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草莓枯萎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莓枯萎病,拮抗细菌JX-13菌株,促生作用,生防效果
草莓枯萎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吉沐祥,王晓琳,黄洁雪,吴祥,陈宏州[1](2019)在《草莓枯萎病菌拮抗细菌JX-13的鉴定及生防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生防菌株JX-13的分类地位,评价其对草莓枯萎病的生防效果,依据JX-13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碱基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试验评价其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和枯萎病生防效果。结果表明,JX-13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均与芽孢杆菌很接近,16S rRNA和gyrB基因碱基序列分析发现,JX-13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中与Paenibacillus polymyxa strain IIF5SW-B3属于一个类群,相似性高达99.00%。发酵加工的1×10~(10) CFU/g JX-13可湿性粉剂(WP)和1×10~(10) 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对草莓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质量浓度(EC_(50))分别为19.977μg/ml和41.409μg/ml。对草莓繁苗田进行2次灌根处理,JX-13 WP 500倍液处理对草莓植株有明显促生作用,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96.03%。定植当天和第7 d对定植田进行2次灌根处理,药后50 d、80 d分别进行田间调查,JX-13 WP 500倍液对草莓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为100.00%和68.94%。菌株JX-13被鉴定为多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其发酵液加工的1×10~(10) CFU/g WP在草莓繁苗田和定植田中具有防治枯萎病和促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振华,蔡万伦,尚吟竹,叶芸,徐雪[2](2017)在《低温臭氧处理对草莓灰霉病菌和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臭氧作为熏蒸剂,在4℃低温条件下设置不同剂量(10、20、40 mg/L)处理2 h,对草莓上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室内抑制效果测定。在同样温度下,以25 mg/L的臭氧剂量熏蒸2 h,对储藏不同时间(0、4、8、16 d)的草莓进行品质(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及总酸度)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臭氧处理后的草莓烂果率分别为9.23%、3.33%、1.28%(枯萎病)和10.92%、4.17%、0.83%(灰霉病),均极显着低于相应的对照处理(35.99%、32.82%)。4种草莓的硬度随储藏时间延长变化不显着,臭氧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也不显着;臭氧熏蒸后4种草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酸度在储藏16 d后均极显着高于对应品种的对照;烂果率极显着低于对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2期)
伊海静,陈艳,刘正坪,王有年,杨晓[3](2016)在《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枯萎病是目前危害北京草莓产业的主要病害,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北京昌平地区采集的草莓枯萎病株中分离到引起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iam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4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其中,206.7g/L恶酮·氟硅唑、寡雄腐霉、φ=25%腈菌唑、w=60%嘧菌酯、w=70%代森锰锌、w=75%百菌清、w=50%异菌脲7种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具有显着的抑菌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003、0.63、0.73、5.91、8.90、78.54、229.09mg/L;另外,206.7g/L恶酮·氟硅唑、寡雄腐霉、w=70%代森锰锌和w=75%百菌清4种杀菌剂的药效可持续96h以上,其他3种药剂处理48h后对草莓枯萎病的抑制效果显着下降。因此,206.7g/L恶酮·氟硅唑、寡雄腐霉、w=70%代森锰锌和w=75%百菌清是草莓枯萎病防治的优先选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苏媛,刘雪静,尹宝重,甄文超[4](2015)在《利用枯萎病菌毒素筛选草莓枯萎病抗性突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丰香、童子一号、全明星、森格那、达赛莱克特5个品种草莓组培苗为试材,以草莓枯萎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筛选草莓抗枯萎病突变体,对突变体再生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生长、分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菌粗毒素对植株和茎尖生长点均有较强的毒害作用,经粗毒素处理的植株可产生与枯萎病相似的症状。在毒素含量为10%的条件下继代培养3次后,丰香品种的存活率上升最显着;于毒素含量为15%的培养基继代培养3次后,森格纳、全明星品种的存活率上升最显着。在15%毒素浓度下,继代3次培养的草莓抗性不定芽存活率均不同程度低于10%毒素浓度,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全明星品种,仅为7.6%。在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培养,AS-1、TZ-1抗性不定芽分化最为稳定,分别比同品种的野生型不定芽高49.61%、50.38%;可见,在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可提高不定芽对毒素的抗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再生植株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高于野生型再生植株。选用OPP-18特异性引物对TZ-1与童子一号品种进行RAPD分析,电泳结果显示,在750~1 000 bp之间存在特异性条带;选用OPO-05引物对其进行筛选,扩增出清晰可辨的3条非特异性条带,表明所获得的抗性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改变,可被认定为突变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尹宝重,齐永志,刘雪静,甄文超[5](2015)在《枯萎病菌毒素在草莓抗病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5个品种草莓组培苗为试材,应用草莓枯萎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筛选草莓抗枯萎病突变体。并对突变体再生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生长、分化及抗病性进行了研究。草莓枯萎病菌粗毒素对植株和茎尖生长点均有较强的毒害作用,经粗毒素处理的植株能产生与枯萎病相似的症状。在含毒素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可提高不定芽对毒素的抗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再生植株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高于野生型再生植株。(本文来源于《草莓研究进展(IV)》期刊2015-02-01)
吉沐祥,陈宏州,吴祥,姚克兵,王莉莉[6](2014)在《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室内抑菌活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寡雄腐霉、超敏蛋白、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乙蒜素、氨基寡糖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对草莓枯萎病菌的EC50分别为0.790 2、5.256 9、6.911 0、10.855 5、27.623 2、29.558 4、29.976 1、35.584 1μg/mL。草莓枯萎病菌对8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供试草莓枯萎病菌对申嗪霉素最敏感,其次为寡雄腐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陈宏州,吴祥,杨晨,张蕾,吉沐祥[7](2014)在《草莓枯萎病菌对1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16种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烯唑醇、申嗪霉素、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叁唑酮、超敏蛋白、嘧菌酯、恶霉灵、乙蒜素、氨基寡糖素、多菌灵、春雷霉素和井冈霉素对草莓枯萎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1544、0.1658、0.4455、0.7891、2.9167、3.0657、3.3535、3.4188、5.0728、6.5805、7.0021、16.6701、21.2633、24.2783、35.3456和101.1356μg/mL。供试草莓枯萎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对其中的戊唑醇最敏感。(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王振华,张建坤,龚国祥,邱国强,陈建军[8](2014)在《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湖北省武汉市郊区草莓种植户的大棚内采集萎蔫的植株,分离致病菌,采用PCR扩增、病原菌形态鉴定、致病性、分子检测等方法检测草莓枯萎病菌。结果表明,形态观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接种草莓后出现典型的草莓枯萎病菌症状;采用真菌的通用引物对ITS1和ITS4进行PCR检测,分离得到的致病菌株均能扩增出分子量为567 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检测,确定分离和鉴定的病原菌为草莓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iams)。(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4期)
于红梅,赵密珍,王静,孟宪风[9](2013)在《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PCR技术,结合形态学手段,对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草莓生产基地采集草莓枯萎病株,对草莓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PDA培养基上用单孢分离法培养出3个单菌系,用交叉显微镜初步鉴定该病原物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以这3个菌系DNA为模板,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单菌系进行PCR扩增,获得544 bp转录间隔区片段(ITS),序列测定、Blast搜索比对结果表明,3个单菌系序列完全一致,与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18S rRNA转录间隔区同源性达100%,均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以PDA为培养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菌在15~35℃、pH值为4~8范围内均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5~8时菌落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刘跃庭,罗加凤,宋旭,崔铁军,张裕君[10](2013)在《检疫性真菌草莓枯萎病菌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枯萎病菌是草莓上的检疫性病原真菌,对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口岸上是进境草莓种苗重要的检疫项目。应加强进境草莓种苗的检疫,以防止该病菌传入国内,本文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类地位、寄主、地理分布、危害症状、生物学特性和检疫鉴定特征进行简述。(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3年06期)
草莓枯萎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臭氧作为熏蒸剂,在4℃低温条件下设置不同剂量(10、20、40 mg/L)处理2 h,对草莓上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室内抑制效果测定。在同样温度下,以25 mg/L的臭氧剂量熏蒸2 h,对储藏不同时间(0、4、8、16 d)的草莓进行品质(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及总酸度)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臭氧处理后的草莓烂果率分别为9.23%、3.33%、1.28%(枯萎病)和10.92%、4.17%、0.83%(灰霉病),均极显着低于相应的对照处理(35.99%、32.82%)。4种草莓的硬度随储藏时间延长变化不显着,臭氧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也不显着;臭氧熏蒸后4种草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酸度在储藏16 d后均极显着高于对应品种的对照;烂果率极显着低于对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莓枯萎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吉沐祥,王晓琳,黄洁雪,吴祥,陈宏州.草莓枯萎病菌拮抗细菌JX-13的鉴定及生防效果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19
[2].王振华,蔡万伦,尚吟竹,叶芸,徐雪.低温臭氧处理对草莓灰霉病菌和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7
[3].伊海静,陈艳,刘正坪,王有年,杨晓.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西北农业学报.2016
[4].苏媛,刘雪静,尹宝重,甄文超.利用枯萎病菌毒素筛选草莓枯萎病抗性突变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5
[5].尹宝重,齐永志,刘雪静,甄文超.枯萎病菌毒素在草莓抗病筛选中的应用[C].草莓研究进展(IV).2015
[6].吉沐祥,陈宏州,吴祥,姚克兵,王莉莉.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室内抑菌活性的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
[7].陈宏州,吴祥,杨晨,张蕾,吉沐祥.草莓枯萎病菌对1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江西农业学报.2014
[8].王振华,张建坤,龚国祥,邱国强,陈建军.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4
[9].于红梅,赵密珍,王静,孟宪风.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3
[10].刘跃庭,罗加凤,宋旭,崔铁军,张裕君.检疫性真菌草莓枯萎病菌概述[J].植物检疫.2013
标签:草莓枯萎病; 拮抗细菌JX-13菌株; 促生作用; 生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