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纹论文-夏瑶

婴戏纹论文-夏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婴戏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婴戏纹,审美,装饰性

婴戏纹论文文献综述

夏瑶[1](2019)在《青花婴戏纹的审美趣味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花“婴戏纹”是瓷器纹样上一个重要的门类,婴戏纹的纹样上融入了许多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在这些富含价值的图案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婴戏纹纹样的广泛流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体现。通过解读婴戏图纹样,可从更多的方面来了解其纹样所描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的成因,通过对婴戏纹图案的趣味性分析,找到婴戏图纹样与现代装饰设计之间的联系,探究其对现代装饰设计的借鉴意义。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青花瓷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探讨瓷器本身去展开讨论,如创烧年代、纹样、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等。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现存的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婴戏纹纹样的审美及其在现当代设计中的功能意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分类,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婴戏纹纹样的造型特征,将婴戏纹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期待在青花瓷婴戏纹纹样的研究上有补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小平[2](2019)在《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盖碗》一文中研究指出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十五世纪在欧洲起源的制作技术,清康熙时期随着禁海开放,珐琅彩瓷流入中国。这件乾隆珐琅彩盖碗通高13厘米,碗口直径9厘米,足径6厘米,足高1.5厘米。整体造型规整端庄,古香古色,背景为黄色打底,用胭脂红、蓝、绿、褐等色绘画(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05-30)

[3](2019)在《青花婴戏纹碗》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花婴戏纹碗大约于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公元1426~1449年)制成。碗高6.3厘米、口径长13.8厘米、低径为5.8厘米。戏纹碗多侈口,深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青,釉质圆润。碗内口沿饰一周梵文,内心双圈,内为宝杵图;外璧饰婴戏纹,六个小孩神态各异,生动活泼(本文来源于《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期刊2019年02期)

王丽苹[4](2018)在《清代温州木雕花板婴戏纹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温州木雕花板是珍贵的民间历史遗存,其中婴戏纹花板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内容有儿童游戏、习武、模仿戏曲、吉祥寓意等。本文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探讨,通过研究挖掘清代温州各种节日的民俗庆典活动、趋吉祈福的风俗、尚武习俗和充满童趣质朴的儿童游戏,从婴戏纹中探寻清代温州戏曲之讨彩戏、杂技的发展轨迹,以及儒、释、道与温州拜供地方神祇的民间信仰多元交织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温州文物》期刊2018年01期)

马嘉璇[5](2018)在《宋代景德镇窑婴戏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广东阳江下川岛海域。2007年我国对这艘古沉船进行了整体打捞,2016年船内发掘工作基本结束。该沉船出水的文物中瓷器居多,内有一批婴戏纹瓷碗十分抢眼,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示了其中一件(图1)。这件器物与1990年江西临川市金家山宋墓出土以及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的纹样基本一致(图2、图3)。碗内刻划出2个裸体婴孩攀戏(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8年07期)

[6](2018)在《青花婴戏纹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8年06期)

袁俊[7](2018)在《童嬉稚趣:桂林出土明青花梅瓶上的婴戏纹》一文中研究指出婴戏纹,描写的是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到目前为止对婴戏纹主题范围仍没有统一的判定,很多学者对其研究涉及的范围都比较广泛,村童、牧牛、母子、杂技、货郎、学习以及司马光砸缸之类的历史故事等在不同划定上都有可能包含在婴戏纹的研究范围之内。不过就"婴戏"字面定义,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主要还是以未成年儿童为主体,以他们的相互玩耍活动为主题。(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8年05期)

李玉彬[8](2018)在《宋代耀州窑婴戏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耀州窑婴戏纹是宋代传统纹样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其主要元素以儿童嬉戏图样为素材,借助瓷器技术,将动感鲜活的图样应用至不同器皿或者物件中,既完美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态,也切实增强了陶器的艺术气息。迄今为止,可供考证的婴戏纹最早样板出土于唐代长沙窑和黄堡窑,主要代表是釉下褐绿彩婴戏纹执壶和素胎黑花婴戏纹盘。婴戏纹以其别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对我国陶艺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宋代耀州窑婴戏纹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风格特色和形成原因开展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8年03期)

[9](2017)在《明·白玉透雕婴戏纹带板》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镑"(kua,音垮),俗称玉带板。玉带板从13块到26不等,材质、数量依据等级不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叁跨带"。通过记载所知,在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浅浮雕刻图案,以显示主人(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7年24期)

夏学颖[10](2017)在《磁州窑婴戏纹人物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州窑婴戏纹是磁州窑装饰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装饰题材,它以民间儿童的生活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或是追求吉祥寓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俗韵味,这也是磁州窑婴戏纹扎根于民间,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属性。磁州窑婴戏纹描绘了众多的淳朴敦厚、活泼好动、表情丰富的儿童形象。儿童个性十足,可爱俏皮,展现出了自然、纯真、质朴的人物形态。磁州窑婴戏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线粗犷质朴、流畅有力。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描绘的儿童神态逼真,情绪饱满,稚趣盎然。以刻、划花装饰技法描绘的儿童更为拙朴,线条更加简洁、凝练。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融合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风土民情以及画工的艺术化处理。磁州窑婴戏纹色彩丰富,黑白、红绿的结合和对比,反映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受和强烈的民俗韵味。磁州窑婴戏纹中的儿童形象,既能体现出宋金时期人们追求写实风格的审美意味,也能体现出元时起人们注重儿童与纹饰组合的装饰意味。与其它窑口的婴戏纹人物形象相比,更可见磁州窑婴戏纹儿童神情、发式、服饰及肢体语言的丰富,呈现出多彩的民间生活。当代磁州窑婴戏纹纹饰,儿童多为古时的装束,依旧保持着粗犷豪放、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磁州窑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创作中融入现代审美,丰富了婴戏纹的装饰内容,塑造了多样的儿童形象。磁州窑婴戏纹塑造了众多淳厚朴实、活泼好动、表情丰富的儿童形象,人物个性鲜活,极具生动性和稚趣性,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7-12-15)

婴戏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十五世纪在欧洲起源的制作技术,清康熙时期随着禁海开放,珐琅彩瓷流入中国。这件乾隆珐琅彩盖碗通高13厘米,碗口直径9厘米,足径6厘米,足高1.5厘米。整体造型规整端庄,古香古色,背景为黄色打底,用胭脂红、蓝、绿、褐等色绘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婴戏纹论文参考文献

[1].夏瑶.青花婴戏纹的审美趣味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纺织大学.2019

[2].陈小平.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盖碗[N].粮油市场报.2019

[3]..青花婴戏纹碗[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9

[4].王丽苹.清代温州木雕花板婴戏纹分类研究[J].温州文物.2018

[5].马嘉璇.宋代景德镇窑婴戏纹浅析[J].收藏家.2018

[6]..青花婴戏纹碗[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

[7].袁俊.童嬉稚趣:桂林出土明青花梅瓶上的婴戏纹[J].收藏.2018

[8].李玉彬.宋代耀州窑婴戏纹浅析[J].东方藏品.2018

[9]..明·白玉透雕婴戏纹带板[J].意林文汇.2017

[10].夏学颖.磁州窑婴戏纹人物形象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婴戏纹论文-夏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