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导体激光器,微腔,表面等离激元
金属纳米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柏富,朱康,武恒,胡海峰,沈哲[1](2019)在《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作为超小尺寸的光源被广泛地研究,其在光子集成回路、片上光互连、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着谐振腔体积的减小,激光器损耗也迅速增加,这阻碍了激光器进一步的小型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凹型谐振腔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结构.该结构具有圆柱形的反射端面和内凹的弯曲侧壁,能够使谐振模式集中于腔中心并减小辐射损耗,从而提升品质因子和降低激光器阈值.本文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数值计算了叁种不同曲线侧壁的双凹腔性能.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胶囊型腔结构,本文提出的双凹腔结构的品质因子提高24.8%,激光器阈值电流降低67.5%,能够有效提升激光器性能.该结构在超小型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邓英[2](2019)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纳米光子器件以及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了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运用领域,包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在局域场增强和拉曼信号检测的运用、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检测以及电磁特异介质运用,为金属纳米研究以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张琪琪,叶雨廷,白桦,席广成[3](2019)在《准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除了具有高灵敏的特点外,还具有检测时间短和便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在化学物质痕量测定、生物组织成像、产品真伪鉴别以及催化反应过程监测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国际上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虽然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领域的发展非常迅猛,然而仍然存在几大问题束缚了其大规模的实际检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王家正,孙维鑫,周剑章,吴德印,田中群[4](2019)在《周期性币族金属纳米结构的SPR光响应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尺度的金属结构与块体金属相比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其中之一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现象。LSPR的吸收波长与多种几何结构和材料等因素有关,并且相互之间会出现耦合现象。通过调控粒子之间或粒子到基底的距离,可以对体系的LSPR吸收波长进行调控,由此可以制备出包含多个吸收峰的LSPR体系,用于光催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通过水-油界面自组装-转移的方法,可以在金属基底上获得规则排布的纳米粒子阵列[1];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可以在具有纳米尺度规则孔洞的模板上制备呈点阵结构排列的金属纳米结构。对于这两种结构的数值计算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 5.4的波动光学接口进行。图1是金属基底上规则纳米粒子阵列的建模,以及通过计算得到的该纳米粒子阵列的反射光谱与粒子到基底的距离的关系。可以看出,粒子距基底40 nm时,该体系出现叁个吸收峰,当距离增加时,位于343 nm的吸收峰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逐渐减弱,当距离为90 nm时该吸收峰几乎消失,可以将其指认为来自纳米粒子的LSPR与基底之间的耦合。图2是电化学沉积纳米结构的模型,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的上述模型的反射光谱与孔洞间距的关系。当间距为300 nm时,在波长为653 nm处可见一个较强的吸收峰,此外在568 nm处有一较小的吸收峰。纳米结构基元之间的距离增加时,上述第一个吸收峰分开成多个小的吸收峰,并发生较大程度的位移,当纳米结构之间的距离达600 nm时,可见在580 nm、648nm和775 nm左右有主要的吸收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黄恺健,李世雄,白忠臣,张正平,秦水介[5](2019)在《基于金属纳米结构非局域与尺寸效应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流体动力学介电模型以及尺寸依赖介电模型,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描述金属纳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非局域和尺寸效应的介电理论模型。利用不同介质模型对半径为1~100nm的银纳米球进行电子能量损失特性和光学特性的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可在较大的能量范围(1~5eV)和尺寸范围(2~200nm)内,兼容有效地反映出局域、非局域、尺寸、甚至是类量子尺寸等效应对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还有助于理解表面等离激元在纳米尺度上的共振模式、能量分布机理和动态演化机制,为等离激元器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姚娜[6](2019)在《分等级过渡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电催化剂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导致能源的日益枯竭,因此寻求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目前研究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可再生能源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氢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氢气来源广泛,含量丰富;其次氢气在燃烧时释放的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同时氢能还具有可再生、清洁环保等优点。电解水制氢是目前已知的制氢方法中较为环保高效、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其产氢效率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因此寻找绿色环保、成本低廉的高效催化剂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集中研究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分等级过渡金属基纳米催化剂,以泡沫镍(NF)为基底,以过渡金属Fe、Co、Ni为对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效的复合电催化剂用作电解水产氢和产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叁个部分:(1)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同时添加硫源和铁源,在泡沫镍(NF)基底上一步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Ni_3S_2@Fe_2O_3@NF分等级复合催化剂材料,这里使用的硫源为升华硫,铁源为草酸亚铁。采用XRD、SEM、XPS等手段对其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此外,还对其开展电解水催化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电催化剂在碱性(1 M KOH)和中性(1 M PBS)溶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碱性条件的HER测试结果显示,10 mA/cm~2电流密度对应的过电势为32.5 mV,Tafel斜率为138.5 mV/dec。同时在碱性条件(1 M KOH)下进行的OER测试结果显示,10 mA/cm~2电流密度对应的过电势为232.4 mV,Tafel斜率为54.3 mV/dec。同时,该催化材料在碱性溶液中的HER和OER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全解水性能测试中,Ni_3S_2@Fe_2O_3@NF在10 mA/cm~2电流密度对应的电压值仅为1.55 V,并且在该电压下的24 h小时长循环性能非常稳定。(2)本章实验我们以硝酸铁为铁源,升华硫为硫源,采用水热法首先在泡沫镍(NF)基底上合成出FeOOH@Ni_3S_2@NF前驱体,再将其浸泡在2 M Na_2S溶液中12 h进行低温硫化,使硫取代FeOOH中的部分氧得到分等级的Fe-O-S@Ni_3S_2@NF复合催化材料。随后采用XRD、SEM、XPS等手段对其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证实了Fe-O-S@Ni_3S_2@NF催化剂被成功制备出来。进一步的,我们对其开展了电解水催化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硫化后的Fe-O-S@Ni_3S_2@NF催化剂在碱性条件(1 M KOH)下的催化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Fe-O-S@Ni_3S_2@NF催化剂的HER测试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过电势为188 mV,Tafel斜率为173.1 mV/dec;Fe-O-S@Ni_3S_2@NF催化剂的OER测试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对应的过电势为170.7 mV,Tafel斜率为45.3mV/dec。同时,经过硫化后得到的Fe-O-S@Ni_3S_2@NF催化剂表现出了长达24 h的极佳稳定性。(3)首先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出MoS_2@Ni_3S_2@NF前驱体,然后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其表面沉积一层Co(OH)_2,最终得到了分等级的Co(OH)_2@MoS_2@Ni_3S_2@NF复合电催化材料。接着采用XRD、SEM、XPS等手段对其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证实了分等级的Co(OH)_2@MoS_2@Ni_3S_2@NF材料被成功合成。开展的电解水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沉积电流为5 mA、沉积时间为1 min时得的样品催化性能最优,我们将其标记为MoS_2@Ni_3S_2@NF-5。该复合催化材料MoS_2@Ni_3S_2@NF-5在碱性条件(1M KOH)下的HER测试结果表明: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对应的过电势为119 mV,Tafel斜率为153.5 mV/dec。另外,MoS_2@Ni_3S_2@NF-5催化剂在1 M KOH电解液中的OER测试结果表明: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对应的过电势为120 mV,Tafel斜率为153.3 mV/dec。在稳定性测试中,该材料表现出很好的长时间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思楠[7](2019)在《MoS_2/金属纳米复合结构光学特性及SER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自发现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标签分析技术,因其可提供更多检测分子的结构信息以及高灵敏度、高准确率等优势,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生物成像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发展。贵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SERS性能,是一种常见的SERS基底材料,但此材料对部分检测分子吸附能力较弱,易受检测分子产生的背景荧光的影响,使得拉曼散射信号受到干扰,同时造成基底的损耗及性能的下降。二硫化钼(MoS_2)作为典型的类石墨烯半导体材料,由于其本身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及荧光淬灭作用,而被用于SERS的研究,但研究发现单一MoS_2材料的增强效果仅在两个数量级左右,严重制约了单一MoS_2材料在SERS方面的研究应用。近期研究表明,金属/MoS_2纳米复合结构可吸附更多的检测分子,并且能够产生等离子共振效应及电子转移作用,从而引起拉曼强度的增强,因此将金属/MoS_2纳米复合结构作为SERS基底,提升其SERS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如下研究:(1)采用水热法制备MoS_2纳米花,水热法及热还原法相结合制备Au-MoS_2纳米花复合结构,并进行相关物性表征、拉曼光谱特性分析、SERS性能研究、SERS机理分析。通过研究表明Au-MoS_2纳米花复合结构对罗丹明6G(R6G)及结晶紫(CV)的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且对以上两种染料分子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fM。结合实验分析金属/MoS_2复合结构的SERS增强机理是由金属产生的物理增强及MoS_2产生的化学增强产生的放大作用。最后以Au-MoS_2纳米花复合结构为SERS基底,实现对水产品中残留的CV分子的SERS实际应用检测,检测的结果符合欧盟法案2002/675/EC的CV最高残留量标准2 ng/g。(2)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MoS_2薄膜结构,并与电子束光刻法相结合制备Au-MoS_2纳米阵列复合结构,对以上两种结构进行相关物性表征、拉曼光谱分析、SERS性能研究。通过研究表明Au-MoS_2纳米阵列复合结构具有优异的SERS增强效果,对CV分子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fM,并且由于此基底具有有序排列的阵列结构,可产生等离子体共振耦合作用,对检测物具有高识别度。最后以Au-MoS_2纳米阵列复合结构为SERS基底,对水产品中残留的CV分子进行实际应用检测,检测结果同样符合欧盟法案2002/675/EC的CV最高残留量标准2 ng/g,同时证明此基底在实际应用中检测准确性较高。(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丹[8](2019)在《中空纳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因其有限的理论能量密度和高的成本已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系统及电动装置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基于多电子氧化还原转化反应机理的锂硫电池(Li-S)因具备更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 mA h g~(-1))和比能量(2500 Wh kg~(-1)),被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二次电池。此外,硫还具有在自然界储量丰富、价廉、无毒无污染等特点。然而Li-S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遭受着诸多限制。硫正极材料的结构设计是改善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常用技术手段。其中,中空纳米结构的硫主体因具备大的内部空间不仅能提高硫的载量,还能有效的缓解体积膨胀,同时也能物理限域多硫离子而备受关注;极性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硫主体对多硫离子有强的化学吸附且能催化其转化在Li-S电池中的应用优势日益显现。本文首先探究了Ni、Co原子共掺杂的MoS_2超薄纳米片构筑的纳米中空立方盒(Ni-Co-MoS_2-HCBs)的可控合成,并通过熔融扩散负载活性物质硫得到S/Ni-Co-MoS_2研究其对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其次,利用ZIF-67为自模板原位制备了硫化钴(CoS)中空多面体,并在其表面生长二硫化钼(MoS_2)超薄纳米片,最终制备了双层硫化物的中空纳米多面体(CoS@MoS_2-HPDs),且通过熔融扩散结合气相载硫的方法负载硫得到的S/CoS@MoS_2作为正极应用于Li-S电池。两种主体材料的制备皆为简单的溶剂热反应过程,无需后续的高温焙烧处理,节省了能耗和时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以普鲁士蓝类似物(Ni-Co-PBA)为自模板,制备一种Ni、Co原子共掺杂的MoS_2超薄纳米片构筑的纳米中空立方盒(Ni-Co-MoS_2-HCBs),及不使用模板合成二硫化钼纳米片(MoS_2-NSs)。然后,利用传统的熔融扩散方法并做表面吹扫的载硫方法制备了复合硫正极材料(S/Ni-Co-MoS_2),并研究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Ni-Co-MoS_2-HCBs比MoS_2-NSs对多硫离子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在相近的硫负载量下,CV和充放电测试结果均表明S/Ni-Co-MoS_2比S/MoS_2有更小的电化学极化,更快的反应动力学,主要归功于极性的Ni,Co原子掺杂的MoS_2化学吸附多硫离子以及中空纳米盒空间限域多硫离子的双重作用。(2)利用柯肯达尔效应牺牲自模板ZIF-67的方法原位制备了硫化钴(CoS)中空多面体,随后,在其表面生长二硫化钼(MoS_2)超薄纳米片,从而合成了CoS@MoS_2双层硫化物的中空纳米多面体。而后,探究了不同的载硫方法,以优选出最好的载硫条件即熔融扩散后气相载硫的方式负载活性物质硫得S/CoS@MoS_2,并将其用作正极测试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95.1 mAh g~(-1),100个循环内的库伦效率>99%,0.5 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67.9 mAh g~(-1),200个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为392.2 mAh g~(-1),容量的保持率为69%,平均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为0.15%,库伦效率在100%左右,较低的平均每圈的容量衰减率和高的库伦效率表明S/CoS@MoS_2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得益于双层极性硫化物协同作用于极性多硫离子,以及中空纳米结构对其物理限域的多重作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俊[9](2019)在《基于金属纳米线网络结构透明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透明电极作为众多柔性电子器件及设备的关键组件,在表皮电子、可植入电子、可穿戴设备或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触摸屏、软体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透明导电材料氧化铟锡(ITO)由于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柔性透明导电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各项性能优异的柔性透明导电材料来替代ITO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的替代材料主要有碳基导电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金属纳米线基透明电极。在众多替代材料中,金属纳米线基透明电极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和机械柔性,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Au纳米槽网络结构可拉伸透明电极的制备,以及该电极在人体表皮电极和柔性传感方面的应用。在制备方法上,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超细的无支撑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模板,并进行金属沉积,通过将金属化的纳米纤维转移至预拉伸的弹性衬底,获得具有良好可拉伸性能的周期性弹簧结构。该电极展现出优异的拉伸性能:单次拉伸到500%的应变后电极的电阻仅仅增加30%,拉伸到950%后才不导电。该电极还有着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在200%的应变下循环拉伸10万次,电阻仅增加60%左右。更重要的是,该电极在拉伸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仍保持较好的光电性能。本文还基于该电极进行了应用研究。以Au纳米槽网络为上下电极、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介电层的电容型传感器,虽然其灵敏度并不突出,但能够很好地对人体皮肤形变作出响应,且有着良好的稳定性、线性度以及透明度。可拉伸Au纳米槽网络透明电极有望在人体表皮获可穿戴电子技术上产生重要应用。本文使用添加钙离子的丝素蛋白溶液将弹簧状Au纳米槽网络从PDMS或Ecoflex衬底转移至丝素蛋白衬底,再贴附在皮肤上。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它与皮肤优异的贴附性,我们制备了一种以丝素蛋白作为衬底的Au纳米槽网络结构表皮电极,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测试。研究表面,这种电极是一种理想的表皮电极。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模板柔性透明电极有着许多优异的特性,本文所制备的Au纳米槽网络结构透明电极不仅有着非常优异的拉伸性能,而且可转移至其它基底,这对该电极在表皮电子、可植入电子等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宏刚[10](2019)在《纳米结构设计在新型二次电池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动汽车、无人飞机、大型储能站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对于高性能储能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各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二次电池(如锂硫电池、锂空电池、锌空电池、水系锌离子电池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金属负极由于导电性好、比容量高、电极电位低、质量轻等优点,在二次电池领域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金属负极的沉积溶解反应并不均匀,“尖端效应”会使得负极表面不断产生枝晶,造成极化增加、容量衰减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当枝晶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刺穿隔膜,引发短路,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而,枝晶问题严重阻碍了金属负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纳米网络结构可以增加电解液迁移均匀性,促进阳离子在负极表面的均匀分布与沉积,从而大幅度缓解由于金属负极不均匀沉积导致的枝晶问题,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针对金属锂负极和金属锌负极的不同特性及应用体系,针对性设计出两种不同的电极优化方案。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具有丰富的叁维孔道结构的聚丙烯腈(PAN)纤维薄膜,经过预氧化碳化后,得到PAN基叁维碳纤维材料。这种PAN基碳纤维具有导电性高、表面积大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小单位面积上的沉积电流密度和锂沉积量。为进一步提升碳纤维的锂亲和性,在纺丝液中引入亲锂性锂钨青铜(Li_(0.5)WO_3)制备了PAN-Li_(0.5)WO_3复合碳纤维薄膜。将上述PAN-Li_(0.5)WO_3复合碳纤维薄膜应用于金属锂负极改性,可以有效提高负极上锂的沉积均匀性、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电化学测试表明,改性后的纤维膜在0.5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0.5 mAh cm~(-2)的沉积量下进充放电,100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仍然高达99.4%,展现出超高的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作为对照,铜集流体在80圈循环后便无法继续循环。(2)在锌离子电池中,首次将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SiO_2)和海藻酸钠(SA)加入水系电解液中,得到一种高保水能力和高离子电导率的SA/SiO_2准凝胶电解质。两者构成的纳米级多孔结构可以使电解液中的锌离子均匀分布,避免浓差极化造成锌枝晶的不可控生长;同时这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准凝胶电解质紧密覆盖在锌负极表面,可以起到物理限域的作用,从而抑制枝晶生长,减少应力应变造成的脱层现象。使用这种准凝胶电解质组装的全电池展现出极高的循环稳定性,在1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1860次超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依然高达78%。在对称循环测试中,使用SA/SiO_2准凝胶电解质的电池可以稳定循环290 h,约为使用未改性电解质电池循环寿命的5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金属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纳米光子器件以及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了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运用领域,包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在局域场增强和拉曼信号检测的运用、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检测以及电磁特异介质运用,为金属纳米研究以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纳米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柏富,朱康,武恒,胡海峰,沈哲.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J].物理学报.2019
[2].邓英.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9
[3].张琪琪,叶雨廷,白桦,席广成.准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性质[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4].王家正,孙维鑫,周剑章,吴德印,田中群.周期性币族金属纳米结构的SPR光响应理论计算[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5].黄恺健,李世雄,白忠臣,张正平,秦水介.基于金属纳米结构非局域与尺寸效应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6].姚娜.分等级过渡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电催化剂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张思楠.MoS_2/金属纳米复合结构光学特性及SERS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8].孙丹.中空纳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控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9
[9].黄俊.基于金属纳米线网络结构透明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王宏刚.纳米结构设计在新型二次电池金属负极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