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悬挂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刚性层,悬挂结构,风振响应,阻尼器
半悬挂结构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华,郁步军,张继文,梁书亭[1](2018)在《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风致响应分析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挂建筑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然而普通的悬挂减振结构却存在局部变形较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型的悬挂减振结构体系——半刚性悬挂减振结构体系。阐述了该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计算模型,建立悬挂结构叁维空间模型,分析了水平顺风向脉动风荷载作用下该结构体系的减振性能,并对影响结构动力响应的阻尼器刚度和阻尼系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顺风向脉动风荷载作用下,半刚性悬挂减振结构与普通悬挂减振结构相比,能进一步减小结构主框架顶部位移峰值;控制层间位移主要发生在半刚性层,而悬挂楼段内的层间位移则较小;存在较优的阻尼器刚度和阻尼系数,能够明显减小结构的风振动力响应。(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6-20)
韩丽君,陈雷,尹华钢,王飞宇[2](2013)在《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悬挂结构工程,采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对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中心支撑及斜交网格抵抗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起的作用,考虑几何非线性对结构的影响,并模拟施工阶段,为悬挂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5-26)
韩丽君,陈雷,尹华钢,王飞宇[3](2012)在《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悬挂结构工程,采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对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中心支撑及斜交网格抵抗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起的作用,考虑几何非线性对结构的影响,并模拟施工阶段,为悬挂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2年S1期)
张伟,张继文,涂永明,吴强[4](2012)在《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避震机理及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并在该体系中合理设置磁流变阻尼器。阐述了该体系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模型,推导了其运动方程和动力响应函数。通过时域内输入El Centro波、Taft波以及天津波,验证了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减振避震性能。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体系的随机振动响应表达式;以主体核筒顶点位移和半刚性层的层间位移为目标函数,对体系中影响结构动力响应的磁流变阻尼器输入电压进行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响应,半刚性层层间位移较大,主体结构顶点位移和悬挂楼层层间位移较小;对于该文给定的算例,输入电压存在最优值,最优值约为16V;当磁流变阻尼器输入电压为最优值时,主体结构动力响应和半刚性层层间位移均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结构达到最佳避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2年04期)
王学庆[5](2011)在《隔震悬挂结构体系的单质点等效动力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双质点模型自由振动特性发现,当质量比与刚度比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时,二阶振型的贡献度远小于一阶振型的。因此,隔震悬挂结构可由双质点模型等效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数值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等效单质点模型计算的体系基本自振频率与双质点模型的一阶频率非常接近,最多相差0.3%左右;两种模型计算的被悬挂结构相对于支撑结构的地震反应位移和速度时程曲线吻合情况均较好,并显示出了一致的周期特征。虽然在个别峰值处存在微小偏差,但可满足工程需要。因此,单质点等效动力模型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完成隔震悬挂结构的动力简化计算。(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1年02期)
张伟,张继文,涂永明,赵洁[6](2010)在《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减振避震机理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悬挂结构体系——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在悬挂楼段与转换层之间设置半刚性层,其间设置减振阻尼装置。通过时域内输入El Centro波、Taft波以及人工波,验证了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动力响应特性。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在复数域内推导了体系的随机振动响应表达式;以主体核筒结构顶点位移和半刚性层的层间位移为目标函数,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对体系中影响结构动力响应的阻尼器的刚度和阻尼、悬挂质量比及半刚性连接的转动刚度等进行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动力响应,半刚性层的层间位移较大,主体结构顶点位移和悬挂楼层的层间位移较小;对于文中给出的结构算例存在最优参数组合:阻尼器刚度和阻尼分别为1×107N/m和1×107N.s/m,悬挂质量比取3.0,半刚性连接转动刚度为3.14×104N.m/rad;当半刚性悬挂结构的参数取得最优组合时,主体结构动力响应和半刚性层层间位移均可得到较好的控制,结构的减振避震性能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王学庆,刘海卿,欧进萍[7](2009)在《悬挂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特性及其突变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悬挂结构动力分析模型作了改进,引入了悬挂子结构的随动刚度,将子结构对主结构的非线性驱动力添加到运动方程中。用数值解法给出了悬挂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进而给出了振幅与频率响应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结构响应突变的复杂特性,结果表明体系参数的微小变化使响应振幅及其突变值等特性产生明显变化,反映出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特性对参数变化非常敏感。另外,当吊杆长度较大时,非线性参数较小,结构的突变现象消失,产生"伪线性"性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9年03期)
王春林,吕志涛,涂永明[8](2009)在《半柔性悬挂结构体系的风振响应参数优化及阻尼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巨型框架半柔性悬挂减振结构体系风振响应控制效果,根据体系的多自由度运动方程,采用复模态迭加法推导随机动力响应表达式;在频域内以控制巨型框架和悬挂楼段风振动力响应为目标,对阻尼器刚度、阻尼系数及悬挂楼段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时域内将半柔性悬挂减振结构设定为优化参数,分析其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这种体系能够较好地控制结构风振响应;存在最优的阻尼器刚度和阻尼系数,能够明显减小巨型框架和悬挂楼段的风振动力响应;风振响应的优化参数也可以抑制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张艳丽[9](2008)在《核筒悬挂结构体系子结构阻尼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核筒悬挂结构体系进行了动力特性、减震性能、在核筒与悬挂楼层之间设置阻尼器以减小悬挂楼层的地震反应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单筒悬挂结构的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并与振动台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对非悬挂和悬挂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悬挂结构可以作为其对应筒体结构的一种减震结构体系,且减震效果显着。此外,增大子结构的阻尼比之后,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最优阻尼比取值区间不同。为同时减小主、子结构的振动,提出了在核筒与子结构之间设置阻尼器。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加阻尼器之后,对核筒悬挂结构体系的主结构和子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都有很好的减振效果。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08-11-01)
王春林,吕志涛,吴京[10](2008)在《半柔性悬挂结构体系的减振机理及其减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高层建筑半柔性悬挂减振结构体系。给出体系的结构方案,简化计算模型及多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在时域内输入El Centro波和Taft波来阐明体系的动力特性;基于随机地震动激励采用复模态解耦与虚拟激励法相结合,推导这种体系的随机动力响应表达式;编制相应程序以主体核筒顶点位移和柔性层层间位移为控制目标,对影响结构动力响应的阻尼器刚度和阻尼系数及柔性悬挂楼段设置位置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种体系能够较好地降低地震响应,有着较大的柔性层层间位移和较小的悬挂楼段层间位移;存在最优的阻尼器阻尼系数,能够明显减小主体核筒动力响应;阻尼器的刚度有助于控制柔性层的层间位移;悬挂楼段设置在结构上部对顶点位移的减振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半悬挂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某悬挂结构工程,采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对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中心支撑及斜交网格抵抗水平地震力作用所起的作用,考虑几何非线性对结构的影响,并模拟施工阶段,为悬挂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悬挂结构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蔡文华,郁步军,张继文,梁书亭.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风致响应分析及参数优化[C].《工业建筑》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2].韩丽君,陈雷,尹华钢,王飞宇.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设计探讨[C].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13
[3].韩丽君,陈雷,尹华钢,王飞宇.斜交网格核心筒+中心支撑框架悬挂结构体系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2012
[4].张伟,张继文,涂永明,吴强.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避震机理及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12
[5].王学庆.隔震悬挂结构体系的单质点等效动力计算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
[6].张伟,张继文,涂永明,赵洁.半刚性悬挂结构体系减振避震机理及参数优化[J].建筑结构学报.2010
[7].王学庆,刘海卿,欧进萍.悬挂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特性及其突变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
[8].王春林,吕志涛,涂永明.半柔性悬挂结构体系的风振响应参数优化及阻尼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9
[9].张艳丽.核筒悬挂结构体系子结构阻尼参数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
[10].王春林,吕志涛,吴京.半柔性悬挂结构体系的减振机理及其减振效果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