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政制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国宪法,历史变迁,宪政制度,进化道路
宪政制度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白利寅[1](2012)在《近代法国宪法及宪政制度变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自1789年《公民权与人权宣言》颁布叩启近代宪政制度以来,十几部宪法的交替与筛选铸造了法国宪政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仔细梳理这段法国宪法变迁史,会发现法国宪政制度背后的成长逻辑及宪法的法国式道路的必然性。第五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总结,标志着法国宪政制度的基本完善,对第五共和国宪政体制的分析是对法国宪政制度进化的一个总结与概括,也是更加深刻理解法国宪政之路的一个主要手段和环节。本文通过对法国宪法变迁历史的分析,梳理法国宪政道路进化的路径与原因,并以第五共和国为例分析其宪政体制,完成了对近现代法国宪法及宪政制度的进化研究分析,指出宪政的法国式道路的特征、原因及启示。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法国宪法及宪政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对法国宪法的诞生背景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历史分析,并作出逻辑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宪法的成长背景、内容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下文的逻辑分析奠定了事实基础。第二章“从宪法形成角度分析第五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必然性要求”,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宪法及宪政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即经济、政治、文化与宪法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宪政制度的建设。然后以第五共和国为例分析其宪法产生的必然性要求。第叁章“第五共和国宪法对公共权力的配置”,从政体、总统、议会、政府、司法机关、宪法委员会六大方面来分析第五共和国体制下的公共权力的配置,揭示第五共和国宪法体制“缩小议会权力、扩大总统权力”的价值取向与实际安排。第四章“第五共和国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及保护实践”,梳理了法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变化轨迹,对第五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并对公民权利的实践保护方式进行了说明。第五章“宪法及宪政制度现代化的法国式道路总结”,分析法国宪政之路的特征、形成原因,得出法国宪政道路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3-15)
蒋志如[2](2011)在《偶然事件对宪政制度变迁的意义——以《大宪章》事件为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度—人"视野下分析《大宪章》的出台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制度变迁中偶然事件的意义:一方面,人们通常都是遵守现有制度,而非打破现状;另一方面,当偶然事件出现时,可以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在以后会巩固这次偶然事件带来的可能制度演进。不过,它的实现,不仅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需要时间经过,即坚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法律评论》期刊2011年00期)
贾孔会,王坤[3](2010)在《宪政的跳跃与跌落:1945-1946年中国政治制度变迁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为战后中国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由训政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各党派甚至一度看见了宪政的曙光。然而因为制度变迁主体的缺失、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跃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最终归于失败。(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郭蕾[4](2010)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政府权力宪政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不能泛化,且政府权力不应介入市场功能的有效边界内。但在现实的制度变迁中,政府权力对市场主体与市场运行的干预始终边界不清,政府在许多本应由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积极干预",严重抑制了市场机制本应发挥的作用。有鉴于此,必须从宪政的高度监督与制约政府权力,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以确保政府权力的良好运作。(本文来源于《行政与法》期刊2010年05期)
朱珍[5](2010)在《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60年嬗变——制度变迁与宪政框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囿于历史环境和制度非均衡,建国60年来,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利润分配制度反复试错。在此过程中,路径依赖与路径替代相伴相随,国家与国企一直未形成稳定规范的分配模式,影响了财政收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基于国有企业面广量大的事实和双元财政的要求,应以税利分流为基础重构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并建立国企利润上缴的宪政框架,维持新制度的相对均衡,即高效的路径替代;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考虑,红利应重点投向教育和国企的自主创新,实现国企和民生的正和博弈。(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张锐智,丁鹏[6](2008)在《判例法传统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法律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民众普遍信仰法治。在美国宪政体制中,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及时地维护和完善了美国宪法,从而使美国宪法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并持续地发挥调控作用。司法机关的这种调控作用渊源于美国古老的判例法传统,在此传统的影响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成为美国宪政制度的供给机关。本文试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探索司法判例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及启示。(本文来源于《外国法制史研究》期刊2008年00期)
张锐智,丁鹏[7](2008)在《判例法传统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法律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民众普遍信仰法治。在美国宪政体制中,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及时地维护和完善了美国宪法,从而使美国宪法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并持续地发挥调控作用。司法机关的这种调控作用渊源于美国古老的判例法传统,在此传统的影响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成为美国宪政制度的供给机关。本文试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探索司法判例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及启示。(本文来源于《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2008-09-22)
陈书成[8](2008)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宪政制度建设——以制度变迁规律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宪政制度的实质具有内在契合性。我国应从制度变迁的规律着眼,找准宪政制度建设与完善的方式和路径,早日催生成熟的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宪政体制。(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08年03期)
胡甲刚[9](2007)在《社会变迁与宪政制度变迁的关联——基于美国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政制度是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社会持续不断地变迁,必然会促进宪政制度或快或慢地发生调整、重组或更替。社会变迁是宪政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宪政制度变迁也必然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作用于社会变迁。(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07年01期)
李小峰[10](2006)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宪政限度——制度变迁与法治品格》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历史都正在将我们的政治文明带向宪政时代。而这一结论可以通过经济文明领域中物质理性的勃兴推导出:经济文明的进化决定目的在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最终将为商品性生产所取代;而商品性生产的专业化决定了产品交换成为获取(本文来源于《经济法学评论》期刊2006年00期)
宪政制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制度—人"视野下分析《大宪章》的出台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制度变迁中偶然事件的意义:一方面,人们通常都是遵守现有制度,而非打破现状;另一方面,当偶然事件出现时,可以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在以后会巩固这次偶然事件带来的可能制度演进。不过,它的实现,不仅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需要时间经过,即坚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政制度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白利寅.近代法国宪法及宪政制度变迁分析[D].山东大学.2012
[2].蒋志如.偶然事件对宪政制度变迁的意义——以《大宪章》事件为例的分析[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1
[3].贾孔会,王坤.宪政的跳跃与跌落:1945-1946年中国政治制度变迁浅论[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郭蕾.我国制度变迁中的政府权力宪政制约[J].行政与法.2010
[5].朱珍.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60年嬗变——制度变迁与宪政框架构建[J].地方财政研究.2010
[6].张锐智,丁鹏.判例法传统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J].外国法制史研究.2008
[7].张锐智,丁鹏.判例法传统对美国宪政进程的影响——以美国黑人权利宪法保障制度变迁为视角[C].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8
[8].陈书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宪政制度建设——以制度变迁规律为视角[J].经济师.2008
[9].胡甲刚.社会变迁与宪政制度变迁的关联——基于美国的历史考察[J].理论界.2007
[10].李小峰.宏观经济调控的宪政限度——制度变迁与法治品格[J].经济法学评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