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裂缝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裂缝灾害,AHP,模糊数学,等级评价
地裂缝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黄亮,王会敏[1](2019)在《基于AHP与模糊数学的地裂缝灾害等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防与防治地裂缝重新开启或加剧破裂扩展,降低工程建设经济损失。以西安地裂缝作为分析平台,将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引入到地裂缝灾害系统评价中,结合两者模型的优点,应用AHP法确定评价因素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评价因素构造隶属函数,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地裂缝灾害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裂缝灾害等级为"严重",其评价结果与西安地裂缝实际情况对比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龙,李玉梅,崔文君,罗勇,张有全[2](2018)在《北京宋庄地裂缝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槽探、钻探等方法,揭示了宋庄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面沉降等方面,深入分析成因。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影响长度达8. 7 km,NEE向延伸,受灾体主要展现出拉张形变;(2)区域拉张应力场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内动力条件,构造影响下的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及地层岩性不均一,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重要地质背景;(3)南苑—通县断裂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了应力积累和传递媒介;(4)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水平、垂向变形是地裂缝形成的诱发条件。受基底伸展变形、隐伏断裂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土体发生水平及垂向变形,使得在非饱和带断层区附近形成拉应力集中区,当达到土体抗拉强度时,形成盲裂缝,在雨水侵蚀或潜水位回升作用下,扩展至地表形成裂缝及串珠状土洞。(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尚哲[3](2018)在《西安地铁4号线跨越地裂缝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安市区先后共发现了14条主地裂缝以及数条次裂缝,地裂缝经过的地方,对各类工程建筑、交通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西安市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西安市规划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地铁4号线由北到南跨越14条地裂缝。地铁作为一种线性工程,鉴于现场的实际条件,地铁隧道部分行车区段不能做到避让地裂缝,所以需要在工程上做到跨越地裂缝;因此,明确地铁4号线沿线地裂缝成因机理和活动规律,以及线路大角度和小角度跨越地裂缝时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制,对于解决地铁4号线跨越地裂缝的工程灾害问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安地铁4号线隧道跨越地裂缝为研究背景,结合以往资料,首先介绍了地铁4号线沿线地裂缝的分布与活动规律;其中线路与地裂缝f_3、f_8、f_9呈小角度交汇,其余地裂缝均与线路呈大角度交汇,这些地裂缝会给4号线隧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建成之后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其次,本文分析了地铁4号线沿线地裂缝的成因机理。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认为构造运动是西安地裂缝出现的内在主导因素,加上西安特有的地貌,地裂缝表现出其构造性质;过度开采地下承压水是西安地裂缝形成的外在主导因素,断裂层的运动导致两侧地层出现结构差异,加上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承压水带来的影响,地层容易产生差异沉降,过度开采地下承压水是地裂缝超常活动的直接原因。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程序建立地铁隧道结构分别在小角度(25~o)和大角度(75~o)情况下跨越地裂缝的数值模型,隧道结构与地裂缝相互作用,从地铁隧道受力、变形、破坏、影响范围和地层位移这几个方面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指出地铁在小角度(25~o)跨越地裂缝时,隧道结构发生的变形以剪切为主,加上扭转变形,变形范围主要在其附近2.8倍隧道直径的范围内,且下盘范围略大于上盘;地铁在大角度(75~o)跨越地裂缝时,隧道结构发生的变形以拉张-剪切为主,局部有扭转和弯曲变形,变形范围主要在其附近0.35倍隧道直径的范围内,且下盘范围略大于上盘;最后,根据在前几章的内容可以得出,当地裂缝活动量达到一定值时,地铁隧道结构就会产生破裂破坏;为保证地铁隧道结构能够顺利跨越地裂缝,本文从结构、防水、监测与预警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8-05-11)
黄忠春[4](2018)在《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大荔县段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是一种地表线状地质灾害,不同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具有瞬时性,其发生的过程缓慢,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的特点。当高铁工程穿越地裂缝或者在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内时,地裂缝的活动和发展将直接对其造成威胁甚至破坏。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是在灾情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对危害的发展和损失后果做一个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本文依托“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收集整理大荔县的基础地质资料,同时开展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大荔县产生地裂缝的地质环境背景、地裂缝发育现状、致使地裂缝产生的原因、诱导其发展的因素和高铁的承灾能力,建立包括地貌类型、距断裂的距离、地裂缝发育程度、地裂缝发育规模、地面沉降、年均降雨量、黄土湿陷性、人类工程活动、高铁与地裂缝相交角度、高铁距地裂缝的距离和高铁的穿越方式等要素的地裂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高铁沿线地裂缝灾害模糊层次综合评估的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实施评估: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以模糊综合模型及指数加权模型确定评估区的风险程度,借助GIS软件编制风险分布图,并据此划定地裂缝灾害风险等级及分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9)
杨斌[5](2017)在《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西安地铁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是西安典型的地质灾害,西安地铁建设不可避免地穿越多条地裂缝。受地裂缝灾害影响的地铁建设区域,针对单一风险源——地裂缝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还较少。本文旨在较为准确地描述和度量西安地铁地裂缝灾害风险,为今后风险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根据对地裂缝灾害已有的研究,对地铁穿越地裂缝段的灾害进行了地裂缝的危险性评估和地铁工程的易损性评估。对风险评价指标建立起了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通过两两比较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影响权重,对因素层13个指标按照相应的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建立了西安地铁地裂缝灾害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对因素层13个风险因素进行量化,采用隶属函数构造评判矩阵,对风险因素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地裂缝的危险性评估值和地铁工程的易损性评估值,并将两者的乘积作为风险评估值进而确定风险等级。运用建立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模型对西安地铁叁号线一期进行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对地铁10个区间内14次穿越地裂缝的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值和易损性评估值计算。得出和f7地裂缝西段的叁次相交区域、f5地裂缝东段相交区域处于高度风险水平,其余部分地铁穿越地裂缝区域处于中等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6-01)
吴辉龙[6](2016)在《关中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下使地层发生变形破坏的一种地面线状地质灾害。关中地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渭河断陷盆地,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目前盆地内共发现177处,总计264条地裂缝,严重危害关中盆地城镇规划、土地利用和重大工程建设。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关中城市群城市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在收集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勘探和综合分析,查明了关中盆地地裂缝的发生背景、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确定了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建立了包括地貌类型、地层岩性、地貌分界地带、地质构造、地震因素、地下水变化、地面沉降、黄土湿陷性、年均降雨量、地裂缝规模、距地裂缝的距离和地裂缝的分布密度等要素的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提取了各指标对地裂缝灾害的信息量值;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构建地裂缝灾害的AHP-信息量法耦合危险性评价模型,对关中盆地地裂缝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评价,并将研究区地裂缝危险性划分为大、中、小叁个等级;结合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地表影响带宽度,建立了关中盆地地裂缝场地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标准,并将地裂缝场地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较适宜和适宜建设区。通过查明关中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现状,进行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区划和地裂缝场地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为关中盆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以及综合减灾防灾提供信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6-06)
胡旭芳[7](2016)在《基于GIS的线性工程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是一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文明古城,自1959年在西安城区陆续发现一些零星的地裂缝以来,迄今已探明的地裂缝达14条之多;地裂缝所到之处,楼房、道路、田地等尽遭毁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如今地裂缝已成为困扰古城西安发展的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影响了现代城市的交通动脉——地铁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如何评估、应对地裂缝灾害,已成为西安地铁建设绕不开的难题。本文结合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大西安建设中岩土与地质环境的综合研究”项目中的地质调查数据及成果,在分析西安地裂缝灾害发育状况和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适当栅格区域为评价单元,选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基于ArcGIS10.1,评估了地裂缝对地铁建设的危险性并获得相应成果图。实例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裂缝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的结果优于层次分析法。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并梳理了西安地裂缝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和背景、地裂缝灾害特征及成因。(2)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整编。根据地裂缝地质环境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构建研究区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10.1平台软件整编评估数据。(3)确立评估模型并进行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两种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分别进行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获取两种模型的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区划图。比较和分析两种模型的评估结果得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吻合度更高。该评估结果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危险程度不同的区域:危险性大的区域面积有1.3124km~2,占评估总面积的2.16%;中等危险区面积有16.8568km~2,占评估总面积的27.74%;危险性小的区域面积有31.6644km~2,占评估总面积的52.11%;基本无危险区域面积有10.9300km~2,占评估总面积的17.99%。(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20)
胡鹏[8](2015)在《大西安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是一种具有区域性质的表生地质灾害,灾情程度和发生次数的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大西安的城市建设。本文基于大西安地区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的认识,通过已有资料整理、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从地裂缝活动与其发育所在的空间环境关系角度研究总结出地裂缝的分布状况和发育规律,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西安地裂缝是以构造裂缝为主,其活动性主要受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基础资料确定了地裂缝灾害活动预测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构造因素、地震因素、地下水因素、地面沉降因素、地层地貌因素、人工地表水因素、降雨量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下的地裂缝灾害活动是非线性的,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和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很好实现对灾害活动的预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地裂缝影响因素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定量化,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功能的输入输出有效连接。结合大西安地裂缝发育的独特地质环境背景,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地裂缝活动的GIS与BP神经网络耦合预测模型。该模型用已有的地裂缝分布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确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而且能够间接的证明大西安地裂缝成因是构造为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因此本文研究的大西安地裂缝预测模型能够为区域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划和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6-10)
余文平,孙树林,王天宇,刘小芳,魏永耀[9](2014)在《基于GIS熵指数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地裂缝灾害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貌和人类活动5个区域地裂缝灾害影响因素,采用确定性系数(CF)分析方法,建立了熵指数(IOE)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GIS技术构建地裂缝灾害评价体系,研究在GIS环境下地裂缝灾害危险等级划分方法,并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进行评价。采用严重、较严重、一般和不严重4种等级划分灾害等级,其中熵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各等级占总灾害面积比分别为:10.41%、13.21%、38.11%、38.27%,准确度为92%。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结果为:7.48%、13.33%、34.85%、44.34%,准确度为84%。两种模型评价的灾害结果说明,熵指数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均可用作地裂缝灾害评价模型,通过算例证明,熵指数模型结果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颜景生[10](2014)在《山东省地裂缝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从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频率及规模逐年加剧,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主要地质灾害。目前,山东省内已发现45处较大规模的地裂缝。该文对地裂缝形成特点及危害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山东省已经发生的几次典型的地裂缝灾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4年05期)
地裂缝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平原区地裂缝灾害凸显,不仅加速地表水土流失,而且对灾害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为分析地裂缝形成原因,缓解及减轻地裂缝灾害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本文以新发现的宋庄地裂缝作为靶区,通过地质调查、In SAR监测、槽探、钻探等方法,揭示了宋庄地裂缝空间发育特征,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面沉降等方面,深入分析成因。结果显示:(1)宋庄地裂缝影响长度达8. 7 km,NEE向延伸,受灾体主要展现出拉张形变;(2)区域拉张应力场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内动力条件,构造影响下的第四系沉积厚度差异及地层岩性不均一,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重要地质背景;(3)南苑—通县断裂为宋庄地裂缝形成提供了应力积累和传递媒介;(4)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土体水平、垂向变形是地裂缝形成的诱发条件。受基底伸展变形、隐伏断裂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土体发生水平及垂向变形,使得在非饱和带断层区附近形成拉应力集中区,当达到土体抗拉强度时,形成盲裂缝,在雨水侵蚀或潜水位回升作用下,扩展至地表形成裂缝及串珠状土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裂缝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亮,王会敏.基于AHP与模糊数学的地裂缝灾害等级评价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2].赵龙,李玉梅,崔文君,罗勇,张有全.北京宋庄地裂缝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8
[3].李尚哲.西安地铁4号线跨越地裂缝灾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4].黄忠春.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大荔县段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D].长安大学.2018
[5].杨斌.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西安地铁地裂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长安大学.2017
[6].吴辉龙.关中盆地地裂缝灾害危险性区划[D].长安大学.2016
[7].胡旭芳.基于GIS的线性工程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评估[D].长安大学.2016
[8].胡鹏.大西安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
[9].余文平,孙树林,王天宇,刘小芳,魏永耀.基于GIS熵指数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地裂缝灾害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
[10].颜景生.山东省地裂缝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建议[J].山东国土资源.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