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蓄能论文-陈会勇,薛志恒,马智勇,何欣欣,王伟锋

太阳能蓄能论文-陈会勇,薛志恒,马智勇,何欣欣,王伟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太阳能蓄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能,太阳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压缩空气蓄能

太阳能蓄能论文文献综述

陈会勇,薛志恒,马智勇,何欣欣,王伟锋[1](2019)在《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将风力压缩空气蓄能技术和太阳能蓄热技术以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通过风力机组直接驱动压缩机组压缩空气蓄能,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对燃料进行加热,使用燃气轮机的排气作为蒸汽透平的热源,实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通过对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热力分析和系统效益计算可知,该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不仅提高了联合循环系统的效率,也可提供稳定的供电,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07期)

[2](2019)在《美国最大的社区太阳能和蓄能装置投入运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美国最大的社区太阳能和蓄能装置在马萨诸塞州投入运营。该7.1MW的快乐谷社区太阳能+3.3MWh电池蓄能装置建在马萨诸塞州中部城镇文契敦的一个砾石坑里。据《太阳能世界》报道,快乐谷发电厂预计每年发电900kWh,可为马萨诸塞州1 200个普通家庭提供一年的电力。据统计,参与新社区太阳能项目的人员可减少10%的公用事业费用。(本文来源于《上海节能》期刊2019年04期)

刘玉磊[3](2019)在《新型带蓄能的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工业及社会进步对能源需求进一步的索取,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已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困境的必要举措之一,而太阳能以其储量大无污染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但是单独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波动性大、能量转化效率低,且传统无蓄能的太阳能电站发电不连续,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太阳能辅助联合循环系统(Integrated solar combined cycle,ISCC)集成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系统,优化了太阳能辅助联合循环系统的性能,具体内容如下:在考虑了余热锅炉排烟温度限制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塔式太阳能集热方式下两种不同的太阳能集成位置的ISCC系统的集成特性,并模拟分析了两个系统在夏季某典型日以及全年的运行情况,其中将太阳能集成至顶循环加热压缩空气的ISCC1系统更节省燃料,并在光照辐射强气温高的月份光电转化效率更高,而将太阳能集成到底循环高压蒸发段的ISCC2系统年产电量更高,并在光照辐射较弱气温较低的月份光电转化效率更高。对于纯光热电站以及不带蓄能的太阳能热互补电站来说,存在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利用不充分,发电不连续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集成蓄能的塔式太阳能辅助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并探究了不同太阳能倍数以及蓄热时长下系统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结果表明:此系统依托于高效率的联合循环,且在蓄能系统合理的配置运用下,实现了热量缓冲,使电力输出更加平稳,降低了太阳能侧发电成本,提高了太阳能资源利用率及光电转化效率,体现了集成蓄能的太阳能辅助联合循环电站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范蕊,李玥,董琇[4](2018)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空气式蓄能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西部高原地区供暖刚需大、自然资源匮乏、常规太阳能采暖水系统维护困难等问题,分析空气式蓄能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系统对解决该地区供暖需求的独特优势。利用Trnsys软件建模,系统研究分析比较了西部高原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下,该系统与其他常规太阳能系统的运行特性,具体论述西部高原地区使用空气式蓄能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的适用性,并在模型研究基础上提出系统优化的可能性,为西部高原地区室内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永田,杨锦成,刘欣然[5](2018)在《直膨式太阳能热泵采暖蓄能制冷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U型管式太阳集热器作为热泵系统的蒸发器,利用太阳能工程及传热学等热力学相关知识,对该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进行能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太阳集热器的综合效率达到90%以上,系统能效COP约3.53,同时以上海地区单户采暖为例,描述直膨式太阳能热泵采暖蓄能供冷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研究能够为太阳能热泵采暖及蓄能供冷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8年03期)

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6](2018)在《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北方地区温室作物的生长环境温度,建立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试验装置。采集太阳辐射强度、系统供/回水温度、温室内部土壤、空气温度、主机输入功率等数据,分析在晴天和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的性能和供暖效果。结果表明,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及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简称COP)均受太阳辐射影响,辐射增强,供/回水温度及COP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但供/回水温度波动滞后于太阳辐射强度且较为平缓。在晴天和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的平均COP分别为4.05、2.50;晴天天气工况下,系统较对照温室土壤温度日平均提升3.24℃,夜间温室空气温度平均提升1.49℃;多云天气工况下,系统较对照温室土壤温度日平均提升2.28℃,夜间温室空气温度平均提升1.02℃;系统供暖效果明显。不同天气工况下,试验温室空气温度较环境温度提升3~8℃。(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张浩[7](2018)在《太阳能驱动化学链循环的固体燃料蓄能转化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热化学互补制清洁燃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国际前沿方向。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热化学互补能将低密度太阳能转化高密度燃料化学能,并加以储存利用或制取液体燃料等。国家在2016年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指出,加快太阳能热化学制取太阳能燃料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实现能源技术革命的重大需求,对可持续发展我国太阳能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能量转换机理、太阳能热化学蓄能方法、关键过程实验验证叁个层面,开展了太阳能驱动化学链循环固体燃料蓄能的研究。太阳能热化学系统现有理论揭示了单一太阳能输入时的能量转化规律,对于多能源热化学互补的能量转化系统,不仅涉及到不同能源“量”的相互补充,还涉及到不同能源“质”的相互作用。现有理论对多能源互补中能的转化规律尚未揭示,特别是不同能的能质转化特征与基本规律还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在我们以往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原理基础上,从化石燃料转化和聚光集热的角度,进一步重视太阳能热化学互补过程的Gibbs自由能品位变化规律。以高温太阳能驱动天然气重整、中温太阳能驱动化学链燃烧、低温太阳能驱动甲醇裂解为对象,定量给出能量互补系数和品位耦合系数,探讨热化学互补过程的能量互补系数与品位耦合系数的相干性,揭示两者相干对减小化石燃料转化和聚光集热过程不可逆损失的作用机制;指出品位耦合对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净发电效率的增效效应。上述研究为发展多能源互补的能量转换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针对高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过程不可逆性严重、太阳能燃料转化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中温太阳能驱动化学链循环制固体燃料的蓄能新方法,并集成了固体燃料蓄能发电系统。以350℃的中温太阳能驱动二甲醚的Co基化学链循环为典型实例,分析了系统在四季典型日的全工况特性及全年热力性能,比较了有蓄能和无蓄能时系统的性能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固体燃料Co的蓄能密度可高达570 kWh/m3,分别是相同条件下相变蓄热和显热蓄热的5倍和8倍。新系统年均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到22.4%,比相同集热温度下太阳能熔盐蓄热发电高出近10个百分点。该研究将化学链燃烧拓展到太阳能热化学利用,对开拓源头节能、源头蓄能的多能源互补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化学链燃烧循环反应是实现上述固体燃料蓄能的关键过程。本研究在上述机理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原创性地研制了多孔蜂窝型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10kW原理样机。该多孔蜂窝型化学链燃烧反应器可以实现反应腔与载氧体材料的一体化。从反应器的几何结构、能量转换、气固反应动力学,建立了多孔蜂窝型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设计方法。以CH4和合成气为燃料,以NiO/NiA12O4、CoO/CoA12O4、CoO-NiO/A1203和Fe203/A1203等不同载氧体,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固定床比较,多孔蜂窝型化学链燃烧反应器有效地解决了反应器内过大的温度波动,将气固化学反应速率提升至固定床中的3-4倍。此外,还开展了叁角形、方形、圆形不同孔型Fe203/A1203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反应性研究。实验结果指出叁角形孔载氧体具有最大的气固接触面积和最高的氧传递速率。上述研究为下一步研制具有高反应物转化率和循环稳定性的太阳能直接式化学链燃烧反应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钱旺[8](2018)在《太阳能相变蓄能技术在牧草干燥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方牧草收获季节,太阳能资源分布是全年最好的,降雨量也是全年较频繁的。刈割后的牧草如果没有及时干燥贮存,在田间经历雨水冲刷,导致牧草品质下降。由于太阳能资源的间歇性特点,限制了太阳能牧草干燥设备的发展。为了加快牧草收获期的干燥速度,提出研发一种蓄能装备方案,实现太阳能昼夜交替式干燥牧草。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文献查阅,结合相变材料筛选原则,对中温相变材料甘露醇和复合赤藻糖醇的物理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甘露醇的和复合赤藻糖醇具有高相变潜热值、高温稳定性和低膨胀系数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性能差,在实际应用中需进行传热强化。2.为了加强甘露醇和复合赤藻糖醇的导热能力,对无翅片、直翅片和“个”字型翅片管壳式结构展开研究。以导热油为传热介质,以甘露醇和复合赤藻糖醇为相变蓄热材料,研究翅片加强管壳式相变传热模型;研究不同结构参数翅片管、导热油进口温度和流速对相变材料相变温度、液相率的影响。“个”字型纵向翅片管壳式具体结构参数的提出有效强化了相变材料的传热能力。采用“个”字型纵向翅片管壳式结构相比无翅片圆管传热器,固-液相变时间缩短了 62.4%。“个”字型纵向翅片管壳式结构参数的获得为相变蓄热装置的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3.针对两种相变材料的固-液相变温度,设计开发线聚焦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研究真空集热管集热性能和真空集热管热损失性能,找出提高系统集热效率的影响因素,真空集热管入口工质瞬时温度与集热器瞬时光热转换效率成反比。通过试验研究,该系统可将导热油的温度提高到280℃,满足相变材料传热温度要求。4.设计开发槽式太阳能相变蓄热装置,研究相变蓄热材料的蓄—放热特性,为蓄热装置结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研究多相变蓄热装置蓄热—放热过程的传热规律及强化传热机制,在数值模拟方法基础上,探索开发适合糖醇类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导热油进口温度210℃,进口流速2.0m/s时,采用多相变组合蓄热结构蓄热时间相比单相变蓄热结构缩短了166min,蓄热时间效率缩短了32%。5.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CFD有限体积法模块为相变传热数值计算依据,对方形盘管式太阳能蓄热装置进行物理建模。研究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模拟试验,模拟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相似,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单相变蓄热装置截面液相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内外层相变熔化的不同步性,以及蓄热装置上、中、下部相变熔化的不均匀性,并开展了结构参数的优化。采用多相变蓄热装置结构提高了内外层相变材料相变同步性和相变蓄热装置上、中、下部相变熔化的均匀性。6.设计建造了昼夜交替太阳能牧草干燥试验台,开展了槽式太阳能相变蓄热技术在苜蓿草干燥系统中的应用。采用12m2的槽式太阳能多相变蓄热装置能够提供45℃的热风持续放热时间为295min,能够满足昼夜交替型太阳能牧草干燥试验台一批次的牧草干燥。对甘露醇、复合赤藻糖醇、多相变材料和水四种蓄热材料对应的集热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蓄热量相同情况下,采用12m2的槽式太阳能多相变蓄热装置比20.4m2的真空管式太阳能水蓄热装置蓄热时间缩短41%,相变装置体积减小了52.9%。蓄热材料热能放净率提高4.0倍。多相变蓄热装置具有明显的蓄热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6-01)

袁明野[9](2018)在《集成蓄能系统的塔式太阳能辅助燃煤电站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作为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耗的大国,在火电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危害国民身心健康。以往通过提高参数增加机组效率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经较小了,所以需要通过利用新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将太阳能集成到传统燃煤电站中以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利用以及燃煤电站的节能,但是由于太阳能具有不稳定性,故需加入蓄能系统实现耦合系统的稳定工作。本文以660MW电站与塔式太阳能集热的耦合系统作为对象,以蓄热熔融盐双罐作为蓄能系统,并且集热场输出至耦合系统的能量都先进入蓄能系统,再到不同部位换热。蓄能系统充能释能可以同时进行,兼具蓄能和缓冲作用,保证太阳能输出完全稳定。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机炉运行方式,即以75%工况运行的锅炉配合太阳能侧的输出使得汽轮机运行在80%-90%THA(热耗率验收工况)的负荷下,降低燃煤量。本文分别讨论燃煤侧跟随太阳能侧运行和太阳能侧跟随燃煤侧运行两种模式(分别为模式1和模式2),通过仿真模型分析春夏秋叁季典型的整月期间此种带蓄能的系统对耦合太阳能电站性能的影响,制定出适应不同季节的蓄能系统控制策略并对镜场面积和蓄能容量进行优化。结论得出随着耦合系统工况从80%负荷升至90%负荷,省煤率达到5.78%至15.55%,太阳能侧的光电效率为26.42~26.89%;且蓄能系统使得耦合系统在稳定工况下的运行时长在春夏约增加75%,在秋冬约增加40%;同时得到最低的平准化发电成本为模式1下为0.0513USD/kWh,模式2下为0.0572$/kWh,且模式1为更优的运行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黄超,郑辉,杨振民,马秀琴,岳燕敏[10](2018)在《石蜡复合混凝土太阳能相变蓄能炕系统的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以相变材料石蜡与混凝土相结合相变蓄能炕采暖系统,并将其与传统火炕、纯混凝土炕和纯石蜡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供热温度35℃、供热流量0.95L/min实验条件下,测试了系统炕面温度、石蜡温度、进出口温度和炕面热流密度等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石蜡混凝土炕面温度分布均匀,其炕头、炕中和炕尾温度无明显差异,供热效果与纯石蜡炕相近,且系统初投资比纯石蜡炕节省了30%.石蜡混凝土炕面平均温度为33.29℃,比传统火炕高10℃,炕面降温速率却仅为传统火炕的15%.与纯混凝土炕相比,由于结构不同,石蜡混凝土炕体在炕面平均温度、夜间温度下降速率、炕面热流密度和供回水温差特性上均优于纯混凝土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太阳能蓄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美国最大的社区太阳能和蓄能装置在马萨诸塞州投入运营。该7.1MW的快乐谷社区太阳能+3.3MWh电池蓄能装置建在马萨诸塞州中部城镇文契敦的一个砾石坑里。据《太阳能世界》报道,快乐谷发电厂预计每年发电900kWh,可为马萨诸塞州1 200个普通家庭提供一年的电力。据统计,参与新社区太阳能项目的人员可减少10%的公用事业费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阳能蓄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会勇,薛志恒,马智勇,何欣欣,王伟锋.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J].热力发电.2019

[2]..美国最大的社区太阳能和蓄能装置投入运营[J].上海节能.2019

[3].刘玉磊.新型带蓄能的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4].范蕊,李玥,董琇.西部高海拔地区空气式蓄能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特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8

[5].李永田,杨锦成,刘欣然.直膨式太阳能热泵采暖蓄能制冷应用研究[J].工业加热.2018

[6].蒋绿林,蔡佳霖,胡静,卢旺,吕长宁.温室用太阳能热泵土壤蓄能系统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张浩.太阳能驱动化学链循环的固体燃料蓄能转化机理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8].钱旺.太阳能相变蓄能技术在牧草干燥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18

[9].袁明野.集成蓄能系统的塔式太阳能辅助燃煤电站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10].黄超,郑辉,杨振民,马秀琴,岳燕敏.石蜡复合混凝土太阳能相变蓄能炕系统的热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太阳能蓄能论文-陈会勇,薛志恒,马智勇,何欣欣,王伟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