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国人姓氏,汉化处理,中国文化,民族心理
心态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礼权[1](2019)在《外国人姓氏的汉化处理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有关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对译。对于人名,几乎所有的语言都会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就是根据外来词原词的发音用本民族语言来音译。音译只需在语音上接近,就算成功。但是,在汉语中则不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中国人在音译外国人的名字时往往喜欢给外国人一个中国人的姓氏,让人觉得这人就是中国人。这种姓名音译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台湾使用较广;而在大陆地区,则倾向于用更"外国化"的方式来音译外国人的姓。(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19年02期)
李林玥[2](2019)在《实用理性与华夏中心主义自我认同——浅谈梁启超早期文化观及背后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对政治上亡国灭种、文化上西潮入侵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作为同时具有深厚传统儒家文化积淀和先进西方思想的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一种是实用功利主义指导下理性地取用中西文化,以通过改良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另一种是华夏中心主义传统影响下的具有非理性特点的比附、歪曲西方文明,拔高中华文明的倾向,这与他本人的文化认同感、尊严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赵刘昆,蔡星,马立霞,周舟[3](2019)在《新时期宁夏西海固移民民俗仪式与文化心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响应中央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号召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移民。本研究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的西海固移民为样本,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搜集移民群体的民俗仪式,在对其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民俗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心态,挖掘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并探寻移民前后文化心态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9期)
刘波[4](2019)在《“佛系青年”的信仰心态与文化治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佛系青年"潜移默化改变青年价值观念及其信仰形成的逻辑,在信仰心态上表现出价值虚无、消极遁世、非理性沉沦和享乐主义,内在地包含角色化信仰期待与世俗化自我迷失的冲突,佛性之性与生活之境的冲突,青年科学信仰形成的正向导向与信仰宗教化、虚无化的冲突。其深层致因既有青年信仰虚无的现代性根源、个体化的精神遭遇与信仰症候,更在于精神信仰萎靡化与私人化的新媒体致因。"佛系青年"信仰心态的矫正及其科学信仰培育,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引领、以核心价值认同和文化涵养为内核的文化治理模式,为青年科学信仰形成提供优良文化生态。(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向明曲[5](2019)在《从《左传》赋诗看春秋士人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赋诗言志"构成了春秋士人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文化景观。春秋士人在宴享朝聘之际,多赋诗以表意称志。《左传》在先秦典籍中赋诗最多,从《左传》赋诗情况,可以瞥见春秋士人的文化心态,了解他们之间的文化包容与认同、诗礼文化至上以及文化实用主义。(本文来源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邵洋[6](2019)在《浅析元代散曲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韵文的发展史上,继唐诗、宋词后的元曲,以其活泼诙谐和淋漓酣畅见长,有着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散曲以畅达、诙谐为尚,以俗趣为本,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相对的活泼诙谐、酣畅淋漓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散曲文学大俗大雅,以变化灵动和朴拙浑厚见长,气象立新,独立一格,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美的形式和内涵,推动了中国古代韵文体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扬,葛涛[7](2019)在《网络亚文化传播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探析——以抖音APP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抖音短视频的爆红使得网络亚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重要内容,这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心态。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一波内容创业的热潮,更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形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揭示网络亚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维和价值的独特成因和内涵,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网络亚文化和青年群体,为社会心态研究和教育方法探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胡小武[8](2019)在《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镜像与群体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包含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是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青年成为最活跃、最有力、最常见的群体。青年群体的现实参与和努力,切实改变了广大乡村的面貌,并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角色主体的镜像类型多元,并且青年投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心态与价值观,呈现了市场经济的理性选择,同时还糅合了家国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田园牧歌型的"文化乡愁"意识,最终走出了一条"城乡文化反哺"式的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杜鹏[9](2019)在《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闲暇不仅是一种时间状态,而且是一种生活心态。文章从农民的闲暇体验出发,立足乡村社会基础,考察闲暇秩序的生成机制。农民的闲暇体验兼有情感和伦理属性,作为一种能动性的文化实践,闲暇体验镶嵌于"时间消费—社会交往—仪式互动"的闲暇生活结构之中,并依托家庭动力和村庄脉络实现"情之礼化",构造了富有公共性的闲暇秩序与平和的心态秩序。伴随着农村熟人社会变迁,闲暇体验日益碎片化和空洞化,农民的情感体验逐渐退回到主体精神世界,"情之礼化"机制的断裂导致村庄心态秩序失衡。通过面向闲暇体验的文化治理实现家庭伦理与村庄情理的均衡,是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根本之道。(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芊[10](2019)在《基于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社会心态考察——以福州古桥的个性解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桥作为通济往来的物质承载,在福州民间具有沟通黎庶/士绅、百姓/社稷、凡俗/菩提的象征内涵,古桥所连接的二元主体在长期的联通互动中,折射出福州社会丰富的文化心理,包括其汲取先进文化的进取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心、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心以及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这些社会心态不仅助推了福州地区在有宋一代和晚清时期的辉煌,其对当前福州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亦有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心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对政治上亡国灭种、文化上西潮入侵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作为同时具有深厚传统儒家文化积淀和先进西方思想的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一种是实用功利主义指导下理性地取用中西文化,以通过改良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另一种是华夏中心主义传统影响下的具有非理性特点的比附、歪曲西方文明,拔高中华文明的倾向,这与他本人的文化认同感、尊严感有着密切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态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礼权.外国人姓氏的汉化处理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态[J].译苑新谭.2019
[2].李林玥.实用理性与华夏中心主义自我认同——浅谈梁启超早期文化观及背后心态[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赵刘昆,蔡星,马立霞,周舟.新时期宁夏西海固移民民俗仪式与文化心态研究[J].汉字文化.2019
[4].刘波.“佛系青年”的信仰心态与文化治理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9
[5].向明曲.从《左传》赋诗看春秋士人文化心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6].邵洋.浅析元代散曲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心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7].杨扬,葛涛.网络亚文化传播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探析——以抖音APP为例[J].视听.2019
[8].胡小武.市场理性与文化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青年镜像与群体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9
[9].杜鹏.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J].社会科学研究.2019
[10].李芊.基于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社会心态考察——以福州古桥的个性解读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