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麒铭[1](2021)在《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麒铭[2](2021)在《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胡长青[3](2017)在《延迟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延迟效应在小腿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中足及前足创面中的作用足部损伤修复的难点为中足及前足,因为该部位的损伤如果利用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时,常因为远端血管穿支纤细而难以成活,或蒂部难以达到相应的长度而发生过度牵拉导致皮瓣血运障碍。尤其是中老年病人,血管常常发生硬化,穿支血供受影响更加显着,所以皮瓣移植早期常发生部分坏死,创面需要长期换药或二次取皮植皮处理,甚至有时发生远端再次骨外露而需手术咬除部分骨质方能闭合创面,更有甚者为了保留足底负重区需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处理极为棘手。我们从2005年3月到2016年9月对部分病人采用延迟小腿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中足及前足创面(其中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7例),与常规的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中足及前足创面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其中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4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8例),旨在明确延迟皮瓣在逆行小腿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中足及前足创面的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优势。目的:探讨病人中足及前足损伤时应用小腿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3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41例(4565岁)中足及前足损伤病人,其中19例行延迟的筋膜穿支蒂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其中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7例),另外22例病人行直接筋膜穿支蒂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其中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4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8例),对术后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并随访半年。结果:术后两组皮瓣仍需二期手术处理或长期换药处理的病例数经统计分析有明显差异,半年后两组皮瓣的优良率经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病人中足及前足损伤时应用延迟的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创面时,其效果从近期术后处理方面观察明显优于不进行延迟而直接行皮瓣转移的病例组,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并减少了二次手术率。第二部分延迟效应在腹部皮瓣修复全手脱套伤中的应用全手脱套伤是手外科一种极为严重的损伤,手部掌背两侧均受累,处理不当则手部功能严重受损,如何有效的修复手部掌背两侧损伤是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传统的腹部包埋手掌后取出植皮的手术方法历时较长,且植皮难以一次成活。为了更加简单有效的处理该种损伤,该研究于2006年3月2016年9月采用腹部迟延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两侧复合皮肤撕脱伤11例,与传统的腹部包埋患手后取出植皮的病例(14例)进行临床比较,对住院时间,手术后手部功能及肩肘关节术后活动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了解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有无差异。目的:探讨腹部迟延皮瓣修复全手脱套伤的疗效。方法:收治手部掌背两侧全手脱套伤患者共11例,其中机器挤压撕脱伤9例,热压伤2例。手部彻底清创后首先用1.2mm克氏针将各指间关节固定于伸指位。将患手牵至对侧腹部较舒适位置做标记,患手包埋于腹部,利用腹部皮瓣及腹部迟延皮瓣共同修复手部掌背两侧全手脱套伤。另14例手部掌背两侧全手脱套伤患者按传统的腹部包埋患手后取出植皮的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病例的住院时间,手术后手部功能(ATM)及肩肘关节术后活动度(6周时及12周时)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1例术后皮瓣均成活,皮瓣血运正常,耐磨性好,手部恢复部分拿捏功能,其中有1例出现张力性水泡,表皮部分结痂,经换药后痂皮脱落,有1例发生感染,克氏针外露,给予创面换药引流后感染控制,延期清创缝合。随访6-12个月,皮瓣耐磨性及手部功能均较满意。14例传统术式的病人,一次取皮植皮成活的病例2人,两次取皮植皮成活的病例8人,三次取皮植皮成活的病例4人。两种术式的住院时间,手术后手部功能及短期内(12周)肩肘关节术后活动度均存在差异,显示延迟皮瓣组效果优于传统术式组。结论:腹部迟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掌背两侧全手脱套伤行之有效,术后手部可恢复部分拿捏功能,并能完成书写等较精细动作,是修复手部掌背两侧联合损伤的理想方法之一。第三部分利用新西兰白兔研究延迟皮瓣的时间效应关系临床工作者采取皮瓣延迟的方法延期转移皮瓣,临床效果往往优于一期转移皮瓣,皮瓣成活率及成活面积均显着提高。但延迟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一周后皮瓣内血管重构,增粗的效应就开始减缓,所以提出一周后转移延迟皮瓣即可,也有学者认为十天之内皮瓣内血管重构一直进行的非常活跃,十天之后重构速度放缓,所以提出十天后转移延迟皮瓣为最佳时机。我们利用动物实验对该时效进行研究,选取新西兰大白兔50只,根据实验设计,在其腹部固定位置(具体见第三部分图1A、B)切取长宽比例为1:2的皮瓣。这些动物分为两组。其中一组30只,在不同的时期将皮瓣掀起对标记血管的宽度进行测量,通过统计比较了解皮瓣延迟后血管变化情况,并于最后一次实验时取材皮瓣中央区(Choke区)得到30个标本。另外20只,其中10只当天腹部切取皮瓣而后中央区取材,另外10只行延迟皮瓣后于第5天取材皮瓣中央区。对上述两组共取得的50个中央区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标记)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管数量,并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进行CD31定量分析,以此判断新生血管数目。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延迟皮瓣的最佳时限,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是实验组一和实验组二,其中组一进行不同时间段延迟皮瓣蒂部血管直径的观察。该组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亚组(第1组、第2组、第3组),分别进行0、5、10、15,0、4、8、12,0、3、6、9天前述项目的观察。在15、12、9天3个亚组的实验结束时对上述白兔的皮瓣中央区取材,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标记)染色后观察血管增殖情况,并用Western bolt的方法进行CD31定量分析,以此判断新生血管数目。实验组二,共计20只白兔;其中10只(第4组)在0天时取材皮瓣中央区行HE染色、组化及Western检测CD31,而另外10只(第5组)则同时进行皮瓣延迟术,术后5天取材皮瓣中央区后行HE染色、组化及Western检测CD31。所有分组均依照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实验组一的3个亚组在其腹部切取皮瓣后,根据实验设计在不同的时间点将筋膜层掀起,于手术当时对每只四个观察点的血管宽度进行记录,每次记录观察完毕后彻底冲洗伤口后放置无菌橡胶隔层后原位缝合皮瓣,术后饲喂抗生素(阿莫西林0.2g/100ml饮用水)。对实验组一内3个亚组不同时段得到的40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血管变化趋势。同时对实验组一取得的30个中央区标本及实验组二取得的20个中央区标本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标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毛细血管的数量,并用Western的方法进行CD31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得到的各组血管直径的数据发现,延迟皮瓣于术后3-6天主要血管的增粗趋势最快,4-8天,5-10,6-9,8-12天均在继续增粗,但趋势逐渐减缓,在10-15天处于停滞状态。比较得到的50个中央区标本,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镜下毛细血管数量计数,并用Western的方法进行CD31定量分析,发现手术当天与5天时比较,皮瓣内Choke血管的数量显着增长,5天时与9天时比较,皮瓣内Choke血管的数量仍在增长;而9天时与12天时,12天时与15天时比较,皮瓣内Choke血管的数量统计无显着变化。结论:延迟皮瓣Choke区毛细血管增殖在前5天最快,第9天停止,皮瓣蒂部主要供血动脉扩张在3-6天最快,第10天停止,实施皮瓣延迟术的延迟时间一般可把握在10天左右,超过该时限,皮瓣内血管增殖及增粗的变化几乎停滞,且外周组织可与皮瓣发生血运重建而失去延迟意义。
张欣泽[4](2016)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筋膜皮瓣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assisted closure VAC)在筋膜皮瓣移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40例下肢存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8岁(15岁-65岁),致伤原因:车祸碾压伤27例、高空重物坠落砸伤3例、机械损伤10例,采用筋膜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n=20,受区筋膜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B组为对照组,n=20,按传统方法皮瓣移植后无菌敷料覆盖,没有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观察2组创面皮瓣存活情况,创面皮肤外观及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创面皮瓣全部存活良好,未发现皮瓣缺血、坏死现象,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相对要少,皮肤外观保持良好,肢体功能恢复良好;B组创面有6例皮瓣出现缺血、坏死现象,其中有4例经换药创面愈合,2例需要再次植皮。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是用带网状微孔的聚氨酯泡沫材料覆盖创面,泡沫外覆以附带管道的粘贴材料封闭包括泡沫在内的创面,使创面保持负压状态,有助于改善皮瓣血管微循环,促进创面新生血管生长,彻底清除筋膜皮瓣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轻皮瓣肿胀,保证皮瓣存活,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VAC是一种治疗筋膜皮瓣移植创面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金海龙[5](2013)在《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方法的特点及优点,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骨髓炎患者48例,根据患者依从性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敏感抗生素+口服复方蜈蚣颗粒治疗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植骨技术+敏感抗生素+口服复方蜈蚣颗粒24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以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两组间在治疗总有效率、治疗6个月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开放植骨技术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全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优点,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马莉[6](2012)在《小腿穿动脉分布特点及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腿穿动脉的体表分布特点及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小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提高治疗小腿缺损恢复的功能疗效,扩大穿支皮瓣的应用范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实验及临床应用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完成。随机选取2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8-50岁,体重45-80Kg,小腿长度34-41cm,平均长度35cm。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小腿穿动脉分布并分析其规律,探测范围包括腓骨小头与胫骨粗隆连线至内外踝连线区域皮肤。根据其分布规律临床设计应用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13例门诊小腿皮肤缺损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25-75岁,其中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癌、外伤、血管瘤各2例,鲍温氏病、色素痣各1例、骨外露3例。总结随访观察该手术方法的修复效果及并发症,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20例成人,共探测出小腿皮肤穿支浅出点7650个,平均每支小腿约382个,穿支浅出点大部分分布于小腿内侧、前外侧及后上侧,小腿内外上下穿支浅出点排列不对称,其中穿支点位于距离内外踝连线上4-10cm,14-20cm,24-30cm最多。临床应用13例,小腿角形穿支筋膜瓣最大面积为5.0cm×16.0cm,最小3.0cm×10.0cm,术后1例远端出现轻微血运障碍,经换药后愈合,余12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半年至两年,13例功能形态均恢复满意,修复区稳定,无癌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小腿穿动脉分布特点情况及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相应设计角形穿支筋膜皮瓣(含1或2支穿支血管),血供较丰富可靠,不需二次手术,损伤小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或皮神经感觉,供区可直接闭合不需另取皮片移植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满意。总之,随着外科穿支皮瓣的不断研究发展,通过测定小腿皮肤穿动脉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应用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使皮瓣既有旋转又有推进(同时皮瓣内含有较大穿支血管或较少的皮下组织蒂),对小腿圆柱紧张的皮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可达到直接闭合供受区的修复。皮瓣血运丰富可靠,成活率高,操作简便,损伤小,可门诊治疗,功能外形良好,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因此,我们认为设计带有穿支血管的角形筋膜皮瓣是小腿中、小面积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陈春杰[7](2010)在《改良鼻烟窝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观察了桡神经浅支在鼻烟窝区的走行及其与头静脉的毗邻关系;桡动脉鼻烟窝段的形态及其分支的起始点到桡骨茎突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应用改良鼻烟窝皮瓣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尸上肢手标本40侧(男18例、女2例),部分经红色乳胶灌注,常规解剖并观察头静脉、桡神经浅支的毗邻情况;桡神经浅支分支走行及变异情况;桡动脉鼻烟窝段的形态及其分支的起始点到桡骨茎突的情况。用游标卡尺测量桡神经浅支分内外侧支处到桡骨茎突的距离;桡动脉鼻咽窝段长度、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外径,测量该动脉恒定分支腕背支和拇指背动脉发出点位置距桡骨茎突距离;桡动脉茎突返支起始点距桡骨茎突距离。并以此为基础,以桡骨茎突为旋转点设计改良鼻烟窝皮瓣,临床应用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桡神经浅支于桡骨茎突上5.14±0.12cm处分为内外侧支,未发现三支、变异者,桡动脉鼻烟窝段长度为2.50±0.18cm,其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外径分别为2.60±0.10mm和2.20±0.13mm。该段桡动脉恒定分支为腕背支和拇指背动脉,腕背支起自主干的尺侧,在桡骨茎突下方1.20±0.11cm处发出;拇指背动脉起于该动脉的外侧壁,在桡骨茎突下方1.50±0.12cm处发出。此二分支发出高度均较恒定。桡动脉茎突返支起始点距桡骨茎突距离为1.20±0.20cm,该支恒定发出。以上述解剖结构为基础,以桡骨茎突为旋转点设计改良鼻烟窝皮瓣,临床应用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结论:应用改良鼻烟窝皮瓣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质地薄,无需再次整形等优点,较传统的鼻烟窝皮瓣扩大了修复的面积,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方广文[8](2009)在《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逆行筋膜皮瓣对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的抗感染能力。2.观察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的影响。3.观察延迟后皮瓣组织内血管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设计家兔后肢小腿外侧腓肠神经走形区域2cm×4cm大小逆行筋膜皮瓣模型,比较种植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的皮瓣和种植相同浓度菌液的延迟组皮瓣与非延迟组皮瓣的成活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延迟后皮瓣内血管管径和血流峰值的变化。通过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观察皮瓣坏死范围和坏死组织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进行皮瓣感染的定性、定量分析。通过皮瓣的成活面积比较皮瓣在各种条件下的成活和抗感染能力。结果:种植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后各组皮瓣的成活面积不同(P<0.05)。种植相同浓度菌液后延迟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非延迟组(P<0.05),白细胞计数延迟组明显低于非延迟组(P<0.05),皮瓣内微血管管径和血流峰速延迟组明显高于于非延迟组(P<0.05)。结论:经外科手术延迟后,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面积明显增加。延迟后皮瓣组织内的血管管径增粗、血流峰速明显增加。外科延迟有增强皮瓣成活和抗感染能力的作用。
江奕恒[9](2007)在《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三维重建与修薄皮瓣血供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薄皮瓣的应用是显微外科的一个发展趋势,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近年来有所报道。但皮瓣削薄后,坏死率较高,尤其是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舌体再造等方面坏死率更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焦点集中在针对皮瓣穿支动脉蒂的保护。应用显微解剖的方法修薄穿支血管蒂中央部半径2cm内的脂肪筋膜岛,保护穿支蒂中央部份的分支免受损伤。这种显微解剖的手术方法仅仅是保证血管蒂中央区域的供血,而如何保证削薄皮瓣中央区周围区域或远离穿支血管蒂区的血供,尤其是如何预测削薄皮瓣的成活范围,如何设计修薄皮瓣以保证其血运,皮瓣能够修到多薄多大?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这也是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推广应用不够的原因。本课题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应用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手段,对不同厚度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形态和功能作了研究;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技术监测皮肤血灌注量,探讨了皮瓣远侧和近侧穿支血管、前后筋膜皮支、脂肪筋膜层血管交通等对皮瓣各区域皮肤灌注量的影响。目的1.观测股前外侧区体被组织穿支动脉的走行、吻合方式、立体结构特点等,为临床修薄皮瓣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2.应用数字化成像技术及影像学手段,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皮瓣各层次的血管形态,探讨皮瓣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血管的功能和皮瓣的血流方式、特点,为皮瓣修薄提供血管功能的参考依据。3.观测股前外侧皮瓣不同层次血管交通对皮瓣不同区域皮肤灌注量的影响,探讨皮瓣修薄后皮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皮瓣修薄的可能厚度、范围、手术方法提供参考依据。4.探讨和建立一种能够保证修薄皮瓣血供,提高修薄皮瓣移植成功率的手术设计和手术方法,使之易于推广应用。材料和方法选用3例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下肢标本,2例成人新鲜尸体,4例成人新鲜下肢。所有标本皮肤、软组织无破溃及损伤。1.明胶一氧化铅动脉灌注:对2具新鲜全尸行股动脉一次性全身动脉血管灌注;4具新鲜下肢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造影。血管造影后,冷却保存。2.巨微解剖:从外科层掀起股前外侧区体被组织,标志外径为0.5mm的穿支血管,追踪其来源、走行,解剖追踪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形态、走行、分布等解剖结构,观察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立体网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区域血管外径,记录和描述观察数据和结果。3.X线摄片(CR):在股前外侧区层次解剖和该区体被组织显微层次解剖过程的每一步之后,行X线拍摄。4.螺旋CT扫描:每一解剖步骤之后,利用16排螺旋CT对标本进行断层扫描。5.血管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处理:把各个螺旋CT扫描数据集分别导入电脑,应用Minic8.11软件,分别重建各支穿支及其分支和相联密切的微血管,并行可视化处理,观察各穿支的分支分布情况以及穿支区域间吻合交通情况,各个穿支区域范围。6.患者5名,青年男性,年龄17-31岁,车祸伤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用Permed激光多普勒监测仪监测股前外侧皮瓣皮肤的血流量。观测前后筋膜支、脂肪筋膜层的交通支对皮瓣灌注的影响。7.修薄型股前外侧皮瓣的手术设计根据本文研究成果,设计皮瓣修薄的手术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满意效果。结果(一)股前外侧区皮瓣修薄对皮瓣穿支血管三维重建的形态结构的影响1.皮瓣未修薄组和保留筋膜支的皮瓣修薄组二者5支穿动脉三维重建的血管形态、结构和分布范围是一致的。5支穿动脉的三维血管形态均基本完整显示股前外侧区动脉血管构造的镂空立体结构,直观立体的显示了皮瓣深层的筋膜支及其分出皮支,同时也显示出较粗大的真皮下血管。逼真地再现了股前外侧区下半呈“蜘蛛痣”或“蜘蛛网”样的真皮下血管网结构。2.破坏筋膜支的皮瓣修薄组皮瓣近侧部各穿支其三维重建的血管形态,仅显示出该穿支发出的筋膜支及其入皮动脉,而与入皮动脉相连的真皮下血管网未显示,其范围面积为:长度为后筋膜支的长度,宽度为入皮动脉的投影长度。皮瓣远侧部各穿支其三维重建的血管形态,不但显示穿支及直接入皮动脉,而且清晰显示真皮下血管网结构(即完整显示下半区血管“蜘蛛网”样结构),远侧部各穿支血管的三维形态显示的范围均覆盖整个下半区区域,面积约为16cm×12cm,下半区各穿支血管三维形态通过真皮下血管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并相对独立于相邻区域。(二)股前外侧区皮瓣修薄过程的穿支动脉X线二维形态学的研究1.皮瓣未修薄组股前外侧区体被组织未修薄前拍摄X线片,可见下行的前筋膜皮支及向后外下行的后筋膜皮支,以及在脂肪筋膜层、真皮下血管网的血管内网络结构,各穿支动脉之间彼此吻合;前筋膜支与旋股外侧动脉各穿支吻合,其终未端与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形成微细的吻合,后筋膜支终未端与股深动脉的穿支形成较为粗大的血管交通。股前外侧区单穿支供血面积29.3cm2~52.9cm2不等,供血面积最大的单穿支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第一穿支,该穿支发出最长的后筋膜支,且后筋膜支发出较多的下行支,穿支区域间血管吻合的交通支较为粗大,多为真性吻合,且界线不易界定。因此,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的总面积大约为26cm~30cm×16cm~21cm范围。2.保留动脉筋膜皮支皮瓣修薄组的X线二维血管形态旋股外侧动脉近侧穿支发出后筋膜支,并间隔发出下行分支,穿支区域血管形态呈现“纲目”样结构,穿支面积明确而狭长,面积约为长6~13cm×2~3cm。旋股外侧动脉远端穿支呈放射状发出直接入皮动脉,形成“蜘蛛痣”样结构,入皮动脉在真皮下长直且粗大,穿支区域血管呈现“蜘蛛网”样结构。并可见较粗大入皮动脉在真皮下的走行时间隔发出返支的断端,数量约5~7个,穿支供血面积约为12cm×10cm。在X线片中,前筋膜支、最粗长的后筋膜支、远端粗大长直的真皮下血管三者在股前外侧区的中远部形成一个明确的“三角形”血管形态结构,呈现出股前外侧区的动脉供血的主干,其供血面积约为22cm×12cm。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区域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穿支的穿支区域间存在“阻塞性吻合”(即其血管吻合点为血管口径变细处)。即这两穿支区域间界线较为明确,而股深动脉穿支与后筋膜支间见较粗大的交通支,他们之间存在真性吻合。3.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管径测量结果1组:股前外侧近侧区域真皮下血管管径:0.29~0.41mm。2组:股前外侧远侧区域直皮下血管管径:0.65~0.68mm。3组:前、后筋膜支起始部血管管径:0.82~1.38mm。4组:前、后筋膜支终未端血管管径:0.65~0.81mm。(三)高位皮动脉型股前外侧皮瓣修薄的应用解剖学高位皮动脉的源动脉存在差异。高位皮动脉进入皮瓣浅筋膜后,发出前、后筋膜支,前、后筋膜支在股前外侧区中远部呈“根须”样结构,发出二级筋膜支浅出至真皮下血管网,二级筋膜支终未端在皮瓣中远部分布相对分散。X线片上见股前外侧区远、近部真皮下血管网形态基本一致,管径大小较均匀。(四)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动脉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1.旋股外侧动脉各穿支动脉三维形态的比较以旋股外侧动脉各穿支动脉为起点行血管三维重建,可见它们的分布区域和可视化图像是一致的。二者均可显示前、后筋膜支和远侧穿支区域的部分真皮下血管,同时也可显示股深动脉穿支的血管形态。而股前外侧区近侧部和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区域未见显示。股前外侧皮瓣各穿支的主要血管交通吻合是一致的,主要供血区域也是一致,其范围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近穿支前内侧2-3cm连线至股深动脉穿支区域。2.旋股外侧动脉高位皮动脉的血管三维形态高位皮动脉穿支区域约30cm×20cm,中央区域血管密度较高,皮动脉穿支蒂位于中央区中上1/4处,周围区域血管三维形态呈网络状。侧面观可见血管分支丰富,并见多级分支。调整三维重建参数,可重建不同穿支动脉主要供血区域(解剖学供区)和邻近供血区域(动力学供区)。(五)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血液动力学初步研究双穿支蒂供血、夹闭筋膜支、阻断脂肪筋膜层均对皮瓣皮肤灌注量有显着影响。(六)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体会(皮瓣设计与手术方法)根据上述应用基础研究结果,在设计以近侧穿支为蒂偏心型穿支蒂修薄皮瓣时,应尽量保留穿支发出的后膜皮支,穿支蒂放在皮瓣近侧。在穿支蒂远侧2cm范围内斜坡修薄,远侧区域仅保留真皮下2~3mm脂肪层;穿支蒂近侧2cm范围内显微镜下去除大脂肪球,近侧区域保留真皮下小颗粒脂肪层,这样修薄后皮瓣周围皮缘出血良好,移植后皮瓣成活良好。结论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三维形态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股前外侧皮瓣修薄应用。
杨宇[10](2006)在《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认为Neuman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报道了植入型扩张器的临床应用。Radovan则在19世纪70年代开创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研究显示,植入扩张器后,由于异物反应而出现结构上与筋膜类似的扩张包膜;在早期以丰富的细胞成分与较为密集的血管网络为主,而后期则以比较成熟的胶原纤维为主:并分为内层、中央层、过渡层及外层;在移除植入物后的6个月左右如无并发症出现,扩张包膜能被彻底吸收;扩张效应能增强扩张皮瓣的血运和成活长度;扩张包膜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血流量,后者经实验证实能够支持移植皮片的存活。 为了能够直观地了解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情况,我们先后以4只小型猪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植入扩张器并进行扩张)与对照组(不植入扩张器)。Ⅰ期手术中在小型猪的肉膜下层植入扩张器,注水期结束后,Ⅱ期手术中依次进行颈动、静脉插管、生理盐水灌洗、甲醛固定和乳胶墨汁灌注,并经无水乙醇逐级脱水、水杨酸甲脂透明等等步骤,最终制备成扩张皮肤及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透明标本。经过细致对比后可以发现:①扩张后皮肤上的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粗并出现迂曲;②扩张包膜上存在着密集的、增粗的血管网络,相互之间呈树枝状交通;③经过植入扩张器的操作后,原本正常皮肤的垂直供血模式转变为实验组内以斜行血管分支为主的供血模式,血管走行的方向和角度基本与扩张囊的弧度相匹配:④扩张包膜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之间互相沟通,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在扩张囊的周边部分的位置出现分岔,二者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⑤扩张包膜的血管系统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在血管密度上具有显着的差异。最终,我们认为,扩张包膜是完整的扩张皮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对扩张皮瓣成活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分离及去处。 结合制备的动物模型标本及以往的研究结果,设计了“应用带包膜蒂的扩张皮瓣修复局部皮肤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在临床上应用于76例患者(共145个皮瓣)。该术式的要点是,在扩张器的Ⅱ期手术操作时,当切开到达扩张包膜表面时,沿着扩张包膜与真皮层之间的层次进行锐钝结合的分离操作,在到达事先所标定
二、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3)延迟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延迟效应在小腿筋膜穿支蒂皮瓣修复中足及前足创面中的作用 |
引言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延迟效应在腹部皮瓣修复全手脱套伤中的应用 |
引言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利用新西兰白兔研究延迟皮瓣的时间效应关系 |
引言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延迟皮瓣choke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筋膜皮瓣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一、样本资料 |
二、材料 |
三、治疗方法 |
四、数据分析 |
结果 |
讨论 |
一、筋膜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
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 |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筋膜皮瓣中的应用 |
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筋膜皮瓣成活的机制 |
五、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皮筋膜瓣移植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5)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观察指标 |
4 统计方法及结果分析 |
4.1 统计方法 |
4.2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理机制 |
1.2 常用治疗方法 |
2 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目前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 |
3 复方蜈蚣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复方蜈蚣颗粒的应用体会 |
5 开放植骨技术的应用价值 |
6 VSD 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
6.1 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机理 |
6.2 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适用范围 |
6.3 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
7 改良开放植骨技术的特色及优势 |
8 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治疗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
9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6)小腿穿动脉分布特点及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
1.1 应用解剖 |
1.2 多普勒血流仪测定 |
1.3 临床资料 |
1.4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多普勒血流仪探测活体小腿穿支浅出点分布特点 |
2.2 临床应用效果 |
3 典型病例、附图、附表 |
4 讨论 |
4.1 解剖基础 |
4.2 角形穿支筋膜皮瓣提出及应用 |
4.3 手术要点 |
4.4 角形穿支筋膜皮瓣的优点 |
4.5 角形穿支筋膜皮瓣的应用及推广 |
4.6 小结 |
拓展应用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改良鼻烟窝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应用解剖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第二章 临床应用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治疗结果 |
2.5 讨论 |
2.5.1 皮瓣的优、缺点 |
2.5.2 手术方法的改良和体会 |
2.5.3 手术注意事项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实验材料 |
一、 即刻掀起的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的观察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设计 |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4 实验结果 |
二、 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4 实验结果 |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延迟技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三维重建与修薄皮瓣血供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修薄股前外侧皮瓣的形态学研究 |
第一节 修薄股前外侧皮瓣皮肤血管三维重建与供血结构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前外侧真皮下血管网血管管径和血管形态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股前外侧区皮瓣供血方式与血管形态学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区域的数字化研究 |
第一节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3D可视化研究及皮瓣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股前外侧区高位穿支动脉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修薄型股前外侧区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一节 股前外侧区皮瓣各层次血管交通对皮肤血灌注量的影响 |
1 方法与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修薄型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成果 |
致谢 |
(10)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研究的基本状况 |
扩张包膜血管构筑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研究 |
应用带包膜蒂的扩张皮瓣修复局部皮肤缺损 |
论文照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多蒂阻隔随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及足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D]. 黄麒铭.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扩张皮瓣两种血运训练方法的临床对照研究[D]. 黄麒铭.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延迟皮瓣的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研究[D]. 胡长青. 苏州大学, 2017(04)
- [4]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筋膜皮瓣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张欣泽. 苏州大学, 2016(01)
- [5]改良开放植骨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D]. 金海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小腿穿动脉分布特点及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临床应用研究[D]. 马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7]改良鼻烟窝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陈春杰. 延边大学, 2010(11)
- [8]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方广文.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9]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三维重建与修薄皮瓣血供关系的研究[D]. 江奕恒.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9)
- [10]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杨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