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超[1](2016)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呈现出“未富先老”、“长寿不健康”、“空巢”的特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健康观念陈旧、慢性病患者持续增加,使得传统的养老模式很难满足老人的需求。课题建立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社会养老大环境下,从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的角度,探索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老年人健康得不到长期监护等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供可靠的工具,为老人与医生、子女建立联系的桥梁。研究使用服务设计方法,以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用户为目标,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入户观察工作,并使用KJ法等分析方法,发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需求和潜在需求,然后根据C.O.R.E分析法得出的内容,创建人物角色、设定人物情景、构建行为模型、输出需求列表并挖掘机会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老年人的需求包括:健康(Health)、关怀(Care)、社交(Communication),根据需求列表构建出目标用户—需求层—对象层—影响层的模型和机会点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指导,展开老年人智能血压计‘’Wiboo"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
杨思思[2](2015)在《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盲区预警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对日益严重的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车辆盲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对车辆盲区进行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开发安全可靠的盲区预警系统对汽车工程的发展、交通安全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在传统盲区的基础上,针对事故的多发路段,提出了完整意义的盲区预警系统概念,同时涵盖了城市道路以及高速公路上的预警。经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学习与分析,提出了基于单目视觉的盲区预警算法:城市道路上车辆后视镜盲区内骑行者检测算法与高速公路上弯道识别算法。骑行者的检测识别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假设产生,利用运动等信息获取骑行者可能存在的区域;第二步在该区域内进行假设验证,这样便减小了图像处理区域,加快了检测速度。整个过程综合利用了运动、色彩、纹理等信息,定义聚合通道特征作为骑行者的描述特征,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离线训练得到分类器,用来在线检测识别。高速公路上弯道的识别首先对车道线进行建模,综合分析后,兼顾准确性与快速性,本文采用了直线-曲线模型,Hough变换检测车道线直线部分,然后通过计算曲线上的点偏离直线的位移来对弯道进行检测判断。综合考虑实际需求,论文对系统的实现进行了分析,最终采用了基于TMS320DM6467为核心处理器的DaVinci嵌入式系统作为硬件实现,涉及到了硬件设计、基于该平台的软件设计以及算法的移植。
郭亚峰[3](2014)在《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和工艺的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成为工业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机器视觉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产品表面缺陷检测,提高了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本文基于机器视觉开发了一套纸张产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首先以验纸机为主要框架,配合摄像机、光源、镜头、工控机和编码器等必要硬件搭建实验平台实现对生产线纸张图像的实时采集;其次,基于Halcon软件设计出一套简单有效算法对纸张图像进行增强、阈值分割、形态学操作和特征提取等处理,实现对污点、划痕和褶皱等瑕疵的检测,并提供瑕疵的横纵坐标、大小、类型等具体的瑕疵信息;再次,对包括图像采集显示、相机设置、瑕疵信息显示、菜单和查询等功能模块的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并将检测算法添加其中;最后是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套系统可适应的生产线速度为150m/min,检测的精度可达0.25mm×0.15mm,误检率接近0,在适当提高硬件性能的前提下,本系统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工业检测,实现了工业检测的自动化。
张中华[4](2014)在《智能视频技术在周界安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园林、家庭、油库、机场、核工业等重要部门的周界防入侵探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avinci技术的高压脉冲电子围栏与视频安防联合监控系统。高压脉冲电子围栏集阻挡、威慑、报警多重功能于一体,把报警和定位信息传输给与之联动的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对引起报警的入侵地点重点监控,开启运动物体检测、自动分析其行为、录像保存等功能,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监控人员的劳动强度,克服了可能的人为失误,极大地增强监控的实时性,智能性。主要工作如下:第一,介绍了周界安防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二,分析研究智能监控中常见的图像处理算法,比较了三种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背景统计平均法、连续帧间差分法及光流法。结合本文实际情况给出了基于帧间差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第三,设计了基于PIC16F877A单片机的高压脉冲电子围栏系统,包括方案的设定、原理图、PCB图的设计及软硬件的调试。第四,设计了基于Davinci技术的SEED-DVS6467T平台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搭建基于TI SDK软件的Linux开发环境;设计视频检测多线程应用程序;实现基于Davinci核心技术Codec Engine的ARM核和DSP核双核架构的视频算法。最后,实现了电子围栏和视频系统的联合监控,当电子围栏系统发生报警时,通过RS485及时通知视频系统,立即开启视频采集,实现运动目标检测、H264的编码、录像保存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联合监控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兰太吉[5](2014)在《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活塞环的漏光度和闭口间隙两项参数对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尾气排放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产量巨大,又需逐片进行质量检测的精细化工业产品,长期以来活塞环的生产效率和规模都受制于人工检测带来的种种弊端。此前有多家院所都曾尝试研制活塞环自动化检测设备,但鲜有真正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成功先例。若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塞环,从检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仪器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着手,设计出能够适应工业生产现场、经得住长期考验并易于被生产厂家接受的检测分选设备,对推动活塞环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推进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器的工程应用为目标,分别以大尺寸内燃机车活塞环和中小尺寸汽车活塞环为研究对象,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制新型内燃机车活塞环自动检测仪。结合原型机多年现场应用的实际经验和客户提出的新要求,从操控系统架构重新设计,检测单元机械结构改进,数据采集和照明系统提升,以及工作模式和控制方案优化等方面着力,使新型检测仪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完全胜任生产现场的批量检测工作,达到工程化应用水平。2.改进汽车活塞环三工位自动检测仪。在已有的实验研究及试验平台基础上,完成了控制和通讯程序的编写、工作模式的设计、机械结构和测量方法优化等工作,并着重解决了漏光度检测相机旋转绕线和圆周照明、分选接料机构设计以及整机检测效率优化等关键问题,使仪器各项性能达到预期要求,基本具备工业现场应用的水平。3.开展基于DSP的活塞环漏光度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以低成本解决汽车活塞环检测仪中相机旋转绕线问题、提升漏光度检测效率为目标,先后应用两型基于DSP的视频图像开发系统,渐进地阐述了针对活塞环漏光度自动检测的系统搭建、程序与算法设计、实验论证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将此方法应用于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奠定了基础。
王明生,王峰,严国祥[6](2012)在《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线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在造纸生产中的应用,介绍其设备自动控作用和效果。
张素梅[7](2011)在《在线纸页缺陷快速检测算法的研究》文中指出造纸业是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纸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造纸产业的存亡,实时准确的将纸张上的缺陷检测出来成为纸页生产的关键技术。随着纸机速度的提高和纸幅宽度的加大,单靠人工检测纸病是不能达到检测要求的,带有快速准确检测算法的纸病检测系统才是实现在线纸业缺陷检测的有效工具。本文在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下,以获得快速检测算法为目的,设计并搭建纸病检测试验平台。图像处理方面对目前应用在纸病检测上的算法进行了介绍,按照纸病图像处理的步骤,首先介绍了图像去噪算法,去噪是图像处理的第一步;其次介绍了图像分割这种重要的图像处理算法,分割包括了基于区域的分割和边缘检测,经过分割才能将目标和背景区分出来,才能对纸病进行一个初步分类;另外,为了弥补单纯分割存在的不足,本文还介绍了数学形态学在纸病检测中的应用。本文从检测算法和处理方式两方面来提高检测速度,针对孔洞和黑斑两种纸病的特点提出了全局阈值结合动态自适应阈值的双阈值分割方法,来实现孔洞和黑斑两种纸病的并行处理,经试验测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介绍了一些算法快速实现的改进方法。本文还对褶皱这种生产中会出现的复杂纸病做了详细的研究,鉴于Hough变换在直线检测上的优势,采用Hough变换来检测褶皱,给出了褶皱检测的步骤,并介绍了现在的一些快速Hough变换的方法,改善了Hough变换在检测时间上的弱点,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多直线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图像擦除法的多直线检测算法,并将此方法用在多褶皱检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Visual C++6.0为软件开发平台,以工控机为上位机,研制了一套具有纸病图像采集与传送、图像分类、图像特征标记、报警、实时图显示、模拟图显示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的在线实验检测系统,本文中所采用的算法都集成在这个实验系统中,对此系统的检测性能做了测试和分析。最后针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董鹏辉[8](2009)在《基于近红外线的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红外线测量是一种绿色测量技术,它可以同时实现被测物质的多成份测量。本文以纸张水分及定量在线无损检测为目的,研究了基于近红外线的纸张水分及定量在线测量技术。在全面深入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的理论、仪表结构设计和实时监控系统软件应用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1)论述了进行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在线测量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介绍了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在线测量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测量方法及研究现状。(2)对测量对象的特性、水分传感器和近红外水分及定量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近红外水分及定量检测系统总体框架组成。(3)为了实现纸张水分及定量的精确测量,针对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检测中,水分及定量测量的传输特性,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一次线性拟合及二次曲线拟合、多元线性回归以及BP神经网络等4种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不同纸张的水分和定量测量的数学模型。并深入研究了采用不同模型时水分及定量测量结果的差异,通过误差对比分析,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较好地克服水分、填料、纤维变化非线性影响。(4)对近红外水分及定量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开发了上位机实时监控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设计了串口通信程序,实现水分及定量的一体化检测及实时在线监测,用一套系统对定量和水分两参数的在线检测。改变了传统的分体检测模式,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操作。
严国祥,姚竞红[9](2003)在《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0 引言造纸业市场竞争激烈,为提高产品质量,原在线检测装置引进先进技术来不断完善,以提高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达芬奇系统自适应强,自动检测不受工作环境变化的影响,运行中能自动消除和补偿各种对在线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以其稳定的在线自动控制和快速的扫描检测,准确
二、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论文难点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
2.1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2.1.1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概念 |
2.1.2 医养结合的内涵与特点 |
2.1.3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现状 |
2.1.4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与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不同 |
2.2 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现状 |
2.2.1 国外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现状 |
2.2.2 国内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现状 |
2.3 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相关技术 |
2.3.1 物联网 |
2.3.2 远程医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3.1.1 服务设计概念 |
3.1.2 服务设计的因素 |
3.1.3 服务设计方法与流程 |
3.2 目标用户人群分析 |
3.2.1 老年人群细分研究 |
3.2.2 老年人生理状况对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的影响 |
3.2.3 老年人认知能力对智能家居产品设计的影响 |
3.2.4 建立老年人心理需求层次 |
3.3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之脉络洞察 |
3.3.1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调研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与观察 |
3.3.4 调研结果分析 |
3.4 需求与机会点挖掘 |
3.4.1 人物角色与故事情境设定 |
3.4.2 人物角色行为模型 |
3.4.3 需求列表与机会点挖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家用血压计Wiboo设计实践 |
4.1 产品调研 |
4.1.1 家用血压计分类 |
4.1.2 家用血压计准确度影响因素 |
4.1.3 血压计调研总结 |
4.2 血压计设计提升策略 |
4.2.1 访谈与观察用户 |
4.2.2 提升策略 |
4.3 硬件设计 |
4.3.1 项目介绍 |
4.3.2 功能定位 |
4.3.3 设计展开 |
4.4 家用智能血压计“Wiboo”微信服务号设计 |
4.5 Wiboo智能血压计的设计评价 |
4.5.1 设计评价前期准备 |
4.5.2 Wiboo智能血压计满意度评估 |
4.5.3 Wiboo智能血压计微信端可用性评估 |
4.6 总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调查结果 |
附件 |
(2)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盲区预警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运动补偿技术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 |
2.1 算法概述与流程设计 |
2.1.1 前景物体提取方法 |
2.1.2 基于运动信息的方法 |
2.1.3 算法流程设计 |
2.2 特征点检测与跟踪 |
2.3 自运动估计与补偿 |
2.4 ROI获取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daboost算法的骑行者检测识别 |
3.1 技术原理及算法流程设计 |
3.2 聚合通道特征(Aggregated Channel Features) |
3.2.1 色彩通道特征 |
3.2.2 HOG特征通道 |
3.2.3 梯度幅值通道特征 |
3.3 Adaboost训练算法 |
3.3.1 训练样本 |
3.3.2 弱分类器CART |
3.3.3 级联分类器的构建 |
3.3.4 分类器测试与分析 |
3.4 骑行者识别定位 |
3.4.1 预处理 |
3.4.2 快速金字塔特征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弯道识别算法 |
4.1 技术原理及算法提出 |
4.2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 |
4.3 边缘检测与二值化 |
4.3.1 拉普拉斯算子 |
4.3.2 Canny算子 |
4.3.3 二值化 |
4.4 车道线提取与弯道识别 |
4.4.1 车道线提取 |
4.4.2 弯道识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分析与硬件设计 |
5.1.1 系统的硬件架构 |
5.1.2 系统核心处理器 |
5.1.3 系统外围模块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3 盲区预警算法的嵌入式实现 |
5.3.1 盲区预警算法的移植 |
5.3.3 ARM应用程序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完成工作 |
(3)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性能指标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 硬件部分 |
2.2.1 摄像机 |
2.2.2 照明光源 |
2.2.3 光学镜头 |
2.2.4 工控机 |
2.2.5 编码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算法的设计 |
3.1 算法开发工具 |
3.2 算法总体设计 |
3.3 图像处理 |
3.3.1 图像增强 |
3.3.2 图像分割 |
3.3.3 形态学 |
3.3.4 特征提取 |
3.3.5 图像处理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开发工具 |
4.2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
4.3 相机接口标准 |
4.4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4.1 主界面初始化 |
4.4.2 相机设置模块 |
4.4.3 图像采集显示模块 |
4.4.4 瑕疵信息显示模块 |
4.4.5 菜单模块 |
4.4.6 查询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总体测试 |
5.1 系统硬件测试 |
5.2 系统软件测试 |
5.2.1 检测算法测试 |
5.2.2 系统界面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智能视频技术在周界安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周界安防系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3 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综合监控的总体设计 |
2.1 智能综合监控设计 |
2.2 基于Davinci技术的视频监控设计 |
2.2.1 Davinci技术 |
2.2.2 SEED-DVS6467T的硬件结构 |
2.3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的设计 |
2.3.1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概述 |
2.3.2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硬件设计 |
2.3.3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软件设计 |
2.3.4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RS485通信协议 |
2.3.5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调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avinci技术的算引擎Codec Engine |
3.1 Codec Engine概述 |
3.2 Codec Engine API介绍 |
3.3 Codec Engine算法的开发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频监控应用软件设计 |
4.1 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4.2 TI SDK软件开发 |
4.2.1 TI SDK开发套件 |
4.2.2 交叉编译器的设置 |
4.2.3 NFS网络文件系统的配置 |
4.2.4 Linux内核配置 |
4.2.5 Linux内核编译 |
4.2.6 TFTP启动操作 |
4.3 基于Linux的多线程设计 |
4.3.1 线程的基本操作 |
4.3.2 线程互斥 |
4.3.3 线程同步 |
4.4 视频监控应用程序设计 |
4.4.1 视频监控软件框架 |
4.4.2 视频采集线程 |
4.4.3 视频处理线程 |
4.4.4 显示线程 |
4.4.5 串口线程 |
4.4.6 控制线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实现 |
5.1 智能监控中的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
5.1.1 颜色空间 |
5.1.2 图像的预处理 |
5.1.3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5.1.4 基于帧间差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设计 |
5.2 算法在SEED-DVS6467T平台上的移植 |
5.2.1 算法Codec的实现 |
5.2.2 DSP端服务器Server的配置 |
5.2.3 ARM端APP的设计 |
5.3 程序的执行 |
5.4 高压脉冲电子围栏和智能视频联合监控实现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塞环自动检测仪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3.1 部分典型活塞环自动检测仪介绍 |
1.3.2 内燃机车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原型机 |
1.3.3 汽车活塞环三工位自动检测仪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1 新型内燃机车活塞环自动检测仪研制 |
1.4.2 汽车活塞环三工位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和仪器改进 |
1.4.3 DSP 图像处理技术在漏光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型内燃机车活塞环自动检测仪研制 |
2.1 原型机中存在的不足 |
2.2 新型检测仪的技术指标 |
2.3 新型检测仪中主要的改进设计 |
2.3.1 基于工控机的操控系统设计 |
2.3.2 开放式的机械结构设计 |
2.3.3 数据采集性能提升 |
2.3.4 光源的选型 |
2.4 控制系统与工作方案设计 |
2.4.1 选择 PLC 作为主控单元 |
2.4.2 PLC 控制单元程序设计 |
2.4.3 工控机与 PLC 的数据通信 |
2.4.4 连续检测模式的工作流程 |
2.5 生产现场验收测试数据及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活塞环三工位自动检测技术研究与仪器改进 |
3.1 三工位自动检测仪总体设计方案 |
3.1.1 检测仪的技术要求 |
3.1.2 三工位机械结构设计 |
3.1.3 操控系统与控制方案设计 |
3.2 仪器工作方式与检测效率优化 |
3.2.1 圆形转盘初始化操作 |
3.2.2 仪器工作模式设计 |
3.2.3 整机检测效率的提升 |
3.3 闭口间隙测量系统优化设计 |
3.3.1 测量信息源头准确性的控制 |
3.3.2 测量用 CCD 相机的标定 |
3.3.3 闭口间隙算法原则 |
3.4 漏光度检测相机旋转绕线问题解决方案 |
3.4.1 漏光度检测方案及相机旋转绕线 |
3.4.2 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
3.4.3 高频导电滑环的应用 |
3.5 漏光度检测全圆周照明方案选择 |
3.5.1 灯杯照明方案 |
3.5.2 环形光源照明方案 |
3.6 分选接料装置设计 |
3.6.1 气流分选方案的制定 |
3.6.2 接料架结构设计与工作过程 |
3.7 第三方技术鉴定测试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DSP 数字图像处理的漏光度检测技术研究 |
4.1 DSP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4.1.1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
4.1.2 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
4.1.3 活塞环检测系统中 DSP 图像处理方案 |
4.2 基于 TMS320C6713 型 DSP 的活塞环检测系统 |
4.2.1 TMS320C6713 DSP 概述 |
4.2.2 C6713 DSP+ FPGA 图像处理系统架构 |
4.2.3 图像处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
4.2.4 C6713 DSP 处理程序与算法设计 |
4.2.5 基于 C6713DSP+FPGA 图像处理系统的性能限制 |
4.3 基于 TMS320DM6437 型 DSP 的活塞环检测系统 |
4.3.1 TMS320DM6437 DSP 概述 |
4.3.2 TMS320DM6437 DSP 图像处理系统架构 |
4.3.3 图像的产生、传输与存储设计 |
4.3.4 DM6437 DSP 图像处理程序设计 |
4.4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水分传感器 |
3 定量传感器 |
4 灰分传感器 |
5 最优化的控制系统 |
(7)在线纸页缺陷快速检测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2章 纸页缺陷检测系统实验平台的总体设计 |
2.1 纸病的概述 |
2.1.1 纸病的类型 |
2.1.2 典型纸病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 |
2.2 纸病检测技术 |
2.2.1 传统纸页缺陷检测技术 |
2.2.2 基于CCD 相机的自动检测技术 |
2.3 纸页缺陷检测原理 |
2.4 纸病检测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1 硬件条件 |
2.4.2 软件环境 |
2.5 系统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3章 纸病图像快速检测算法的研究 |
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3.1.1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 |
3.1.2 数字图像与图像处理技术 |
3.1.3 在线纸页缺陷检测的步骤 |
3.2 纸病图像去噪算法 |
3.2.1 图像的噪声描述 |
3.2.2 均值滤波 |
3.2.3 选择式掩模平滑 |
3.2.4 中值滤波 |
3.2.5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去噪方法 |
3.3 图像分割 |
3.3.1 阈值分割原理 |
3.3.2 全局阈值的图像分割 |
3.4 边缘检测 |
3.4.1 常见的边缘检测算子 |
3.4.2 边缘检测的步骤 |
3.4.3 边缘检测实验效果 |
3.5 数学形态学 |
3.5.1 数学形态学基本理论 |
3.5.2 二值腐蚀 |
3.5.3 二值膨胀 |
3.5.4 二值开运算 |
3.5.5 二值闭运算 |
3.6 数学形态学实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Hough 变换的褶皱检测 |
4.1 Hough 变换的基本原理 |
4.1.1 点线对偶关系 |
4.1.2 极坐标取值范围 |
4.1.3 基于Hough 变换的直线快速提取算法 |
4.2 褶皱纸病的检测步骤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基于Hough 变换的多褶皱检测 |
4.4.1 常规处理方法 |
4.4.2 原图像擦除法检测多条直线 |
4.4.3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纸页缺陷检测试验系统 |
5.1 用户操作界面设计 |
5.1.1 系统管理模块 |
5.1.2 纸病历史数据模块 |
5.1.3 参数设置模块 |
5.1.4 主界面模块 |
5.2 纸病检测算法集成 |
5.3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近红外线的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发展概况 |
1.2.2 基本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来源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在线检测系统原理 |
2.1 引言 |
2.2 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检测系统 |
2.3 水分及定量特性分析 |
2.3.1 定量波动的影响因素 |
2.3.2 影响水分波动的因素 |
2.4 水分传感器 |
2.4.1 纸张的光学特性 |
2.4.2 水分及定量测量的光学系统 |
2.4.3 水分及定量测量的红外传感器系统 |
2.4.4 PbS近红外光敏元件 |
2.4.5 近红外水分及定量测量的优缺点 |
2.5 近红外水分及定量测量原理 |
2.5.1 测试波长与参考波长的选择 |
2.5.2 水分对红外线的吸收 |
2.5.3 红外水分及定量测量中的参比技术 |
2.5.4 测量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模型 |
3.1 引言 |
3.2 纸张水分及定量的测量模型 |
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分析 |
3.3.1 一次线性拟合模型建立 |
3.3.2 一次线性拟合模型检验 |
3.3.3 二次曲线模型 |
3.3.4 二次曲线拟合模型检验 |
3.3.5 结果对比及分析 |
3.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1 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2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3.4.3 结果对比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模型 |
4.1 引言 |
4.2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4.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2.2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 |
4.3 BP神经网络 |
4.3.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4.3.2 BP网络学习公式推导 |
4.3.3 BP学习算法过程 |
4.3.4 BP神经网络的构造与快速学习算法的选择 |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模型 |
4.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4.2 基于MATLAB的BP网络训练与验证 |
4.5 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红外纸张水分及定量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测量仪表 |
5.2.1 测量仪表工作原理 |
5.2.2 数据采集部分(传感器单元) |
5.2.3 数据处理部分(仪表软件系统) |
5.2.4 水分及定量补偿校正 |
5.3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3.1 监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5.3.2 监控软件操作系统结构 |
5.3.3 监控软件系统分析及功能描述 |
5.3.4 上位机(监控计算机)串口通信 |
5.4 数据库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ODBC技术 |
5.4.2 在API中应用ODBC编程 |
5.5 用户监控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表 |
附表1 40g/m~2无碳复写纸数据 |
附表2 60g/m~2书写纸数据 |
附表3 80g/m~2书写纸数据 |
附表4 90g/m~2装饰(黄)纸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下的老年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应用研究[D]. 孙启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2]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盲区预警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杨思思. 浙江大学, 2015(12)
- [3]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D]. 郭亚峰. 苏州大学, 2014(10)
- [4]智能视频技术在周界安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中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5]活塞环自动检测仪工程应用技术研究[D]. 兰太吉. 天津大学, 2014(05)
- [6]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J]. 王明生,王峰,严国祥. 湖北造纸, 2012(Z1)
- [7]在线纸页缺陷快速检测算法的研究[D]. 张素梅.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8]基于近红外线的纸张水分及定量测量技术研究[D]. 董鹏辉. 长安大学, 2009(12)
- [9]达芬奇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传感技术[J]. 严国祥,姚竞红. 电工技术,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