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舱内两种气道护理方法的临床价值对比

高压氧舱内两种气道护理方法的临床价值对比

俞卫萍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高压氧舱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探析高压氧舱内实施不同气道护理方法获取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中选取66例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入院治疗顺序分为各33例的观察组与参照组。参照组吸痰方式为深部吸痰,吸痰后不实施冲洗;观察组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方式,并于吸痰后实施气道声门下冲洗。对两组获取的临床效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程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舱内两小时吸痰间隔时间同比参照组要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接受高压氧舱治疗期间施以气道声门下冲洗护理,可使吸痰间隔时间得到延长,使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有效减少。

【关键词】气管切开;高压氧;气道护理;临床价值

气管切开术是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抢救的一种急救手术,以此保证患者心、脑等重要器官的需氧量得到满足。而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后为了使重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通常采取高压氧治疗,而高压氧舱是一个密闭环境,舱内的空气流动性较差,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呼吸道及肺部受到高浓度氧刺激,很容易导致分泌物增多,并且由于在舱内治疗期间需要使用呼吸机,则进一步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应增加。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度,降低并发症,采取有效的起到护理意义重大。为此本文主要对高压氧舱内实施不同气道护理方法获取的临床价值实施对比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我院伦理会批准同意下,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气管切开的患者的5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本次研究。入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主动参与研究,并依据患者入院治疗顺序分为各33例的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48.5±4.8)岁;参照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8.5±4.2)岁,两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陪舱护士需要以患者肺部听诊情况为依据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吸痰处理。若患者出现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对抗性咳嗽以及呼吸机管道压力升高等情况时,均需要实施开放性吸痰处理。

观察组:在气切套管中插入吸痰管头端,插入长度应比气切套管长2-3cm。吸痰后实施气道声门下冲洗,利用无菌玻璃接头将声门下吸引管与负压系统相连接,吸尽声门下剩余的滞留物,吸尽后需要将负压引流管利用止血钳实施关闭,再利用注射器抽吸3-5ml无菌生理盐水,从声门下引流管向声门下气囊上方进行缓慢的低压推注,5min后连接气管导管声门下负压吸引系统,连通后松开止血钳。重复上述操作至吸出澄清清洗液为止。在冲洗前进行测压,保证压力在25H2O以上,不足时可将生理盐水注入气囊。冲洗完毕后放出生理盐水。

参照组:在气道内插入吸痰管头端,插管深度在遇到阻力后上体0.5-1cm,吸痰管遇阻后时约为15-23cm的深度,吸痰操作与观察组保持一致,吸痰完成后不进行冲洗操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舱内两小时吸痰间隔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两组间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择±s表示,所获取的结果分别用X2以及t进行检验。若P<0.05的情况下,则表明两组间数据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间并无明显区别,且各指标差异值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舱内2h吸痰间隔时间远长于参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高压氧舱内接受治疗期间,对接受气管切开急救治疗的患者实施吸痰操作是患者气道分泌物得以清除,并得以保持通畅的重要操作。因此需要选择合理的气道护理方法,使高压氧治疗期间的吸痰间隔时间延长,减少患者呼吸道的不良反应,使高压氧治疗效果得到保障。

通过对患者施以深度吸痰,可诱发患者发生咳嗽反射,并且能够使处于气道深部位置的坠积痰液得以清除,有利于使肺内小气道痰液引流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此种方法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不利于稳定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并且吸痰管与气道黏膜会直接接触,使患者发生呛咳以及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多[1]。而气切套管下吸痰可通过体外振动配合排痰,所获取的排痰效果与深部吸痰效果大致相同,并且吸痰管不会与气道黏膜相接触,所引发的呛咳及黏膜损伤也就相对较轻[2]。并且气管切开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并且高压氧舱内的空气流动性差,使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相应增加[3]。气管切开后,声门及气囊之间会因为气管导管而形成死腔,使口鼻腔分泌物进入声门及气囊,形成滞留物,并且高压氧治疗期间,气囊压力会随着加减压而出现波动,使气囊与气道见出现空隙,使分泌物容易流入下呼吸道,成为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来源。而在吸痰后实施气道声门下冲洗,使气囊上存在的分泌物及滞留物得到减少或清除,更利于吸出气道痰液,减少分泌物在气管内结痂,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4]。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舱内2h吸痰间隔时间同比参照组要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对接受高压氧舱治疗的气道切开患者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并实施气道声门下冲洗有利于延长吸痰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并实施气道声门下冲洗护理高压氧舱治疗的气道切开患者,可获取更优的疗效,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淑.高压氧舱治疗中的安全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9):193-195.

[2]王彦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舱护理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8):168-169.

[3]翟兆艳.安全护理在高压氧舱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73-174.

[4]高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6):158-160.

标签:;  ;  ;  

高压氧舱内两种气道护理方法的临床价值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