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系统论文-王天鹏

挤压系统论文-王天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塑机,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能耗

挤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鹏[1](2018)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是塑机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设备,其加工性能优异、共混改性能力强,随着聚合物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双螺杆挤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落实,节能减排既是结果,又是新时代的任务。在塑机行业中,耗电量是本行业非常大的一块成本,所以现在的挤出机逐渐向节能型发展。研究挤出机中耗电量的组成部分,降低各部分的产能消耗,才能够研制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挤出机。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而挤压系统是其核心部分,物料的熔融、共混、输送等都发生在这一段系统内,电能的消耗同样大部分发生于此,所以研究减少挤压系统的能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在设计阶段要对机械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同时要在使用时因料制宜,合理使用系统参数设置。本课题的研究从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的设计着手,对各个零部件进行了参数设置,并进行了强度校核和CAD组装。如何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尽量减少电能的消耗,本文从各个自变量和组件着手,化整为零,进行了叁次试验探究,研究其电能消耗的问题。然后再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得出了线性回归方程,使能耗被产量和转速所表征。(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6)

邱立朋,荆云海,董晓娟,张立波,张峻[2](2016)在《基于机器人的金属挤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挤压机辅助机械对挤压机生产效率和挤压制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目前金属挤压机辅助机械机构繁杂、动作复杂、精度偏低的现状,本文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到金属挤压领域,利用一台工业机器人,来完成穿孔针更换、挤压筒清理等多项不同的辅助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金属挤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与可控性,提高了金属挤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重型机械》期刊2016年01期)

王玲玲[3](2014)在《大型铝挤压机虚拟挤压系统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铝挤压机挤压生产过程的虚拟技术,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以多学科仿真软件ITI-SimulationX为核心平台,集成叁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的挤压机机械结构、成形工艺软件Simufact获取的成形力,组建了虚拟挤压系统模型,并以7075铝合金棒材挤压生产为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挤压行程、压力曲线,以及挤压时间等结果。(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4年04期)

胡世军,陈玉荣[4](2014)在《预压力可调式超声振动挤压系统的表面压光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振动挤压加工(超声压光)技术是利用超声电信号驱动振子前端的挤压工具头产生高频振动,对工件进行每秒数万次的冲击,使工件表面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利用预压力可调式超声振动挤压加工系统对40Cr棒料进行振动挤压加工试验,得到了各加工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材料弹塑性理论和振动理论验证了此实验数据规律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对挤压加工前后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对比,表明此振动挤压加工系统可显着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4年02期)

戴建民,鄢仁武,陈松岭,蔡宗仁[5](2013)在《基于串级控制的铝型材等温挤压系统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等温挤压技术对提高铝型材的质量与产量均具有重大影响,是我国铝型材业界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采用Matlab仿真技术,基于挤压过程中实测到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针对等温挤压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串级控制的方法,它能克服挤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使铝挤压制品的出口温度保持恒定,波动范围在±5℃之内。(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3年05期)

朱肖青[6](2012)在《6000kN挤压机挤压系统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挤压机挤压线材时,受常规挤压系统结构影响,造成线材长度受限,尾料损失较大,设备效能等不能有效发挥这一现状,将6000kN挤压机100挤压系统的组件结构及挤压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改进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工装模具的设计改进,实现了无尾料连续挤压,使挤压工序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同时,有效解决了某些特性材料超长线材的制备难题,对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曹利[7](2012)在《高扭矩高啮合比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设计原理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瞄准目前国际上最新一代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水准,以高扭矩高啮合比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的开发研制为结合点,对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相似放大参数优化、挤压系统设计原理、新型捏合盘元件混炼性能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FEM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选用螺槽深度、螺杆转速和螺杆与机筒间隙作为试验因素,将产量、比能耗、最大剪切应力和平均停留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目标机型—φ72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最优几何参数。深入探讨螺杆元件设计方法,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从产量、齿轮箱轴承载荷、比能耗、停留时间等方面量化对比中心距修正法和法向等间隙修正法设计的螺杆元件性能。运用有限元法与传统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渐开线花键芯轴进行了齿形优化和结构设计,并从剪切应力、变形等方面分析了芯轴的承载能力。在全面剖析国内外常用机筒加热冷却方式和加热冷却通道布置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题采用电加热+轴向双管并联式单通道加热冷却形式,并完成了各功能段机筒的结构设计。自行开发设计了新型正向、反向捏合盘元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输送性能、混炼性能及经济性能;并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和MATLAB软件对新型捏合盘元件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螺杆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2-05-25)

郭树国,王丽艳,李成华[8](2012)在《基于响应面法的豆粕挤压系统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挤压膨化生产大豆组织蛋白过程中相关参数对系统参数的影响,以豆粕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模型,以豆粕含水率、膨化机螺杆转速和机筒温度为输入变量,以扭矩为响应变量,探索豆粕挤压膨化系统的相关参数对扭矩影响规律和挤压膨化系统最佳参数。结果表明:豆粕含水率、膨化机螺杆转速和机筒温度对扭矩具有显着的影响;膨化机转速是影响扭矩的主要因素。采用优化方法对试验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当豆粕含水率为17.2%、膨化机转速为202.5 r.min-1、机筒温度为110℃时,膨化机工作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庄海宁[9](2011)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人造米及挤压系统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螺杆挤压法比单螺杆挤压法加工性能稳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在“人造米”生产中已逐渐得到应用。但是,目前有关双螺杆挤压法生产人造米或营养米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双螺杆挤压机挤压模型仍待建立,人造米挤压成型技术的研究仍待完善,人造米的营养强化仍需扩展。因此,本课题主要从双螺杆挤压机的操作参数与系统参数及目标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入手,计算了人造米挤压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分布(RTD),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双螺杆挤压机人造米理化性质与系统参数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高仿真米形开孔模头,优化了基于该模头的人造米成型工艺,最后,开发了一种添加有凉粉草胶的营养米挤出物,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功能进行了评价。本课题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旋转中心组合设计,考察了挤压人造米在生产过程中挤压加工变量对系统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造米生产过程中,物料温度、扭矩、压强、比机械能(SME)、产品水分含量这些系统参数都非常明显的受到挤压加工变量的影响,其中受螺杆转速和进料水分的影响最为显着(P<0.001)。合适螺杆转速和进料水分含量的控制对于人造米生产节能和品质稳定来说意义重大。(2)通过旋转中心组合设计,考察了挤压人造米在生产过程中挤压加工变量对产品物理性质及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人造米膨胀度平均为1.23±0.10,说明本实验取值范围属于较为理想的挤压人造米加工条件。在本实验所设定的操作参数范围内,能够对产品膨胀度、容积密度、糊化度、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这6个指标建立起合适的响应面预测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亦为人造米生产中实现质量预测和在线自动化控制提供参考;但颜色指标L,a,b,ΔE以及水溶性指数(WSI)这5个指标没有能够建立起合适的响应面预测模型。因而,有必要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各项指标建立起更为合适的模型而用于指导生产实践。(3)本实验中,米粉挤压的平均滞留时间在2.09-3.99min,σ2值在1.5-4.45min2之间。D/uL值在0.081-0.255之间,本试验的扩散数模式属于混合流中的大量扩散模式(D/uL>0.2)。四个操作参数对挤压机机筒内物料的平均滞留时间(MRT)都有显着影响,其中进料速度对MRT影响最显着。操作参数与MRT间,可利用回归分析得到较为精确的RTD预测数学模型。(4)为了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各项指标建立起更为合适的模型而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本课题开发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PTW-24/25D实验型双螺杆挤压机的人造米理化性质与系统参数预测模型。该模型是由4个输入神经元(螺杆转速、进料速度、水分含量、机筒温度),1个隐含层(包括36个神经元)和18个输出神经元(吸水性指数(WAI),水溶性指数(WSI),亮度(L),红度(a),黄度(b),色差(dE),峰值黏度peak visc),终值黏度(Final visc),回落值(setback),糊化度(DG),堆积密度(BD),膨胀率(ER),水分(M.C.),平均滞留时间(MRT),人造米挤出温度(TM-E3)模头压(p),扭矩(M),比机械能(SME))构成,实现了对人造米挤压时的系统参数和目标参数的很好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Matlab GUI的友好可视化用户交互界面,该界面操作简单、使用方便。(5)以挤压机物料流量和大米形状数值描述计算为基础,结合双螺杆挤压机螺杆和模口特性线的绘制,设计了具有高仿真米形开孔的模头,进行了人造米成型切割试验,所得人造米的米形与自然大米非常接近,表明模头设计非常成功;以千粒重、容重指标对人造米质量进行优化,成功的建立了以螺杆转速(A),进料速度(B),切割速度(C)预测人造米干态千粒重的数学模型,其中,千粒重=45.06+0.88×A+9.24×B-6.33×C+2.1×AC-1.77×BC + 1.03B2,R2=0.9429。(6)为了扩展大米中营养添加剂的开发领域,首次将我国特有中草药资源凉粉草胶添加入米粉中,并考察了营养米挤出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抗氧化功能,结果表明:随着MBG添加量的增加,挤出物灰分显着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糊化度(DG)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吸水指数(WAI)与水溶性指数(WSI)呈上升的趋势;膨化率相对米粉均下降;容积密度先略微减小而后增加;L*(亮度)下降;a*(红绿度)与b*(黄蓝度)先上升,达到最高点后下降;硬度先上升后下降。不同比例混合的凉粉草胶-大米挤出物的萃取液中,添加量为15%的大米挤出物的多酚含量最大,为15.22μg/ml。其中,添加量为15%的大米挤出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半清除率(IC50)浓度为0.015μg/ml;添加量为10%大米挤出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挤出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并没有显示出清除作用;添加量为15%的大米挤出物对Fe2+的螯合能力最强。(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1-06-01)

李利平[10](2010)在《基于Pro/E的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可视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的特点及结构组成;对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可视化设计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以及总体设计,划分了功能模块。并建立了可视化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型。详细介绍了基于Pro/Engineer二次开发技术的可视化设计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及设计过程。用实例证明了挤压系统可视化设计的实现及原型系统的建立。为挤出机新产品的优质、高效研发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22期)

挤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挤压机辅助机械对挤压机生产效率和挤压制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目前金属挤压机辅助机械机构繁杂、动作复杂、精度偏低的现状,本文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到金属挤压领域,利用一台工业机器人,来完成穿孔针更换、挤压筒清理等多项不同的辅助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金属挤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与可控性,提高了金属挤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鹏.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2].邱立朋,荆云海,董晓娟,张立波,张峻.基于机器人的金属挤压系统研究[J].重型机械.2016

[3].王玲玲.大型铝挤压机虚拟挤压系统建模与仿真[J].液压与气动.2014

[4].胡世军,陈玉荣.预压力可调式超声振动挤压系统的表面压光试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4

[5].戴建民,鄢仁武,陈松岭,蔡宗仁.基于串级控制的铝型材等温挤压系统建模与仿真[J].热加工工艺.2013

[6].朱肖青.6000kN挤压机挤压系统改进[J].锻压技术.2012

[7].曹利.高扭矩高啮合比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设计原理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

[8].郭树国,王丽艳,李成华.基于响应面法的豆粕挤压系统参数优化[J].大豆科学.2012

[9].庄海宁.双螺杆挤压机生产人造米及挤压系统模型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

[10].李利平.基于Pro/E的双螺杆挤出机挤压系统可视化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标签:;  ;  ;  ;  

挤压系统论文-王天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