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协同论文-鉴志亮,许文耀,汤玲

供货协同论文-鉴志亮,许文耀,汤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供货协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同供货管理,指定供应商,物料清单

供货协同论文文献综述

鉴志亮,许文耀,汤玲[1](2019)在《汽车生产协同供货管理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料清单(BOM)是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基础数据,是物料筹措、生产制造、成本核算和售后服务的基础。阐述了用户点单、特殊车型、功能配套和生产一致性等协同供货管理业务场景,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实现特定物料相互协同或在特定车型中指定供应商,满足用户对车辆日益增多的差异化需求。(本文来源于《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王肖明[2](2017)在《随机交货时间下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随机交货时间下多供应商-单制造商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问题,综合运用系统决策理论与优化建模方法对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协同供货进行研究。通过假设条件、对比决策、数例验证等,建立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协同供货模型,并进行最优性决策分析,实行叁重结算模式,降低了供应商的最优计划提前期与制造商期望成本,从而提升装配系统整体效益。供应链上游供应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造成供应商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多供应商协同供货为研究对象,建立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模型,对比分析是否考虑协同供货的装配系统决策模型下供应链收益和最优决策值。通过数例分析,得出考虑协同供货的多供应商-单制造商供货模型比不考虑供货协同的装配系统决策模型可以获得更优的交货期以及供应链收益。构建叁重结算模式供货模型,优选各供应商并进行结算模式的划分,然后进行各主体最优决策分析,制造商负担的零部件库存的时间缩短,期望库存成本更低。最后进行数例验证与分析,由不同模式下的决策变量分析各模式的决策值及参数影响值,实现多供应商装配系统的决策变量分析,为随机交货时间下多供应商装配系统更好地实现协同供货提供重要依据与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于渝飞,于重重,潘佳俊[3](2016)在《基于约束理论的零部件供应商协同供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对终端市场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并在不断地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水平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约束理论,建立了ATO系统中多供应商(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及瓶颈零部件供应商)——单制造商的零部件协同供货模型。模型首先指出关键零部件及瓶颈零部件供应商对制造企业的供货存在影响,其次针对销售淡旺季时制造商的期望总库存成本的比较,分析未协同与协同时的制造商的总成本差异。最后通过算例分析的结果可知,协同供货模型可以较好地降低制造商的零部件持有成本,且在销售旺季时还能更好的减少制造商的缺货成本及再订购成本。因此,供应商协同供货可以实现降低制造的总库存成本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6年08期)

李毅鹏,马士华[4](2013)在《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产能约束供应商协同供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供应链中核心制造商对产能约束的多个零部件供应商的"末位惩罚"问题,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多个供应商协同模型,并分析了分散决策和供应商协同决策下各个成员的最优决策.通过Monte Carlo模拟仿真方法和数例分析表明,采用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可在保护供应商的私有产能信息不公开的同时还能进行集中决策,从而明显降低供应商的损失成本和整个供应链的全局损失成本,最终让供应链达到帕累托改善.(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3年11期)

应丹丰[5](2012)在《不确定条件下基于双重供货模式的装配系统协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其能够充分利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优质资源,装配系统已经在汽车、电子等众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始终存在的挑战是如何保证系统中每一个节点企业都能够协调同步的运作。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实践及理论研究表明,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运作能产生单个企业不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基于此类理论与实践背景,本论文结合现实运作中的不确定性条件,在分析不同零部件供货模式之基础上,建立了装配系统协同模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运作机制。本论文首先结合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总结了装配系统中存在的零部件提前期随机、产出量随机以及市场需求量随机等不确定性因素;提炼了装配系统上游端两种不同的零部件供货模式:订购模式和VMI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双重供货模式的特点,分别建立了零部件提前期随机、零部件产出量和市场需求量随机条件下的装配系统协同模型。通过数学证明,得到了系统各参与方各自的唯一最优运作策略。在此基础上,引入集中式系统作为标杆,找到了分散式系统难以实现协调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能实现分散式系统协同运作的优化机制。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分散式系统非协调性的现象及原因,以及本论文提出的优化运作机制的有效性。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管理启示及意义,从而为指导实践运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12-01)

史雅男,李佳玲[6](2012)在《供货商协同合作关系之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与信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Successful supplier collaboration requires a stable and durable relationship.Management control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has had less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especially in empirical studies.In addition,the instru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s whether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s substitute or complement each other was still debated.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this paper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 to interpret how collaborative firms develop stable and durable relationship via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s from buyer perspective.We focus on two dimensions of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s,risk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Risk MCS)and trust.It is based on control requirement from implication for interfirm relational risk.Risk MCS and trust represent formal and social(informal)control respectively.This study collected quantitative data from 183 valid responses(19.6%)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aiwan listed on Common Wealth Magazine.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collaboration had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isk MCS using and trust building.The collaboration goes on stable and durable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isk MCS using and trust building.Both Risk MCS using without trust and trust building without Risk MCS using damage the stable and durable supplier relationship developing.The paper supports complementarity’s perspective for instru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MCS using and trust building.(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论文集》期刊2012-09-24)

刘丹[7](2012)在《基于TPL的多源供货汽车零部件订货运输协同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目前各大汽车制造商为降低成本纷纷将物流外包,相应的运输决策等由第叁方物流(TPL)做出,而订货决策则由汽车制造商确定。然而,订货与运输都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实现供应链绩效最优化,汽车制造商在确定订货决策时应兼顾运输决策,而TPL在制定运输决策时必须考虑订货决策。基于此,本文研究在有多个供应商的环境下,汽车制造商与TPL协同制定订货运输决策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在供应过程确定和考虑随机供应影响因素的情形下,研究如何确定最优的订货运输协同策略;最后,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如何将订货运输协同策略应用于实践。具体而言,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采用Venism软件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拥有多个供货渠道的制造商与TPL协同制定订货运输策略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主要比较分析叁类协同程度各异的决策模型下系统指标的表现,包括总成本、运输成本、服务水平和库存波动水平等。结果表明在满足服务水平的情形下,协同程度增加,系统成本降低。此外,考察供应链中不同成员运作带来的随机因素对系统以及协同效果的影响,发现供应商产出不确定对协同效果影响最大。(2)假定汽车制造商与TPL协同制定订货运输决策,制造商向多个成本不同的供应商订货,TPL可以采用两种运输成本结构不同的车型。首先分析问题的基本性质,包括向不同供应商订货的规则、运输分配规则等。基于此构建单一零部件环境下的动态规划模型,采用网络路径优化方法进行求解;并设计多零部件环境下两层参数级联编码遗传算法,根据性质优化解的搜索空间,提高解的有效性。(3)应用更新理论分析考虑供应商不确定性的汽车制造商-TPL两级供应链,采用“开-关”状态刻画供应商供货的不确定性。首先建立两个供应商供货均不确定的模型;其次,构建一供应商供货确定另一供应商供货不确定的模型。通过算例分析比较不同模型下最优订货运输决策与总成本,并探讨供应不确定性大小对决策和总成本的影响。(4)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汽车制造商江汽公司和TPL江流公司协同制定订货运输决策的可行性。首先分析江汽的订货系统和江流的运输系统,其次采用实际数据,通过一个简单模型阐述订货运输协同的好处,并以叁个零部件为研究对象,应用已构建的模型来获得具体的订货运输协同决策。最后从江汽与江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订货运输协同的实施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4-01)

周奇超[8](2011)在《交货时间不确定下两供应商—单制造商协同供货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竞争的形式发生变化。未来的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实现整个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装配系统中,如汽车制造业,一件产品往往由成千上百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使得装配式供应链的协同运作非常困难,单个零部件的缺货或延期到货会给整条生产线带来延误,因此,通过某种协调机制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供应商交货时间不确定条件下,两个供应商和单个制造商在交货时间窗和库存责任期两种模式下的最优决策以及供应链协同机制的问题。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VMI和Supply-Hub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其次,以装配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交货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引入交货时间窗机制,建立了随机零部件补货提前期下两个供应商对单制造商的准时供货模型,发现交货时间窗策略能有效降低供应商的成本,而且时间窗长度越长,供应商的成本越低,但仅仅依靠单一的交货时间窗策略不能完全协调整个供应链。然后,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加入库存责任期机制,改变装配系统中下线付款的方式,发现,如增大对供应商的延迟交货惩罚,可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最后,总结本文所做的研究理论,并对未来可进行的研究做出一些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12-01)

马士华,黄焜,洪生[9](2011)在《基于Supply-Hub的两源供货横向协同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装配制造供应链中,为了避免供应中断的风险,制造商往往向多个供应商采购相同的零部件,即采用多源供货方式。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装配制造企业采用准时制(Just in time,JIT)方式进行生产运作,Supply-Hub模式作为一种有效支持JIT运作的供应物流运作模式,在装配制造供应链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Supply-Hub不仅是供应链中零部件物流的枢纽节点,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信息集中平台的作用,掌握各方供应商的库存和补货信息,这使供应相同零件的供应商之间实现横向协同运作成为可能。目前,虽然已有较多关于多源供货问题的研究文献,但仍还没有文献涉及供应同种零件的供应商之间横向协同的问题。基于Supply-Hub模式,通过数学建模分析,研究一种两个供应相同零件的供应商利用Supply-Hub,在横向共享库存信息条件下的协同补货策略,并通过算例对该协同补货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横向协同补货策略,在不降低系统服务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明显降低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0期)

李果,马士华,王兆华,丑文亚[10](2011)在《不同交货策略下装配式供应链协同供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制造商完全承担提前期压缩费用的交货策略1和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承担提前期压缩费用的交货策略2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建立不同交货策略下基于两供应商—单制造商的装配式供应链协同供货模型。根据策略1分析基于两供应商—单制造商的装配式供应链stackelberg对策优化模型,给出各自最优决策及相应求解算法;根据策略2建立基于两供应商—单制造商的装配式供应链联合库存模型,给出求解最优决策的算法。分析策略2优于策略1下的可控提前期费用分担系数,并给出分担系数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改进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对称Nash协商协调策略。通过数例对两种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有效的费用分担系数。(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0期)

供货协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随机交货时间下多供应商-单制造商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问题,综合运用系统决策理论与优化建模方法对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协同供货进行研究。通过假设条件、对比决策、数例验证等,建立装配系统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协同供货模型,并进行最优性决策分析,实行叁重结算模式,降低了供应商的最优计划提前期与制造商期望成本,从而提升装配系统整体效益。供应链上游供应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造成供应商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多供应商协同供货为研究对象,建立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模型,对比分析是否考虑协同供货的装配系统决策模型下供应链收益和最优决策值。通过数例分析,得出考虑协同供货的多供应商-单制造商供货模型比不考虑供货协同的装配系统决策模型可以获得更优的交货期以及供应链收益。构建叁重结算模式供货模型,优选各供应商并进行结算模式的划分,然后进行各主体最优决策分析,制造商负担的零部件库存的时间缩短,期望库存成本更低。最后进行数例验证与分析,由不同模式下的决策变量分析各模式的决策值及参数影响值,实现多供应商装配系统的决策变量分析,为随机交货时间下多供应商装配系统更好地实现协同供货提供重要依据与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供货协同论文参考文献

[1].鉴志亮,许文耀,汤玲.汽车生产协同供货管理方案[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9

[2].王肖明.随机交货时间下装配系统协同供货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于渝飞,于重重,潘佳俊.基于约束理论的零部件供应商协同供货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6

[4].李毅鹏,马士华.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产能约束供应商协同供货[J].控制与决策.2013

[5].应丹丰.不确定条件下基于双重供货模式的装配系统协同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史雅男,李佳玲.供货商协同合作关系之风险管理控制系统与信任(英文)[C].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论文集.2012

[7].刘丹.基于TPL的多源供货汽车零部件订货运输协同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2

[8].周奇超.交货时间不确定下两供应商—单制造商协同供货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马士华,黄焜,洪生.基于Supply-Hub的两源供货横向协同策略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10].李果,马士华,王兆华,丑文亚.不同交货策略下装配式供应链协同供货优化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标签:;  ;  ;  

供货协同论文-鉴志亮,许文耀,汤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