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渗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体式生物接触氧化,土地渗滤,农村污水
土地渗滤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周航,赵自玲,张小燕[1](2012)在《一体式生物接触氧化/土地渗滤系统处理农村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体式生物接触氧化/土地渗滤系统是在《上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推荐采用的土地渗滤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一体式生物接触氧化装置组合而成的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其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实际运行表明,该处理工艺构建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一般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在80%以上。该工艺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为0.24元/m3。在某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2年24期)
徐华亭,刘慧,张银新,陈凡立,丁世玲[2](2011)在《土地渗滤系统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土地快速渗滤深度处理造纸废水,模拟土柱经10个掩埋期的生化培养,经过土地渗滤系统处理,CODcr去除率达90%左右,BOD5可达95%以上,出水达到造纸废水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1年05期)
封丹[3](2009)在《土地渗滤系统去除生活污水总氮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农村地区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和居住分散等现状,研发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新技术是解决农村水污染的关键。土地渗滤系统作为处理分散源污水的常用方法,常以纯土壤为填料,纯土壤承受的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为此,本文采用吸附能力强、孔隙率多的煤渣与红壤分别5:4混合、分层装填,对填料、水力负荷、水力负荷周期和添加碳源强化脱氮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系统填料煤渣与红壤的表面特性、吸附性能和硝化反硝化性能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煤渣内部具有蜂窝状细孔,主要成分为硅酸锰铁矿物,红壤内部孔隙光滑,主要成分为SiO2;煤渣对氮、磷的吸附能力比红壤强,磷的吸附饱和时间比红壤长,而氮的吸附饱和时间比红壤短;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细煤渣能保持适当的固、液、气叁相的比例,持水性最好,VSS含量最高,硝化反硝化作用表现最佳。2)用红壤与煤渣混合装填和红壤与煤渣分层装填,研究了两系统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表明,两装置在10cm/d运行时COD、氨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均在80%以上,分层装置表现较好。水力负荷的增大影响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脱除,但对有机物和磷的去除影响较小。3)研究了红壤与煤渣分层装置在小水力负荷周期下的污染物去除机理。水力负荷周期的变小提高COD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到91.8%和38.3%。周期运行的变小可以促进对污染物的去除。4)向进水中添加葡萄糖强化脱氮,研究了系统脱氮效果。出水COD、总磷、氨氮、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1%、90.5%、40.8%、46.5%。进水COD浓度增加,出水总磷、氨氮浓度比未添加葡萄糖的高;装置长期运行,添加葡萄糖促进反硝化反应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09-12-22)
罗仙平,赖兰萍,封丹,严群,韩磊[4](2009)在《分层填料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土地渗滤系统水力渗透性能,构建了2套不同填料的渗滤系统,1#装置由红壤与砂分层装填,2#装置由红壤与煤渣分层装填,并将二者分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在水力负荷10 cm3/(cm2.d)运行下,1#装置对COD、总磷、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1%、97.6%、80.1%,2#装置为94.9%、98.3%、89.0%;1#装置出水硝氮和亚硝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7 mg/L和0.09 mg/L,2#装置为60.3 mg/L和0.15 mg/L。试验结果表明,2#装置对COD、总磷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稍优于1#装置,但1#装置更利于硝氮和亚硝氮的脱除,进一步说明分层装填能充分利用填料性能,有效地提高了土地渗滤系统的水力渗透性能且保持了良好的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09年06期)
韩磊[5](2009)在《红壤煤渣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渗滤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投资少、能耗低等优点。但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在赣南地区使用红壤做为填料存在各种问题,如渗透率低、有机物含量少等。当在红壤中混合一定比例的煤渣时可改善其性能,煤渣属于固体废物,以废制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考察了红壤、煤渣等做为渗滤填料的特性。将煤渣与红壤以两种不同的混合方式装填到土地渗滤系统中,考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尤其是对富营养元素的去除效果,并尝试加大水力负荷,提高土地系统的处理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研究了煤渣和红壤渗透性和吸附能力,煤渣对磷的吸附能力是红壤的2.5倍,沙的5倍,同时煤渣的渗透性能是沙的2倍。红壤的渗透性能极差,仅为煤渣的1%左右。2)设计了四个小型的土地渗滤系统的装置,分别为:A装置煤渣红壤完全混合装填,混合比例为4:5;B装置红壤和沙分层装填,体积比为4:5;C装置煤渣红壤分层装填,红壤的装填总厚度要大于煤渣,填装比例同B;D装置采用纯红壤装填。其中,C和D装置为对照组。3)实验表明,采用煤渣做填料的A、C装置要比两个对比装置出水效果好,并且能够在10cm/d下正常运行。D装置在10cm/d堵塞问题严重不得不停止运行,C亦能够在10cm/d正常运行,但出现堵塞次数要明显多于两个煤渣装置,出水效果亦不佳。4)5cm/d和10cm/d两个不同的水力负荷下,A、B、C对COD的去除率都达到了85%以上,对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5%以上。5)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范围在31~69mg/L。5cm/d时所有装置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都较为理想,出水氨氮很低,A:0.00~12.55mg/L,平均为3.6mg/L;B:0.00~31.05mg/L,平均为12.80 mg/L、C:0.00~14.05mg/L平均6.3mg/L;D:0.00~28.05mg/L平均12.2mg/L;A和C的氨氮去除率要高于B和D。出水中硝氮含量过高10.22mg/L ~80.37mg/L,氨氮含量极小。原水中硝酸盐氮含量较低1%~18%,但是出水中硝酸盐氮占有很高的比例95%以上。(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赖兰萍[6](2008)在《土地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我国有关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极低,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开发是我们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土地渗滤系统是处理分散源污水的常用方法,具有基建及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受气候影响小、几乎不消耗电力、不产生臭味、管理简单、不产生剩余污泥等优点,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该技术在国外应用比较广泛,在国内,由于技术等相关原因,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本论文是在分析赣州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基础上,参阅大量有关土地渗滤系统的资料,设计了合适的土地渗滤系统,并经过实验运行,分析实验数据,以探讨土地渗滤系统性能与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设计运行土地渗滤系统。在叁种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实验装置,结果是有机物COD、总磷和氨氮的出水浓度都较低,低于常规的土地渗滤系统出水设计浓度。但是出水中总氮的排放浓度远远低于出水浓度要求,而且总氮的去除率较低。其原因为,系统反硝化能力差,从而降低了总氮的去除率,致使总氮的排放量大于土地渗滤系统的排放要求。水力负荷在土壤承受范围内,系统去除有机物、总磷和氨氮的能力较高。出水硝氮浓度大于进水硝氮浓度,说明系统硝化能力强。2)土地渗滤系统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温度、气候对系统去除有机物能力影响较小。虽然随着水力负荷的降低,系统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增强,但是在水力负荷较小时,有机物的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影响较小。3)系统总氮的排放浓度过高、去除率较低的原因有叁点:一是水力负荷过大,二是系统反硝化作用差,叁是实验过程中未能利用植物吸收除氮的作用。主要是反硝化作用差。若要改进系统,应该从提高反硝化作用入手。4)土壤、煤渣及沙水力渗透性能大小依次为煤渣>沙>土壤。5)红壤沙分层的1#装置分别在水力负荷为3cm/d、5cm/d和10cm/d下运行时,出水COD的平均浓度低于20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9%、94.7%和94.5%;出水氨氮的平均浓度低于10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4%、70.9%和97.5%;出水总磷的平均浓度低于0.2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98.9%和91.6%;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1%、17.4%和9.5%。红壤煤渣分层的2#装置分别在水力负荷为3cm/d、5cm/d和10cm/d下运行时,出水COD的平均浓度低于15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1%、98.4%和95.1%;出水氨氮的平均浓度低于5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1%、72.1%和99.0%;出水总磷的平均浓度低于0.1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5%、99.8%和98.4%;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7%、18.3%和10.5%。水力负荷的增加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影响不明显,但会降低总氮的去除效果。总体来看,这叁种水力负荷均能满足污水处理程度的要求。总之,利用土地渗滤系统处理我国村镇生活污水的前景比较良好。(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6)
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7](2008)在《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一定构造和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利用土壤生态系统使污水得以净化;该技术具有造价低、能耗少、管理简便、再生水回用等优点。通过考察3种不同填料配比土壤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当锯末﹕陶粒﹕炉渣﹕土为1﹕2﹕2﹕5时,土壤渗透率最大。利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探讨了土地渗滤系统对生活污水中CODCr、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处理后的水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本文来源于《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马利民,崔程颖,刘丛,张亚雷,赵建夫[8](2008)在《球形填料对复合垂直流土地渗滤系统去污效果的生物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中增加球型填料,利用生物强化提高系统对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能力的研究,优化了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并且通过研究,探索了系统非生物作用与生物作用对氮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生物强化系统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率由原来的74.7%提高到85.3%;对NH3-N的去除率由原来的28.7%提高到52.9%;对TN的去除率从31.0%提高到41.7%;系统对TP的去除率由30.9%提高到49.3%。球形填料通过提高系统的硝化活性,增加对氨氮的降解转化效率,同时生物量的大小,也是影响氨氮的降解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系统对污水中氮的降解是以生物作用为主,氮转化以硝化效果较强,反硝化效果比较弱。(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王鑫,周晏敏,雒彦军,刘哲人[9](2007)在《土地渗滤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在土地渗滤系统处理中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数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环境通报》期刊2007年01期)
崔程颖[10](2007)在《新型人工强化土地渗滤系统工艺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小城镇污水特点和常规处理系统投资高等问题,根据污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国家“863”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开展采用人工强化渗滤系统及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在我国,人工强化快速系统和复合垂直流渗滤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亟待加强。本研究系统地优化了两种土地渗滤系统的工艺运行参数、分析系统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前处理工艺等,并在反应动力学和系统污染物去除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研究表明: 1.快速渗滤系统 湿干比、水力负荷、填料厚度、运行周期长短等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小城镇污水有较大影响。 研究表明,湿干周期为1:6时,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人工快渗系统水力负荷选取1.2m/d较为适宜。沉淀工艺作为人工快渗系统的前处理方式较为理想。 快速渗滤系统CODcr,TN、NH_3-N和TP的出水浓度与填料厚度呈负指数相关关系。 各微生物类群广泛地分布于快渗池中,但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好氧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真菌、厌氧细菌多出2个数量级。在空间分布上,各类微生物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快速渗滤系统布水期,机污染物的去除是生物降解和非生物作用的共同结果,其中微生物起主导作用。系统中氮转化主要以硝化效果为主,反硝化作用较弱。快速渗滤系统在布水期,磷酸盐的去除以非生物作用为主,生物作用为辅。 2.复合垂直流渗滤系统(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1-01)
土地渗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土地快速渗滤深度处理造纸废水,模拟土柱经10个掩埋期的生化培养,经过土地渗滤系统处理,CODcr去除率达90%左右,BOD5可达95%以上,出水达到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渗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周航,赵自玲,张小燕.一体式生物接触氧化/土地渗滤系统处理农村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2
[2].徐华亭,刘慧,张银新,陈凡立,丁世玲.土地渗滤系统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J].辽宁化工.2011
[3].封丹.土地渗滤系统去除生活污水总氮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9
[4].罗仙平,赖兰萍,封丹,严群,韩磊.分层填料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
[5].韩磊.红壤煤渣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9
[6].赖兰萍.土地渗滤系统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8
[7].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C].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马利民,崔程颖,刘丛,张亚雷,赵建夫.球形填料对复合垂直流土地渗滤系统去污效果的生物强化[J].环境工程学报.2008
[9].王鑫,周晏敏,雒彦军,刘哲人.土地渗滤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
[10].崔程颖.新型人工强化土地渗滤系统工艺及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