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飞虱论文-李红荣,杨琳,陈祥盛

竹子飞虱论文-李红荣,杨琳,陈祥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子飞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竹子害虫,飞虱科,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

竹子飞虱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荣,杨琳,陈祥盛[1](2010)在《危害竹子的飞虱类昆虫区系及生物地理学初探(半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世界取食、危害竹子的飞虱类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该类昆虫的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演化路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截至目前全世界共记录竹子飞虱20属105种,均隶属于飞虱亚科,以凹距飞虱族为优势类群,有18属95种,分别占竹子飞虱属、种数的90%和90.5%,余下的为飞虱族的类群;竹子飞虱主要分布于东洋界(16属96种,占91.4%)和新热带界(6属13种,占12.4%),少数属种可渗透分布至古北界;竹子飞虱的特有属、种极为丰富,特有属13个,占竹子飞虱总属数的65%,特有种89个,比例高达84.8%;竹子飞虱可能起源于新生代第叁纪的冈瓦纳古陆,东洋界的中国南部和南亚诸岛是竹子飞虱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新热带界的厄瓜多尔可能是竹子飞虱的又一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侯晓晖,陈祥盛[2](2010)在《中国云南危害竹子的东洋区梯顶飞虱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瑞丽市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竹子上的东洋区梯顶飞虱属Arcofacies Muir 1新种,即莫里梯顶飞虱Arcofacies moliensis sp.nov.。文中提供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图和中国现有种类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莫里梯顶飞虱,新种Arcofacies moliensis sp.nov.(图1~17)新种与悬竹梯顶飞虱Arcofaciesa mpelocalamus Chen,2007十分近缘,区别在于:额侧脊黄褐色,无白色带纹(后者额侧脊内侧镶有白色带纹);臀节刺突较短,侧面观仅伸达尾节后开口的1/3,后面观刺突斜指向两侧(后者臀节刺突较长,侧面观伸达尾节后开口的1/2,后面观刺突弯向腹面);尾节侧面观后缘凹入,后面观腹缘中央弧圆凹入,无突起(后者尾节侧面观后缘直,后面观腹缘中央具片状突起);阳基侧突端部分叉(后者阳基侧突端部不分叉);阳茎端向渐细,末端较尖(后者阳茎端1/3处明显缢缩,端部膨大,末端钝圆)。正模♂,云南省瑞丽市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竹子,2009-06-15。杨再华采,副模2♂♂,余同正模。词源:新种以模式标本产地云南莫里(Moli)命名。(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明宏[3](2008)在《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种类调查及部分种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子以其特殊的经济价值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大面积竹子纯林的营造及经营干预程度的增加,竹子病虫害频发,危害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飞虱是竹子上重要的刺吸类害虫之一,近年来对竹子的危害呈上升趋势。本文首次对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种类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调查,并对危害较重种类的发生为害情况、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野外调查、采集,共获竹子飞虱标本400余号;经室内解剖、鉴定,贵阳地区竹子飞虱主要种类有8种,即花翅梯顶飞虱Arcofacies maculatipennis Ding、基褐异脉飞虱Specinervures basifusca Chen et Li、叉突竹飞虱Bambusiphaga furca Huang et Ding、桔色竹飞虱Bambusiphaga citricolorata Huang et Tian、短头飞虱Epeurysa nawaii Matsumura、带纹竹飞虱Bambusiphaga f ascia Huang et Tian、黑脊异脉飞虱Specinervures nigroca rinata Kuoh etDing和台湾叶角飞虱Purohita taiwanensis Muir。根据野外发生数量及危害情况,前5种危害较严重,且主要取食危害慈竹。2.经长期、定点野外调查,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叉突竹飞虱在竹林间的发生量最大,是严重危害慈竹的主要飞虱种类,其它飞虱的数量较少。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短头飞虱主要在2m以下的竹层下部取食、危害,而叉突飞虱、桔色竹飞虱则主要集中在2m以上竹层取食、危害。花翅梯顶飞虱等叁种主要竹子飞虱在野外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3.危害慈竹的5种飞虱中以花翅梯顶飞虱的危害期最长(成虫4月下旬至11月下旬,若虫2月下旬至12月下旬);基褐异脉飞虱危害期次之(成虫5月下旬至11月中旬,若虫4月下旬至11月下旬),桔色竹飞虱危害期较短(成虫6月下旬至11中旬,若虫5月下旬至11月下旬)。竹子飞虱均以卵在竹枝组织中越冬。结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饲养观察以及贵阳的年积温推测,在贵阳地区花翅梯顶飞虱1年发生4~5代,其余4种飞虱1年3~4代。4.对危害慈竹最严重的花翅梯顶飞虱进行实验室饲养观察。研究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大体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8、10.92、7.03℃,有效积温分别为:253、107.10、1094.52日·度;其生长发育模型除卵期与逻辑斯蒂模型相符外,其余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模型均与王—兰—丁模型相符。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负趋光性、食性专一、产卵于竹枝幼嫩部位、蜕皮时以头顶破旧皮而出、以卵越冬。5.各温度下,花翅梯顶飞虱实验种群以卵未孵化率最高,一、二龄若虫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对实验种群数量的减少有重要影响。其实验种群性比接近1∶1,雄虫数量稍高于雌虫。各虫态的生存适应能力都较强,雌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9℃下最长,为59.21d,在31℃下最短,为31.44d。瞬时增长率、周限增长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28℃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下降;28℃下的瞬时增长率、周限增长速率最大,19℃下种群增长最慢。净增殖率以25℃下最大,以19℃下最小。种群加倍时间、世代平均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8℃时最短,在19℃最长。种群趋势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8℃时最大,在19℃最小。未孵化率以19℃最高,在25℃最低。总体来说,一龄若虫死亡率以22℃最小,31℃最大。31℃的未孵化率、一龄若虫死亡率高于22℃以及雌虫平均寿命低于22℃外,其它的生命表特征很接近。25℃与28℃下,瞬时增长率、种群趋势指数、种群加倍时间也十分接近。6.用全纯饲料配方对花翅梯顶飞虱若虫进行人工饲养试验。结果证实,忻介六等(1988)用于稻飞虱的全纯饲料配方,不适用于花翅梯顶飞虱若虫饲养,若虫几乎不取食,其原因可能是饲料中没有竹类营养中特有的竹黄酮、δ—羟基赖氨酸。7.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竹子飞虱的天敌情况。共获天敌标本250余号,经初步鉴定,天敌蜘蛛共16种,其中游猎型蜘蛛有7种,结网型蜘蛛有9种。以游猎型猫跳蛛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游猎型斜纹猫蛛,它们在48小时内对叁种主要竹子飞虱的捕食量都超过了供饲数量的50%,游猎型白斑猎蛛、土黄逍遥蛛的捕食能力也较强;而结网型的蜘蛛天敌,在48小时内对叁种主要竹子飞虱的捕食数量均未超过供饲数量的50%。大腹园蛛对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及叉突竹飞虱的捕食能力差异性显着。8.用点滴法测定扑虱灵Buprofezin、吡虫啉Imidacloprid、高效氯氰菊脂Alpha-Cypermethrin、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西维因Carbary、异丙威Isoprocarb六种药剂对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叉突竹飞虱等叁种主要竹子飞虱的LC50。结果表明:吡虫啉、高效氯氰菊脂、扑虱灵对叁种飞虱的致死效果最好;同种药剂对花翅梯顶飞虱的实验室种类与野外采集种群的致死效果差异不显着。9.用扑虱灵、吡虫啉、高效氯氰菊脂叁种药剂进行防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着,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着;而药后9天、20天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叁种药剂对基褐异脉飞虱的防效差异不着;而药后9天、20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着,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着;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叁种药剂对基褐异脉飞虱的防效差异不着;而药后9天、20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着,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着。10.根据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的发生危害情况,对竹子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于农业、生物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刘明宏,陈祥盛[4](2008)在《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贵阳地区危害竹子的飞虱种类、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15个月的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贵阳地区竹子飞虱主要有花翅梯顶飞虱(Arcofacies maculatipennis Ding)、基褐异脉飞虱(Specinervures basifusca ChenetLi)、叉突竹飞虱(Bambusiphaga furcaHuangetDing)、桔色竹飞虱(Bambusiphaga citricolorata Huanget Tian)和短头飞虱(Epeurysa nawaii Matsumura)5种,其中以花翅梯顶飞虱的危害期最长、数量最大、危害最重,基褐异脉飞虱、叉突竹飞虱的危害次之。5种飞虱均以卵越冬,周年发生。慈竹是受害最重的竹种之一。对5种飞虱在竹丛的取食部位进行了观察,并对竹子飞虱的危害习性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丁锦华,胡春林[5](1987)在《我国竹子飞虱名录—附属种检索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作者所知,我国目前为害竹子的飞虱种类总共有11属31种。本文将飞虱名录作一整理,并附有带特征图的检索表和文献目录。文章还指出,黑缘竹飞虱Bambusiphaga nigromarginata Huang etTian为乳黄竹飞虱Bambusiphaga lacticolorata Huang et Ding的同物异名,前者为后者的深色型个体。(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1987年04期)

黄其林,田立新,丁锦华[6](1979)在《我国为害竹子的飞虱新属和新种初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1974—1975年,对我国西南、华南和华东等部分地区为害竹子的飞虱种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采集,经鉴定,共得4属14种,均隶属于叶飞虱亚科(Delphacinae)的凹距飞虱族(Tropidocephalini),现将其中的一个新属和9个新种描述如下。 新种模式标本全部保存在南京农学院植保系。(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1979年02期)

竹子飞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瑞丽市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竹子上的东洋区梯顶飞虱属Arcofacies Muir 1新种,即莫里梯顶飞虱Arcofacies moliensis sp.nov.。文中提供了新种的鉴别特征图和中国现有种类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莫里梯顶飞虱,新种Arcofacies moliensis sp.nov.(图1~17)新种与悬竹梯顶飞虱Arcofaciesa mpelocalamus Chen,2007十分近缘,区别在于:额侧脊黄褐色,无白色带纹(后者额侧脊内侧镶有白色带纹);臀节刺突较短,侧面观仅伸达尾节后开口的1/3,后面观刺突斜指向两侧(后者臀节刺突较长,侧面观伸达尾节后开口的1/2,后面观刺突弯向腹面);尾节侧面观后缘凹入,后面观腹缘中央弧圆凹入,无突起(后者尾节侧面观后缘直,后面观腹缘中央具片状突起);阳基侧突端部分叉(后者阳基侧突端部不分叉);阳茎端向渐细,末端较尖(后者阳茎端1/3处明显缢缩,端部膨大,末端钝圆)。正模♂,云南省瑞丽市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竹子,2009-06-15。杨再华采,副模2♂♂,余同正模。词源:新种以模式标本产地云南莫里(Moli)命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子飞虱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红荣,杨琳,陈祥盛.危害竹子的飞虱类昆虫区系及生物地理学初探(半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

[2].侯晓晖,陈祥盛.中国云南危害竹子的东洋区梯顶飞虱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蜡蝉总科,飞虱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0

[3].刘明宏.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种类调查及部分种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刘明宏,陈祥盛.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J].贵州农业科学.2008

[5].丁锦华,胡春林.我国竹子飞虱名录—附属种检索表[J].竹子研究汇刊.1987

[6].黄其林,田立新,丁锦华.我国为害竹子的飞虱新属和新种初记[J].动物分类学报.1979

标签:;  ;  ;  ;  

竹子飞虱论文-李红荣,杨琳,陈祥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