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科普兰论文-龙柳桦

艾伦科普兰论文-龙柳桦

导读:本文包含了艾伦科普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艺术歌曲,美国近现代,唱腔,日常教学

艾伦科普兰论文文献综述

龙柳桦[1](2016)在《浅析艾伦·科普兰艺术歌曲的内涵与演唱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的学术界研究中相较于传统浪漫主义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相对而言美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在研究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发掘需要,因其有着独特的形成历史背景,唱腔无论是从声乐演唱方面,还是从日常教学中,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6年32期)

张静[2](2015)在《艾伦·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科普兰(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美国专业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科普兰的作品风格展示出了他一直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音乐特征。在他音乐创作早期爵士乐素材的使用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来体现音乐创作追求创新的意向及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他开始在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等方面作出富有实效性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选取了科普兰作品《钢琴奏鸣曲》,以和声技法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科普兰作品中和声运用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文章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这部作品在调性处理、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梳理与分类,探讨科普兰现代化的和声语言,为进一步对科普兰音乐创作技法进行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科普兰生平及音乐历程,其次是从社会时代背景及文化艺术背景两点来看《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钢琴奏鸣曲》的概观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为本作品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第二节为作品曲式结构。第叁章:《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此章节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调性(色彩性的双调性设计、调性布局),和弦材料(叁度迭置和弦、非叁度迭置和弦、二度和音),和弦材料的特色用法,和声进行(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持续性和声进行、线性化和声进行),和声织体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科普兰在本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的运用。第四章:《钢琴奏鸣曲》具有美国精神的和声风格,第一节从突破传统和声的角度出发,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体现作曲家和声技法中的美国精神;第二节着力于现代技法,看科普兰如何把简单的和弦材料用复杂的设计交织在一起,让音乐作品充满现代气息。结语部分:从前面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的特点做以归纳,力图说明这部作品的意义及科普兰充满美国精神现代和声技法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8)

曲磊[3](2013)在《浅析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音乐风格特点及演奏难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对美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部《单簧管协奏曲》是为当时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爵士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创作的。这部作品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爵士、摇摆等各种元素充分融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乐曲创作中运用了多种古典与现代演奏技法,对演奏者而言,不仅是技法上的挑战,更是音乐内涵表达的一次飞跃。本文通过对作品结构和风格的分析,论述了作品的结构特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结合自身演奏经验简要阐述该作品演奏难点及练习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3-04-26)

唐菱键[4](2012)在《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复调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科普兰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科普兰的创作当中,协奏曲只有两首。对其中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中的复调进行阐述分析讨论,并总结出对科普兰复调创作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唐菱键[5](2010)在《论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旋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科普兰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科普兰的创作当中,协奏曲只有两首。对其中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中的旋律进行阐述分析讨论,并总结出对科普兰旋律创作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唐菱键[6](2009)在《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科普兰(1900—1990年)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着名的教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特质,是美国音乐的代表。科普兰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音乐创作,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从四十年代,科普兰就开始到各个国家和地区讲演,主要内容是关于那个时代的音乐,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美国音乐。1959年以后,他以节目主持人、钢琴家、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59个电视节目中。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有过多次重要的访问。科普兰的指挥生涯一直到1983年,那年在纽约,他最后一次登上指挥台,指挥演出了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巴拉契亚的春天》。在科普兰的创作当中,协奏曲只有两首。本文将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对《单簧管协奏曲》进行分析讨论。对作品中有特点的曲式结构、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等进行阐述,并总结出对科普兰创作的个人见解。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科普兰生平及其音乐创作概括进行介绍,说明科普兰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梳理作曲家的创作脉络;第二章对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与传统创作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叁章对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提出个人的见解。第四章是集中讨论科普兰音乐创作的意义与地位。科普兰在这一作品中,不拘一格的技术运用以及与爵士乐的结合,充分展示了科普兰创作中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具有的“美国精神”。(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罗戎[7](1999)在《带领美国音乐界走出荒原DE摩西——记美国着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是个很有趣的国家。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居于领先地位,可由于建国时间的短暂,其文化形成却姗姗来迟。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美国学生却在本国无法具备完善的音乐学院、大交响乐团、大歌剧院的条件下,纷纷去欧洲求学,因此,不论美学观点、艺术思想、作曲风格等各方面都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虽然在这期间,一些仁人志士为发展美国的民族文化作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但并未成为主导力量。直至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寻求“新美国主义”文化的运动中,出现了一位被国际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正是科普兰,用他那对音乐独特的理解,穿透了美国音乐前进道路上的迷雾。他的作品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带领着人们走出了荒原。科普兰之于美国音乐,正如摩西之于以色列人,是先知更是领袖。(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1999年04期)

刘育辉[8](1995)在《艾伦·科普兰自传(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晚年的回忆与思考 1967年:前面几页都是许多年前写的。在这期间,我窘迫地得知在人生的中途写自传是很老险的,对我来讲这也是一次挫折。评论家们往往满足于能够引用一些原话,他们总是相信自己已为作曲家们盖棺论定了。而他们所引用的词句可能早已过时,但这些词句的记录总是保护着他们,使他们无懈可击。这样,我简单的回忆记录的最后两段使我受害。其中我的断言:“我认为有必要试一试自己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以及“迫不得已的(本文来源于《音乐学习与研究》期刊1995年04期)

刘育辉[9](1995)在《艾伦·科普兰自传(1900.11.14-1990.11.29)——为纪念美国当代杰出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诞辰95周年而译(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音乐的启蒙 我出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条偏僻的街上。这条街显得死气沉沉,它没有犹太人区的那种鲜艳夺目的色彩,也没有老新英格兰的通衢大道的那种诱人的魅力,甚至作为一个新开辟的街道亦是不完美的。它简直是一潭死水,而且很象伦敦的一个中下等的边(本文来源于《音乐学习与研究》期刊1995年03期)

车兆和[10](1991)在《“把美国填在世界音乐地图上的人”——记美国着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12月2日,照耀在美国乐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美国着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仙逝,享年90岁。他好似一只报春的燕子,待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他却悄然地飞去;他恰如东方的启明星,待到满天朝霞时,他默默地隐去了。他去了,但却把欢乐留给了人间。科普兰是本世纪美国最受人们爱戴、广受(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1991年10期)

艾伦科普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伦·科普兰(1900年11月14日—1990年12月2日)。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美国专业音乐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位具有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科普兰的作品风格展示出了他一直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和音乐特征。在他音乐创作早期爵士乐素材的使用为作品贴上“美国音乐”的标签,以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和弦、和声进行、节奏、来体现音乐创作追求创新的意向及对古典音乐模式的突破。他开始在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和声技法等方面作出富有实效性的探索,最终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而成为美国专业音乐发展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选取了科普兰作品《钢琴奏鸣曲》,以和声技法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科普兰作品中和声运用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文章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对这部作品在调性处理、和弦结构、和声进行、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和声技法进行梳理与分类,探讨科普兰现代化的和声语言,为进一步对科普兰音乐创作技法进行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科普兰生平及音乐历程,其次是从社会时代背景及文化艺术背景两点来看《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钢琴奏鸣曲》的概观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为本作品的节奏、节拍及旋律,第二节为作品曲式结构。第叁章:《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此章节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调性(色彩性的双调性设计、调性布局),和弦材料(叁度迭置和弦、非叁度迭置和弦、二度和音),和弦材料的特色用法,和声进行(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持续性和声进行、线性化和声进行),和声织体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科普兰在本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的运用。第四章:《钢琴奏鸣曲》具有美国精神的和声风格,第一节从突破传统和声的角度出发,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体现作曲家和声技法中的美国精神;第二节着力于现代技法,看科普兰如何把简单的和弦材料用复杂的设计交织在一起,让音乐作品充满现代气息。结语部分:从前面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的特点做以归纳,力图说明这部作品的意义及科普兰充满美国精神现代和声技法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伦科普兰论文参考文献

[1].龙柳桦.浅析艾伦·科普兰艺术歌曲的内涵与演唱特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张静.艾伦·科普兰《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曲磊.浅析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音乐风格特点及演奏难点[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唐菱键.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复调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

[5].唐菱键.论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旋律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10

[6].唐菱键.艾伦·科普兰《单簧管协奏曲》分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罗戎.带领美国音乐界走出荒原DE摩西——记美国着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J].黄河之声.1999

[8].刘育辉.艾伦·科普兰自传(下)[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

[9].刘育辉.艾伦·科普兰自传(1900.11.14-1990.11.29)——为纪念美国当代杰出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诞辰95周年而译(上)[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

[10].车兆和.“把美国填在世界音乐地图上的人”——记美国着名音乐大师艾伦·科普兰[J].人民音乐.1991

标签:;  ;  ;  ;  

艾伦科普兰论文-龙柳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