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现全息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全息,数字全息显微技术,计算机模拟,相位物体
再现全息像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11)在《基于matlab的数字显微全息像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全息技术因为采用光电转换设备代替化学感光记录介质并使用计算机模拟再现全息像而具备了传统光学全息技术没有的多方面优势,这使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数字全息显微技术就是由其发展而来的新型显微技术。本文首先对数字全息技术的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数值重建算法、频谱滤波方法,数字全息图的记录条件、再现光场的分离条件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结合经典透射式平面参考光波记录光路系统设计了模拟全息再现程序的基本参数:光源波长为633nm,参考光波为平面参考光波,其入射偏置度为0.03,记录距离为35mm,选择CCD作为记录介质。2.模拟待测物体矩形相位光栅,光栅参数设计与CCD参数相同,大小为1024×1024像素,每个像素单元的尺寸为4. 65μm×4.65μm,光栅周期为8个像素。3.以菲涅尔近似算法为基础编译了模拟再现全息像的程序并对程序的正确性进行了测试,程序首先模拟记录光栅的全息图,然后再进行数值再现,再现结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4.针对再现误差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误差来源于再现算法的假设,然后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分别模拟了两个周期为16像素和32像素的光栅并对它们进行全息记录和再现,将叁次再现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待测物体的微观尺度越大再现精度越高。5.验证了再现距离对再现像精度影响的绝对性,只有当再现距离等于记录距离时才能得到最佳的再现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胡特[2](2010)在《数字微镜再现全息像的一种增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信息都是二维信息,如何使得这些二维信息扩展为承载更多细节的叁维信息是人们一直所期望的。全息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同时如何使得再现的方式更为方便有效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热点。但传统全息用干板作为记录介质,而衍射再现则用真实的光线照射来实现,这限制了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光电转换器件的飞速发展促成了数字全息术的诞生,并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在数字全息术中,整个记录及再现过程都实现了全数字化。但像的再现过程一般由计算机模拟衍射计算来实现,而衍射计算需要一定的机器时间,难以实现“实时”全息再现。数字微镜(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由于具有高的分辨率、宽的响应范围和快的响应速度,信噪比和光能利用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大、偏振无关以及具有显着的衍射特性等特点,很快用于再现全息像,其实时性是非常显着的,因而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利用DMD再现全息像的研究中,研究者的兴趣之一是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全息再现像,因为影响DMD再现全息像质量的因素还比较多。比如,由于用DMD再现时其再现衍射光场中0级衍射像占据大片区域,使该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又比如由于送到DMD再现的全息图一般是菲涅尔全息图,DMD到能看到清晰再现像的观察面之间的距离,受记录数字全息图时物体到记录元件的距离、参考光类型,以及记录、再现光的波长比值的影响,导致用DMD再现全息像时不容易设计DMD后面的投射系统等。本论文主要根据DMD的工作原理及衍射特性讨论如何增强再现像质量。分析无透镜傅立叶变换全息图和合成孔径全息的性质发现:其成像面就是投射正透镜的焦平面,有利于解决通常全息成像面不固定给DMD显示全息像带来的麻烦;同时,0级衍射像被透镜会聚在焦面的中心,所占区域很小,有利于提高再现像质量;在全息图所在面内平移全息图也不会改变全息再现像的位置,可以仅用单束照明光就达到利用合成孔径原理提高全息图占空比和DMD微镜利用率,继而提高再现像质量的目的。基于此分析,提出了一种将无透镜傅立叶变换数字全息与合成孔径方法相结合,以提高DMD再现全息像质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相信DMD会在叁维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中发挥其独到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5-18)
蔡履中,国承山,张幼文[3](1989)在《带状白光源再现彩虹全息像的分辨率及表观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光源的展宽在平行于狭缝的方向和轴向对再现像所产生的效应。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用沿垂直于狭缝方向放置的带状宽谱光源再现彩虹全息图,并给出了带状光源的长度和宽度的限制条件。同时分析了像的表观性质与光原展宽的关系,指出在使用带状光源时像的白度,亮度及可观察区域皆随着光源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1989年03期)
蔡履中,张幼文[4](1987)在《对用空间扩展宽谱光源再现的彩虹全息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空间扩展宽谱光源再现的彩虹全息像时,整个光源只在一定的光谱的和空间的“有效宽度”内起作用,本文在此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光源的光谱扩展和空间扩展在其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时对全息像的影响。发现当两者联合作用时,对像质的总影响几乎与它们单独作用时一样。给出了用宽谱空间扩展光源所再现的彩虹全息像的分辨率,从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狭缝宽度。(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1987年08期)
再现全息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文字、图片及视频信息都是二维信息,如何使得这些二维信息扩展为承载更多细节的叁维信息是人们一直所期望的。全息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同时如何使得再现的方式更为方便有效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热点。但传统全息用干板作为记录介质,而衍射再现则用真实的光线照射来实现,这限制了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光电转换器件的飞速发展促成了数字全息术的诞生,并得到迅速的推广应用,在数字全息术中,整个记录及再现过程都实现了全数字化。但像的再现过程一般由计算机模拟衍射计算来实现,而衍射计算需要一定的机器时间,难以实现“实时”全息再现。数字微镜(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由于具有高的分辨率、宽的响应范围和快的响应速度,信噪比和光能利用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大、偏振无关以及具有显着的衍射特性等特点,很快用于再现全息像,其实时性是非常显着的,因而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利用DMD再现全息像的研究中,研究者的兴趣之一是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全息再现像,因为影响DMD再现全息像质量的因素还比较多。比如,由于用DMD再现时其再现衍射光场中0级衍射像占据大片区域,使该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又比如由于送到DMD再现的全息图一般是菲涅尔全息图,DMD到能看到清晰再现像的观察面之间的距离,受记录数字全息图时物体到记录元件的距离、参考光类型,以及记录、再现光的波长比值的影响,导致用DMD再现全息像时不容易设计DMD后面的投射系统等。本论文主要根据DMD的工作原理及衍射特性讨论如何增强再现像质量。分析无透镜傅立叶变换全息图和合成孔径全息的性质发现:其成像面就是投射正透镜的焦平面,有利于解决通常全息成像面不固定给DMD显示全息像带来的麻烦;同时,0级衍射像被透镜会聚在焦面的中心,所占区域很小,有利于提高再现像质量;在全息图所在面内平移全息图也不会改变全息再现像的位置,可以仅用单束照明光就达到利用合成孔径原理提高全息图占空比和DMD微镜利用率,继而提高再现像质量的目的。基于此分析,提出了一种将无透镜傅立叶变换数字全息与合成孔径方法相结合,以提高DMD再现全息像质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相信DMD会在叁维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中发挥其独到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现全息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楠.基于matlab的数字显微全息像的再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胡特.数字微镜再现全息像的一种增强方法[D].昆明理工大学.2010
[3].蔡履中,国承山,张幼文.带状白光源再现彩虹全息像的分辨率及表观特性[J].应用激光.1989
[4].蔡履中,张幼文.对用空间扩展宽谱光源再现的彩虹全息像的分析[J].光学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