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爱欲人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雨》,爱,恨
爱欲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16)在《爱欲与恩仇:试述《雷雨》人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雷雨》这部作品,曹禺要表达的是要"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这样的激烈的情感,二十余年的爱恨纠葛,乱伦的情感与生命体验进行搏击。因此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与动物属性的联系和冲突,解读《雷雨》中人物关系以及曹禺在更深层次所蕴含的救赎与被救赎的情感态度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3-12)
田明刚[2](2010)在《爱欲的错位,迷茫的人生——《修女与士兵》人物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西方文化的关键词之一,爱欲贯穿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不仅决定人们对男女之间身体差异所产生的社会和精神现象的认识,也塑造着人类心理世界发展的过程。默多克的作品《修女与士兵》将传统的爱欲道德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或善或恶、或创造或毁灭的爱欲,在作品中得到尽情地展现。(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王韬[3](2008)在《福楼拜笔下的爱欲假像——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福楼拜迷恋于创造爱欲的假像,更迷恋于这种假像的毁灭。于是,莫罗把他的爱人变成了假像,爱玛则把她自己变成了假像;莫罗与爱玛都只为纯粹的爱而爱,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就如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一样,这样的差距面前,再美好的纯爱想像也终究要归于虚无;福楼拜相当清楚审美对于爱欲的决定性意义,于是他把爱玛和莫罗的审美热情推向奢侈和自由的极限,来颠覆爱欲本身。(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8年05期)
邹跃进[4](2006)在《爱欲的重量——读石建国水墨人物画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看来,石建国是中国水墨人物画史上表达爱欲这一主题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我甚至这样认为,在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域,还没有一位中国画家像石建国这样,通过水墨材质、女人与动物的形象,把灵与肉、情与色、狂欢与沉醉结合得如此地恰到好处,如此地富于感染力。从这种意义上说,石建国表达的爱欲是有重量的,它不仅能深入到我们欲望和身体的最深处,而且也能激发我们对爱欲的思考。毫无疑问,石建国水墨人物画的这种倾向,只有在一个既向外部世界开放,也向主体的心灵和肉身开放的时代,也就是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时代才有可能出现。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所谓改革开放的时代,正是通过对曾被重头脑的理性主义、重伦理的禁欲主义、重等级秩序的专制主义所压抑的感性、欲望和情爱的张扬,才得到证明和诠释的。就此而论,新时期以来所有对感性、欲望、情色和肉身的表达和描绘,不仅是这个开放时代的回音,而且也是它的象征。当然,石建国对爱欲的表达,在我看来具有如下独立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06年06期)
爱欲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西方文化的关键词之一,爱欲贯穿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不仅决定人们对男女之间身体差异所产生的社会和精神现象的认识,也塑造着人类心理世界发展的过程。默多克的作品《修女与士兵》将传统的爱欲道德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或善或恶、或创造或毁灭的爱欲,在作品中得到尽情地展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欲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欣.爱欲与恩仇:试述《雷雨》人物关系[C].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2].田明刚.爱欲的错位,迷茫的人生——《修女与士兵》人物解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3].王韬.福楼拜笔下的爱欲假像——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J].学海.2008
[4].邹跃进.爱欲的重量——读石建国水墨人物画有感[J].画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