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德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列斯特和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德国
苏德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田静静[1](2019)在《《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苏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都是苏俄历史上签订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条约,都是对德条约,《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建国初期与德国签订的一个极其不平等的和约,采取以退为进策略,为苏俄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二战前夕,苏联为防止单独与德国作战,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签订的条约。(本文来源于《侨园》期刊2019年07期)
金蒂,苏德矿[2](2016)在《苏德矿 完美的师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你喜欢一个人,Ta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你看在眼里,别人都变成了常数,Ta才是唯一变量",这是在讲解偏导函数;"天气变热,要一件件脱衣",这是在比喻复合函数要层层求导;"他是你的严格递增函数,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这是在描述递增函数的特点……在浙江大学数学教师"矿爷"苏德矿的高等数学课堂上,这样的段子层出不穷。戴着1500度的近视眼镜,课堂上热情洋溢,课后有时还会(本文来源于《中学生天地(B版)》期刊2016年09期)
罗伟[3](2014)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档案文献的限制,许多学者的研究难以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并没有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就疏远了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两者的关系仍然错综复杂。本文在原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九十年代以来陆续解密的档案文献,对这一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作出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客观公正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面临东西两线同时被法西斯进攻的威胁,为了能让中共出兵牵制日军,共产国际继续对中共进行资金、情报和医疗等方面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共的发展和中国的抗战事业。同时,共产国际对中共处理好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共党内的建设进行了指导,加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共产国际指示各国共产党用一切行动来支持和保卫苏联,并不顾中国的特殊情况,要求中共出兵北上和日军大规模作战。因此中共和共产国际、苏联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产生分歧的实质是苏联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二者的战略出发点不同,中共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出发点是苏联本国的利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在战略上配合苏军作战,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战术上的配合。在延安整风问题上,尽管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对共产国际进行了一些不实报道,但是由于苏联忙于苏德战争,共产国际高层并未对延安整风作过多的干预。只是在共产国际解散半年后,季米特洛夫致信毛泽东,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性质作出了评判。共产国际的解散,是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产物,绝非偶然。共产国际解散对中共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中共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突破共产国际的束缚,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最终取得了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3-20)
王子博[4](2013)在《1922-1933苏德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苏俄)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是在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一笔,也是二十世纪二、叁十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时期的苏德关系有助于我们理清凡尔赛体系下国际形势变化的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对苏联(苏俄)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有更深的理解。本文分为前言、正文2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及不足。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一战之后苏德关系开始发展时的背景,包扩凡尔赛体系下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两国的国内情况。第二章论述了《拉巴洛条约》的签订过程和两国合作的蜜月期。第叁章论述了《苏德友好中立条约》签订前后的国际背景包括“道威斯计划”的出台,《洛迦诺公约》签订和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苏德合作的进一步展开。第四章论述了在“大萧条”和苏联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两国关系的波折和恢复。第五章作为结论,是对1922年到1933年间苏德关系的思考和评价,包括其对国际格局和两国自身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3-12-17)
吴凡[5](2013)在《二十世纪叁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33年希特勒上台和1938年慕尼黑阴谋两件事作为分界点,将1930年代分为叁个阶段来阐述苏德关系;并始终围绕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外交局势和国家利益叁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展开论述。《拉巴洛条约》建立的良好关系持续到国社党上台正式结束,苏德相互视对方为不能避免的敌人,却又都极力避免成为对方的首要目标以赢得充裕的战备时间。为此纳粹开始了对凡尔赛体系的渐进式破坏;而苏联则在英法和德国间反复权衡,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与德国妥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15期)
许艳龙[6](2011)在《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各区块油藏特征及与产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是目前已经进入井网加密期,苏德尔特构造带的主要勘探区域。但长期以来,由于油藏类型及特征认识的不深入制约了其进一步开发。本文利用动态生产数据和地震数据,通过措施和产能情况确定油藏类型,分析各区块布达特层油藏类型及特征,确定各区块产能与油藏类型的关系,为油田下一步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1年12期)
张秀见[7](2009)在《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二战爆发前夕前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长期以来史学界褒贬不一。争论焦点在于该条约与二战的爆发是否有直接关系上。事实证明,二战的爆发与德国的野心及英法的绥靖政策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苏德条约客观上虽促使二战提前爆发,但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09年03期)
赵志花[8](2009)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针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依据岩芯、钻/测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油气成藏理论和含油气盆地沉积学进行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及其与储层物性特征、油气富集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292口井钻/测井资料的系统分析,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地层划分为13个四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和砂岩组的对应关系。2.通过岩芯描述和测井相分析,建立了沉积微相岩、电标志,进而进行沉积相识别。全区划分为6个油层组。自下而上为:V油层组、IV油层组、III油层组、II油层组、I油层组、零油层组。V油层组沉积期主要发育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近岸水下扇和浅湖相沉积;IV油层组沉积早期以扇叁角洲前缘-浅湖交替的沉积环境为主,末期水体加深,物源退缩,以浅湖-扇叁角洲前缘沉积为主;III油层组沉积期物源供应充足,在东部地区发育了一套典型的进积型扇叁角洲前缘建造;III油层组沉积末期,水体快速加深,物源供应减少,全区以浅湖沉积为主;II油层组沉积早期,物源供应充足,表现一定的进积特征;II油层组末期沉积期以滨浅湖为主要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为砂坝、砂泥坪和泥坪。I油层组沉积末期,水体变深,形成了零油层组早期的全区半深湖-浅湖-扇叁角洲前缘外侧沉积组合特征。3.根据单井、连井沉积相剖面图,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图,明确沉积微相在叁维空间演化规律。认为研究区存在多物源,以扇叁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滨浅湖滩坝为主要储层类型。4.沉积微相纵向分布与层序旋回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湖泛面附近发育扇叁角洲前缘河道间湾、河道溢岸及滨浅湖砂泥坪、泥坪、半深湖泥相,层序转换面附近发育扇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砂坝微相。5.沉积微相控制含油性。研究区主要油层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的滩坝中,在沉积相的控制下条带状砂体含油也成条带状,且油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方向与物源方向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张文伟[9](2009)在《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层序地层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是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基底以德尔布干断裂为界,东部属于天山-兴安早海西期褶皱区的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西部属于西伯利亚板块的额尔古纳地块,走向北东方向。本论文旨在运用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实验分析和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以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的储层精细对比、储层沉积特征为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根据岩心、测井曲线及录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在全区完成叁级层序和四级层序划分与对比,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和11个沉积转换面,划分为3个叁级层序和13个四级层序,从下至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11、SQ12。并建立了层序与油组的对应关系,建立起层序地层格架,在四级层序等时格架约束下,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系I、II油组划分为26个小层,其中I油组对应于1—10小层,II油组对应于11—26小层。在层序格架内,总结了四级层序的展布与演化特征和砂体与油气分布特征,SQ0-SQ1(铜钵庙组)沉积前,全区遭受剥蚀夷平,仅在贝28块-贝14块西部地SQ0-SQ1地层得以保存,SQ2沉积前,苏德尔特地区整体处于剥蚀区域,SQ2只在部分井区有沉积,之后苏德尔特地区持续沉降,区内接受较为完整的SQ3-SQ5沉积,SQ5沉积末期,SQ5层序和SQ4下降半旋回部分遭受剥蚀,而贝16块处于断层下降盘, SQ5-SQ6发育完整。SQ7-SQ12沉积期,苏德尔特地区整体下降,全区接受沉积,SQ7-SQ12沉积旋回完整。本区重点对于I、II油组进行了小层划分对比。砂体识别主要通过岩芯和实验分析,同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各个小层的砂体厚度,并分析了砂体的展布特征,同时对于I、II油组主力含油小层进行了油藏剖面划分对比。油藏识别主要通过测井解释结果和试油试采结果进行分析的。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各个小层的含油层位厚度和含油层位深度。再利用测井解释资料和试油试采资料对其它井进行井和井之间的油层对比,进而划定油藏在平面上的基本分布范围,在结合小层砂厚图对油藏平面分布进行延展。由此确定了油藏在平面上的分别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吴煜[10](2009)在《斯大林国际政治观和苏德关系(1938,10-1941,6)》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了慕尼黑反思的苏联领导人,根据其国际政治观对时局做出的判断,在不放弃集体安全时,也在思索对德中立自保的可能。这种思考反映在1939年苏共18大上斯大林的阐述和5月外交人民委员的换马上。在二战前的大叁角格局中,苏联实施集体安全和对德中立自保并行的双规政策,对德国和英法的意图都进行试探。终于在8月底苏联领导人做出最终抉择,通过与德国签约得以暂时远离战争。波兰战争期间,受其战争观影响的苏联领导人,力图和战争拉开距离,并想选择合适时机介入战争,同时也借助外交和战争的手段实现有利苏联安全的调整。所以在与德国签署边界友好条约后,苏联对德国所发动的和平攻势和战略西转都抱着支持的态度,当然与德国的合作中,心存防范的苏联也在经济和外交上为将来的苏德战争做准备。尽管对西线战争的判断失误使苏联领导人深感震惊,觉得战争的威胁加大了,但仍然没有改变斯大林对苏德战争的预期,甚至他还设想英国的不屈及德国继续深陷西线能使苏联放手在西部继续构建安全体系。但他的这种想法与希特勒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希特勒出于对苏战争的考虑决定更深的介入苏联的西部边界各国。柏林会谈后,由于对希特勒战略意图的矛盾判断,苏联在通过对德国缓和以图新合作的同时,也在加紧应战准备。但由于斯大林预期两制战争将不早于1942年爆发,结果是和平并未如期而至,战争却突然降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苏德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你喜欢一个人,Ta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你看在眼里,别人都变成了常数,Ta才是唯一变量",这是在讲解偏导函数;"天气变热,要一件件脱衣",这是在比喻复合函数要层层求导;"他是你的严格递增函数,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这是在描述递增函数的特点……在浙江大学数学教师"矿爷"苏德矿的高等数学课堂上,这样的段子层出不穷。戴着1500度的近视眼镜,课堂上热情洋溢,课后有时还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德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田静静.《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苏德关系[J].侨园.2019
[2].金蒂,苏德矿.苏德矿完美的师生关系[J].中学生天地(B版).2016
[3].罗伟.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述评[D].西南交通大学.2014
[4].王子博.1922-1933苏德关系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3
[5].吴凡.二十世纪叁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J].黑龙江史志.2013
[6].许艳龙.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各区块油藏特征及与产能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
[7].张秀见.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J].唐都学刊.2009
[8].赵志花.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9].张文伟.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层序地层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0].吴煜.斯大林国际政治观和苏德关系(1938,10-1941,6)[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标签:《布列斯特和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