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赵一丹,贾凌云,张辉,范宝强,刘本立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赵一丹,贾凌云,张辉,范宝强,刘本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带,沙棘属,光合日变化,水分利用效率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丹,贾凌云,张辉,范宝强,刘本立[1](2019)在《青海祁连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叁种沙棘光合特性日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带是研究物种形成及进化的天然实验室。为探究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叁种沙棘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该研究在光照充足的7月中旬分别测定了该区域叁种沙棘雌、雄株的光合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同种沙棘雌、雄株间光合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不同沙棘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空气温度(Ta)相对较高的10:00和14:00,最高达到(19.53±5.35)μmol·m~(-2)·s~(-1);棱果沙棘(Hippophae goniocarpa)和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sp. neurocarpa) Pn日变化均呈近双峰曲线,在PAR和Ta相对较低的8:00和16:00有较高的值,最高值分别为(13.43±3.43)和(15.27±2.43)μmol·m~(-2)·s~(-1)。(2)叁种沙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Pn的日变化规律一致,但中国沙棘具有最高的WUE,达到(6.72±0.95)μmol·mmol~(-1),棱果沙棘和肋果沙棘的WUE日变化最高分别为(4.03±1.08)和(4.93±0.86)μmol·mmol~(-1)。(3)叁种沙棘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其中Gs均在10:00后一致下降,在12:00左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孔关闭现象,这是其发生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之一。杂交带叁种沙棘光合特性日变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沙棘和其他两种沙棘之间,而杂交种棱果沙棘与亲本种肋果沙棘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Pn与WUE可能受到了Ta、PAR和空气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江龙龙[2](2013)在《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和亲本居群的克隆结构和克隆繁育适合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是被子植物重要的进化机制,是当今植物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两个同域分布的物种形成的杂交带内亲本和杂种后代适合度的研究对揭示杂交带的维持机制和进化动态有着重要意义。沙棘属植物是群落演替的先锋物种,兼有很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繁殖特性是植物适合度的重要方面,自然杂交带上杂种及其亲本的克隆繁殖适合度对杂交带的进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青海祁连拱北湾、八宝河滩和小东草沟3个自然杂交带中杂交种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居群的克隆结构和克隆繁殖适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揭示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维持机制和进化动态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遗传多样性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上,中国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0487~0.3220和0.0987~0.4769;肋果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1178~0.2252和0.1982~0.3585;棱果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0805~0.2951和0.1418~0.4455。总体上3个类群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并不低。杂交种棱果沙棘居群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明显的高于或低于两亲本。(2)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结构和克隆多样性3个自然杂交带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大小及分株距离表现出一定差异。中国沙棘3个居群克隆大小为1.0~8.5,分株距离为3.3~13.4m;肋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为1.6~1.8,分株距离为3.5~7.0m;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为1.5~3.5,分株距离为1.4~7.0m。除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克隆大小低于两亲本,小东草沟棱果沙棘分株距离低于两亲本之外,杂交种棱果沙棘局群内克隆大小和分株距离高于两亲本。杂交种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多样性水平也存在差异,总体上3个杂交带上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多样性并不高。中国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12~1.00,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495~1.000;肋果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35~0.63,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919~0.988;棱果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29~0.67,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835~0.995。除过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高于两亲本外,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基本低于两亲本。(3)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及其亲本克隆繁殖适合度通过对3个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上杂种及其亲本克隆繁殖适合度对比研究发现:除过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克隆大小和小东草沟棱果沙棘分株距离低于两亲本,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高于两亲本外,总体上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和克隆距离均高于两亲本,克隆多样性水平低于两亲本,根据克隆多样性指数与克隆繁殖能力的反比关系,说明杂交种棱果沙棘表现出来的克隆繁殖能力更强。说明同域分布的杂交种棱果沙棘具有比其两亲本较高的克隆繁殖适合度。群落特征对杂交带上3种沙棘克隆繁殖适合度存在较大的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越低,其克隆繁殖能力越强。(4)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维持机制杂交种棱果沙棘主要是通过克隆繁殖的方式扩大种群规模,稳定种群的存在。不同生境下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交种居群表现出多克隆性,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此推测,杂交带上的沙棘居群一方面利用克隆繁殖使其居群达到一定数量基础,以稳定整个杂交带的平衡;另一方面通过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来保证整个居群的遗传丰富度,进而为推动整个杂交带的进化和发展提供动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唐洁涓[3](2009)在《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亲本与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不仅能为植物抵抗不良环境、占领新生境提供遗传基础,也是新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两个同域分布物种形成的杂交带的研究是近年来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杂交带内亲本与杂交后代的适应性研究对揭示杂交带的维持机制和杂交后代的进化命运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种子萌发、保护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等叁方面对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内亲本中国沙棘、肋果沙棘与杂交种棱果沙棘叁者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棱果沙棘种子重量居于两个亲本之间,种子饱满度低于两个亲本。在较低温度(15℃、20℃)下,棱果沙棘发芽率低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发芽率。各温度处理下,棱果沙棘的萌发值均低于肋果沙棘。15℃下棱果沙棘的最终胚根及下胚轴长度低于中国沙棘的最终胚根及下胚轴长度,20℃下棱果沙棘的最终胚根及下胚轴长度显着低于肋果沙棘的胚根及下胚轴长度。以上指标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棱果沙棘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在适应性上并未超过亲本。此外中国沙棘、棱果沙棘和肋果沙棘采取不同的萌发策略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环境。(2)青海祁连拱拜湾沙棘自然杂交带中,棱果沙棘和肋果沙棘的MDA含量显着低于中国沙棘。棱果沙棘的SOD活性与亲本并无显着差异。棱果沙棘的CAT活性最高,与中国沙棘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肋果沙棘的CAT活性。叁种沙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没有差异。MD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棱果沙棘并未受到更为严重的环境胁迫,抗氧化酶活性大小的比较及彼此协调作用显示了棱果沙棘及两个亲本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来适应环境。(3)两个样地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的光合日变化均无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表明叁者采取了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光合速率日变化特性。棱果沙棘、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随海拔的上升有所提高,显示出叁者对当地的海拔变化均做出了一定的响应。3种沙棘中,棱果沙棘在低海拔八宝河滩杂交带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高海拔拱拜湾杂交带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且光合速率并未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结果表明棱果沙棘一定程度上能与同域分布的两个亲本之间竞争光、水分,棱果沙棘可能更适宜在较低海拔处生活。(4)综合叁方面的结果可见,在青海祁连沙棘杂交带上棱果沙棘的适应性总体上并未超过两个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这也许是杂交带内棱果沙棘数量少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杜玉娟,王云瑾,杨洁,张辉,孙坤[4](2008)在《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海祁连境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ssp.sinensis×H.neurocarpassp.neurocarpa.)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变异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杂交带内个体在营养性状上具有中国沙棘到肋果沙棘的过渡性.Anderson"杂种指数"研究发现,其遗传组成比较复杂,在棱果沙棘杂交起源过程中由于深度杂交引起双亲基因渗入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以往认为的仅是由F1代强势主导的自然杂交带.(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杂交是被子植物重要的进化机制,是当今植物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两个同域分布的物种形成的杂交带内亲本和杂种后代适合度的研究对揭示杂交带的维持机制和进化动态有着重要意义。沙棘属植物是群落演替的先锋物种,兼有很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繁殖特性是植物适合度的重要方面,自然杂交带上杂种及其亲本的克隆繁殖适合度对杂交带的进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青海祁连拱北湾、八宝河滩和小东草沟3个自然杂交带中杂交种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居群的克隆结构和克隆繁殖适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揭示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维持机制和进化动态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遗传多样性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上,中国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0487~0.3220和0.0987~0.4769;肋果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1178~0.2252和0.1982~0.3585;棱果沙棘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分别为0.0805~0.2951和0.1418~0.4455。总体上3个类群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并不低。杂交种棱果沙棘居群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明显的高于或低于两亲本。(2)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结构和克隆多样性3个自然杂交带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大小及分株距离表现出一定差异。中国沙棘3个居群克隆大小为1.0~8.5,分株距离为3.3~13.4m;肋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为1.6~1.8,分株距离为3.5~7.0m;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为1.5~3.5,分株距离为1.4~7.0m。除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克隆大小低于两亲本,小东草沟棱果沙棘分株距离低于两亲本之外,杂交种棱果沙棘局群内克隆大小和分株距离高于两亲本。杂交种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多样性水平也存在差异,总体上3个杂交带上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居群克隆多样性并不高。中国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12~1.00,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495~1.000;肋果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35~0.63,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919~0.988;棱果沙棘居群不同基因型比率(G/n)为0.29~0.67,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分别为0.835~0.995。除过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高于两亲本外,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基本低于两亲本。(3)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及其亲本克隆繁殖适合度通过对3个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上杂种及其亲本克隆繁殖适合度对比研究发现:除过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克隆大小和小东草沟棱果沙棘分株距离低于两亲本,八宝河滩杂交带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多样性高于两亲本外,总体上棱果沙棘居群克隆大小和克隆距离均高于两亲本,克隆多样性水平低于两亲本,根据克隆多样性指数与克隆繁殖能力的反比关系,说明杂交种棱果沙棘表现出来的克隆繁殖能力更强。说明同域分布的杂交种棱果沙棘具有比其两亲本较高的克隆繁殖适合度。群落特征对杂交带上3种沙棘克隆繁殖适合度存在较大的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越低,其克隆繁殖能力越强。(4)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维持机制杂交种棱果沙棘主要是通过克隆繁殖的方式扩大种群规模,稳定种群的存在。不同生境下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交种居群表现出多克隆性,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此推测,杂交带上的沙棘居群一方面利用克隆繁殖使其居群达到一定数量基础,以稳定整个杂交带的平衡;另一方面通过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来保证整个居群的遗传丰富度,进而为推动整个杂交带的进化和发展提供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一丹,贾凌云,张辉,范宝强,刘本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叁种沙棘光合特性日变化分析[J].广西植物.2019

[2].江龙龙.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杂种和亲本居群的克隆结构和克隆繁育适合度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唐洁涓.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亲本与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杜玉娟,王云瑾,杨洁,张辉,孙坤.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学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标签:;  ;  ;  ;  

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论文-赵一丹,贾凌云,张辉,范宝强,刘本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