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动斜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矿井下,斜坡运输,气动防跑车,防护装置
气动斜坡论文文献综述
李庚[1](2017)在《煤矿井下斜坡气动跑车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煤矿井下各盘区大巷斜井运输,主要采用小绞车提升设备、材料运输,该方式运输一直是煤矿管理的薄弱环节,现我公司虽然已使用了电控防跑车装置,但为了更加安全运输,特又增加了一套简单、实用、可靠的气动跑车防护装置,为防止运输跑车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煤矿现代化》期刊2017年06期)
宋冈霖,陈华强,韦宝禧,徐旭[2](2017)在《基于气动斜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气动斜坡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该方案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装置新方案。超燃主燃烧室采用基于气动斜坡的燃料喷注方式,并以小型燃气发生器作为亚燃燃烧室布置于气动斜坡喷嘴下游。超声速来流空气经进气道分流,96%左右进入超燃主燃烧室,4%左右经燃料电池驱动的离心式压气机增压后进入亚燃燃烧室。亚燃燃烧室在富油工况下工作,其出口布置在超燃主燃烧室气动斜坡喷注模块的下游(距气动斜坡第1排喷孔10倍喷孔直径处),此模块在主燃烧室中高效、低损失地形成流向涡。亚燃燃烧室喷流位于流向涡之后,起到点火、增强掺混和稳定火焰的作用。在直连式试验台上进行了该方案燃烧室部分的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成功实现了碳氢燃料大当量比范围内的稳定燃烧,以燃料比冲为评判标准,初步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7年02期)
谭大刚,唐功建,宋冈霖,陈飞,位立军[3](2015)在《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方案燃料掺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动斜坡喷注器在提高掺混、点火及稳定火焰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气动斜坡及单孔直喷/燃气发生器2种方案冷流掺混流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气动斜坡方案在燃烧室中能形成更强、更复杂的流向涡结构,对增进燃料掺混作用明显;在燃烧室后半段2种方案羽流面积相差不大,但是气动斜坡方案燃料质量中心在燃烧室中心区域附近,直喷方案燃料质量中心更靠近燃烧室上壁面,气动斜坡方案燃料分布更加均匀,到燃烧室出口处,掺混效率比直喷方案的高约10%;与直喷方案相比,气动斜坡方案对主流的影响更小,总压恢复性能优于直喷方案的,在燃烧室出口处,总压恢复系数比直喷方案的高约10%。(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5年01期)
闫明磊,韦宝禧,徐旭,史新兴[4](2011)在《应用气动斜坡和燃气发生器的超燃燃烧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超声速燃烧过程中的燃料掺混,设计了一种被动式燃料掺混增强结构: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组合燃料喷注结构,并在直连式超燃试验台上对这种喷注结构进行了纹影、油流谱等冷试和热试试验.同时数值模拟了超声速流场中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组合结构的流动及燃烧特性.结果表明: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组合结构有助于燃料的掺混,掺混效率由单独气动斜坡喷注器情况下的60%提高到了75%;总压损失主要由壁面摩擦产生,气动斜坡和燃气发生器产生的总压损失相对较少;作为燃烧室点火器使用的燃气发生器起着点火和助燃的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史新兴,韦宝禧,闫明磊,徐旭,李岩[5](2010)在《基于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的超燃燃烧室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的新的火焰稳定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被动式燃料掺混增强技术—气动斜坡与燃气发生器组合燃料喷注技术,并在北航直联式超燃试验台对这种新型组合喷注器开展了超声速燃烧的试验研究。在模拟飞行马赫数5(燃烧室入口Ma=2),进行了冷流试验,获得了喷注器附近流场的纹影图像。本文设计了4种气动斜坡喷注单元,以乙烯为燃料,在约1kg/s试验气流中开展了多级喷注单元组合的超声速燃烧试验,在当量比0.78~1.22范围内实现了稳定的燃烧,经冲量分析法计算得到不同组合结构的燃烧效率为0.54~0.72。试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新方案作为超然冲压发动机火焰稳定装置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李伟光,刘建华,董海平,黄河[6](2010)在《整体式汽车斜坡起步辅助系统气动控制阀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手动挡汽车斜坡起步时,需踩油门、松离合、松手刹等一系列复杂动作配合,操作不当易导致发动机容易熄火或车辆倒溜的问题,在分析汽车斜坡起步辅助系统(Hill-start Assist System,HSA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设计由一个两位叁通电磁阀、两个两位两通气控阀集合而成的整体式汽车斜坡起步辅助系统气动控制阀(HSA阀)作为HSA系统的气压制动执行元件。借助该阀,汽车在斜坡上停止时,松开刹车,汽车仍然保持刹车状态,不倒溜;启动时,依次松手刹、踩油门、松离合,无需复杂配合,就可简单起步。实验结果表明,该HSA阀能满足平地保压10min、30°斜坡保压8min的设计要求,实现手动挡汽车简单平稳起步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0年12期)
卫喆,陈立红,顾洪斌,李飞,顾声龙[7](2009)在《超声速燃烧中气动斜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对于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直连式实验台对单孔、九孔、V型、W型四种气动斜坡喷嘴在增强射流和来流混合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期刊2009-11-02)
吴海燕,周进,邵艳,张顺平,孙明波[8](2009)在《超声速燃烧气动斜坡喷注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超声速燃烧过程的燃料混合,设计了通过喷嘴阵列形成流向涡强化混合的气动斜坡实验件.在直连式实验台上对气动斜坡实验件进行了纹影及油流谱等冷试实验研究.并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数值模拟了超声速流场中气动斜坡的流动及燃烧特性.结果表明:气动斜坡喷注器的喷嘴阵列设计能有效加速喷流后流向涡的卷起,提高掺混特性;其燃烧过程也能使喷流形成的剪切层上抬,增进混合;由于喷流方向与主流方向夹角较小,总压损失也较物理斜坡、横向喷流等混合增强方式小.(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陈能坤[9](1995)在《超音速空气流中气动斜坡喷嘴喷射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新式矩阵喷嘴的实验结果。设计这种喷嘴的目的是为在超音速空气流中,由壁面喷射氦而产生旋涡相互作用以达到强化掺混。在2种喷射压力下Ma=1的氦气喷入Ma=3的空气主流中,实验数据包括氦浓度和总压损失。发现矩阵喷嘴在431kPa下喷射氦其掺混率优于顺喷单孔喷嘴(喷射角为15°和30°),在轴线处矩阵喷嘴的总压损失也低于单孔喷嘴。(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气动斜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气动斜坡的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该方案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装置新方案。超燃主燃烧室采用基于气动斜坡的燃料喷注方式,并以小型燃气发生器作为亚燃燃烧室布置于气动斜坡喷嘴下游。超声速来流空气经进气道分流,96%左右进入超燃主燃烧室,4%左右经燃料电池驱动的离心式压气机增压后进入亚燃燃烧室。亚燃燃烧室在富油工况下工作,其出口布置在超燃主燃烧室气动斜坡喷注模块的下游(距气动斜坡第1排喷孔10倍喷孔直径处),此模块在主燃烧室中高效、低损失地形成流向涡。亚燃燃烧室喷流位于流向涡之后,起到点火、增强掺混和稳定火焰的作用。在直连式试验台上进行了该方案燃烧室部分的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成功实现了碳氢燃料大当量比范围内的稳定燃烧,以燃料比冲为评判标准,初步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动斜坡论文参考文献
[1].李庚.煤矿井下斜坡气动跑车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7
[2].宋冈霖,陈华强,韦宝禧,徐旭.基于气动斜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双燃烧室方案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7
[3].谭大刚,唐功建,宋冈霖,陈飞,位立军.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方案燃料掺混性能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5
[4].闫明磊,韦宝禧,徐旭,史新兴.应用气动斜坡和燃气发生器的超燃燃烧室[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
[5].史新兴,韦宝禧,闫明磊,徐旭,李岩.基于气动斜坡/燃气发生器的超燃燃烧室实验[J].推进技术.2010
[6].李伟光,刘建华,董海平,黄河.整体式汽车斜坡起步辅助系统气动控制阀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0
[7].卫喆,陈立红,顾洪斌,李飞,顾声龙.超声速燃烧中气动斜坡的研究[C].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2009
[8].吴海燕,周进,邵艳,张顺平,孙明波.超声速燃烧气动斜坡喷注器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9
[9].陈能坤.超音速空气流中气动斜坡喷嘴喷射氦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