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蝽总科论文-周子菁,石凯

长蝽总科论文-周子菁,石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蝽总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蝽总科,多样性,生物学特性

长蝽总科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菁,石凯[1](2017)在《通辽市长蝽总科昆虫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等方法对通辽市长蝽总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辽市共分布长蝽总科4科13种,其中,长蝽科物种最为丰富,占物种总数的46%.从食性角度讲,通辽市长蝽绝大部分为植食性,其中,长蝽科小长蝽属的物种可成为农作物和牧草害虫,其余物种多为林木害虫;而大眼长蝽科物种为肉食性,可作为天敌昆虫加以保护和利用.从分布情况看,长蝽总科在通辽市各地分布不均,上述情况可能与各地生境类型、食物、寄主及长蝽各物种自身适应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蔡国瑛[2](2015)在《蒙古高原长蝽总科(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文中概述了长蝽总科昆虫国内外研究简史与现状、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意义。作者整理鉴定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国科学院收藏的长蝽总科昆虫标本2500余号,并结合文献记载,依据Xie, Bu & Zheng(2005)提出的长蝽总科昆虫分类系统,记述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7科26属62种,其中包括内蒙古新纪录3种:内蒙盐长蝽Henestaris irroratus Horvath,1892、异显脉长蝽Lygaeosoma sibiricum Seidenstucker,1962、淡色薄翅长蝽Leptodemus pallidus Gao & Bu,2010,蒙古国新纪录2种:淡色薄翅长蝽Leptodemus pallidus Gao & Bu, 2010、巴氏直缘长蝽Ortholomus batui Li & Nonnaizab,2004。文中补充了外部形态特征描述,新增了分布地点,编制了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分属、分种检索表,提供29种成虫外部形态图,15种雄性外生殖器图。根据观察标本及文献资料记录的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地理分布信息,分析了61种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特点,结果表明:古北界分布有45种,占77.05%,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为8种,占13.11%,古北界、东洋界、新北界共有种有2种,占3.28%,古北界、非洲界共有种为2种,占3.28%,古北界与新北界共有种有1种,占1.64%,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根据蒙古高原地形、植被、气候特点,并结合文献,将蒙古高原划分为九个地理亚区:杭爱山地森林草原亚区、达乌里-大兴安岭草原亚区、北戈壁荒漠草原亚区、中戈壁荒漠亚区、南戈壁荒漠亚区、东戈壁荒漠草原亚区、西戈壁荒漠亚区、华北亚区、鄂尔多斯高原亚区。分析了54种长蝽总科昆虫的蒙古高原区系特点,结果表明: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分为7类36式分布类型,其中单区型“南戈壁荒漠亚区”的种类最多,有7种,占12.96%。长蝽总科昆虫在蒙古高原分布比较广泛,能够适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生境。利用SPSS19.0软件对蒙古高原亚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杭爱山地森林草原亚区和北戈壁荒漠草原亚区,东戈壁荒漠草原亚区和华北亚区分布的长蝽总科昆虫相似度最高。西戈壁荒漠亚区、南戈壁荒漠亚区、中戈壁荒漠亚区与其它各亚区相似度最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5-04-27)

李腾[3](2014)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长蝽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数量在近年来快速增长,已成为研究基因进化及系统发育分析的重要分子标记,被广泛用于昆虫的目、亚目、总科、科以及亚科等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以往长蝽总科(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多数是以形态学性状或少数几个核或线粒体基因片段的数据为依据获得的,且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长蝽总科科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Henry (1997)长蝽总科分类系统包含15科,在本研究开展之前,长蝽总科中仅报道了4科4种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因此,本研究通过Long PCR及引物步移法测定了长蝽总科12科15种(仅1科缺代表种),及其它3种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本论文包括以下叁个部分:一、根据本研究新测得的18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结合GenBank等数据库中已公布的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48种),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经过对异翅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桦穗长蝽Kleidocerys resedae resedae (Panzer)的控制区长度为220bp,总长度仅为14,688bp,在已报道的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总长最短。2、在多数长蝽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现在tRNA-H和ND4基因之间均存在较长的非编码片段,长度范围在38bp-239bp之间。3、大部分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方式是非常保守的,在本研究测定的18种中,仅发现在河北全缝长蝽Plinthisus hebeiensis Zheng中存在基因重排,即trnW-trnC和trnY发生了移位(trnW-trnC-trnY→trnY-trnW-trnC),并在发生重排的基因两侧形成了较长的基因间隔区,符合串联重复/随机丢失模型的假设。4、在白斑地长蝽Panaorus albomaculatus (Scott)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中,发现了罕见的多达52个重复单元的串联重复区域(Tandem repeats region)。5、高粱狭长蝽Dimorphopterus japonicus (Hidaka)和黄足蔺长蝽Ninomimus flavipes (Matsumura)线粒体基因组ND5基因都采用罕见的四核苷酸起始密码子TAAT。二、在得到与以往系统发育结果有较大不同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中,可能需要检测和排除“长枝吸引”的影响,即使其分支结果有较高的节点支持率也应如此。Hua et al.(2009)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对蝎蝽次目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蝎蝽次目不是一个单系,并且建议将其中的固蝽总科提升为固蝽次目,此观点与以往的结果相悖。本研究在Hua et al.(2009)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关键内群和亲缘关系较近外群等方法,对蝎蝽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重新进行分析,结果支持蝎蝽次目的单系性,认为Hua et al.(2009)的结果是由于类群选取不足而受到了“长枝吸引”的影响。叁、根据Henry (1997)提出的长蝽总科分类系统,基于本研究新测定的12科15种长蝽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并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长蝽总科4科4种及其它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对长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加入15个长蝽总科代表种数据重新进行蝽次目系统发育分析后,仍支持长蝽总科的单系性。2、室翅长蝽科和梭长蝽科互为姐妹群,二者组成的单系位于长蝽总科的基部。3、地长蝽科是一个并系群,支持Xie et al.(2005)将全缝长蝽亚科从地长蝽科中独立出来,并提升为全缝长蝽科的观点,以维持地长蝽科的单系性。4、支持长蝽科(狭义)的单系性,其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蒴长蝽亚科+(红长蝽亚科+背孔长蝽亚科))。5、不支持单系群"malcid line"的观点,且束蝽科是一独立的分支,和诸多其它长蝽总科类群组成姐妹群。6、莎长蝽科和尼长蝽科互为姐妹群,支持谢强(2004博士论文,基于18S rDNA数据)不建议将Cyminae和Nininae提升为科的观点。7、盐长蝽亚科和大眼长蝽亚科互为姐妹群,支持大眼长蝽科的单系性,不支持高翠青(2010博士论文,基于形态数据)将大眼长蝽科拆分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高翠青,KONDOROSY,Eld,卜文俊[4](2012)在《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 rufipes(Wolff)新异名(异翅亚目:长蝽总科:地长蝽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欧洲和中国的标本后发现,室翅长蝽科Heterogastridae的小异腹长蝽Heterogaster minimusZou&Zheng,1981是地长蝽科Rhyparochromidae的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 rufipes(Wolff,1804)的新异名。文中还提供了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 rufipes的整体图和雄性生殖器特征图。(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兰粉香,陈叶,胡春林,孙长海[5](2012)在《江苏省长蝽科昆虫(半翅目:长蝽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对2001—2011年在江苏省采集的长蝽科昆虫标本的鉴定,整理出江苏省的长蝽科27种的昆虫名录;其中,以江苏为模式产地或所查最早文献仅江苏分布的有:中国束长蝽Malcus sinicusStys,1967、纤脊长蝽Tropidothorax fimbriztus(Dallas,1852)2种;发现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fallax(Scott,1874)、白边刺胫长蝽Horridipameira lateralis(Scott,1874)、台裂腹长蝽Nerthus taivanicus(Bergroth,1914)和黄纹梭长蝽Pachygrontha flavorlineataZhengetHsiao,1979为江苏新纪录种。记录了江苏27种长蝽的中文名称、学名、别名、寄主、江苏省及全国和世界的分布。简述了江苏4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俊兰,卜文俊[6](2012)在《中国微小族四新纪录属及一新种记述(半翅目,长蝽总科,地长蝽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小长蝽族Antillocorini为半翅目地长蝽科内较小的一个族。全世界已纪录29属(Slater&O'Donnell,1995),约有半数以上的属分布在新热带区。中国原记载有1属,微小长蝽属Botocudo Kirkaldy,本文新增平长蝽属Baeocoris Slater,波长蝽属Lethaeaster Breddin,雷长蝽属Lethaeastroides Malipatil&W oodward和凹长蝽属Siniasinensis Scudder在中国的分布纪录,包含中国4新纪录种:柔平长蝽Baeocoris molliculus Slater,1983,尖角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sarawakensis M alipatil&W oodward,1989,翁雷长蝽Lethaeastroides vooni M alipatil&W oodward,1989和短凹长蝽Siniasinensis brevis(M otschulsky,1863)。描述了1新种,斑盾波长蝽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提供了新种的整体图,形态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图。文中给出中国微小长蝽族分属检索表。斑盾波长蝽,新种Lethaeaster maculatum sp.nov.(图1~5)新种革片中部无贯穿革片的深色横斑,与Lethaeasterhelvipennis Bergroth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相似。但Lethaeaster helvipennis Bergroth触角黄褐色,第3节基部和第4节黑褐色,触角第1节与第3节等长,小盾片端部2/3全部浅黄色,而新种触角一色黄褐色,第1节短于第3节,小盾片端部具"V"型淡色斑。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触角红褐色,第1节黄色,头较窄,头宽不及触角第1节长的2倍(66∶42,Slater,1983),而新种触角一色,头较宽,头宽大于触角第1节长的2倍,而且二者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不同,Lethaeaster oenonotum Slater生殖节的背面向后伸出一片状结构(lip),抱握器叶片向端部明显变尖,外突圆,而新种生殖节背面无上述片状结构,抱握器叶片较直,且端部钝圆,外突略呈截型。正模♂,广西那坡德孚,海拔1350m,2000-05-19,李文柱采。副模:1♂,同正模:1♂,3♀♀,广西大新,海拔280m,1998-03-29,李文柱、武春生采;2♀♀,广西防城扶隆,海拔240m,1998-04-20,武春生采。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词源:新种种名以其小盾片具浅色斑"maculatum"而命名(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高翠青,卜文俊[7](2011)在《中国新纪录属——宽瘤长蝽属(异翅亚目,长蝽总科,尖长蝽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尖长蝽科Oxycarenidae中国1新纪录属和种,即宽瘤长蝽属Metopoplax Fieber,1860,源宽瘤长蝽Metopoplax origani (Kolenati,1845)。提供了成虫外形照片及雄性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高翠青,党凯,卜文俊[8](2011)在《修长蝽属在中国首次报道及一新种记述(异翅亚目:长蝽总科:杆长蝽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中国杆长蝽科1新记录属,修长蝽属Aradacrates Slater and Wilcox(国外分布:马来西亚,马达加斯加;国内分布:云南)1新种:郑氏修长蝽Aradacrates zhengi,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郑氏修长蝽Aradacrates zhengi,新种(图 1~15) 本种与A. malayensis Slater 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如下:新种的小颊伸达触角第I节端部,而后者小颊不伸达触角第I节端部;新种小盾片具粉被,具有光泽"T"型隆脊,后者小盾片不具粉被,具中纵脊;新种第3跗节黑色,与足的其它各节对比显着;后者第3跗节亮黄色,与足的其它各节一色;新种革片Cu脉和爪片翅脉具深褐色带,膜片翅脉亦深褐色,与淡色膜片对比显着;后者革片Cu脉和爪片翅脉无深褐色带,膜片翅脉与膜片底色同色。新种与A. cochlear Slater and Wilcox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个体较小,小颊更加延长,并且侧缘具缺刻,革片仅伸达腹部第II背板。词源:本新种以南开大学郑乐怡教授的姓氏命名,以感谢他在长蝽昆虫分类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正模:♂,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勐远村南宫山,1 000 m,2010-Ⅷ-13,党凯采。(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高翠青[9](2010)在《长蝽总科十个科中国种类修订及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长蝽总科(半翅目:异翅亚目)中侏长蝽科、杆长蝽科、莎长蝽科、尼长蝽科、大眼长蝽科、室翅长蝽科、长蝽科(狭义)、尖长蝽科、梭长蝽科和束长蝽科(突眼长蝽亚科)的中国种类修订及形态学(包括表皮细微结构研究)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即总论、种类记述与修订、表皮细微结构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在总论部分,回顾了长蝽总科的世界研究历史,总结了国内长蝽总科的研究简况,重点回顾了长蝽总科的比较形态学的研究历史。对所研究类群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总结,对长蝽总科体表突起、前足胫节梳和爪的细微结构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还介绍了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包括量度含义的说明,扼要地介绍了所研究类群的生物学特点及经济意义。分类修订部分,共记载中国长蝽总科10科63属231种,其中包括14个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属、8个中国新纪录种的记述,提出2项种级新异名,指出了1个错误鉴定。新种为(包括已发表的5种:锥突眼长蝽Chauliops conica Gao et Bu,2009,四刺突眼长蝽Chauliops quaternaria Gao et Bu,2009,平叶巨股长蝽Macropes complanus Gao et Bu,2010,奇巨股长蝽Macropes peculiaris Gao et Bu,2010,亮巨股长蝽Macropes testaceus Gao et Bu,2010);云南拟莎长蝽Cymodema yunnanensis sp. nov.,红带莎长蝽Cymus carneus sp. nov.,宽莎长蝽Cymws latus sp. nov.,淡色高粱狭长蝽Dimorphopterus similis sp. nov.,淡色薄翅长蝽Leptodemus pallidus sp. nov.,凹缘弧颊长蝽Microplax curvata sp. nov.,直缘弧颊长蝽Microplax recta sp. nov.,瑞丽梭长蝽Pachygrontha ruiliensis sp. nov.,赭黄蒴长蝽Pylorgus ochraceus sp. nov.,带蒴长蝽Pylorgus striatus sp. nov.1个中国新纪录属:宽瘤长蝽属Metopoplax Fieber,1860。8个中国新纪录种:新疆肿腮长蝽Arocatus melanocephalus (Fabricius,1798),灰黄侏长蝽Artheneis kiritshenkoi Kerzhner,1997,台拟莎长蝽Cymodema tabidum Spinola,1837,棒莎长蝽Cymus claviculus (Fallen,1807),内蒙盐长蝽Henestaris irroratus Horvath,1892,前刺巨股长蝽Macropes dilutus Distant,1901,短喙巨股长蝽Macropes varipennis (Walker,1872),宽瘤长蝽Metopoplax origani (Kolenati,1845)。提出2项种级新异名:粗壮巨股长蝽Macropes robustus Zheng & Zou,1982 [=Macropes bambusiphilus Zheng & Zou,1982 New synonymy;=Macropes slateri Zheng & Wang,1987 New synonymy]。指出了1个错误鉴定:中国原记载的Artheneis alutacea Fieber,1861为鉴定错误,其中有一部分个体为红柳侏长蝽Artheneis intricata Putshkov,1969,另一部分为灰黄侏长蝽Artheneis kiritshenkoi Kerzhner,1997(中国新纪录种)。文中对原有记载的种类进行了补充描述,包括对部分种类身体各部分结构进行重新测量、给出了种内变异范围,纠正了原始描述中的错误,增添了新的分布纪录;对一些未见标本的种提供了原始描述;检查了大部分保存于国内的模式标本;对10科48属(选取127个代表种)的雄性外生殖器进行了解剖,拍摄了427幅雄性外生殖器照片,绘制了49幅特征图;提供了183种成虫的229幅照片;重新编制了分科、属和种的检索表;提供了各级分类单元的文献引证。在表皮细微结构研究部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重点对毛点类腹部毛点的细微结构和突眼长蝽属Chauliops国内分布的6种表皮细微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毛点类腹部毛点的细微结构研究中,选取毛点类83种,其中包括长蝽总科14科71种(地长蝽科36种参考石雪芹(2007硕士论文)的工作),缘蝽总科3科3种,红蝽总科2科2种,蝽总科3科7种。结果显示毛点细微结构具较高的多样性,基于毛点各部分结构特点可将毛点分为12种类型,并对其进化趋势进行了推测;还对不同长度毛点的分布情况和不同类型的毛点在各个类群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腹部毛点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其细微构造在分类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对突眼长蝽属Chauliops国内分布的6种表皮细微构造系统研究中,每种选取4-9个标本,对标本自头部至腹部进行系统地观察拍照和比较研究,并对各部分结构的分类学价值进行了讨论。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在Henry(1997a),董建臻、郑乐怡(1997)和薛怀君(2004博士论文,未发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研究对选用的部分特征和特征编码做了必要的修改,并加入了26个新特征,特别是胸部臭腺和毛点细微结构的特征。以(缘蝽总科+红蝽总科)作为外群,选取了114个特征,运用支序分析软件(PAUP*4.0),对长蝽总科内41个科级至属级分类单元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支持长蝽总科的单系性;(2)传统意义上的长蝽科是一个并系类群,基本支持Henry (1997a)将传统意义上的长蝽科拆分的观点。(3)盐长蝽亚科与长蝽科(狭义)互为姐妹群,不支持Henry (1997a)提出的盐长蝽亚科和大眼长蝽亚科互为姐妹群的论断。(4)梭长蝽科可能是一并系,因Teracriini族和Pachygronthini+Heterogastridae构成姐妹群。(5)地长蝽科内最基部分支是毛肩族Letheaini,而非全缝长蝽亚科Plinthisinae,不支持Henry(1997a)将其提升为亚科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0-05-01)

李红梅[10](2007)在《基于mt16S rDNA的长蝽总科(异翅亚目:蝽次目)系统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6S rDNA分子约540 bp的序列对长蝽总科9个科29个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运用MP法、ML法和NJ法分析,结果表明:原来属于广义长蝽科的Pachygronthidae、Rhyparochromidae、Cymidae、Geocoridae、Blis-sidae、Oxycarenidae和狭义Lygaeidae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的广义长蝽科;梭长蝽科Pachygronthidae的两个族Pachygronthini和Teracriini分成两支而形成多系;莎长蝽科Cymidae与梭长蝽科Pachygronthidae的Pachygronthi-ni族总是聚成一支形成姐妹群.研究说明广义长蝽科是多系,这与最近的形态学研究一致,从分子水平上支持Henry(1997)把广义长蝽科中的部分亚科提升为科的修订.与现有的形态分类系统有所不同的是,地长蝽科和狭义长蝽科都是多系群.(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长蝽总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文中概述了长蝽总科昆虫国内外研究简史与现状、生物学特性及其经济意义。作者整理鉴定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国科学院收藏的长蝽总科昆虫标本2500余号,并结合文献记载,依据Xie, Bu & Zheng(2005)提出的长蝽总科昆虫分类系统,记述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7科26属62种,其中包括内蒙古新纪录3种:内蒙盐长蝽Henestaris irroratus Horvath,1892、异显脉长蝽Lygaeosoma sibiricum Seidenstucker,1962、淡色薄翅长蝽Leptodemus pallidus Gao & Bu,2010,蒙古国新纪录2种:淡色薄翅长蝽Leptodemus pallidus Gao & Bu, 2010、巴氏直缘长蝽Ortholomus batui Li & Nonnaizab,2004。文中补充了外部形态特征描述,新增了分布地点,编制了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分属、分种检索表,提供29种成虫外部形态图,15种雄性外生殖器图。根据观察标本及文献资料记录的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地理分布信息,分析了61种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世界动物地理区划特点,结果表明:古北界分布有45种,占77.05%,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为8种,占13.11%,古北界、东洋界、新北界共有种有2种,占3.28%,古北界、非洲界共有种为2种,占3.28%,古北界与新北界共有种有1种,占1.64%,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根据蒙古高原地形、植被、气候特点,并结合文献,将蒙古高原划分为九个地理亚区:杭爱山地森林草原亚区、达乌里-大兴安岭草原亚区、北戈壁荒漠草原亚区、中戈壁荒漠亚区、南戈壁荒漠亚区、东戈壁荒漠草原亚区、西戈壁荒漠亚区、华北亚区、鄂尔多斯高原亚区。分析了54种长蝽总科昆虫的蒙古高原区系特点,结果表明:蒙古高原长蝽总科昆虫分为7类36式分布类型,其中单区型“南戈壁荒漠亚区”的种类最多,有7种,占12.96%。长蝽总科昆虫在蒙古高原分布比较广泛,能够适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生境。利用SPSS19.0软件对蒙古高原亚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杭爱山地森林草原亚区和北戈壁荒漠草原亚区,东戈壁荒漠草原亚区和华北亚区分布的长蝽总科昆虫相似度最高。西戈壁荒漠亚区、南戈壁荒漠亚区、中戈壁荒漠亚区与其它各亚区相似度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蝽总科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子菁,石凯.通辽市长蝽总科昆虫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蔡国瑛.蒙古高原长蝽总科(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分类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3].李腾.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长蝽总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4

[4].高翠青,KONDOROSY,Eld,卜文俊.红足点胸长蝽Acompusrufipes(Wolff)新异名(异翅亚目:长蝽总科:地长蝽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5].兰粉香,陈叶,胡春林,孙长海.江苏省长蝽科昆虫(半翅目:长蝽总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2

[6].李俊兰,卜文俊.中国微小族四新纪录属及一新种记述(半翅目,长蝽总科,地长蝽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2

[7].高翠青,卜文俊.中国新纪录属——宽瘤长蝽属(异翅亚目,长蝽总科,尖长蝽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1

[8].高翠青,党凯,卜文俊.修长蝽属在中国首次报道及一新种记述(异翅亚目:长蝽总科:杆长蝽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1

[9].高翠青.长蝽总科十个科中国种类修订及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D].南开大学.2010

[10].李红梅.基于mt16SrDNA的长蝽总科(异翅亚目:蝽次目)系统发育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标签:;  ;  ;  

长蝽总科论文-周子菁,石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