,至收获期盐分蒸发通量JG、SC和JS处理分别比CK显着低23.17%~58.37%、24.61~40.63%和27.99%~56.33%(P<0.05)。进一步探究隔层孔隙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盐调控作用的影响发现铺设隔层处理均不同程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孔隙连通度。其中JS总孔隙度分别比CK、JG和SC高254.90%、31.32%和99.21%。土壤中总孔隙度增加和孔隙连通度降低能抑制盐分上返,当量直径<5mm孔隙对盐分的淋溶有促进作用,对盐分的上返有抑制作用。3、探究了隔层培肥效应及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G和JS处理显着增加2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P<0.05),40~60 cm土层土壤增幅最明显,2018年增幅最大。JG和JS处理40~60cm土层养分增幅最大分别为土壤有机碳20.72%和15.20%,全氮23.81%和16.33%,碱解氮23.64%和16.36%,速效钾16.42%和14.60%,速效磷31.91%和23.40%。JG和JS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着,2018年Shannon指数略高于CK。SC显着降低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JG和JS提高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等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的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砂层处理提升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2018年土壤水分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2019年土壤p H和水分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4、从水盐调控作用、培肥效应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揭示了隔层增产效应。铺设隔层处理均能显着增加食葵出苗率,其中SC出苗率最高,但增产作用不明显,2019年甚至籽粒减产9.61%。2018年JG籽粒增产效果最显着,增幅达18.67%,2020年JS增产效果最显着,增幅达24.14%(P<0.05)。食葵籽粒产量受土壤盐分、根际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共同影响,总体来说0-40 cm土层土壤盐分降低,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和20-60 cm土层土壤肥力增加对食葵籽粒增产有促进作用。综上土壤中铺设隔层具有明显的水盐调控作用,秸秆隔层埋设初期水盐调控作用最明显,秸砂组合隔层后期水盐调控作用优于秸秆。秸秆和秸砂组合隔层均具有培肥土壤,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食葵产量的作用。

张变华[7](2021)在《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施肥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稳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际是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养分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运转以及降解代谢。目前针对施肥对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时期轮作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以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时期大豆/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矿区不同时期大豆和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掲示轮作体系下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对于增加该复垦区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地上生物量的效果优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相较于有机肥、无机肥大豆产量显着增加,分别增产2433 kg/hm2和489 kg/hm2;无机肥相较有机肥可显着增产玉米5558kg/hm2,但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差异不大。(2)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复垦土壤根际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玉米季相较于大豆季复垦土壤中碱解氮、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大豆季,各施肥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均为正值,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有机质富集率最高,相较于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增加7.14%~20.14%、1.09~15.41%;有机无机配施对于提高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52~121.94、3.04~18.51和11.00~21.30。在玉米季,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在不同时期均为正;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根际效应均与土壤有机质富集率显着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47~20.17、3.05~27.47和2.75~90.00。(3)初步明确了不同处理下复垦土壤中稳定的优势细菌门和属及有明显差异的细菌门和属。各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结构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但细菌群落结构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保持了相对稳定性,成为相对丰度大于20%的优势细菌门,类诺卡氏属成为相对稳定的优势细菌属。大豆季不同施肥处理下有明显差异的细菌有10门23属,而玉米季有10门34属。(4)筛查出不同作物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及其驱动因素。在大豆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酸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土壤养分因子在大豆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而在成熟阶段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在玉米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关键养分因子在玉米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有机质和有效磷,在成熟期主要为土壤有机质。(5)研究了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作物生育期,影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养分因子。大豆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主导养分因子各不相同;玉米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效磷,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机质。(6)通过评价复垦土壤肥力因子,确定了有机无机配施为矿区复垦土壤培肥的适宜施肥措施。

强敏敏[8](2021)在《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制约,加剧了区域粮食危机和生态安全隐患。黄土丘陵沟壑区自2010年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以来,整治土地约50万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黄土高原已整治的新增地土壤肥力低,结构性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着既定工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本研究以土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采用野外采样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沟道土地整治典型工程土壤自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以沟道整治新增地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明晰了生物炭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作用,揭示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生产力的提升机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土地整治工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以延安辗庄流域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探究了近30 a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及地力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氮是黄土高原梯田土壤有机碳汇的主要限制因子,梯田建设3~10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增加了47%和75%,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317.7 kg/(ha?a)和37.4 kg/(ha?a),有机碳和全氮密度10年后超过了坡耕地的水平,利用30年后显着提高了74.0%和107%,梯田整治工程在3-10年能恢复到整治前的肥力水平。碳和氮在梯田整治工程中生产力的恢复作用为沟道新增土地整治工程生产力提升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生物炭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生物炭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通过探讨苹果枝条的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容重、团聚体特性的微观变化影响,揭示生物炭与氮肥混合施加对新增地土壤物理结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施加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高肥高炭处理的土壤容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了15.42%。传统施肥水平下,生物炭用量40 t/ha>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提高了42.18%。施加生物炭还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当化肥施加量减少时,根据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选择40 t/ha的生物炭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最佳。(3)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探究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和土壤碳循环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则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化肥减量水平下,生物炭用量40 t/ha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对照提高了80.47%。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高炭处理的增幅最大分别为169%和181%,说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新增地土壤碳容量,有利于新增地土壤碳固持。(4)生物炭对新增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提升机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1~3.64倍,全氮提高了18.31%~45.34%,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23倍和5.69倍,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提高了11.6%~40.11%和11.16%~151.09%,说明施加生物炭与氮肥显着提高了土壤肥力;试验还表明:生物炭还显着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3~8.5倍和2.78~4.68倍,说明配施提升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动力。综合试验结果,生物炭用量40 t/ha,配施280 kg/ha氮肥和140 kg/ha过磷酸钙,玉米平均产量最高为13595.98 kg/ha,较对照增产34.24%。说明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为土壤生产力提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动力源。综合上述,生物炭是新增地生产力提升的动力源。生物炭与氮肥配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升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增加土壤养分,增强酶活性,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生物炭的特殊结构及其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能够为微生物活动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氮作为催化因子促使生物炭在土壤中持续发挥效应,而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提高又能促进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分解作用,还是作物吸收C、N、P、K的基础,能进一步促进新增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升肥力并提高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土地生产力。上述生物炭的作用机制丰富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的黄土高原新增地土壤碳库循环及生产力提升理论。(5)生物炭与氮肥配施的最优配施比及高效利用模式。以新增地生产力快速提升及资源高效利用为理论基础,选取能反映土壤肥力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土壤质量,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5.73%,说明评价方法是可靠的。采用此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低肥高炭处理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其土壤肥力也代表了最高等级。通过综合评价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土壤质量,考虑经济效益,提出沟道整治新增地高产型和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生物炭施用当年土壤肥力即可恢复甚至超出整治前水平,建议采用经济型(即生物炭用量30 t/ha,配施280 kg/ha氮肥和140 kg/ha过磷酸钙)高效利用模式。

王庆蒙[9](2020)在《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改良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渍化农田的改良效果,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盐渍化农田土壤盐分运移、养分、微生物变化特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在等氮素条件下设置化肥(T1)、有机肥(T2)、秸秆还田(T3)、有机肥+化肥(T4)、有机肥+秸秆还田(T5)、秸秆还田+化肥(T6)、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T7)以及(CK)不施肥8个处理。其结果表明:(1)不同培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0-20cm 土层土壤pH、含盐量、碱化度。土壤pH较对照下降了 0.08~0.25个单位;除单施化肥外,土壤全盐含量较对照均有明显的降低,较对照下降19.01%~27.21%,其中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下降的最为显着,土壤盐基离子Cl-、SO42-、Ca2+、Mg2+、Na+分别较对照下降38.46%、29.76%、19.80%、28.33%、13.43%;土壤碱化度较对照降低 0.30~2.70个百分点,其中有机肥+秸秆还田对降低土壤碱化度效果最为显着。同时,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脱盐率的影响也比较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配施对促进盐分淋洗、抑制反盐的效果较好,其脱盐率分别为23.45%、27.79%、25.38%,而对照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脱盐效果不佳。(2)不同培肥措施均能提高0-20cm 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最为显着,分别较对照提高27.25%、57.14%、93.29%、20.85%,有机肥+化肥处理对提高土壤碱解氮最为显着,较对照提高62.48%。(3)不同培肥措施对0-20cm 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差异显着,对真菌数量影响不显着。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在3.18×106~5.56×106个.g-1干土之间,较对照提高14.47%~74.84%,其中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总数影响较为显着。土壤细菌数量在3.00×106~5.35×106个.g-1干土之间,较对照提高15.00%~78.33%。(4)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土壤盐碱指标、养分指标、微生物指标等1 1项指标进行土壤肥力评价,其中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处理综合得分最大,其次是有机肥+化肥处理,说明这两种培肥措施改良效果最为显着。各土壤指标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在公因子方差中占有较大权重,对土壤肥力的贡献率较大。(5)不同培肥措施向日葵产量表现为: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化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化肥>对照(CK)处理。各处理较对照增产9.81%~48.38%,其中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着,其次为有机肥+化肥处理。

左文刚[10](2020)在《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东部沿海滩涂盐碱地可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新垦滩涂盐碱地特殊的土壤性质尤其是土壤高盐分和低肥力使得其必须经过熟化改良方可用于农业生产。在新垦滩涂盐碱地改良过程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主导的土壤培肥是滩涂土壤快速改良的关键环节。来源丰富的生活污泥因富含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能否作为低成本外源有机物进行盐碱地的高效培肥改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营养、能量物质的再循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为研究生活污泥施用对不同利用方式(稻田和旱作)新垦滩涂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以稻田为主的江苏盐城射阳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和以旱作为主的江苏南通如东方凌滩涂盐碱地试验点开展多年大田定位试验,分别以水稻、甜高粱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一次性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降盐、培肥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重金属环境效应。同时通过室内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在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滩涂盐碱地土壤施用生活污泥对水稻根系的影响。为探索生活污泥改良滩涂土壤过程中重金属的减量化和稳定化,降低生活污泥直接施用带来的重金属环境风险,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滩涂盐碱地试验点,以玉米和大麦作为供试作物,研究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后的产物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尤其是改良过程中的重金属环境效应。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滩涂盐碱地以稻田和旱作利用方式下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均显着降低土壤盐分,且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越大,土壤盐分含量降幅越大。其中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污泥用量处理(180 t ha-1)土壤盐分由5.25‰降至2.38‰,旱作模式下污泥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8.35‰降至2.31‰,旱作盐碱地污泥蚓粪用量处理(250 t ha-1)土壤盐分由4.04‰降至1.96‰。随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单位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土壤盐分降幅均逐渐降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一次性施用后,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盐分含量年度间均逐渐降低,且施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各处理年均降幅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降低了盐碱地土壤pH,且土壤pH年度间整体呈降低趋势。(2)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均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3年试验期间污泥各处理土壤团聚体含量年度间逐渐增加,且年度间增幅要显着高于未施用污泥的对照处理。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降低滩涂盐碱地土壤容重,且土壤容重年度间呈降低趋势。(3)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盐碱地稻田对照土壤有机碳含量相比,3年试验期间污泥用量处理(180 tha-1)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达308.8%、248.4%和247.8%;旱作盐碱地3年试验期间生活污泥的施用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由2.22 g kg-1提高至20.77 g kg-1。污泥蚓粪的施用同样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要高于盐碱地稻田土壤。随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的施用均显着提高盐碱地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施用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盐碱地稻田连续3季水稻产量,并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根系活力。3年试验期间施用生活污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增幅分别达125.2%、124.7%和127.9%。根据水稻产量和生活污泥用量拟合方程,在0-210t ha-1的生活污泥施用量范围内,生活污泥的施用均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但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单位污泥施用量所带来的水稻增产量逐渐降低。生活污泥一次性施用后水稻产量年度间呈逐渐增加趋势。3年试验期间120 t ha-1的污泥施用量所获经济效益最高。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的施用促进了盆栽水稻根系的生长,提高水稻根系生物量,增强水稻植株伤流液强度,提高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并同时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且污泥施用量越高,水稻根系活力越强。(5)在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甜高粱单株茎、叶干物重和生物量。根据甜高粱生物量和生活污泥施用量的拟合方程,在0~450 t ha-1污泥施用量范围内,每施用100吨生活污泥平均可获得约2.02吨的甜高粱干物质。随污泥用量的增加,可获取的甜高粱总热能不断增加,3年试验期间最高可达115.0 GJ ha-1。生活污泥的施用显着提高旱作盐碱地大麦生物量和产量,且污泥用量越高,大麦生物量和产量越高。(6)在旱作滩涂盐碱地上,污泥蚓粪的施用促进玉米和大麦生长,且玉米和大麦生物量以及产量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显着提高,但单位污泥蚓粪施用所带来的作物增产量逐渐降低。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对玉米和大麦产量增加具有持续效应。玉米和大麦产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污泥蚓粪处理玉米产量年度增幅可达11.8%,大麦产量年度增幅达31.8%。(7)生活污泥的一次性施用提高了盐碱地稻田和旱作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但其含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3年试验期间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土壤全量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降低趋势,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年度间呈增加趋势。综合评估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和旱作盐碱地的重金属风险发现,在盐碱地稻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高,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低,而在旱作盐碱地生活污泥施用重金属淋洗风险低,但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污泥的施用提高了水稻和大麦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水稻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水稻籽粒中Cd、Ni、Zn含量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水稻籽粒中Cr、Cu、Pb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u、Ni、Pb、Zn含量同样随污泥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加,大麦籽粒中Cr含量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一次性施用污泥各处理水稻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年度间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水稻籽粒和大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关标准重金属限值。(8)污泥蚓粪的一次性施用同样提高旱作盐碱地土壤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污泥蚓粪施用后更易使重金属在0-20 cm 土层累积,生活污泥施用后重金属有向深层土壤下渗趋势。污泥蚓粪的施用提高了玉米植株和大麦植株体内重金属含量。玉米和大麦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整体上是:根>茎>叶>籽粒。随污泥蚓粪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和大麦根、茎、叶中Cd、Cr、Cu、Ni、Pb、Zn含量均逐渐增加,玉米籽粒中Cd、Cr、Pb含量逐渐增加,Cu、Ni、Zn含量无明显变化,大麦籽粒中Cd、Cr、Ni、Zn含量逐渐增加,Cu、Pb无明显变化。3年试验期间,污泥蚓粪各处理玉米和大麦根、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生活污泥和污泥蚓粪等碳量投入下,旱作盐碱地上生活污泥的施用更易导致重金属在玉米植株体内的累积,可见,将生活污泥经蚯蚓吞食消解制成污泥蚓粪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重金属会以更稳定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并有效降低重金属在植株中的累积风险。

二、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改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改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西部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培肥处理下叶面积变化
    2.3 不同培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变化
    2.4 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壤化学性状变化
    2.5 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3 讨论与结论

(2)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秸秆还田利用现状
2 秸秆还田改良盐碱地的原理及其应用
    2.1 秸秆还田技术改良盐碱地原理
    2.2 秸秆还田技术在盐碱地上的应用
3 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壤的改良效果
    3.1 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 秸秆还田对我国盐碱地作物产量的影响
5 展望

(3)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发展形势
    一、建设成效
    二、主要问题
    三、有利条件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建设目标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二、建设内容
        (一)田块整治
        (二)土壤改良
        (三)灌溉和排水
        (四)田间道路
        (五)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六)农田输配电
        (七)科技服务
        (八)管护利用
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分区
    二、分区建设重点
        (一)东北区
        (二)黄淮海区
        (三)长江中下游区
        (四)东南区
        (五)西南区
        (六)西北区
        (七)青藏区
    三、建设任务
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强化质量管理
    二、统一上图入库
    三、规范竣工验收
    四、加强后续管护
    五、严格保护利用
第六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第七章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三、加强资金保障
    四、加大科技支撑
    五、严格监督考核
    (三)做好风险防控。树立良好作风,强化廉政建设,严肃工作纪律,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加强工作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跟踪问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4)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措施
    1.1 加强耕地环境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
    1.2 健全高标准农田维护管理机制
    1.3 加快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4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2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要点
    2.1 生物技术
    2.2 化学技术
    2.3 物理技术
    2.4 防护林技术
    2.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 结语

(5)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层置换的研究与应用
        1.2.2 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3 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2.5 石灰性黑钙土的特点
    1.3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的设计及实施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的实施与管理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制备
    2.4 土壤与植株的检测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速效养分、有机质和p H的影响
        3.1.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1.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1.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1.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5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p H的影响
    3.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可溶性盐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3.2.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水溶性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3.2.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水溶性钙离子含量的影响
        3.2.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水溶性钠离子含量的影响
        3.2.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水溶性镁离子含量的影响
        3.2.5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碳酸氢根离子含量的影响
        3.2.6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3.2.7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硫酸根含量的影响
    3.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
        3.3.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交换性钠含量的影响
        3.3.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
        3.3.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
    3.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5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养分积累的影响
        3.5.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的影响
        3.5.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根系氮素积累的影响
        3.5.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地上部磷素积累的影响
        3.5.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根系磷素积累的影响
        3.5.5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地上部钾素积累的影响
        3.5.6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玉米植株根系钾素积累的影响
4 讨论
    4.1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速效养分、有机质和p H的影响
    4.2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可溶性盐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4.3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的影响
    4.4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酶活性的影响
    4.5 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玉米植株养分积累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河套平原盐碱地不同材料隔层水盐调控及培肥增产机制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隔层控盐技术的发展及水盐调控机制
        1.2.2 基于CT扫描技术的土壤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2.3 盐碱地改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室内土柱模拟试验
        2.1.1 土壤水分入渗和潜水蒸发试验
        2.1.2 毛管水运动蒸发试验
        2.1.3 样品测定
    2.2 田间试验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 计算公式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入渗特性及水盐分布的影响
    3.1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土壤入渗特性及水盐分布
        3.1.1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土壤入渗特性
        3.1.2 入渗结束后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土壤水盐分布
        3.1.3 入渗结束后各处理土体盐分平衡
    3.2 单一材料隔层和组合隔层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水盐分布特征
        3.2.1 单一材料隔层和组合隔层土壤入渗特性
        3.2.2 入渗结束后单一材料隔层和组合隔层土壤水盐分布
        3.2.3 入渗结束后个处理土体盐分平衡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潜水蒸发及水盐分布的影响
    4.1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对毛管水上升特性及水盐分布
        4.1.1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毛管水上升特性
        4.1.2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毛管水上升结束后水盐分布
    4.2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对潜水蒸发特性及水盐分布的影响
        4.2.1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土壤水分蒸发特性的影响
        4.2.2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蒸发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分布
        4.2.3 秸秆隔层和不同粒径砂层蒸发过程中土壤盐分动态分布
    4.3 单一隔层和组合隔层潜水蒸发特性和水盐分布特征
        4.3.1 单一隔层和组合隔层土壤潜水蒸发特性
        4.3.2 单一隔层和组合隔层潜水蒸发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分布
        4.3.3 单一隔层和组合隔层潜水蒸发过程中土壤盐分动态分布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隔层处理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及孔隙结构特征
    5.1 不同隔层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5.1.1 春灌前后土壤水分分布
        5.1.2 食葵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分布
    5.2 不同隔层处理下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
        5.2.1 春灌前后土壤盐分分布
        5.2.2 食葵生育期土壤盐分动态分布
        5.2.3 土壤盐分分层比变化
        5.2.4 盐分淋洗通量和蒸发通量
    5.3 不同隔层处理孔隙形态特征和参数分析
        5.3.1 不同隔层土壤目视特征
        5.3.2 不同处理土壤孔隙特征分析
        5.3.3 土壤孔隙特征参数与土壤水盐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4.1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5.4.2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盐分运动的影响
        5.4.3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6.1.1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6.1.2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6.1.3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6.2 不同隔层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的影响
        6.2.1 不同隔层处理对根际土壤细菌OTU数目的影响
        6.2.2 不同隔层处理根际土壤细菌门水平群落生物多样性
        6.2.3 不同隔层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6.2.4 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环境因子分析
    6.3 讨论
        6.3.1 不同隔层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3.2 不同隔层处理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隔层处理对食葵产量的影响及增产因素的分析
    7.1 不同隔层处理对食葵产量的影响
    7.2 食葵增产因素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2.1 国外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3 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3.1 国外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3.2 国内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国外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4.2 国内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1 国外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2 国内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6 轮作与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1 复垦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6.2 轮作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3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4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
        1.6.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6.6 复垦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1.9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3.2 非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4 项目测定与方法
        2.4.1 大豆和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测定
        2.4.2 大豆和玉米土壤养分测定
        2.4.3 大豆和玉米土壤酶活测定
        2.4.4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区系
        2.4.5 大豆和玉米土壤16Sr DNA测序
        2.4.6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施肥对大豆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施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3.1.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株高的影响
        3.1.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茎粗的影响
        3.1.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4 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3.2.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5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2.6 复垦土壤养分与大豆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3.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3.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3.4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3.4.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3.4.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3.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5.1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3.5.2 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3.5.3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3.5.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3.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3.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6.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3.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3.6.3 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3.6.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3.7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玉米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施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1.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株高的影响
        4.1.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茎粗的影响
        4.1.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4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4.2.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4.2.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2.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4.2.5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2.6 复垦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4.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3.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3.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4.4 施肥处理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4.4.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4.4.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4.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1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5.2 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4.5.3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4.5.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4.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6.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4.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4.6.3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4.6.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4.7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植季复垦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养分比较分析
        5.1.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全氮比较分析
        5.1.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机质比较分析
        5.1.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解氮比较分析
        5.1.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效磷比较分析
        5.1.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速效钾比较分析
    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5.2.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过氧化氢酶比较分析
        5.2.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性磷酸酶比较分析
        5.2.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脲酶比较分析
        5.2.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蔗糖酶比较分析
    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5.3.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数量比较分析
        5.3.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放线菌比较分析
        5.3.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真菌比较分析
    5.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5.4.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门比较分析
        5.4.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属比较分析
    5.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5.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香浓-维纳指数比较分析
        5.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一度指数比较分析
        5.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优势度指数比较分析
    5.6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综合肥力比较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施肥改变了大豆/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
        6.1.2 施肥增加了复垦土壤养分含量
        6.1.3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酶活性
        6.1.4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
        6.1.5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6.1.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1.7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综合肥力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1.2.2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3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效应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区概况
        2.2.1 野外采样
        2.2.2 室内盆栽与野外定位试验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5.4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黄土丘陵区典型整治工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
    3.1 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活性
    3.2 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动态
    3.3 土壤有机碳、氮的随年限的演变规律
    3.4 有机碳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结构影响
    4.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容重的作用
    4.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的作用
        4.2.1 对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分布作用
        4.2.2 对新增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作用
        4.2.3 对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作用
        4.2.4 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碳库作用
    5.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5.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5.4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生产力提升机制
    6.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化学环境的影响
    6.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土壤土壤养分的影响
        6.2.1 对盆栽试验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对田间试验土壤养分的影响
    6.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4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沟道整治新增地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7.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作物生长的影响
        7.1.1 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7.1.2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7.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新增地作物产量的影响
        7.2.1 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7.2.2 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7.2.3 对玉米产量及其组成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作用下沟道整治新增地生产力综合分析
    8.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地整治新增地土壤质量分析
        8.1.1 新增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
        8.1.2 生物炭作用下新增地土壤质量评价
        8.1.3 生物炭作用下新增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得分
        8.1.4 土壤质量等级划分
    8.2 黄土高原土地整治新增地经济效益分析
    8.3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土形成与危害
        1.2.2 盐碱土改良措施
        1.2.3 培肥改良盐碱土的机理研究
        1.2.4 有机肥对盐碱土培肥改良效果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盐碱土培肥改良效果的影响
        1.2.6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1.3 技术路线图
2 试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5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盐碱化农田土壤pH动态变化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土壤脱盐、返盐率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土壤盐基离子组成变化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对土壤阴离子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土壤主要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土壤碱化度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盐碱化农田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6.4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6.5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7 不同处理对盐碱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8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
4 不同处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1 不同处理土壤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5 不同处理对向日葵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处理对盐渍化农田土壤盐碱特征的影响
        6.1.2 不同处理对盐渍化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1.3 不同处理对盐碱土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6.1.4 不同处理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沿海滩涂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1.2.1 滩涂土地资源概况
        1.2.2 滩涂土地开发利用概况
        1.2.3 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必要性
    1.3 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概况
        1.3.1 概况
        1.3.2 污泥的资源价值
        1.3.3 污泥处置方式
        1.3.4 污泥用于滩涂盐碱地改良的可行性
        1.3.5 污泥土地利用的风险性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快速培肥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2.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2.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2.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5 施用生活污泥对盐碱地稻田土壤及水稻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施用生活污泥对滩涂盐碱地土壤改良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滩涂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
        3.3.2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3.3.3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植株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3.3.4 施用生活污泥对盆栽水稻根基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4.3.2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4.3.3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4.3.4 施用生活污泥对早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4.3.5 施用生活污泥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甜高粱、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快速培肥及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方法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pH及盐分的影响
        5.3.2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物理肥力的影响
        5.3.3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5.3.4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5.3.5 施用污泥蚓粪对旱作盐碱地土壤和玉米、大麦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6.1.1 土壤团聚体
        6.1.2 土壤容重
    6.2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盐分和pH的影响
        6.2.1 土壤盐分
        6.2.2 土壤pH
    6.3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6.3.1 土壤有机碳
        6.3.2 土壤氮、磷养分
    6.4 外源有机物施用对滩涂盐碱地作物生长的影响
        6.4.1 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稻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2 非淋洗降盐条件下生活污泥施用对盐碱地水稻生长的影响
        6.4.3 生活污泥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甜高粱、大麦生长的影响
        6.4.4 污泥蚓粪施用对旱作盐碱地玉米、大麦生长的影响
        6.4.5 生活污泥与污泥蚓粪施用对作物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6.4.6 经济效益分析
    6.5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1 生活污泥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5.2 污泥蚓粪施用对滩涂盐碱地重金属吸收累积的影响
    6.6 施用外源有机物对滩涂盐碱地改良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7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保护地土壤的培肥与改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西部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李兴吉,刘松涛,程松,张畅,刘剑钊,梁尧,袁静超,张洪喜,任军,刘卓,蔡红光.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 [2]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进展[J]. 张秀敏,高日平,康文钦,王伟妮,潘遵天,黄洁,高山明,于晓芳,景宇鹏.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5)
  • [3]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J].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1(09)
  • [4]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J]. 张宏生. 南方农业, 2021(21)
  • [5]土层置换及土壤培肥对石灰性黑钙土土壤肥力的影响[D]. 李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6]河套平原盐碱地不同材料隔层水盐调控及培肥增产机制与效应[D]. 刘娜.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7]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变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8]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整治土地生产力提升机制[D]. 强敏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不同培肥措施对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改良效果研究[D]. 王庆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生活污泥对新垦滩涂盐碱地快速有机培肥的效应与机制[D]. 左文刚. 扬州大学, 2020

标签:;  ;  ;  ;  ;  

保护区土壤施肥改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