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与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氧粉末涂料,聚酯粉末涂料,丙烯酸粉末涂料,爆炸
热力学与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秦文静,范宾,刘嘉伟,王耀,肖秋平[1](2019)在《粉末涂料爆炸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喷涂工艺过程中粉末涂料的爆炸危险性,通过Siwek 20L球形爆炸装置对环氧、聚酯以及丙烯酸这3种常用的粉末涂料进行了爆炸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参数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热重和DSC 2种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种类粉末涂料爆炸过程的危险性。结果表明:3种粉末涂料中,丙烯酸粉末涂料的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最大,为0.730 MPa和76.0 MPa/s,爆炸危险等级为St2级;聚酯粉末涂料的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最小,为0.617 MPa和37.9 MPa/s,爆炸危险等级为St1级。环氧、聚酯以及丙烯酸粉末涂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62℃、57℃和58℃,在惰性气氛中失质量率分别为52.9%、98.0%和97.3%,空气气氛中失质量率均增大。(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刘晓东[2](2019)在《单分子方法研究催化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催化剂在工业催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极大关注。然而,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结构/功能的不均一性,为了深刻、完整地认识纳米催化特性,需要开展单个颗粒水平的研究。此外,由于纳米尺寸效应以及在反应条件下持续不断的吸附物-表面相互作用,它们的表面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方法通常只提供其化学成分、形态和结构的静态图像以及平均的性能,并且只能反映催化剂整体的平均的催化性能。单个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实时成像对于探索结构-活性关系,进一步理解反应机制、动力学以及识别具有特殊活性的少数亚纳米粒子是非常有效的。这里,单分子方法被用于在时间上揭示纳米颗粒结构活性之间的关系。(1)由于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不均一性,催化剂的许多潜在催化细节隐藏在整体平均测量中。单分子方法能够在单转化分辨率下研究单个纳米颗粒的催化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单个Pt纳米颗粒的催化行为,揭示了纳米粒子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的催化性能。发现Pt纳米颗粒的催化反应在产物形成过程中遵循竞争机制,而产物脱附过程按照间接脱附途径进行脱附或者直接脱附途径脱附。此外,Pt纳米粒子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中的动态活性的不均匀性是由催化诱导的表面重组导致的。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发现,即使在相同类型的纳米颗粒上,反应物分子的微小差异也可能导致纳米粒子表面重组的巨大差异。(2)采用单分子方法研究单个Pt纳米颗粒依赖于温度的催化动力学和动态学,揭示了 Pt纳米颗粒上各个催化过程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这种方式,在单个颗粒水平上获得了一系列依赖于温度的动力学(产物形成过程的有效速率常数,直接/间接产物脱附过程的速率常数和底物吸附平衡常数)和热力学(吸附自由能,熵和焓)信息。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进一步获得了催化产物形成过程和直接/间接产物脱附过程的活化能。此外,通过分析各个Pt纳米催化剂依赖于温度的表面重构,并获得了催化诱导表面重组和自发表面重组的活化能。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纳米催化剂催化热力学的理解。(3)了解化学反应基元步骤的热力学性质对于基础的反应理论的发展和有效的工业实践是重要的。在这项工作中,温度可变单分子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可逆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并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化学基元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在单个分子的水平上测量纯化学反应基元步骤的活化能,并发现其在各个分子的反应过程中是非均匀分布的。在各个分子上测量的活化参数也表现出补偿效应和等动力学关系。这些结果使得我们对化学反应在单分子水平上有了新的认识。(4)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分散性和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高的催化性能。对于单原子Pt催化剂,其催化性能已经通过各种传统研究手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这些传统的催化研究结果仅仅反映了宏观整体平均性能,而无法显示催化反应的细节。在此,通过单分子方法在微观水平上研究原子分散的Pt的催化行为和活性差异。我们发现,对于Ce02负载的单原子Pt(Pt@Ce02)催化反应,在产物形成过程中速率仍遵循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的模式,其行为与Pt纳米粒子相似;产物脱附过程反应速率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呈现上下波动。同时,原子分散的Pt@Ce02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中的动态活性波动过程不随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活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效应,这可能与CeO2特殊的几何和电子特性有关,可以保持单个Pt原子活性位点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1-01)
乔洪涛,郑庆荣,于雄胜,白佳妮[3](2019)在《粉煤灰吸附处理Cd~(2+)废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吸附剂材料,利用硝酸镉试剂模拟含Cd~(2+)废水,重点探讨了粉煤灰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粉煤灰对Cd~(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为一自发进行的熵增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杰,马丽萍,王立春,彭雨惠,杨静[4](2019)在《利用褐煤热解制备一氧化碳的热力学以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是一种高水分、易挥发、低密度和中低热量的低劣煤。为了提高褐煤利用效率,采用褐煤热解制备一氧化碳。通过Ellingham图筛选出有助于褐煤热解分解制备一氧化碳的氧化物,并且利用热力学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对该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进行探索。通过热力学分析发现,CeO_2褐煤可以制备一氧化碳,其转化率最高可以达到99.00%。该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925℃以下褐煤的自身气化和高温阶段的CeO_2与C的反应,且高温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通过Kissinger和Flynn-Wall-Ozawa(FWO)方法对CeO_2褐煤分解过程的活化能研究以及通过Coats-Redfem方法对反应机理的探索,最终确定CeO_2褐煤制备一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该研究为褐煤热解提出一条途径。(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夏大海,宋诗哲,王俭秋,骆静利,胡文彬[5](2019)在《硫致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硫致腐蚀是核电、造纸、石油等工业环境中最常见的腐蚀类型之一,其腐蚀机制十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叙述了高温高压水中硫致镍基合金和不锈钢腐蚀的研究进展。热力学计算主要分析E-pH图、Volt等效图以及离子分布系数曲线,结果表明,硫的价态以及与金属的相互作用主要受温度、pH以及电位的影响,但热力学计算忽略了硫中间产物的影响。腐蚀电化学检测及表面分析结果表明,硫致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除上述外还包括硫离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董俊华,马荣耀,柯伟[6](2019)在《深海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环境中,水深每增加100米,压力增大约1Mpa (10Bar)。因此,高静水压力是深海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由于压力可以改变材料自身、环境和腐蚀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它可以影响腐蚀速率,甚至使腐蚀反应机理也发生改变。本文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基础,分析了静水压力对电极反应中材料的活度、环境中离子的活度、气体的溶解度、活度或逸度的影响,讨论了静水压力对海水环境中的p H值及化学平衡的作用,给出了静水压力与电极反应平衡电极电位和交换电流密度的关系式,并建立了静水压力影响活性金属腐蚀行为的理(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关昶,周玉莹,刘群[7](2019)在《载体对涤纶纤维分散蓝染料染色动力学与热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涤纶纤维染色载体,根据涤纶纤维染色动力学和染色热力学理论,测定上染百分率,绘制上染速率曲线与吸附等温曲线,探讨载体对半染时间、扩散系数、扩散活化能等染色动力学参数以及分配系数、染色热、染色熵等染色热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90℃时,载体使C.I.分散蓝56上染涤纶纤维的半染时间明显降低、扩散系数提高至0.833 3×10~(-14) m~2/s,扩散活化能降至84.691 3 kJ/mol;载体的加入不改变原有的Nernst型吸附等温曲线,仅分配系数降低至0.059 1,染色热和染色熵数值上均增大1倍。(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8](2019)在《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紫外吸收光谱范围内对黄药溶液进行扫描,发现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有两个明显吸收峰,且300 nm处的吸收峰强于226.5 nm处的。采用标准曲线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浓度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在波长226.5和300 nm处的线性相关性均较好,但在波长300 nm处的相关性更佳,在226.5 nm处进行高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可在300 nm处进行低浓度黄药溶液测量。在300 nm下对不同浓度黄药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吸光度为1.672,最小吸光度为0.032时,黄药溶液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性仍很好,吸光度继续增大时,相关系数降低,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黄药浓度最好不要超过20 mg·L~(-1)。在不同pH条件下,在300 nm处对黄药溶液进行浓度测量,发现pH为3时,吸光度下降,黄药开始分解,当溶液pH为2时,所测吸光度为0,黄药已完全分解, pH值在5~10范围内,黄铜矿对黄药吸附较好,溶液最佳吸附pH值为9。在300 nm处测量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分别采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方程、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288~303 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吸附量多少影响不大,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黄铜矿对黄药的实际平衡吸附量Q_e均小于或接近理论单层饱和吸附量,Q_m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说明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进行,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为吸热过程,但吸附量增加幅度很小,说明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该吸附过程是一个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热力学参数可通过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到,吸附焓变ΔH为48.703 41 kJ·mol~(-1),熵变ΔS为219.403 88 J·(mol·K)~(-1),吸附自由能变ΔG为-16.054 93 kJ·mol~(-1),推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黄铜矿对黄药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Q_t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幅度很小,表明黄药在黄铜矿表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但受温度变化较小,这与热力学分析的结论一致,对方程拟合所得Q_e值均与实验值极为接近。(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0期)
潘永飞,汪营磊,刘卫孝,赵宝东,陈斌[9](2019)在《活性炭吸附ADN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温度下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吸附ADN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对3种活性炭(AC、BC、CC)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考察了ADN的吸附动力学,并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描述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活性炭AC是分离ADN的理想吸附剂,3种活性炭吸附ADN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描述活性炭AC对ADN的吸附规律更为合适,该吸附△G<0,△S>0,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不同吸附量下的△H>0,吸附为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肖碧源,邱江源,覃方红,万婷,徐亚群[10](2019)在《立方体纳米Cu_2O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粒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粒径的单一(100)晶面的立方体纳米Cu_2O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粒径和温度对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基于已建立的纳米材料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推导出了单一(100)晶面立方体纳米Cu_2O材料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性质与粒径之间的关系式.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随着纳米Cu_2O粒径的减小,吸附速率常数增大而吸附活化能和吸附指前因子减小;标准摩尔吸附Gibbs自由能■减小而标准吸附平衡常数■、标准摩尔吸附焓■和标准摩尔吸附熵■均增大,且以上参数均与粒度的倒数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热力学与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纳米催化剂在工业催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极大关注。然而,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结构/功能的不均一性,为了深刻、完整地认识纳米催化特性,需要开展单个颗粒水平的研究。此外,由于纳米尺寸效应以及在反应条件下持续不断的吸附物-表面相互作用,它们的表面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方法通常只提供其化学成分、形态和结构的静态图像以及平均的性能,并且只能反映催化剂整体的平均的催化性能。单个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实时成像对于探索结构-活性关系,进一步理解反应机制、动力学以及识别具有特殊活性的少数亚纳米粒子是非常有效的。这里,单分子方法被用于在时间上揭示纳米颗粒结构活性之间的关系。(1)由于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不均一性,催化剂的许多潜在催化细节隐藏在整体平均测量中。单分子方法能够在单转化分辨率下研究单个纳米颗粒的催化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单个Pt纳米颗粒的催化行为,揭示了纳米粒子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的催化性能。发现Pt纳米颗粒的催化反应在产物形成过程中遵循竞争机制,而产物脱附过程按照间接脱附途径进行脱附或者直接脱附途径脱附。此外,Pt纳米粒子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中的动态活性的不均匀性是由催化诱导的表面重组导致的。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发现,即使在相同类型的纳米颗粒上,反应物分子的微小差异也可能导致纳米粒子表面重组的巨大差异。(2)采用单分子方法研究单个Pt纳米颗粒依赖于温度的催化动力学和动态学,揭示了 Pt纳米颗粒上各个催化过程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这种方式,在单个颗粒水平上获得了一系列依赖于温度的动力学(产物形成过程的有效速率常数,直接/间接产物脱附过程的速率常数和底物吸附平衡常数)和热力学(吸附自由能,熵和焓)信息。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进一步获得了催化产物形成过程和直接/间接产物脱附过程的活化能。此外,通过分析各个Pt纳米催化剂依赖于温度的表面重构,并获得了催化诱导表面重组和自发表面重组的活化能。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纳米催化剂催化热力学的理解。(3)了解化学反应基元步骤的热力学性质对于基础的反应理论的发展和有效的工业实践是重要的。在这项工作中,温度可变单分子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可逆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并在单分子水平上揭示化学基元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在单个分子的水平上测量纯化学反应基元步骤的活化能,并发现其在各个分子的反应过程中是非均匀分布的。在各个分子上测量的活化参数也表现出补偿效应和等动力学关系。这些结果使得我们对化学反应在单分子水平上有了新的认识。(4)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分散性和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出高的催化性能。对于单原子Pt催化剂,其催化性能已经通过各种传统研究手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然而,这些传统的催化研究结果仅仅反映了宏观整体平均性能,而无法显示催化反应的细节。在此,通过单分子方法在微观水平上研究原子分散的Pt的催化行为和活性差异。我们发现,对于Ce02负载的单原子Pt(Pt@Ce02)催化反应,在产物形成过程中速率仍遵循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的模式,其行为与Pt纳米粒子相似;产物脱附过程反应速率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呈现上下波动。同时,原子分散的Pt@Ce02在产物形成和脱附过程中的动态活性波动过程不随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活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效应,这可能与CeO2特殊的几何和电子特性有关,可以保持单个Pt原子活性位点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与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秦文静,范宾,刘嘉伟,王耀,肖秋平.粉末涂料爆炸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涂料工业.2019
[2].刘晓东.单分子方法研究催化反应动力学/热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乔洪涛,郑庆荣,于雄胜,白佳妮.粉煤灰吸附处理Cd~(2+)废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4].杨杰,马丽萍,王立春,彭雨惠,杨静.利用褐煤热解制备一氧化碳的热力学以及动力学研究[J].化学世界.2019
[5].夏大海,宋诗哲,王俭秋,骆静利,胡文彬.硫致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展[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6].董俊华,马荣耀,柯伟.深海腐蚀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7].关昶,周玉莹,刘群.载体对涤纶纤维分散蓝染料染色动力学与热力学性能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9
[8].张崇辉,何廷树,李慧,卜显忠.紫外光谱法研究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9].潘永飞,汪营磊,刘卫孝,赵宝东,陈斌.活性炭吸附ADN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J].火炸药学报.2019
[10].肖碧源,邱江源,覃方红,万婷,徐亚群.立方体纳米Cu_2O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粒度效应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