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热单元论文-梁双荣,白旭东,那小桃

储热单元论文-梁双荣,白旭东,那小桃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热单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墨,石蜡,相变储热,供热系统

储热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梁双荣,白旭东,那小桃[1](2019)在《基于Modelica的供热系统用复合相变储热单元的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背压供热改造机组的高热电耦合性问题,提出通过配置多级压缩膨胀石墨和石蜡复合相变储热装置的方式,实现热电解耦,并且基于Modelica非因果建模语言在Dymola平台上,详细分析了该装置的热性能,为其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6期)

葛维春,刘闯,王艺博[2](2019)在《电网大规模电储热单元优化调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热系统耦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保证系统运行灵活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电-热耦合关系,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是电力系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对装设于发电厂侧的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储热单元就地控制与远方控制的优化控制策略;并将其纳入日前发电计划,构建了考虑储热单元控制策略的系统电-热优化调度模型。为了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基于辽宁省电网的实际数据,分析了所构建模型对辽宁省风电消纳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对该模型下的电量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有效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智慧电力》期刊2019年04期)

游吟,赵耀,赵长颖,刘红兵[3](2019)在《相变储热单元内肋片结构的拓扑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管壳式相变储热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强化储热系统的换热能力为目的,基于拓扑优化原理,建立了二维相变储热系统模型,对储热系统模型的传热能力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的肋片设计对于传热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传统肋片模型传热能力对比,验证了拓扑优化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揭示了自然对流对于肋片优化和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肋片进行了几何重构并对重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证明了重构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验验证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佳利,丁宇,曲丽洁,何正斌,伊松林[4](2019)在《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储热单元的放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对石蜡(PA)及石蜡/膨胀石墨(97%PA/3%EG和95%PA/5%EG)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热性能进行了探究,考察了不同直径储热单元在干燥介质温度为25℃,风速为0.8 m/s条件下的放热性能。结果表明,在石蜡中添加膨胀石墨后,复合材料导热系数较纯石蜡分别提高了178.10%和214.30%,可以有效改善石蜡的导热性能,缩短放热时间;储热单元直径对放热性能有显着影响,随着石蜡相变储热单元直径的增大,放热时间线性增加;膨胀石墨的添加可以明显缩短放热时间,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相同直径储热单元的放热时间逐渐缩短;膨胀石墨对储热单元放热性能的改善效果随直径变化而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随储热单元直径的增大而效果逐渐显着,达到极值后随直径的增大效果逐渐减弱,本实验条件下,最优储热单元直径在35~50 mm之间。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最优直径为35 mm。(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马林[5](2017)在《导流隔板式相变储热单元性能强化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相变储热单元采用简单内外套管结构,其换热性能因相变过程中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而受到限制,为此提出了水平隔板式与倾斜导流隔板式这2种新型套管。建立了3种套管的数学及物理模型,对其相变过程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模拟计算,比较了这3种结构换热性能的差别,并对影响导流隔板换热性能的因素作了分析。与传统结构相比,水平隔板使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融化时间缩短了40.2%,倾斜隔板使融化时间缩短了65%。结果表明,导流隔板有效削弱了PCM融化过程中的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现象,有效缩短了PCM融化时间,并且通过调整隔板数量及倾斜角度可进一步提高套管换热性能。(本文来源于《分布式能源》期刊2017年03期)

韩广顺,丁红胜,黄云,童莉葛[6](2016)在《套管式相变储热单元储热换热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石蜡相变材料,对同心套管式相变储热单元的融化过程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数值研究。在考虑自然对流的前提下,对比了内传热管和外传热管储热单元的换热特性,得到了相变材料的温度场分布、流线图和相变界面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史蒂芬数、瑞利数对储热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融化相同体积相变材料前提下,外传热管储热单元可以缩短60.7%的融化时间,换热特性明显优于内传热管式储热单元,这对与变储热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韩广顺,丁红胜,王培伦,金翼,黄云[7](2015)在《偏心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性能强化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模拟研究。在考虑自然对流与外管传热的情况下对比研究了同心管翅、偏心管翅以及翅片接触外管叁种储热单元的传热特性。考虑了内管壁温度、外管材料、翅片厚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同心管翅时相比,由于自然对流的影响,偏心管翅储热单元有效削弱了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现象,完全融化时间减少了29.3%,而当翅片接触金属外管时,通过翅片的传热外管温度迅速升高,增大了换热面积,完全融化时间减少了近49.3%。可见,翅片接触外管储热单元不仅削弱了自然对流引起固-液界面分布不均匀现象,而且利用了外管的传热,强化了储热换热性能。(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韩广顺,黄云,王培伦,丁红胜[8](2015)在《不同壳管类型相变储热单元储热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同相变材料(PCM)含量及换热面积情况下,本文数值研究了在不同壳管类型相变储热单元内PCM的熔化过程。利用FLUENT软件对管道模型和圆柱模型分别建立叁维数值模型,分析了自然对流对熔化速率,固-液界面,储热速率,总储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引起固-液界面非均匀分布,强化了熔化速率。结合热传导和自然对流双重作用下,对比水平圆柱模型,水平管道模型熔化速率提高了23.5%。同时,基于不同传热流体(HTF)进口,对水平和垂直放置方式的壳管单元的潜热储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管道模型,对比不同的HTF进口,发现底部HTF进口的垂直放置方式具有最大的熔化速率和储热速率;对于圆柱模型,水平放置方式和底部HTF进口的垂直放置方式完全熔化时间大致相同。此外,任何一种底部HTF进口的模型,自然对流的强化换热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王培伦,姚华,李大成,黄云,彭志坚[9](2015)在《高温单管储热单元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储热管是管壳式相变储热换热器的基本构成单元,单管储热单元的换热机理研究对管壳式相变储热换热器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搭建了高温单管储热换热平台,并对单管储热单元进行储/释热过程的研究。利用激光器反演储热单元中空气速度场的流动情况,并用热成像仪观测PCM管壁温度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流场对换热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进口流速和进口温度等多种工况下得储/释热过程,模拟研究了相变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相变界面的移动情况,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李传,葛志伟,金翼,李永亮,丁玉龙[10](2015)在《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储热单元的储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储热单元的储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复合材料和储热单元体内部的二维传热模型,考察了复合材料物性和结构尺寸及传热流体操作条件(流体流速)对单元体储热性能的影响,对比了两种不同结构单元体的储热性能,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对比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趋于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复合材料物性和结构尺寸及传热流体操作条件对单元体储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相比较单管储热单元体,同心管储热单元体有着更优的储热特性,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同心管储热单元体的储热、放热时间较单管储热单元体分别减少10%和15%。(本文来源于《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储热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电-热系统耦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保证系统运行灵活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电-热耦合关系,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是电力系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对装设于发电厂侧的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储热单元就地控制与远方控制的优化控制策略;并将其纳入日前发电计划,构建了考虑储热单元控制策略的系统电-热优化调度模型。为了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基于辽宁省电网的实际数据,分析了所构建模型对辽宁省风电消纳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对该模型下的电量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有效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热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1].梁双荣,白旭东,那小桃.基于Modelica的供热系统用复合相变储热单元的热性能分析[J].节能.2019

[2].葛维春,刘闯,王艺博.电网大规模电储热单元优化调度模型研究[J].智慧电力.2019

[3].游吟,赵耀,赵长颖,刘红兵.相变储热单元内肋片结构的拓扑优化[J].科学通报.2019

[4].张佳利,丁宇,曲丽洁,何正斌,伊松林.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储热单元的放热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

[5].马林.导流隔板式相变储热单元性能强化的模拟[J].分布式能源.2017

[6].韩广顺,丁红胜,黄云,童莉葛.套管式相变储热单元储热换热性能的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6

[7].韩广顺,丁红胜,王培伦,金翼,黄云.偏心管翅式相变储热单元性能强化的模拟[J].节能技术.2015

[8].韩广顺,黄云,王培伦,丁红胜.不同壳管类型相变储热单元储热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C].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9].王培伦,姚华,李大成,黄云,彭志坚.高温单管储热单元的实验研究[C].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10].李传,葛志伟,金翼,李永亮,丁玉龙.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储热单元的储热特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5

标签:;  ;  ;  ;  

储热单元论文-梁双荣,白旭东,那小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