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性标志论文-刘青,叶鹏,Xu,H,Wang,T,Liu,S

易感性标志论文-刘青,叶鹏,Xu,H,Wang,T,Liu,S

导读:本文包含了易感性标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栓形成,生物标志物,空气污染,AIRCHD

易感性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叶鹏,Xu,H,Wang,T,Liu,S[1](2019)在《健康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感性和血栓形成的生物标志物变化与极端空气污染水平相关:北京AIRCH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污染与心血管事件恶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文探讨环境空气污染是否可以触发易损斑块,通过全身炎症途径促进血栓形成。方法:在北京AIRCHD研究中,2014-2016年间对73名健康成年人[年龄(23.3±5.4)岁]进行了随访。研究者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了空气污染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血栓形成和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介效应分析(mediation analyses)探讨涉(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邓燕[2](2016)在《肝癌的CD44遗传易感性、血清糖蛋白聚糖谱性别差异和DKK1标志物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糖蛋白CD44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目的:CD44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单链跨膜糖蛋白粘附分子,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浸润以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探讨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HC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4例肝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拟和优度χ2检验分析各SNP位点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是否符合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采用Binary logstic回归通过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四个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对基因多态性和肝癌的患病风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CD44基因叁个SNP基因型频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符合哈-温平衡,P值均大于0.05,说明选择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本研究发现rs8193位点共有CC、CT和TT叁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型,未发现CT和T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05)。无论是在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分析时,均未发现有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3.本研究发现rs10836347位点共有CC、CT两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未发现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253)。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271)。4.本研究发现rs13347位点共有CC、CT和TT叁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26倍(95%CI:1.057-2.500,P=0.027)。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965倍(95%CI:1.043-3.702,P=0.037)。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461倍(95%CI:1.091-1.956,P=0.011)。在显性模型分析中,CT+TT与CC基因型相比,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97倍(95%CI:1.130-2.549,P=0.011)。在分析隐性模型时,未发现其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549)。5.对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女性人群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675倍(95%CI:1.004-7.132,P=0.049),T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5.922倍(95%CI:1.083-33.164,P=0.040);在年龄≥50岁组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157倍(95%CI:1.113-4.181,P=0.023),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3.405倍(95%CI:1.263-9.178,P=0.015);在饮酒人群中,rs10836347位点的C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52倍(95%CI:1.205-17.192,P=0.025),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179)。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49倍(95%CI:1.244-16.635,P=0.022)。6.在进行单倍型分析时发现,TTT单倍型显着增加了肝癌的患病风险(OR=207.16,P=0.014),表明TTT单倍型可能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Rs13347位点的T等位基因的基因突变可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第二部分肝癌血清糖蛋白聚糖谱 目的:糖基化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最常见的修饰之一。同一蛋白质由于糖链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功能的差异。男性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的预后生存率却明显高于男性。本部分研究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对男性和女性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清糖蛋白谱进行检测,旨在研究其糖蛋白糖谱特征性变化,筛选出男女肝癌差异性的糖谱标志,为男女肝癌发病差异研究提供新思路及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主要包含以下步骤:(1)血清低丰度蛋白的收集:等体积混合4组(男性对照组、男性肝癌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肝癌组)患者血清,使用高丰度蛋白去除柱收集血清低丰度蛋白;(2)将收集的低丰度蛋白经除盐、超滤、测定浓度后处理为待标记缓冲液;(3)待测低丰度蛋白CY5标记;(4)凝集素芯片的点制及芯片的杂交;(5)芯片扫描、数据提取;(6)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均数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7)凝集素印迹。结果:在男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2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on A、DSL、ECL、LCA、MNA-G、MNA-M、PHAE、PSA、SNA,EBL、SNA-I、WFA,WFL。提示在男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β-1,4半乳糖-N-乙酰葡糖胺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女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3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ALSEPA、Con A、DSL、LCA、LTL、MNA-M、PHA-E、RCA I,RCA120、SNA,EBL、SNA-I、WFA,WFL、WGA,提示在女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甘露糖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高甘露糖、双天线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男性肝癌组和女性肝癌组中共筛选出7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提示男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含有较多的双天线、N-乙酰基-D-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唾液酸等结构,而平分型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较女性肝癌患者减少。结论:不同性别肝癌患者血清蛋白糖谱存在差异,男性肝癌的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可能和糖链结构的改变有关。第叁部分血清DKK1糖蛋白对肝癌诊断价值交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血清DKK1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Elsevier、Springer、EBSCO、Cochran 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1月。按照改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提取所需要的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信息。使用Meta-Di S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异质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DOR),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检索到452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提供了13个DKK1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数据显示DKK1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72%,合并特异度为88%,DOR为25.95,AUC为0.872。其中的6篇文献,提供8个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汇总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81%,合并特异度为85%,DKK1联合AFP检测的DOR为31.28,AUC为0.913。结论:血清DKK1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采用DKK1联合AFP检测,可显着提高两者对肝癌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徐丹丹[3](2014)在《肺结核病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及FCN2 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基于iTRAQ2D LC-MS/MS技术筛选与鉴定肺结核病血清蛋白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病最为常见。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增殖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损伤相关。尽管直接观察与短程治疗(DOTS)战略的扩展及大量资金的投入,提高了治疗完成率,但疾病的诊断仍然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结核病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结核病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是控制传染源,遏制结核病流行的最重要措施。延误诊断则导致疾病加重,增大死亡的风险,促进结核病的传播。目前临床上肺结核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但是鲜有改善结核病诊断的新技术,使得结核病诊断方法陈旧。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通过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抵御病原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宿主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可以通过检测这种变化,寻找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方法。血清具有易获得、非侵入性、对疾病的反应快速等优点,是疾病生物学标志物的理想来源。本课题将应用iTRAQ标记结合2DLC-MS/MS技术筛选肺结核病与健康对照及肺部其他疾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应用ELISA方法验证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潜在生物学标志物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为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实验数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血清样本共160例,其中肺结核病组4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鉴别诊断组(肺炎组40例,肺癌组40例)。应用iTRAQ2D LC-MS/MS技术分析肺结核病与健康对照及肺部其他疾病血清中的蛋白,并通过Proteinpilot软件鉴定与定量差异表达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着差异表达蛋白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应用ELISA方法验证差异表达的血清蛋白。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各个蛋白诊断肺结核病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应用iTRAQ2D LC-MS/MS技术检测肺结核组与健康对照组及肺部其他疾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在肺结核病血清中,共鉴定了434个蛋白质,筛选出34个蛋白(包括24个蛋白上调表达和10个蛋白下调表达)。经ELISA分析发现有3个显着差异表达的蛋白,即蛋白S100-A9(S100A9)、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关分析发现肺结核组中MMP9的血清浓度分别与SOD3(r=0.581). S100A9(r=0.471)中度相关,SOD3与S100A9弱相关(r=0.287)。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S100A9. SOD3和MMP9组合鉴别肺结核病与健康对照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92.5%和95%,鉴别肺结核病与肺炎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90%和87.5%,鉴别肺结核病与肺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85%和92.5%。结论:(1)建立iTRAQ2D LC-MS/MS结合ELISA检测技术的肺结核病血清蛋白检测技术平台;(2)筛选出了3个显着差异表达的蛋白,即S100A9、 SOD3和MMP9。 S100A9、 SOD3和MMP9组合鉴别肺结核与健康对照组及肺部其他疾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85%和87.5%及以上,可以作为肺结核病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3)筛选的其他显着差异的蛋白,如Sushi, nidogen and EGF-lik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1(SNED1)、 L-lactate dehydrogenase A chain (LDHA)、 Filamin-A (FLNA)和Costars family protein C6orfll5(ABRACl)等由于研究背景、材料及商品化试剂盒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被验证。对于这些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有效的肺结核病诊断标志物。第二部分FC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背景:全球有叁分之一的人群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约有5%-10%的人群最终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发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结核病易感性存在相关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结核病的易感性。凝集素途径是补体激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机体抵御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Ficolin-2凝集素是先天性免疫模式识别分子,能识别并结合多种病原菌,通过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如MASP2激活补体途径,在病原菌表面标记C3b,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形成膜攻击复合体并破坏其细胞膜,直接消灭病原菌。目前还没有FCN2基因SNPs与肺结核病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索FCN2基因启动子区和外显子8区的7个SNPs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结核病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应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中国汉族人群282例肺结核组和254例健康对照组血样的FCN2基因启动子区(-986G>A、-602G>A,-557A>G、-64A>C和-4A>G)和外显子8区(+6359C>T和+6424G>T)的7个SNPs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检测。应用逻辑回归方法,在五种不同的遗传模式下(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加性)分析单个SNP与结核病的相关性。应用SNPstats及Haploview4.2软件对7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发现FCN2基因7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在肺结核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没有显着性差异。然而,变异纯合基因型(P=O.037.-557A>G;P:0.038,-64A>C;P=O.024,+6424G>T)在肺结核病组的分布频率低于健康组,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一557A>G(P=O.019:OR=0.24;95%CI,0.07一0.89),.64A>C(P=0.019;OR=0.24;95%CI,0.07-0.89)和+6424G>T(P=0.012;OR=0.23;95%CI,0.06.0.82)位点在隐性模式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另外,.64A>C(P=0.047)和+6424G>T(P=O.03)在共显性模式下与肺结核病也存在显着相关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除-602G>A位点以外,其余6个位点之间均存在强连锁关系(D'>0.75,P<0.0001)。另外,构建的单体型与肺结核病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因此FCN2基因的.557A>G..64A>C和+6424G>T位点与肺结核病存在相关性,可能为肺结核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及统计学分析,首次对FCN2基因启动子区及外显子区8的7个SNPs位点与肺结核病的易感性进行关联研究。(2)FCN2基因的.557A>G、64A>C和+6424G>T位点的变异纯合型可能为肺结核病的保护性因素,在隐性模式下与肺结核病显着相关。-64A>C和+6424G>T位点在共显性模式下也与肺结核病显着相关。(3)FCN2基因的.986G>A、602G>A、-4A>G和+6359C>T的SNPs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病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01)

张星[4](2014)在《肺结核病生物学标志物miRNAs筛选、鉴定及miRNA和MRC1 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血清miRNAs作为肺结核病新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感染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发展成为肺结核病。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肺结核病防治最突出的难点是缺乏疾病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无法获得早期诊断,导致肺结核病高发和死亡率的上升。为此,迫切需要研究肺结核病特异生物学标志物,建立一种快速、敏感、高效的肺结核病诊断和鉴别的新方法,防止肺结核病蔓延。本研究从血清miRNAs的表达谱中,筛选能作为肺结核病生物标志物,建立血清miRNA组合物,作为临床诊断的潜在新分子标志物。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血清样本326例,其中健康对照者108例,肺结核病患者128例,鉴别诊断组疾病患者90例,包括肺癌、肺炎和慢性阻塞性病患者各30例。应用Solexa测序技术进行初步筛查,检测20例肺结核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中血清miRNAs;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08例肺结核病患者、88例健康对照者,以及90例鉴别诊断组疾病患者血清样本中验证差异表达的血清miRNAs;通过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单个血清miRNAs和miRNAs组合对肺结核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应用预测miRNAs调控的靶基因和全基因组转录概况,构建与肺结核病相关的靶基因和miRNAs的网络图。研究结果:应用Solexa测序技术检测肺结核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RNAs,在肺结核病患者中,选择具有显着性差异的15个血清miRNAs,其中10个血清miRNAs表达量上调,5个血清miRNAs表达量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发现,在肺结核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有6个血清miRNAs (hsa-miR-378、 hsa-miR-483-5p、hsa-miR-22、hsa-miR-29c、hsa-miR-101和hsa-miR-320b)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并且在肺结核患者和鉴别诊断组之间进行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这6个血清miRNAs单个的ROC曲线进行分析,显示单个血清niRNAs的AUC在0.702到0.880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计算6个血清miRNAs组合物的AUC为0.982(95%CI,0.929-0.998),灵敏度为95.0%和特异性为91.8%。MiRNAs-Gene网络结构图显示miRNAs可能是调控机体的免疫通路相关基因,参与肺结核病的发生过程。结论:(1)建立Solexa测序技术结合qRT-PCR检测技术,可快速稳定灵敏地构建肺结核血清miRNAs指纹图谱检测技术;(2)筛选了肺结核病相关特异的6个血清miRNAs,为建立肺结核病临床早期快速特异诊断的标准,提高肺结核病的防治水平奠定基础;(3)鉴定和构建血清miRNAs组合可能是肺结核病的诊断潜在的新分子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miRNAs在肺结核病中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Mir-146a, miR-149, miR-196a2和miR-499SNPs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研究目的:Mi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以mRNA为靶标并抑制mRNA表达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生在miRNAs的前体中,通过影响miRNAs的表达或者成熟导致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并且可能通过修饰miRNAs调控影响表型类型和疾病易感性。人类miRNAs基因中的数个SNP可能影响miRNA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可能参与肺结核病的发生机制。本实验首次研究miR-146a C﹥G、miR-149T﹥C、miR-196a2T﹥C和miR-499A﹥G 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病易感性,揭示这4个miRNAs SNPs位点基因可能是肺结核病的候选易感基因。研究方法:应用PCR-PFLR方法分析SNPs的分布频率。本研究共收集654例南方汉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00例,肺结核病组354例)、662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61例,肺结核病组301例)和612例哈萨克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61例,肺结核病组251例)。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检测,并对遗传模式和连锁不平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维吾尔族人群中miR-499A﹥G SNP位点的等位基因A(P=0.003; OR=1.563;95%CI,1.162-2.103)和基因型GG型(P=0.001; OR=5.344;95%CI,1.803-15.83)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发现miR-499A﹥G SNP位点在共显性(P=0.0014;OR=5.37;95%CI,1.81-15.92)、显性(P=0.029;OR=1.47;95%CI,1.04-2.09)、隐性(P=7e-04;OR=4.95;95%CI,1.68-14.55)和加性模式(P=0.0027; OR=1.57;95%CI,1.16-2.11)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构建的单体型CTCC与肺结核病的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P=0.044; OR=7.19;95%CI,1.01-51.14); MiR-146a C﹥G、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miR-146a C﹥G位点的等位基因G (P=0.023;OR=1.33;95%CI,1.04-1.69)和CC型(P=O.013;OR=1.84;95%CI,1.14-2.98)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miR-196a2T﹥C SNP位点的等位基因C(P=0.008;OR=O.73;95%CI,0.58.0.92)和基因型TT型(P=0.013;OR=0.54;95%CI,0.33-0.88)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发现miR-146a C﹥G SNP位点在共显性(P=0.019;OR=1.87;95%CI,1.15-3.03)、隐性(P=0.005;OR=1.84;95%CI,1.20-2.81)和加性模式(P=0.022;OR=1.33;95%CI,1.04-1.69)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miR-196a2T﹥C SNP位点在共显性(P=O.029;OR=0.54;95%CI,0.33-0.88)、显性(P=0.014;OR=0.65;95%CI,0.46-0.92)和加性模式(P=0.0083;OR=0.73;95%CI,0.58-0.92)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miR-149T﹥C和miR-499A﹥G 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与肺结核病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南方汉族人群中,构建的单体型TCCC (P=0.044; OR=0.23;95%CI,0.05-0.96)和CCCT(P=0.024;OR=0.03;95%CI,0.01-0.63)与肺结核病的保护效应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1)利用病例-对照方法,结合统计学分析,首次对miR-499A﹥G、 miR-146a C﹥G、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结核病的易感性进行关联研究;(2) miR-499A﹥G SNP位点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肺结核病的发生风险;miR-146a C﹥G、 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不存在相关性;(3) miR-146a C﹥G和miR-196a2T﹥C SNPs位点与哈萨克族人群肺结核病发生的相关;miR-149T﹥C和miR-499A﹥G SNPs与哈萨克族人群肺结核病的不存在相关性;(4) miR-146a C﹥G、miR-149T﹥C、 miR-196a2T>C和miR-499A﹥G SNPs位点与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病易感不存在相关性。提示miRNA SNPs与肺结核易感具有种族差异性。第叁部分在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中的MRCl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研究背景:机体识别结核分枝杆菌并介导免疫应答主要依赖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MRC1基因编码的PRRs家族的甘露糖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可通过胞外区识别和结合结核分枝杆菌、递呈抗原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作用。目前尚没有MRC1基因SNPs与结核病易感性报道。本实验研究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MRC1基因第7号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揭示MRC1基因可能是肺结核病的候选易感基因。研究方法: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中国新疆地区595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45例,肺结核病组250例)、513例哈萨克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25例,肺结核病组188例)和454例南方汉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226例,肺结核病组230例)MRC1基因第7号外显子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1186A、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检测,并对6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人群中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的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在肺结核病组(0.464)中低于健康对照组(0.536),并且在维吾尔族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9;OR=1.29;95%CI,1.02-1.63);基因型分析发现MRCl基因的G1186A位点基因型AA型在肺结核病组的频率低于健康组,在两组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7;OR=1.66;95%CI,1.05-2.61);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在加性模式下与肺结核病存在相关性(P=0.039;OR=1.27;95%CI,1.01-1.60)。从MRC1基因SNPs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构建的GGTCCT单体型(P=0.034;OR=0.75;95%CI,0.57-0.98)和GGTCCC单体型(P=0.043;OR=0.57;95%CI,0.33-0.98)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余5个SNP位点(G1195A、T1212C、 C1221G、C1303T和C1323T)与肺结核病的易感性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现MRCl基因的6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汉族人群中MRCl基因的G1186A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在肺结核病组中高于正常健康组,两组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23;OR:0.76;95%CI,0.57-0.95)。基因型分析也表明该位点的AG型在汉族人群正常健康组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76; OR=0.55;95%CI,0.36-0.85)。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G1186A位点在显性(P=0.0057;OR=0.57;95%CI,0.38-0.85)、超显性(P=0.039;0R=0.68;95%CI,0.47-0.98)和加性模式(P=0.03;OR=0.75;95%CI,0.58-0.97)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而其它5个SNP位点(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与肺结核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1)利用病例-对照方法,结合统计学分析,首次对MRCl基因第7号外显子区域的6个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结核病的易感性进行关联研究;(2)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肺结核病发病率;可能是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的保护因子,并且可能减少中国汉族人群感染肺结核病的风险;与哈萨克族肺结核病的易感性没有关联;(3)MRC1基因的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 SNPs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肺结核病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肺结核病的易感性可能与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为阐明中国人群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董海燕[5](2013)在《叁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易感性标志物验证及免疫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氯乙烯(CHCl=CCl2,Trichloroethylene,TCE),是二碳有机氯溶剂中溶解力最强的一种,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TCE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均有可能造成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据统计,1993-2008年深圳市龙岗区发生职业中毒事故94宗,造成430人中毒,1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发病关联程度最大的是TCE。深圳宝安区1993-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10年间全区共诊断各种职业病和职业中毒232例,有机溶剂职业中毒占90.1%,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职业病发展势态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发现,与职业病发病总数关联程度最大也是TCE。1990~2005年,深圳市共发生职业病人数896人,其中死亡40人,死亡病例主要为叁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DMLT)患者(构成比为50.0%)。深圳宝安区2006年调查资料显示,治愈1例DMLT平均经济负担约8万元人民币,而死亡1例经济负担约28万元人民币。为减少此类经济损失,职业危害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节约社会资源。在TCE暴露人群中开展生物标志物研究,对TCE暴露的危险度评价,探索TCE的致病机制,保护易感人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人群中验证HLA-B81301等位基因作为DMLT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第二是探索DMLT动物模型的构建,为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一.HLA-B*1301等位基因作为DMLT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验证本研究建立了1764人的队列。对深圳市19个街道共204家工厂进行问卷调查和采样,符合条件的工人共有1651人,男性948人(57.4%),女性703人(42.6%),年龄范围17~58岁(平均27.03岁)。采样结束后进行电话随访,全部研究对象随访时间90d,随访率93.6%。基因分型结果发现1651人中HLA-B*1301(+)158人(9.57%),发病12人(7.59%), HLA-B*1301(-)1493人(90.43%),发病4人(0.27%)。HLA-B*1301阳性的工人发病率显着高于HLA-B*1301阴性的工人(RR:28.35;95%CI:9.25-86.8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达96.44%,说明HLA-B*1301等位基因是DMLT发病的主要因素,充分验证了前期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调整其他混杂因素之后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暴露类型(OR:8.88;95%CI:2.21-35.63)和HLA-B*1301基因型(OR:20.17;95%CI:5.74-70.58)是影响DMLT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就业前体检中进行HLA-B*1301等位基因筛查是减少DMLT发病的有效措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其阴性预测值为99.7%,HLA-B*1301等位基因检测特别适合于就业前筛查。假设就业前所有工人都进行HLA-B*1301基因筛查,阻止一例DMLT发病的NNS(为预防和治疗一次不良结果事件所需筛检的病人数,the number of people needed to screen in order to prevent/treatment an adverse outcome, NNS)为143,同时也说明在一般人群中筛查,HLA-B*1301基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易感性标志物。筛查143各工人的直接成本是7150元人民币,这远远低于一例发病者的治疗和护理费用(32043~64540元人民币)。该结果可以为早期预防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二.DMLT动物模型的构建1.TCE与二氯乙酰氯(dichloroacetyl chloride, DCAC)的致敏性研究分别以豚鼠、BALB/c小鼠、MRL/lrp小鼠为实验对象,参照OECD (406)皮肤变态反应实验方法进行叁次诱导和一次激发,末次激发后24h,取血制备血清;取肝右叶10%福尔马林固定;取约3×3mm肝组织液氮冻存,留提RNA;余下肝组织和脾分别加入组织匀浆液匀浆,取上清检测细胞因子。结果显示,DCAC可引起72.7%的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反应,根据Magnusson致敏强度分类为强度致敏物。BALB/c小鼠和MRL/lpr小鼠在致敏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过敏反应。激发的同时以激发浓度涂抹小鼠耳廓,也未观察到耳廓肿胀。激发后豚鼠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和水肿,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TCE和DCAC组豚鼠皮肤炎症细胞浸润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变应性反应明显。BALB/c小鼠和MRL/lpr小鼠皮肤未观察到异常反应。转氨酶的检测结果显示豚鼠、BALB/c小鼠和MRL/lpr小鼠的TCE组转氨酶均无明显变化,豚鼠和BALB/c小鼠的DCAC组转氨酶轻度升高,P值分别为0.053和0.079。肝组织病理结果表明受试物组未出现明显异常。分别检测叁种动物的血清、肝组织匀浆和脾组织匀浆液中IL-2、IL-4、IL-5、 IL-10、IL-12、IFN-γ、 GM-CSF和TNF-α八种细胞因子,结果显示,IL-2和IFN-γ表达水平TCE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六种细胞因子在对照组、TCE组和DCAC组的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性。血清组IL-4和GM-CSF的表达显着高于肝匀浆组和脾匀浆组(p<0.05);肝匀浆组中IL-2、IL-12、 IFN-γ TNF-α水平高于血清组和脾匀浆组(p<0.05),GM-CSF高于脾匀浆组但低于血清组(p<0.05);脾匀浆组的IL-5和IL-10高于肝匀浆组和血清组(p<0.05)。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应用该实验方法未能诱导出接近于DMLT的动物模型。但本次实验结果发现DCAC为强致敏物,有可能导致豚鼠和BALB/c、鼠出现肝损伤;并且提示,使用橄榄油溶解TCE和DCAC,采用OECD (406)皮肤变态反应实验过程,不能使BALB/c小鼠、MRL/lrp小鼠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今后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由于TCE的体内代谢过程较为复杂,进入机体后,TCE或其代谢产物可能需要与蛋白质载体偶联之后形成完全抗原才能被抗原提呈细胞提呈,进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或者TCE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与内源性蛋白(如热休克蛋白等)结合形成超抗原,并在接触TCE的同时,体内存在病毒感染、短小棒状杆菌等生物性佐剂分子,致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由此,根据过继免疫的原理,将TCE和DCAC诱导过的实验动物取样,将所取生物样品导入新的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实验动物是否出现致敏反应。2.免疫过继实验构建TCE药疹样动物模型将SPF级BALB/c小鼠分两组,一组按照致敏过程每隔二天诱导接触TCE一次,另一组为溶剂对照。连续诱导3次,末次诱导后14h,取血制备血清,取肝、脾、肾分别制备叁种组织匀浆。同时取扩增的人表皮细胞,一组直接用福尔马林杀死细胞,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并调浓度为1.67x105/L,另一组以10mmol/L浓度TCE共培养24h后,用福尔马林杀死细胞,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并调浓度为1.67x105/L。将以上所制备的血清(+/-)、肝组织匀浆(+/-)、脾组织匀浆(+/-)、肾组织匀浆(+/-)和人表皮细胞(+/-)作为过继免疫的受试物,转输到受体小鼠体内,观察动物反应。结果显示,小鼠皮下注射各组织匀浆液后24h,细胞组、血清组、肾组、脾组和对照组小鼠均无异常表现,毛顺滑,活跃,个别腹部有未吸收完全的皮丘。肝组小鼠(TCE-/+)多数被毛蓬松,活动减弱,呼吸频率增高,成疾病状态,腹部皮丘多未吸收。注射96h后,各组动物毛顺滑,活跃,表现良好。肾组个别动物腹部注射处出现微小丘状硬结,肝组动物腹侧有明显丘状硬结,为未吸收的组织匀浆形成肉芽肿样结节。激发后,耳廓涂抹未见明显反应。足跖肿胀明显,经多变量方差分析后发现,各组数据在0h、24h、48h、72h、96h五个时间点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阳性对照组(DNCB)与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NS)与肝匀浆组、脾匀浆组、肾匀浆组、血清组和细胞组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中TCE(-)和TCE(+)之间差异也无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经过TCE诱导的组织匀浆和表皮细胞与未经过TCE诱导的组织匀浆和表皮细胞对造成小鼠足跖肿胀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动物模型构建过程中,动物遗传特点、给药途径、免疫状态、受试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复合物形成等因素均影响目标表型的产生。也有研究发现,物种、品系、性别因素对TCE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影响很大,从而影响TCE的毒作用表现。那么,今后的模型构建研究中,尝试使用不同溶剂溶解,构建TCE及其代谢产物的复合抗原,选择对TCE代谢速率较慢的实验动物作为模型动物或许会出现新的突破。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职业暴露队列,首次得出DMLT在职业暴露人群中的总发病率为0.91%。充分验证了前期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证实携带HLA-B*1301基因型是TCE作业工人药疹样皮炎发病的主要暴露因素这一病因假说。并进行了HLA-B&1301基因型作为DMLT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初步的成本效果分析,为HLA-B*1301等位基因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就业前基因筛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探索DMLT的发病机制,本研究利用BALB/c小鼠和MRL/lpr小鼠构建动物模型,未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所得实验结果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3-01-01)

杨泽云,杨森,杨自力[6](2009)在《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标志物是机体与环境因子(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包括环境因子在体内的变化,以及机体在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的各种(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09年04期)

沈冰冰[7](2009)在《我国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和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在我国病例报告逐年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认为遗传、环境、免疫叁者相互作用参与IBD发病,并可能决定临床表型。近年国内外学者对IBD遗传因素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除与疾病易感性相关外,与某些疾病表型也相关,如NOD2突变在回肠CD为多。作为第一个CD易感基因,NOD2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提示IBD发病与肠道细菌及自然免疫相关。DEFB1和ATG16L1属免疫防御功能相关基因,有研究发现DEFB1多态性与CD相关,在我国尚无相关报道。ATG16L1作为新近确定的CD易感基因,在高加索人群研究中得到较好的重复,而在我国尚无相对大样本的研究。除遗传因素之外,一些特异性抗体可能作为IBD与免疫反应有关的表现而受到重视,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tyoplasmic antibodies,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ies,ASCA)、抗胰外分泌腺抗体(Pancreatic antibodies,PAB)和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oblet cellautoantibodies,GAB)等,四种抗体检测在国外广泛用于IBD的诊断,但在中国人群中报道较多的为p-ANCA和ASCA,二者联合检测诊断IBD敏感性较低,且不同中心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而PAB和GAB国内报道较少,且上述抗体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报道尚有争议。IBD为异质性疾病,基于遗传学异质性和血清学异质性的研究可准确界定IBD临床分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细化和预后的判定。因此本研究从IBD遗传易感性和相关抗体检测着手,立足于国内现有试验条件,研究旨在:1.探讨自然免疫相关基因DEFB1和ATG16L1单核甘酸多态性与IB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IBD临床表型的可能关联;2.探讨p-ANCA、ASCA、PAB和GAB联合检测对IB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IBDI临床表型的可能关联。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ATG16L1和DEFB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47例无血缘关系的我国汉族IBD患者(150例UC,97例CD)以及200例正常对照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polymophism,PCR-RFLP)方法和部分样本(10%)测序方法,检测DEFB1基因(rs11362和rs1800972位点)和ATG16L1基因(rs2241880和rs1045095位点)多态性,并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DEFB1基因rs11362多态与UC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携带rs11362GG基因型个体患UC风险是携带AA和GA基因型个体的2.04倍(95%CI:1.32-3.06,P=0.0013)。2、单体型分析表明携带DEFB1基因rs11362和rs1800972G-C单体型个体患UC风险是携带A-C单体型个体的1.621倍(95%CI:1.010-2.610,P=0.035);3、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表明DEFB1基因rs11362多态与UC临床表型相关,诊断年龄≤25岁UC患者携带DEFB1基因rs11362位点GG基因型显着高于与正常对照(P>=0.001,OR=3.29,95%CI:1.56-7.09),病变累及全结肠者携带GG基因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03,OR=2.27,95%CI:1.31-3.91),重度结肠炎患者携带GG基因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09,OR=2.55,95%CI:1.24—5.24);小结:DEFB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不仅与我国汉族人群UC易感性相关,而且与发病早、重度及广泛结肠炎相关。第二部分中国人炎症性肠病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对217例IBD患者(UC108例,CD109例)、59例非IBD肠道疾病患者以及112例正常对照者,应用ELISA法检测ASCA,IIF法检测p-ANCA、PAB和GAB。结果:1.不同抗体在IBD中分布:UC中p-ANCA和GAB阳性率分别为60.2%和30.6%,均高于CD、疾病对照和正常对照,CD中ASCA和PAB阳性率分别为34.9%和41.3%,均高于UC、疾病对照和正常对照;p-ANCA阴性UC中仅有13.6%(6/44)病人GAB阳性,ASCA阴性CD中34.3%(24/70)病人PAB阳性;2.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对IBD诊断的意义:p-ANCA和GAB单项检测诊断UC敏感性分别为59.3%和27.8%,二者联合检测诊断UC敏感性可提高至64.8%;ASCA和PAB单项检测诊断CD敏感性均为35.8%,二者联合检测诊断CD敏感性可提高至57.8%;3.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对IBD鉴别诊断的意义:ASCA+p-ANCA-对于CD和UC的鉴别诊断敏感性57.8%,特异性96.3%,联合PAB和G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但敏感性仅为12.8%;p-ANCA+ASCA-对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敏感性50%,特异性94.5%,联合GAB和P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但敏感性仅为19.4%;4.四种抗体检测在结肠CD和UC鉴别诊断中的意义:ASCA+p-ANCA-诊断结肠CD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0%和96.3%,阳性预测值为28.6%,联合PAB和GAB检测虽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提高至100%,而敏感性仅为0.9%。p-ANCA+ASCA-鉴别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0%和94.5%,阴性预测值为28.9%,联合GAB和PAB检测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达100%,但敏感性仅为16.7%;5.四种抗体检测在IBD与非IBD肠病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各抗体单项检测诊断IBD的特异性基本在95%以上,其中GAB可达100%;对于联合检测而言,PAB和GAB组合诊断IBD的特异性96.6%,高于p-ANCA和ASCA组合;6.四种抗体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未发现UC病人p-ANCA和GAB、CD病人ASCA与临床特征有关。诊断年龄≤40组CD病人血清PAB阳性率为43.2%,诊断年龄>40岁组CD病人PAB阳性率20%,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8);有肠外表现者CD病人血清PAB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肠外表现者(58.8%vs 31.5%,P=0.031)。小结:1、多数UC患者可检测到p-ANCA和ASCA,多数CD患者可检测到ASCA和PAB;2、p-ANCA联合GAB检测可提高UC诊断的敏感性,ASCA联合PAB检测可提高CD诊断的敏感性;3、四种抗体联合检测较p-ANCA和ASCA更有助于IBD的鉴别诊断,同时亦有助于结肠CD和UC的鉴别;4、GAB检测有助于IBD与非IBD肠道疾病的鉴别;5、PAB与CD发病早、肠外表现有关。结论:1、DEFB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不仅与我国汉族人群UC易感性相关,而且与发病早、重度及广泛结肠炎相关;2、ATG16L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我国汉族人群IBD无关;3、p-ANCA、ASCA、PAB和GAB四种抗体联合检测较p-ANCA和ASCA两种抗体联合检测更有助于IBD的鉴别诊断,同时亦有助于结肠CD和UC的鉴别;4、PAB与CD发病早、肠外表现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宾萍[8](2008)在《多环芳烃暴露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易感性生物标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已被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归为“Ⅰ类致癌物”。长期暴露于PAHs可致多种损伤发生,其中焦炉工肺癌是职业性PAHs暴露导致的不良后果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我国已将焦炉工肺癌列入八种法定职业肿瘤之一。DNA/染色体损伤是PAHs暴露到肺癌发生间的重要生物学事件。据文献报道,端粒长度缩短也是DNA/染色体损伤早期效应的重要指标。迄今,尚未见有关职业性PAHs暴露人群端粒长度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端粒长度作为PAHs暴露早期效应标志物,研究PAHs暴露人群端粒长度的暴露-效应-损伤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阐明PAHs致癌机制,对提高焦炉作业工人PAHs暴露水平和健康损伤程度的评价,减少PAHs暴露相关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方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并探讨其与PAHs代谢酶(CYP1A1和mEH)及代谢相关基因(AHR)和DNA修复基因(XRCC1、FEN1、ERCC1、XPF和XPA)多态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一、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与多环芳烃暴露的关联研究采用了横断面分子流行病学设计,探讨了145名PAHs暴露工人和68名非暴露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分析了端粒长度与多环芳烃暴露水平的关系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暴露组端粒长度显着短于非暴露组(1.10±0.75 vs.1.43±1.06,P=0.026)。以全部研究对象的尿1-OHPyr浓度、CBMN率和端粒长度的中位数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端粒长度与尿1-0HPyr浓度或CBMN率有负相关性(r分别为-0.136和-0.154),端粒长度有随尿1-OHPyr浓度或CBMN率增高而变短的趋势。同时,未发现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PAH外暴露等级对暴露组端粒长度的显着影响。二、多环芳烃暴露工人端粒长度与PAH代谢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1.校正了性别、年龄、每日吸烟量和尿1-OHPyr后,暴露组CYP1A1基因3801T>C位点CT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1.25±0.93)显着长于TT基因型(0.93±0.51,P=0.043),mEH基因Tyr~(113)His位点Tyr/His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1.25±0.93)显着短于Tyr/Tyr基因型(0.93±0.51,P=0.043);2.校正了性别、年龄、每日吸烟量和PAHs外暴露等级后,暴露组AHR基因rs10250822位点和rs2282885位点CT基因型个体尿1-OHPyr水平显着低于TT基因型(分别为9.83±1.05 vs.14.48±1.29μmol/mol Cr,P=0.032:10.37±1.01 vs.13.51±1.23μmol/mol Cr,P=0.044),具有1条T_A_A_G_A单体型的个体尿1-OHPyr水平(14.06±1.20)显着高于具有0条该种单体型的个体(10.82±1.12,P=0.037);趋势性检验发现,rs2282885位点个体尿中1-OHPyr水平有随着基因型TT→CT→CC逐渐降低的趋势(P_(trend)=0.041)。校正了性别、年龄、每日吸烟量和尿1-OHPyr后,暴露组AHR基因rs10250822位点CT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1.02±0.64)显着短于TT基因型(1.36±1.14,P=0.044);rs10247158位点AT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0.93±0.54)显着短于AA基因型(1.19±0.84,P=0.047),趋势性检验发现,rs2282885位点个体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有随着基因型TT→CT→CC逐渐缩短的趋势(P_(trend)=0.040)。叁、多环芳烃暴露工人端粒长度与DNA修复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校正了性别、年龄、每日吸烟量和尿1-OHPyr后,XRCC1基因C26304TArg~(194)Trp位点CT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0.98±0.62)显着短于CC基因型(1.27±0.83,P=0.025);XRCC1基因G27466A Arg~(280)His位点GA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1.50±1.02)显着长于GG基因型(1.01±0.64,P=0.004);FEN1基因rs174538位点AA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2.16±1.44)显着长于GG基因型(1.17±0.83,P=0.029);XPA基因A-4G(rs1800975)位点AG基因型个体端粒长度(0.99±0.65)显着短于AA基因型(1.40±0.93,P=0.005)。趋势性检验发现,XRCC1基因G27466A Arg~(280)His和XPA基因A-4G(rs1800975)位点的个体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有随着突变等位基因增多而改变的趋势(P_(trend)=0.002和P_(trend)=0.033)。未发现ERCC1 Asn~(183)Asn位点和XPF基因Ser~(835)Ser位点多态性与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有显着性关联(P>0.05)。总之,本研究在PAHs暴露工人中开展了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AHR基因多态性与尿1-OHPyr水平和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端粒长度的关系,揭示了AHR基因变异对PAHs代谢通路及DNA/染色体损伤效应的影响。探讨了PAHs代谢酶基因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发现端粒长度缩短可能是DNA/染色体损伤效应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是PAHs致癌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为PAHs暴露工人遗传损伤效应易感性研究以及人群危险度评价提供了新的效应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08-06-01)

王翠娟[9](2008)在《微流控芯片法检测单细胞水平SNP及苯乙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研究是目前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一个热点,如果得出某些SNP或某些SNP的特定组合与某些疾病、地区发病人群乃至个别患者有明显相关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可以更有针对性,甚至做到个体化。因此,SNP的开发对于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潜力,而建立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的SNP检测分析技术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大多数传统SNP检测方法都有检测速度较慢或操作步骤复杂的缺点,但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兴的高通量SNP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不断的发展。其中,起源于分析化学领域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并开始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微流控芯片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速度、增加分析效率、大大降低样品和试剂消耗,而且可使分析过程自动化、排除人为干扰、防止污染以及完成自动高效的重复实验。SNP的研究在职业病预防方面的应用已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从分子水平探讨毒物作用机制,对因某基因缺失或突变而导致对某些工业毒物易感的个体进行基因预防,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检和监测及毒物危险度评价,有助于发展新的疾病预防策略等。因此,SNP可以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用来反映机体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的反应能力。苯乙烯是工作场所中常见的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其在体内增毒、解毒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苯乙烯在体内经生物转化排出体外的代谢过程由多种生物代谢酶参与,代谢酶的催化活性受其基因多态性的调控,因此这些酶的基因多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苯乙烯在体内的代谢,从而影响其对机体的毒性损害作用。【研究目的】1.以微流控芯片为检测平台,建立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方法,并对影响单细胞二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2.探讨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苯乙烯代谢的关系,探寻苯乙烯职业危害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为职业暴露人群的筛选、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病因预防的目的。【研究方法】1.抽取健康成人静脉血分离单个淋巴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的细胞裂解方法制备单细胞DNA模板,然后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YP2B6基因目标片段,利用微流控芯片检测基因型,以常规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速度和灵敏度。2.选择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为研究对象,以微流控芯片为检测平台,检测CYP2B6,CYP2D6,GSTP1和NAT2的位点多态性,统计分析四种生物代谢酶不同基因型对苯乙烯代谢的影响,筛选出遗传易感基因。【研究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酶裂法制备单细胞DNA模板效率最高,NPCR-微流控芯片方法基因分型结果与普通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完全一致,且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方法比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灵敏度更高,所需样品量更少,所需时间时间仅为其1/4,并且能自动对DNA片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一种高效、低耗、灵敏、快速、重复性好的检测技术。2.以58名苯乙烯接触者外周血为样本,测定四种生物代谢酶基因型,结果发现:在高暴露组中, CYP2B6(exon4,G516T)野生基因型尿中苯乙烯的代谢产物含量高于突变基因型受试工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GSTP1(exon5,A105G)野生型和突变型尿中PHEMA含量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不论在高暴露组还是低暴露组中,不同CYP2D6(exon1,C188T)和NAT2(exon5,C481T)基因型个体苯乙烯代谢产物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应用单细胞PCR-微流控芯片技术可有效地对单细胞水平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是一种快速、高效、低耗且结果可靠的方法。2.在携带CYP2B6和GSTP1不同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中,尿中苯乙烯代谢产物含量差异具有显着性,因此,建议CYP2B6和GSTP1作为苯乙烯遗传易感性标志物,用于苯乙烯职业禁忌症的筛选。(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期刊2008-03-01)

赵文强,王俊,谢红珍,欧阳星文,王士强[10](2008)在《LTA 804C/A基因变异与冠心病易感性、严重度和分子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淋巴毒素-α(LTA)804C/A基因变异与冠心病(CHD)易感性、病变严重度和分子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扩增技术(PCR-SSP)对184例CHD患者和118例对照组(CTL)分别检测LTA 80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分布频率;用冠状动脉造影测试病变血管支数(DVN)和狭窄程度积分(SSI);用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试血浆LT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LTA基因变异与CHD易感风险、DVN、SSI、血浆LTA、CRP、VCAM-1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LTA 804C/A变异与CHD患病风险显着关联(AA+CA基因型OR=1.47,A等位基因OR=1.54,均P<0.05),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CHD组比CTL组显着增高(均P<0.01);804位点变异型(AA+CA)比野生型(CC)的DVN、SSI、VCAM-1及CRP显着增高(P均<0.05);但血浆LTA无显着变化。结论LTA 804C→A基因变异可能是CHD患病的易感基因型,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有关,但与LTA转录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易感性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糖蛋白CD44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目的:CD44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单链跨膜糖蛋白粘附分子,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浸润以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探讨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HC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4例肝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叁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拟和优度χ2检验分析各SNP位点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是否符合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采用Binary logstic回归通过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四个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对基因多态性和肝癌的患病风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CD44基因叁个SNP基因型频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符合哈-温平衡,P值均大于0.05,说明选择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本研究发现rs8193位点共有CC、CT和TT叁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型,未发现CT和T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05)。无论是在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分析时,均未发现有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3.本研究发现rs10836347位点共有CC、CT两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未发现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253)。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271)。4.本研究发现rs13347位点共有CC、CT和TT叁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26倍(95%CI:1.057-2.500,P=0.027)。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965倍(95%CI:1.043-3.702,P=0.037)。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461倍(95%CI:1.091-1.956,P=0.011)。在显性模型分析中,CT+TT与CC基因型相比,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97倍(95%CI:1.130-2.549,P=0.011)。在分析隐性模型时,未发现其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549)。5.对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女性人群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675倍(95%CI:1.004-7.132,P=0.049),T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5.922倍(95%CI:1.083-33.164,P=0.040);在年龄≥50岁组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157倍(95%CI:1.113-4.181,P=0.023),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3.405倍(95%CI:1.263-9.178,P=0.015);在饮酒人群中,rs10836347位点的C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52倍(95%CI:1.205-17.192,P=0.025),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179)。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49倍(95%CI:1.244-16.635,P=0.022)。6.在进行单倍型分析时发现,TTT单倍型显着增加了肝癌的患病风险(OR=207.16,P=0.014),表明TTT单倍型可能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Rs13347位点的T等位基因的基因突变可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第二部分肝癌血清糖蛋白聚糖谱 目的:糖基化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最常见的修饰之一。同一蛋白质由于糖链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功能的差异。男性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的预后生存率却明显高于男性。本部分研究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对男性和女性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清糖蛋白谱进行检测,旨在研究其糖蛋白糖谱特征性变化,筛选出男女肝癌差异性的糖谱标志,为男女肝癌发病差异研究提供新思路及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主要包含以下步骤:(1)血清低丰度蛋白的收集:等体积混合4组(男性对照组、男性肝癌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肝癌组)患者血清,使用高丰度蛋白去除柱收集血清低丰度蛋白;(2)将收集的低丰度蛋白经除盐、超滤、测定浓度后处理为待标记缓冲液;(3)待测低丰度蛋白CY5标记;(4)凝集素芯片的点制及芯片的杂交;(5)芯片扫描、数据提取;(6)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均数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7)凝集素印迹。结果:在男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2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on A、DSL、ECL、LCA、MNA-G、MNA-M、PHAE、PSA、SNA,EBL、SNA-I、WFA,WFL。提示在男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β-1,4半乳糖-N-乙酰葡糖胺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女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3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ALSEPA、Con A、DSL、LCA、LTL、MNA-M、PHA-E、RCA I,RCA120、SNA,EBL、SNA-I、WFA,WFL、WGA,提示在女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甘露糖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高甘露糖、双天线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男性肝癌组和女性肝癌组中共筛选出7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提示男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含有较多的双天线、N-乙酰基-D-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唾液酸等结构,而平分型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较女性肝癌患者减少。结论:不同性别肝癌患者血清蛋白糖谱存在差异,男性肝癌的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可能和糖链结构的改变有关。第叁部分血清DKK1糖蛋白对肝癌诊断价值交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血清DKK1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Elsevier、Springer、EBSCO、Cochran 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1月。按照改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提取所需要的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信息。使用Meta-Di S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异质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DOR),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检索到452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提供了13个DKK1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数据显示DKK1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72%,合并特异度为88%,DOR为25.95,AUC为0.872。其中的6篇文献,提供8个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汇总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81%,合并特异度为85%,DKK1联合AFP检测的DOR为31.28,AUC为0.913。结论:血清DKK1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采用DKK1联合AFP检测,可显着提高两者对肝癌的诊断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感性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青,叶鹏,Xu,H,Wang,T,Liu,S.健康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感性和血栓形成的生物标志物变化与极端空气污染水平相关:北京AIRCHD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2].邓燕.肝癌的CD44遗传易感性、血清糖蛋白聚糖谱性别差异和DKK1标志物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6

[3].徐丹丹.肺结核病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筛选、鉴定及FCN2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张星.肺结核病生物学标志物miRNAs筛选、鉴定及miRNA和MRC1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董海燕.叁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易感性标志物验证及免疫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

[6].杨泽云,杨森,杨自力.长期低剂量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交通医学.2009

[7].沈冰冰.我国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和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8].宾萍.多环芳烃暴露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易感性生物标志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

[9].王翠娟.微流控芯片法检测单细胞水平SNP及苯乙烯易感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08

[10].赵文强,王俊,谢红珍,欧阳星文,王士强.LTA804C/A基因变异与冠心病易感性、严重度和分子标志物之间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

标签:;  ;  ;  ;  

易感性标志论文-刘青,叶鹏,Xu,H,Wang,T,Liu,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