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室内试验研究

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室内试验研究

一、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炳阳[1](2021)在《高温高盐油藏增黏型聚合物驱室内实验评价——以卫58块为例》文中认为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油藏特点,以卫58块油藏为例,开展增黏型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表明,在高温高盐度条件下(温度70℃、矿化度为12.5×104 mg/L),增黏型聚合物具有较强的增黏能力,其黏度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矿化度升高而升高的特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注入性。水驱1.82 PV后,注入0.45 PV浓度为2 000 mg/L增黏型聚合物溶液,含水率下降15.3%,采收率提高18.3%,表明增黏性聚合物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石博文[2](2021)在《大港官109-1断块油藏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温高盐油藏在我国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西部地区分布广泛,为确保我国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开展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化学驱技术在中低温油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由于受到温度与矿化度的影响,目前常规驱油剂已经不能满足高温高盐油藏现场要求。本文以大港官109-1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耐温耐盐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最终开发出适合该油藏高效廉价的复合驱油产品,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为大港官109-1断块油藏的整体投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采用油水界面张力测定、体系粘度测定等实验方法,对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进行优选,开展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与其他不同类型化学剂复配体系的配伍性研究,明确复合驱油体系的组成。采用乳化力与老化稳定性等评价方法,对此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进行优化,开展体系的界面活性、耐温耐盐性、乳化性与粘度稳定性等研究。采用物理模拟岩心驱油的实验方法,对比不同段塞组合、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积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优化注入参数,开展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抚顺石油磺酸盐V3005-17与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1#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数量级。梳型聚合物KY-6耐温性、增粘性、注入性与老化稳定性皆满足油藏条件要求,与油藏配伍性良好。当V3005-17与HABS-1#两种表面活性剂比例为50:50、总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2wt%、聚合物KY-6浓度为2000mg/L时,化学剂之间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复合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为4.5×10-3m N/m,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在Na+浓度为10000~50000mg/L、Ca2+浓度为100~1000mg/L、78℃的条件下,此复合驱油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3数量级,耐盐性能良好。在78℃条件下老化30天后,界面张力仍可达到9.69×10-3m N/m,粘度保留率为77%,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与粘度稳定性。此复合驱油体系乳化能力适中,体系良好的界面活性使得原油易于流动,从而驱替液乳化携带原油,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0.2wt%V3005-17+HABS-1#(50:50)+2000mg/L KY-6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最好,当注入速度为0.1 m L/min,注入体积为0.5 PV时,采收率最高,采收率的增值为33.25%。

曹绪龙,季岩峰,祝仰文,赵方剑[3](2020)在《聚合物驱研究进展及技术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油气田的进一步挖潜显得至关重要。化学驱技术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之一,而聚合物驱作为最主要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在矿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驱油效果。该文通过对聚合物驱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对聚合物驱的矿场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展望了聚合物驱在高温高盐等苛刻油藏环境下的发展方向。通过综述可以看出,虽然耐温抗盐共聚物、速溶聚合物、两亲聚合物等功能型聚合物已成功研发,但应用于矿场的聚合物类型仍然有限,如何将新型聚合物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现场提高采收率是重点发展方向。随着不同聚合物类型的研发,对聚合物驱油机理的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赵金麟[4](2020)在《适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以以具有低界面张力的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作为主剂,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十二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OP-10复配,得到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以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技术指标为评价标准,对复合表面活性剂NSOPA驱油体系的驱油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以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的技术要求为评价标准,实验研究表明:0.5%的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最低,表面张力随着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温度在60℃下时,其界面张力随着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0.5%的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最低,但结合经济条件考虑,0.4%的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也已满足10-3这一超低界面张力级别;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抗盐性能较好,其中抗钙盐性能最好,不同浓度复合表面活性剂NSOPA盐水溶液的界面张力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到达一定矿化度后,其变化逐渐减缓,且仍旧可以保持较低的界面张力;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0.4%的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效果最好,随着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析水率减小,乳化能力随之增强;复合表面活性剂NSOPA溶液可将岩石润湿性改变为弱亲水性,有利于原油采收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效果;当注入量达到0.5PV时,NSOPA复合表面活性剂化学驱油率最高可达到17.4%,有效提高了驱油采收率。

李勇[5](2020)在《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以XB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油田地质开发特征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此类油藏特征的区块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适应性。XB区块受沉积环境及非均质性的影响,平面矛盾比较突出,无效注水增多,目前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较高,水驱提高采收率受限,需要进一步优化驱油方式寻求三次采油技术以提高采收率。因此基于此类低渗透油田开发现状,探索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十分必要。XB区块的油藏条件,如岩性、深度、温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水硬度等均满足化学驱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聚合物流变性、增粘性、抗剪切性、抗盐性、稳定性、抗碱性、耐温性和储层配伍性,筛选出了中分量的聚合物;通过对比分析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剂与地层水配伍性、抗盐及二价离子性能、乳化性能、稳定性能、驱油性能、注入性能等,筛选出了石油磺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用量优选实验研究,确定XB区块三元驱注入体系为:前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15PV+三元主段塞(碳酸钠1.0%,石油磺酸盐0.3%,聚合物“中分”15m Pa·s)0.105PV+三元副段塞(碳酸钠0.8%,石油磺酸盐0.1%,聚合物“中分”15m Pa·s)0.075PV+后置段塞(聚合物“中分”15m Pa·s)0.055PV;通过开展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并联岩心驱油实验,确定了渗透率级差上限为4;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注入速度优选实验,优选出的三元复合驱最优速度为0.1ml/min;通过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组合优选实验,得出主段塞交替注入相比于三元复合驱整体注入能够得到更好的驱替效果,且在注入次数在3~4次时,驱油效果最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XB区块实行弱碱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平均在15%~20%左右,可有效提高XB区块采出程度,本论文结论对XB区块及其类似低渗透油藏实施弱碱三元复合驱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大为[6](2019)在《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文中提出在高温高盐储层条件下,传统聚合物抗温抗盐效果差,导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理想,因此耐温耐盐型的新型聚合物成为研究热点,国内的研究重点在新型聚丙烯酰胺的研发上,而水解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不同低水解度聚合物抗温抗盐性能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均聚后水解法,以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自主合成不同低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研究水解剂的用量及种类、各种添加剂对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实验配方如下:单体浓度23%,采用APS(0.08%)-PMS(0.08%)引发体系,氨浓度0.2%,温度为40℃,聚合时间8h,pH为10。控制碱用量最终成功得到三种分子量约为1400万的低水解度聚合物。采用布氏粘度仪测定不同矿化度下,金属阳离子、反应温度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及粘度保留率的影响规律,评价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抗盐性能,明确不同油藏条件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适应性,对自主合成的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进行流变性测定,利用人造圆柱岩心进行流动性实验,测定不同渗透率下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确定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与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利用人造均质长方岩心进行驱油实验,研究矿化度、金属阳离子和聚合物浓度、温度及络合剂对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得到结论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和络合剂的复配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

方吉超[7](2019)在《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量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缝洞型油藏储量超过48亿吨,是我国原油增储上产的主阵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注水开发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要开采方式,但由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结构复杂、尺度多变,优势流道发育严重,导致注水响应程度仅为33.4%,采收率仅为14.9%,亟需有效方法控制优势流道窜流,提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原油采收率。本文基于国内外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及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情况,针对大尺度高温高盐缝洞型油藏优势流道发育难题,提出了流道调整配合注水开发是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未来研究主方向。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条件和地质特征为基础,研发了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究了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调流性能。结合数学模拟方法和物理模拟方法,阐明了颗粒型调流剂优势流道调控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研发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的两类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分别为耐温120℃、耐盐21×104 mg/L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和耐温140℃、耐盐21×104 mg/L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粒径0.5-6.0 mm可调。优势流道调控实验表明,颗粒型调流剂在油藏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油水选择性调控能力。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在120℃油藏条件下,流道调控后注水压力上升4.7倍,而遇油后优势流道调控能力降低40.4%;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在140℃油藏条件下,流道调控后注水压力上升19.2倍,而遇油后优势流道调控能力降低45.3%。创建了颗粒型调流剂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精简了流道调整措施工艺流程,有利于流道调整工业化推广应用。阐明了缩缝调流是优势流道调控的主要作用机制。结合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结果表明,等密度是实现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的主控因素,等密度因素可使颗粒型调流剂溶洞滞留量由77.3%-99.8%降低至5.8%-22.7%,显着提高了颗粒型调流剂的深部运移能力。提高携带液注入速度、增加携带液粘度有利于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而“溶洞障碍”不利于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缝端卡堵和缝内堆积是实现缩缝调流的主要方式,颗粒缝端卡堵的势垒压力是卡堵前10-20倍。缝内颗粒堆积造成流道自由流截面积减小,调控缝内液流速度,流道自由流截面直径与液流能力成3次方关系。揭示了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的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视化驱替实验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无水采油期较长,见水后易暴性水淹,水驱波及体积有限,连通屏蔽型剩余油约占储量的43.7%,为缝洞型油藏中潜力最大的一类剩余油。流道调整措施通过缩缝调流控制优势流道液流能力,实现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缝洞储集体,有效动用连通屏蔽型剩余油,扩大水驱波及体积43.8%,提高采收率22.2%。复杂砾石缝洞模型核磁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水易受重力影响,优势流道沿缝洞型油藏底部发育,无水采油期长,见水后油井暴性水淹,水驱采收率为57.8%。流道调整措施过程中,调流剂颗粒能够进入优势流道深部,调控优势流道深部液流能力,实现深部流道转换,均衡驱替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达7.0%。矿场应用试验证实,流道调整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施工井组主受效井含水率最低降至6%,施工6个月内增油超过1500 t,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效果显着。

肖群操[8](2019)在《鲁克沁超深层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新疆的吐哈油田鲁克沁三叠系油藏属高温高矿化度稠油油藏,地层条件苛刻,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该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开发中后期面临稳油控水的难题。此外,该稠油油藏具有深、薄、稠等复杂特点,无法转用常规热力开采方式,因此急需一种针对该油藏条件的解决方案。为了寻求能够有效开发新疆鲁克沁油藏和类似稠油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聚合物调驱技术研究,对聚合物驱油体系配方进行了理化参数评价、动态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评价,以评价聚合物调驱技术的可行性。得到以下认识:本研究针对所研制的一种可应用于极端地层环境的新型耐高温耐高矿化度聚合物SWP322,在鲁克沁油藏条件下该聚合物的配伍性、黏温性、增黏性、耐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均明显优于其他几种HPAM聚合物。在鲁克沁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下,有良好的粘度保留率。同时与HPAM聚合物进行了性能对比,测试聚合物SWP322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的渗流及驱油能力。实验表明,该聚合物耐温达100℃,耐矿化度水平达2.0×105mg/L。水驱驱油效率为30.43%,先聚驱再后续水驱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16.6%;双管聚合物驱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13.19%;聚表二元体系的单管、双管驱油效率分别比水驱提高16.1%和23.2%。本研究有效地提高了鲁克沁超深层高温高盐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并且SWP322聚合物可以用地层水直接配制,不仅节约清水(特别是在西部)而且不存在与地层水不配伍的问题。SWP322聚合物体系的配套与完善将会成为鲁克沁油藏通过注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魏秋帆[9](2019)在《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绥中36-1油田平均油藏温度65°C、地层水矿化度9374.1mg/L、平均原油粘度75m Pa·s,强非均质性,一次水驱采收率只有18%~20%,由于长期水冲刷,注入水形成无效水循环。因此本文针对绥中36-1油田地层非均质性的开发矛盾,对乳液聚合物的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结合目标油藏条件,对比评价了三种W/O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优选出了性能较好的乳液聚合物;考察了不同温度、浓度、矿化度、老化时间条件下,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粘度变化特性;通过流变动力学实验,对比研究了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流变性、粘弹性;通过岩心流动性及驱油实验,评价了乳液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调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是一种假塑性非牛顿流体,较聚合物有更好的粘弹性;流动性性实验中,乳液聚合物的老化时间越长、岩心渗透率越小,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单管岩心驱油实验中,等粘度条件下的乳液聚合物较聚合物提高采出程度4.1%,降低含水率6.4%;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乳液聚合物均有良好的适用性,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调剖效果越明显;相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注入等体积0.5PV的乳液聚合物+聚合物组合段塞时,段塞组合为0.35PV乳液聚合物+0.15PV聚合物时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邹辰炜[10](2019)在《高温高盐油藏非均相调驱体系构筑及地层适应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塔里木油田储层具有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和采出程度低的特点。现有调驱体系耐温耐盐性能不足、地层适应性差,难以满足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要求。针对这一难题,本文研究了以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和高效表面活性剂构筑的非均相调驱体系,探究了非均相调驱体系与地层孔喉间匹配规律,揭示了非均相调驱体系的地层适应性机理,为塔里木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室内瓶试法优选耐温耐盐强化HTQ本体冻胶体系,采用机械剪切法将本体冻胶制备为粒径可控的冻胶分散体颗粒。通过界面张力实验优选出的耐温耐盐高效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冻胶分散体组合优化,构筑兼具深度调剖和高效驱油作用的非均相调驱体系。通过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非均相调驱体系与地层的匹配规律、深部运移能力和宏观调驱效果;通过连续孔喉模型研究颗粒体系的微观匹配规律;通过在线核磁和非均质模型研究调驱过程中的油水分布特征和微观调驱效果。构筑的非均相调驱体系是由0.1-0.2 wt%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0.35-0.5 wt%BSSB和0.4-0.5 wt%APEC-9组成。体系显示出优秀的耐温耐盐能力,耐温可达120°C,耐盐20.93×104 mg/L,可以降低界面张力至10-1 m N/m数量级;可将油湿表面(原油接触角28.9°)转变为水湿(原油接触角131.6°);具有一定的乳化效果;剪切后黏度恢复率高达90%。引入地层匹配系数的概念,建立匹配规律数学模型,优选最佳匹配系数范围为0.20-0.30。在优选的匹配系数范围内,非均相调驱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深部运移及深部调控能力,同时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显着提高了驱油效果,室内实验条件下综合采收率增值可达24.31%。通过宏观、微观地层适应性实验,阐明了非均相调驱体系通过动态深部运移和沿程微观调控实现均衡驱替,协同高效洗油,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地层适应性机理。

二、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高盐油藏增黏型聚合物驱室内实验评价——以卫58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储层物性
2 增黏型聚合物性能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 溶解性
    2.3 稳定性
    2.4 黏浓性
    2.5 黏温性
    2.6 盐敏性
    2.7 注入性
3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4 结论

(2)大港官109-1断块油藏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油体系研究现状
        1.2.2 大港油田官109-1断块开发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耐温耐盐复合驱油体系组成优选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稳定性
        2.2.2 界面张力
        2.2.3 溶液粘度
        2.2.4 pH值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2.3.2 聚合物的优选
        2.3.3 组成优选与配伍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耐温耐盐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性能评价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界面性能
        3.2.2 耐盐性能
        3.2.3 乳化性能
        3.2.4 长期热稳定性能
        3.2.5 粘度稳定性能
    3.3 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
    3.4 复合驱油体系性能评价
        3.4.1 耐盐性
        3.4.2 乳化性
        3.4.3 长期热稳定性
        3.4.4 粘度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耐温耐盐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注入参数优化
        4.3.1 段塞组合优化
        4.3.2 注入速度优化
        4.3.3 注入体积优化
    4.4 驱油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聚合物驱研究进展及技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合物驱研究进展
    1.1 聚合物驱的原理
        1.1.1 增加水相黏度,避免横向指进
        1.1.2 提高纵向波及
        1.1.3 黏弹性提高洗油效率
        1.1.4 胶束作用剥离岩石壁面原油
        1.1.5 吸附、捕集作用降低岩石渗透率
    1.2 驱油用聚合物研究进展
        1.2.1 传统驱油用聚合物
        1.2.2 耐温抗盐聚合物
        1.2.3 特殊类型聚合物
2 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效果
    2.1 常规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2.2 高温高盐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3 结论

(4)适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
        1.2.2 化学驱技术在低渗油藏的运用
    1.3 表面活性剂驱概述
        1.3.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
        1.3.2 三次采油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
        1.3.3 常用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1.3.4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3.5 低渗透油藏用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及发展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表面活性剂筛选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材料
        2.2.2 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2.3 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筛选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
        2.3.2 温度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的表面张力影响
        2.3.3 无机盐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表面张力的影响
        2.3.4 浓度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界面张力的影响
        2.3.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界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
        2.3.6 矿化度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界面张力的影响
        2.3.7 温度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界面张力的影响
        2.3.8 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筛选
        2.3.9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表面张力实验
        3.2.3 界面张力实验
        3.2.4 乳化实验
        3.2.5 驱油实验
        3.2.6 润湿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张力性能评价
        3.3.2 界面张力性能评价
        3.3.3 乳化性能评价
        3.3.4 润湿性能评价
        3.3.5 NSOPA和地层水的配伍性评价
        3.3.6 复合表面活性剂NSOPA体系的驱油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聚合物驱发展现状
        1.2.2 三元复合驱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XB区块油藏地质开发特征及现状
    2.1 油田基本情况
    2.2 XB区块化学驱适应性分析
第三章 聚合物优选及评价实验
    3.1 适用的聚合物产品筛选及评价
        3.1.1 聚合物流变性
        3.1.2 聚合物增粘性
        3.1.3 聚合物抗剪切性
        3.1.4 聚合物抗盐性
        3.1.5 聚合物稳定性
        3.1.6 聚合物抗碱性
        3.1.7 聚合物耐温性
    3.2 聚合物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性能评价
    4.1 表面活性剂优选及评价实验
        4.1.1 表活剂与地层水配伍性
        4.1.2 表活剂抗盐性
        4.1.3 表活剂与碱的配伍性
        4.1.4 表活剂乳化性
        4.1.5 表活剂稳定性
        4.1.6 表活剂驱油性
        4.1.7 与防砂、固砂体系配伍性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层段及段塞组合优选
    5.1 三元复合驱驱油实验条件
    5.2 三元复合体系化学剂浓度优选
        5.2.1 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浓度优选
        5.2.2 三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浓度优选
    5.3 三元复合体系段塞用量大小优选
    5.4 三元复合驱注剂层段组合优选
    5.5 三元复合驱注入速度优选
    5.6 三元复合驱段塞组合优选
    5.7 XB区块弱碱三元复合驱经济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主要研究内容与认识
第一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1.1 实验条件
    1.2 低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1.2.1 PAM的制备方法
        1.2.2 PAM性能测定方法
        1.2.3 水溶液聚合条件的研究
    1.3 聚合物粘度的测定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温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3 钙镁含量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4 矿化度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5 pH值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6 剪切速率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溶液流动性能研究
    3.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
        3.1.1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流动特性参数
        3.1.2 实验条件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30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2.2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16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2.3 聚合物对气测渗透率为200×10~(-3)μm~2的岩心适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评价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步骤
    4.2 不同抗盐聚合物的驱油效果评价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二价离子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总矿化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温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影响
        4.5.1 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浓度对驱油效果影响
        4.6.1 实验方案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络合剂浓度对5%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驱油效果的影响
        4.7.1 实验方案
        4.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
        1.2.2 提高缝洞型油藏采收率物理模拟方法
        1.2.3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
        1.2.4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
    1.3 调流剂研究进展
        1.3.1 调流剂类型优选
        1.3.2 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1.3.3 颗粒型调流剂制备方法
    1.4 颗粒型调流剂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究
    2.1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方向
        2.1.1 高温高盐油藏分类
        2.1.2 颗粒型调流剂优势
        2.1.3 颗粒型调流剂研发思路
    2.2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2.2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本体材料研发
        2.2.3 中高温特高盐冻胶颗粒型调流剂制备与表征
    2.3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研发
        2.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3.2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本体材料研发
        2.3.3 高高温特高盐复合有机颗粒型调流剂制备与表征
    2.4 调流剂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建立
        2.4.1 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目的
        2.4.2 在线生产及注入一体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调流性能研究
    3.1 调流剂耐温耐盐性能
        3.1.1 实验方法
        3.1.2 温度矿化度老化稳定性
        3.1.3 静态油水选择性
        3.1.4 结构破坏温度
    3.2 调流剂粘弹特性
        3.2.1 实验方法
        3.2.2 流变特性
        3.2.3 微观结构
    3.3 调流剂优势流道调控性能
        3.3.1 实验方法
        3.3.2 裂缝流道调控性能
        3.3.3 裂缝流道选择性调控性能
        3.3.4 调流剂裂缝流道调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油藏优势流道调控机制研究
    4.1 模型设计
        4.1.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模型简化
        4.1.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1.3 物理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方法建立
        4.2.1 数值模拟方法
        4.2.2 物理模拟方法
    4.3 颗粒型调流剂深部运移的主控因素
        4.3.1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4.3.2 非贯穿缝溶洞中颗粒运移规律
        4.3.3 贯穿缝溶洞中颗粒运移规律
        4.3.4 密度对调流剂颗粒运移的影响规律
    4.4 调流剂颗粒深部运移的有利因素
        4.4.1 调流剂颗粒密度
        4.4.2 携带液注入速度
        4.4.3 携带液粘度
        4.4.4 溶洞发育程度
    4.5 颗粒型调流剂流道调控机制研究
        4.5.1 变径卡堵调流
        4.5.2 缩缝调流
        4.5.3 缝宽与粒径匹配规律
        4.5.4 缩缝调流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缝洞型油藏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5.1 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设计与实验方法建立
        5.1.1 模型设计
        5.1.2 实验方法
    5.2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动用机制
        5.2.1 窜流通道演化
        5.2.2 剩余油分布类型
        5.2.3 剩余油动用机制
    5.3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
        5.3.1 流道调整提高采收率潜力
        5.3.2 水驱优势流道演化规律
        5.3.3 颗粒型调流剂展布特征
        5.3.4 流道调整均衡驱替机制
    5.4 流道调整矿场应用研究
        5.4.1 井组概况
        5.4.2 井组生产动态
        5.4.3 流道调整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鲁克沁超深层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驱油机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鲁克沁油藏地质特征与生产动态分析
    2.1 鲁克沁超深层稠油油藏概况
    2.2 鲁克沁稠油生产动态规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温抗盐聚合物的理化参数评价
    3.1 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案
    3.2 聚合物静态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动态性能评价
    4.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4.2 评价参数
    4.3 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的测定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流程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单管驱替实验
        4.4.1 水驱转聚合物驱
        4.4.2 聚驱转后续水驱
        4.4.3 水驱转聚表二元驱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双管驱替实验
        4.5.1 聚合物双管岩心驱替实验
        4.5.2 聚表二元双管岩心驱替实验
    4.6 聚合物驱机理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调剖堵水剂研究现状
        1.2.2 乳液聚合物调剖体系研究现状
        1.2.3 聚合物驱油机理
        1.2.4 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液聚合物室内静态性能评价及优选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固含量的测定
        2.2.2 乳液聚合物母液及目标液的配制方法
        2.2.3 溶解分散性
        2.2.4 粘度评价
        2.2.5 界面张力
        2.2.6 粒径分布
        2.2.7 微观形貌表征
    2.3 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评价
        2.3.1 乳液聚合物的固含量
        2.3.2 溶解分散性
        2.3.3 乳液聚合物的粘度评价
        2.3.4 界面张力
        2.3.5 粒径分布
        2.3.6 微观形貌表征
        2.3.7 溶胀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液聚合物老化特性研究
    3.1 乳液聚合物流变动力学特征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流变性
        3.1.4 粘弹性
    3.2 乳液聚合物的岩心流动性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方法
        3.2.3 不同老化时间下的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2.4 不同渗透率岩心中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液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
    4.1 单管圆柱岩心驱油实验评价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非均质条件下乳液聚合物的调剖效果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组合段塞尺寸优化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温高盐油藏非均相调驱体系构筑及地层适应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高盐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2.2 非均相调驱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层适应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2.1.2 实验方法
    2.2 耐温耐盐本体冻胶的优选与性能评价
        2.2.1 耐温耐盐本体冻胶体系的优选
        2.2.2 耐温耐盐本体冻胶体系的性能评价
    2.3 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2.3.1 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3.2 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温耐盐非均相调驱体系构筑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3.1.2 实验方法
    3.2 耐温耐盐表面活性剂体系优选
    3.3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构筑
        3.3.1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配方组成优化
        3.3.2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均相调驱体系地层适应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4.1.2 实验方法
    4.2 宏观地层适应性
        4.2.1 非均相调驱体系与地层匹配关系
        4.2.2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深部运移及调控能力
        4.2.3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宏观调驱效果
    4.3 微观地层适应性
        4.3.1 连续孔喉模型中的匹配关系
        4.3.2 非均相调驱体系的微观调驱效果
    4.4 地层适应性机理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高盐油藏增黏型聚合物驱室内实验评价——以卫58块为例[J]. 董炳阳.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04)
  • [2]大港官109-1断块油藏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性能评价[D]. 石博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聚合物驱研究进展及技术展望[J]. 曹绪龙,季岩峰,祝仰文,赵方剑.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6)
  • [4]适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D]. 赵金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XB区块低渗透油藏化学驱适应性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 李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低水解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驱油性能评价[D]. 刘大为.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缝洞型油藏等密度颗粒型调流剂研发及流道调整机理研究[D]. 方吉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8]鲁克沁超深层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研究[D]. 肖群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D]. 魏秋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高温高盐油藏非均相调驱体系构筑及地层适应性机理研究[D]. 邹辰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聚合物驱提高高温高盐油藏采收率的室内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