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底部薄弱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底部薄弱层,RC框架结构,等效对角斜撑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底部薄弱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鄢宇[1](2012)在《底部薄弱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次大地震震害调查表明,薄弱底层(软弱底层soft-first story)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地震破坏非常严重,这类建筑结构主要特征是为满足建筑特殊功能需要或使用上方便,底部一层设计为较大的空间而较少填充墙,如底层作为大厅、停车场、商店等等,上部结构采用密集填充墙分隔方案。该类建筑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底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部相邻层,而其上各层侧向刚度相差不大,形成一种“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本文对这种特殊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到了一些对于能够改善该类结构抗震设计和提高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结论。对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成果做如下总结:(1)填充墙等效斜撑简化模型综述了薄弱底层框架结构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对角斜撑来考虑填充墙的作用,探讨了门窗洞口的影响,并在填充墙建模里,考虑门窗洞口的效应来折减等效斜撑的宽度。采用Matlab编写了一套程序来自动计算考虑开洞效应时的对角斜撑宽度,并将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对比分析,验证了编写程序的有效性。(2)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针对RC纯框架结构、满布填充墙RC框架结构以及底部薄弱层RC框架结构,建立了叁种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模型,采用Push-over能力谱方法,结合不同的地震水准给出结构的性能点,完成此步后,提取分析得到的顶点位移(即为结构在某一特定地震作用下性能点),再将结构推覆至相应的状态,将求得的层间位移角与规范规定的弹性及塑性层间位移角进行了比较,结合梁柱构件出铰情况分析了结构破坏程度。比较了叁种模型的地震性态表现,根据分析结果提炼出改善底部薄弱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建议。(3)框架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针对RC纯框架结构、满布填充墙RC框架结构及底部薄弱层RC框架结构,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各模型输入不同水平的地震动,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地震动作用下叁类结构在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的地震性能,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改善底部薄弱层框架结构抗震的合理建议。最后对本文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做了详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做了进一步展望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2-05-01)
李金元,陈凯[2](2010)在《设置FVD的底部薄弱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新型粘弹性-摩擦阻尼器(FVD)的耗能特点和底部薄弱层结构动力特性,提出通过对底部薄弱层结构设置FVD,达到对底部薄弱层结构抗震加固的目的。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抗震控制效果,设计制作了带有底层薄弱层的五层钢框架模型,在其底层薄弱层设置FVD支撑,进行了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VD支撑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潘鹏,曹海韵,齐玉军,潘振华,叶列平[3](2009)在《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某底部为薄弱层的6层框架结构建筑,底层破坏严重,但上部楼层基本完好。震后通过在首层柱顶设置铅芯迭层橡胶支座,将薄弱层改造为隔震层,恢复该建筑首层使用功能,并使其满足提高一度设防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介绍了该建筑的隔震加固改造方案。采用SAP2000建立了可考虑隔震层扭转的层模型,分析了隔震后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依据分析的结果,采用PKPM进行隔震层下部结构的加固设计及基础验算。(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09年06期)
秦从律,钱磊,干钢,张爱晖[4](2006)在《带底部薄弱层住宅结构抗震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工程实例,在7度地震区底层高度为6.6m的8层板式住宅的底层及房屋两端适当布置抗震墙,形成竖向非连续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对该结构体系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计算评估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框-墙结构体系有效提高了结构底层的侧向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扭刚度,消除了结构底部薄弱层,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可满足规范规定的叁水准抗震设防要求。(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6年10期)
孟和[5](2006)在《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底部薄弱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工程结构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可为研究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因此,研究SMA阻尼器及其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 底部薄弱结构是一种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由于其底部具有大空间,使用功能灵活方便,故在商住或商办等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类结构的底层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变形较大,若不采取特殊处理方法如抗震控制技术等,则极易发生严重的地震破坏,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震害调查所证实。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底部薄弱结构的地震反应特点为基础,结合SMA材料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SMA阻尼器及其在底部薄弱结构中的抗震控制原理和方法。 文中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底层薄弱结构的受力与震害特点,分析了产生震害的原因及处理对策,阐述了对这类结构进行抗震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探讨了应用SMA材料进行结构振动控制的主要特点,简述了一种NiTi奥氏体超弹性SMA丝的材料性能试验过程和结果,考察了这种SMA丝的超弹性耗能能力,同时分析了应变幅值、加载频率、循环次数以及工作温度等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结果并从SMA材料的本构关系入手,设计了一种拉压式SMA被动消能阻尼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了这种SMA阻尼器的滞回特性,探讨了其工作原理和消能能力;最后,针对底部薄弱结构地震反应和SMA阻尼器的主要特点,将本文设计的SMA阻尼器应用于底部薄弱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被动抗震控制分析,检验了文中所提SMA阻尼器和抗震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SMA阻尼器以及所提的被动抗震控制方法,能够明显地减小底部薄弱结构的地震反应,因此在底部薄弱结构的抗震控制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底部薄弱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新型粘弹性-摩擦阻尼器(FVD)的耗能特点和底部薄弱层结构动力特性,提出通过对底部薄弱层结构设置FVD,达到对底部薄弱层结构抗震加固的目的。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抗震控制效果,设计制作了带有底层薄弱层的五层钢框架模型,在其底层薄弱层设置FVD支撑,进行了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VD支撑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部薄弱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鄢宇.底部薄弱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
[2].李金元,陈凯.设置FVD的底部薄弱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
[3].潘鹏,曹海韵,齐玉军,潘振华,叶列平.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
[4].秦从律,钱磊,干钢,张爱晖.带底部薄弱层住宅结构抗震设计[J].工业建筑.2006
[5].孟和.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底部薄弱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