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衣女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达雅,直译,意译,《白衣女人》
白衣女人论文文献综述
肖凌雯[1](2019)在《从严复的“信达雅”角度对比研究《白衣女人》两种汉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作品和英国侦探小说的先驱,《白衣女人》不仅在整体布局和悬念设置上精致,在叙事技巧上也是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十分值得研究。为了让中国读者同样也能欣赏这部小说,了解其丰富多彩的语言,一个好的中文译本就必不可少。由于语言间的差异,翻译,或者说对等翻译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因此需要我们形成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并总结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中国,翻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翻译理论家和诸多的翻译理论。其中,严复提出的叁字标准“信达雅”最出名,并为广大中国译者所接受。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为原则,并在考虑到英汉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本文对比分析了《白衣女人》的两个中文译本,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在字词句层面上运用和平衡“信达雅”的,以及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信达雅”,他们又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在分析两位译者的译文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时,作者也适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总结出了转换法等具体翻译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表明,首先,叶潘两个译本基本上均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其次,两者在字词句层面上大体都以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为主。据此本文指出“信达雅”在当今翻译实践中仍具有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中,基于“信达雅”标准提出的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策略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在英汉翻译中,“信”“达”同等重要,英语汉语同等重要。因此,本文作者也希望广大译者,在学习提高自己英文水平的同时,多阅读国内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母语水平,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欧化中文和过度的翻译腔,在正确理解并且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用地道通顺的中文来翻译和表达。(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9)
王晓芳[2](2018)在《《白衣女人》中父亲形象的缺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白衣女人》这一文学作品展开探究,从父亲形象缺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父亲形象的缺席对男女主人公造成的影响,由于父亲缺席造成了黑暗势力的介入。通过本文的分析认为父权在家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本文的父亲的形象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得女儿和母亲失去了保护,父亲的形象在本文中较为软弱。(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2期)
狄培君[3](2018)在《《白衣女人》的女性哥特元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衣女人》是19世纪英国侦探小说家柯林斯的一部主要作品。该小说自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引发评论界的探讨。它以丰富的内涵、神秘诡异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叙述手法成为西方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柯林斯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维多利亚时期的缩略图。维多利亚时期处于资本主义文化萌芽发展阶段,既有新兴文化的发展,又留存封建残余的糟粕。同时也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当中,既遵循传统道德,又质疑封建礼教。小说自出版以来得到各界广泛关注,不仅内容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它的叙述独创性也成为文学评论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一些学者从构成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例如社会背景、写作技巧、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感觉小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尝试从女性哥特的角度解读《白衣女人》中的女性角色特点。论文追溯了女性哥特主义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梳理了女性哥特主义的特点,探讨了《白衣女人》女性角色中的女性哥特元素。论文分析了女性哥特中的哥特两极化形象、女性监禁空间等要素在《白衣女人》的具体表现。女性哥特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张力,作品表达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关怀。本文在以下叁个方面对侦探小说《白衣女人》做出了尝试:第一,为挖掘《白衣女人》的文本内涵,以及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视角;第二,研究了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哥特”成分;第叁,根据柯林斯对于女性顽强的反抗精神的赞扬,也有对父权体制的维护,本文认为《白衣女人》区别于传统哥特小说,包含女性哥特元素,一方面屈服于传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被传统所遮盖和征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毛丹丹,范丽娟[4](2017)在《浅析《白衣女人》的陌生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威尔金·柯林斯是感伤小说的创始人,《白衣女人》(The Woman in White)是柯林斯最着名的作品,同时也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白衣女人》进行解读,分别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两个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白衣女人》中产生的艺术效果。(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胡贝克,李增[5](2017)在《惊悚小说《白衣女人》的时代道德潜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小说家柯林斯的《白衣女人》以"惊悚"和"悬疑"为主要表现策略,以人们对婚姻和财富的态度为主线,以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为内涵,诠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在惊悚小说的创作中达成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进而开创了惊悚小说书写的新文体,并对后世不同语境下的同类小说发展形成了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燕红莉,卢迪[6](2017)在《浅析《白衣女人》的多重叙事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柯林斯(1824—1889),英国侦探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有《月亮宝石》和着名的《白衣女人》。他出生在伦敦,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着名的作家。他的父亲威廉·柯林斯是一个着名的风景画家,柯林斯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中。《白衣女人》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年轻的画师哈特赖特与富家小姐劳娜相爱,但是劳娜早有婚约,二人被迫分手,劳娜嫁给了父亲为她选定的未婚夫珀西瓦尔。但是珀西瓦尔觊觎的是劳娜巨额的财产,后伙同福斯科迫害劳娜,所幸(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7年26期)
武梦丹[7](2017)在《女性译者翻译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Li Hongyu,2007)之后出现了大量关于性别翻译研究的论着,然而大部分论着都是对少量译例的定性分析,充满了主观判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描写性视阈下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对《白衣女人》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使得翻译研究更有可信性,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基于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从翻译性别视角对比《白衣女人》女性译者叶冬心和两位男性译者潘华凌、庄凯勋在翻译中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以期发现女性译者的翻译特质,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阐述。本研究基于以下假设:1)与两位男性译者相比,叶冬心作为女性译者,其女性特质是否会反映在其《白衣女人》的译作当中?2)如果叶冬心女性特质在其《白衣女人》译作中有所体现,通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词汇和句法层面有何证据?3)这些论据是如何在叶冬心译作中体现的?研究语料由《白衣女人》的一位女性译者叶冬心和两位男性译者潘华凌、庄凯勋的译作以及原作构成。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别对性别词汇、粗俗语、女性形象塑造词语,感叹句和被动语态进行了多维实证分析。经过研究发现,与男性译者相比,女性译者在翻译性别词汇、粗俗语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避免贬低和歧视女性,表现出很大的主观性,通过创造性的翻译手段反映了其女性意图的表达;其次,在句法层面叶冬心翻译中感叹词的添加以及以女性受事者作为主语的被动语态的翻译中都体现出了其强烈的女性特质。研究结果表明:叶冬心译本受到其女性性别特质尤其是女性意识的影响,然而,其翻译语言表现出女性语言共性,没有脱离社会性别阶层的影响;其译本在体现叶冬心女性意识的同时,也体现出传统女性语言的共性特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05)
张伟[8](2016)在《解读《白衣女人》和《家》中典型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许多遭遇经历相近的文学女性形象,反映长久以来文人学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小说《白衣女人》和《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可以总结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在对待爱情婚姻、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等方面的差异,让读者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胡海棠,范丽娟[9](2016)在《论《白衣女人》的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衣女郎》是19世纪英国作家威尔基·柯林斯的畅销之作,情节令人屏住呼吸、欲罢不能。作者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叙述陈词,最终揭开出人意料的,令人震惊的事实。本文将从空间叙事学角度,从故事空间、话语空间和视角空间叁个方面分析小说的空间叙事学特点。(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3期)
薛圆媛,王存弟[10](2015)在《《白衣女人》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衣女人》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威尔基·柯林斯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写了几个很有特色的女性形象,如话语权逐渐丧失的劳娜、"疯女人"安妮、"双性同体"的典型玛丽安以及反抗性与妥协性并存的福斯科伯爵夫人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妇女情况提供了参照,促使我们今天能够更加关爱女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白衣女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白衣女人》这一文学作品展开探究,从父亲形象缺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父亲形象的缺席对男女主人公造成的影响,由于父亲缺席造成了黑暗势力的介入。通过本文的分析认为父权在家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本文的父亲的形象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得女儿和母亲失去了保护,父亲的形象在本文中较为软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衣女人论文参考文献
[1].肖凌雯.从严复的“信达雅”角度对比研究《白衣女人》两种汉译本[D].外交学院.2019
[2].王晓芳.《白衣女人》中父亲形象的缺席研究[J].长江丛刊.2018
[3].狄培君.《白衣女人》的女性哥特元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4].毛丹丹,范丽娟.浅析《白衣女人》的陌生化特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5].胡贝克,李增.惊悚小说《白衣女人》的时代道德潜质[J].外国文学研究.2017
[6].燕红莉,卢迪.浅析《白衣女人》的多重叙事手法[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
[7].武梦丹.女性译者翻译特质研究[D].中北大学.2017
[8].张伟.解读《白衣女人》和《家》中典型女性形象[J].武夷学院学报.2016
[9].胡海棠,范丽娟.论《白衣女人》的空间叙事[J].校园英语.2016
[10].薛圆媛,王存弟.《白衣女人》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