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基效应论文-罗潇宇,任垠安,高浩杰,高恩光,王应军

羧基效应论文-罗潇宇,任垠安,高浩杰,高恩光,王应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羧基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蛋白核小球藻,细胞毒性,生态风险

羧基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罗潇宇,任垠安,高浩杰,高恩光,王应军[1](2017)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得以广泛生产和使用,因而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影响。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作为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的一种,其应用亦非常广泛,其潜在的环境效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通过暴露实验研究了MWCNTs-COOH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MWCNTs-COOH在中高浓度以下(≤20 mg·L~(-1))未对C.pyrenoidosa生长造成影响;2)暴露96 h后,中、高浓度(10、20 mg·L~(-1))促进C.pyrenoidosa细胞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但在高浓度(≥40 mg·L~(-1)),MWCNTsCOOH对C.pyrenoidosa造成毒性效应;3)随着MWCNTs-COOH浓度的增加,C.pyrenoidosa细胞总抗氧化能力(T-AOC)值减少,C.pyrenoidosa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细胞的健康程度逐渐恶化,细胞结构受到严重损伤。(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昭,高岩,于泽,张敏,刘建辉[2](2015)在《溴的吸电子效应对Ru-bda(H2bda=2,2′-联吡啶-6,6′-二羧基)型催化剂催化水氧化的性能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高效转化和利用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光解水制氢是实现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一个理想方法,其中水氧化反应是制约太阳能转化的关键.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效、稳定的水氧化催化剂,以实现高效水分解获得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所需的质子和电子.在众多水氧化催化剂中,基于Ru的分子催化剂因其结构简单、效果突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报道了一系列Ru-bda类型的单核Ru催化剂,通过在核心配体上进行Br取代,获得叁个新催化剂2,3,5,[Ru(Ln)(picoline)2](H2L1=4-溴-2,2′-联吡啶-6,6′-二羧酸(4-Br-bda),picoline=4-甲基吡啶,2;H2L2=4,4′-二溴-bda,3)和[Ru(L1)(isoquinoline)2]5(isoquinoline=异喹啉),并对其结构进行全面的表征.电化学结果表明,在核心配体中引入Br原子导致催化剂氧化中心的氧化电位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取代基Br的吸电子能力降低了中心金属Ru的电子云密度,从而使其氧化电位升高.在催化水氧化反应中,以硝酸铈铵为氧化剂,在p H=1.0的水溶液中对催化剂1-5的催化水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反应随着取代基Br的引入,催化剂催化水氧化活性逐渐降低,说明在核心配体上的引入吸电子基团不利于Ru-bda型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提高.为了深入了解Br取代基效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催化剂1-5的动力学过程和催化水氧化机理.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研究氧化剂Ce(IV)在360 nm处的紫外吸收变化,进而阐明催化剂催化水氧化的反应机理.保持氧化剂Ce(IV)的初始浓度为1.5 mmol/L,改变催化剂的浓度为0.1μmol/L至6.0μmol/L,对反应最初10 s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和对数计算,分别得到的催化剂1-5的反应级数为2.08,1.79,1.61,2.19和1.90,这表明催化剂2和3与催化剂1的反应机理有所不同.由于催化剂1发生二级反应即在催化水氧化过程中发生双分子间的自由基耦合反应,而催化剂2和3的反应级数均小于2,说明核心配体上的Br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导致催化剂2和3的反应机理发生改变,在水氧化反应过程中部分催化剂2和3分子发生了单分子反应,即水分子亲核进攻机理.当轴向配体由4-甲基吡啶替换为异喹啉时,对比催化剂4和5的催化水氧化活性和动力学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但与催化剂2和3相比,催化剂5的反应级数降低不明显,说明催化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分子发生一级反应,大部分分子发生二级反应.这说明在以化合物5为催化剂的水氧化体系中,除了核心配体上Br的吸电子效应对催化剂机理产生影响之外,轴向配体的异喹啉的π-π堆积效应也有重要影响(异喹啉的π-π堆积效应能够促进单核催化剂发生二级反应),并且后者产生的影响占主导位置,从而导致催化剂5的反应级数降低的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关瑾[3](2015)在《体外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发的氧化应激效应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发现以来,由于其具有奇特的电学性质、光学和光电子性质、力学和机电性质、磁学和电磁性质以及热学和热电性质,因而在诸多领域都显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与此同时,碳纳米管的毒性作用也备受关注。碳纳米管通常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由于多壁碳纳米管具有较强的生物相容性,进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安全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本论文选用分散性较好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展开研究。有研究指出,纳米材料进入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与诱发氧化应激效应相关。氧化应激效应将会导致机体内活性氧(ROS)的大量产生。活性氧(ROS)在体内积聚达到一定的量,机体将产生氧化应激损伤,进而显现出各类病症。因此,通过研究碳纳米管诱发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效应与机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认识碳纳米管生物毒性的作用机理,为今后对碳纳米管毒性作用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论文将结合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从体外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发的氧化应激效应与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红外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MWCNTs-COOH进行了表征。其次,通过多种光谱学的方法和等温滴定量热法等手段,研究了MWCNTs-COOH结果表明,MWCNTs-COOH与两种酶的相互作用都比较弱,且都是以疏水作用力为主的弱吸热反应。MWCNTs-COOH对两种酶的结构均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酶活性实验表明,MWCNTs-COOH未对它们的生理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最后,利用Muse智能触控细胞分析仪,研究了分子水平浓度下MWCNTs-COOH对原代小鼠肝细胞成活率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测定了MWCNTs-COOH对细胞内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MWCNTs-COOH诱发细胞产生的氧化应激效应。主要结论:①WCNTs-COOH对细胞活力呈时间依赖效应;②CAI、SOD的活性都受到了抑制,MWCNTs-COOH诱发肝细胞产生氧化应激;③MDA的含量发生变化,但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MWCNTs-COOH未对细胞造成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研究手段的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的MWCNTs-COOH浓度下,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抗氧化应激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不一致,揭示出MWCNTs-COOH不是直接作用于抗氧化应激关键酶,通过影响其结构而改变其生理活性;而是通过诱发氧化应激效应,间接影响抗氧化应激关键酶的生理活性。细胞内抗氧化应激关键酶的活性与氧化应激效应有着复杂的关联,这将为今后深入研究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作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5)

刘振,孙洋[4](2014)在《酪蛋白对双羧基1,8-萘酰亚胺荧光探针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效快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乳品真蛋白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合成了具有双羧基官能团的水溶性1,8-萘酰亚胺荧光探针2,探针2对酪蛋白具有特异性发光效应,其机理是双羧基为前导嵌入基团插入酪蛋白胶团子域的疏水腔中,与色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残基以氢键及疏水作用相结合后使酪蛋白胶团结构收缩,萘酰亚胺荧光基元吸附于酪蛋白胶团表面呈现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AIE)。以300 nm为激发波长,一定范围内探针2在480 nm附近处发光强度与酪蛋白浓度成正比,在pH 5.5条件下建立了酪蛋白AIE定量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1~9.5 mg/L,检出限(3σ)为2.9 mg/L,对不同浓度酪蛋白平行测定9次,相对标准偏差<3%;叁聚氰胺、铵肥、尿素、乳清蛋白、血清蛋白、I型胶原蛋白及粗卵清蛋白等对于测定结果无显着影响(±5%),用于奶粉中总酪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双缩脲法相一致。(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陈勇[5](2012)在《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对端粒酶及端粒的生物医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使其免受异常的重组,降解以及末端融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端粒由含有很多重复单元的富G和富C的双链DNA组成,此外还有一个富G的单链3′-末端。其富G序列可以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G-quadruplex四链结构,其互补的富C序列可以形成i-motif四链结构。已知端粒的富G序列和富C序列都可以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G-quadruplex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已经证实能够显着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而且目前也有很多通过稳定G-quadruplex结构以抑制端粒酶活性的配体。但是,由于i-motif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缺乏其特异性的结合配体,i-motif结构的生物学活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地阐明,特别是其结构的形成和稳定能否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还未知。近年来,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其作为一种特异性的配体与DNA的相互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课题组就此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我们发现SWNTs可以去稳定双链DNA,而且诱导序列特异性的B-A转换,而且SWNTs也可以诱导单链的RNApoly(rA)自组装成A·A~+双链结构。特别的是,我们观察到单壁碳纳米管而不是多壁碳纳米管,可以选择性的稳定人端粒i-motif结构。这使SWNTs成为第一个可以选择性结合i-motif的配体,并可以用来分析i-motif结构的形成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在本论文中,我们应用TRAP-G4assay,传统的TRAP assay,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免疫沉淀,染色质免疫沉淀以及端粒荧光原位杂交分析SWNTs作用后对端粒酶的活性,端粒结构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通过对SWNTs进行PEG修饰,之后再进行FITC标记,我们观察到SWNTs可以进入细胞核,而且可以定位在端粒,因为它与端粒定位的标志物TRF1蛋白实现了共定位,这为SWNTs在细胞内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在端粒的可能活性提供了依据;2.通过TRAP-G4assay,我们发现SWNTs可以在细胞外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这可能是由于SWNTs诱导端粒富C链形成i-motif结构,而使其互补的富G链形成G-quadruplex结构,进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SWNTs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也在细胞内得到证实。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端粒酶的抑制作用并不依赖于其定位的变化或者表达的变化;3.虽然SWNTs不诱导急性细胞毒性,但是在较高浓度下,经过稍长时间的作用还是可以诱导细胞的生长抑制的,这种生长抑制可能与端粒结构的紊乱相关,而不仅仅是依赖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SWNTs诱导的生长抑制通常与DNA损伤反应的产生密切相关。而且,进一步证实这种DNA损伤反应是发生在端粒上的;4. SWNTs可以诱导端粒结构的紊乱,引起后期桥,微核的形成及端粒的融合等染色体的异常。而且,通过端粒-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的共定位分析可以直接观察到SWNTs作用之后端粒的去保护状态;5.通过免疫荧光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SWNTs可以促进端粒相关蛋白(TRF2,POT1和PCBP1)从端粒上解离,这也为细胞内G-quadruplex及i-motif结构的形成提供间接的证据。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SWNTs可以促进端粒3′-悬端的快速的降解,但是却不影响整体端粒的长度;6. SWNTs可以诱导细胞周期的阻滞,凋亡以及衰老,这可能是由于端粒结构的紊乱所造成的,而且这些生物学效应也p16和p21蛋白的上调密切相关。本研究第一次证明了,稳定端粒i-motif结构可以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并影响端粒的功能,这为理解SWNTs在癌细胞中的生物医学效应,以及i-motif结构在细胞内的生物学活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11-01)

张建海,梁琛,万斌,吕琪妍,郭良宏[6](2012)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雄性大鼠生殖毒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肯定其带来的正面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毒性效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进行广泛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碳纳米(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陈忠敏,孙堂燚,朱强松,熊佳庆[7](2011)在《含不齐羧基钴酞菁的制备及其分子聚集效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偏苯叁甲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尿素等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带不对称羧基的金属钴酞菁(Co-nCPc),同时比较性地合成了不带任何取代基的金属钴酞菁(CoPc)以及四羧基钴酞菁(Co-TCPc)。对这3类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UV和IR表征,UV和IR分析确认了Co-nCPc的酞菁结构,从元素分析结果推断Co-nCPc化合物可能是由一羧基、二羧基、叁羧基钴酞菁化合物混合组成。将Co-TCPc和Co-nCPc与蚕丝素蛋白(SF)共混反应得到负载钴酞菁化合物Co-TCPc-SF和Co-nCPc-SF,比较了CoPc、Co-TCPc、Co-nCPc、Co-TCPc-SF和Co-nCPc-SF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催化消臭效果。结果显示,Co-TCPc的消臭效能强于Co-nCPc,但负载到SF上后,Co-nCPc-SF的消臭效能变得强于Co-TCPc-SF,推测Co-nCPc具有较小的聚集态势。(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1年04期)

陈珊珊,郝蕾蕾,周娜,李增智[8](2010)在《球孢白僵菌羧基转运蛋白基因RNA干扰的沉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羧基转运蛋白基因是近年来分离出的新基因,在虫生真菌中可能与穿透昆虫体壁时的能量代谢有关。构建了针对该基因的双链RNA干扰载体,采用芽生孢子转化法将载体质粒转入球孢白僵菌,并通过RT-PCR检测转化前后BbJEN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转化子BbJEN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表明干扰载体具有明显的沉默效应。在两种培养基上,转化子与原始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均不显着,而分生孢子萌发则显着滞后于原始菌株。使用马尾松毛虫幼虫对转化子和原始菌株进行生物测定,原始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79×106个孢子/mL、84.12个孢子/mm2和6.49d,而转化子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则分别增加到1.27×107个孢子/mL、382.92个孢子/mm2和8.09d,毒力显着下降。由此表明BbJEN1基因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以及毒力均有关。(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翁羽翔,张庆利,都鲁超,汪力[9](2003)在《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对羧基在TiO_2纳米晶体表面键合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TiO_2纳米晶体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接近实用的高效光电转化器件。典型的染料大多以羧基作为染料生色基团和TiO_2表面键合的链接基团。研究表明,TiO_2和染料分子间除了简单的物理吸附和氢键外,还存在酯键、桥键和螯合键等强的化学键合形态。本文报道应用本实验宣新近发展起来的瞬态分子探针技术,研究TiO_2纳米晶体尺寸效应对羧基在TiO_2纳米晶体表面键合形态影响一些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粒度范围内(<10 nm)随着纳米颗粒粒度和结晶度的减小,简单吸附形态的相对比例降低并伴随着螫合键合形态比例的增加,同时酯键键合形态的比例变化不大,约50%左右。(本文来源于《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3-06-30)

赵晶,张孙曦,李春英,佟利加,汤健[10](1991)在《内肽酶抑制剂和二羧基肽酶抑制剂增强脑钠素的降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在大鼠体内实验,发现应用内肽酶抑制剂Thiorphan和/或二羧基肽酶抑制剂Capto-pril可以显着增强和延长脑钠素(BNP)的降压效应。体外实验发现Thiorphan和Captopril可以有效地抑制鼠肾组织提取液对~(125)I-BNP的降解。实验结果提示,应用酶抑制剂保护BNP是提高BNP生物学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3期)

羧基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能高效转化和利用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光解水制氢是实现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一个理想方法,其中水氧化反应是制约太阳能转化的关键.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高效、稳定的水氧化催化剂,以实现高效水分解获得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所需的质子和电子.在众多水氧化催化剂中,基于Ru的分子催化剂因其结构简单、效果突出,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报道了一系列Ru-bda类型的单核Ru催化剂,通过在核心配体上进行Br取代,获得叁个新催化剂2,3,5,[Ru(Ln)(picoline)2](H2L1=4-溴-2,2′-联吡啶-6,6′-二羧酸(4-Br-bda),picoline=4-甲基吡啶,2;H2L2=4,4′-二溴-bda,3)和[Ru(L1)(isoquinoline)2]5(isoquinoline=异喹啉),并对其结构进行全面的表征.电化学结果表明,在核心配体中引入Br原子导致催化剂氧化中心的氧化电位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取代基Br的吸电子能力降低了中心金属Ru的电子云密度,从而使其氧化电位升高.在催化水氧化反应中,以硝酸铈铵为氧化剂,在p H=1.0的水溶液中对催化剂1-5的催化水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反应随着取代基Br的引入,催化剂催化水氧化活性逐渐降低,说明在核心配体上的引入吸电子基团不利于Ru-bda型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提高.为了深入了解Br取代基效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催化剂1-5的动力学过程和催化水氧化机理.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研究氧化剂Ce(IV)在360 nm处的紫外吸收变化,进而阐明催化剂催化水氧化的反应机理.保持氧化剂Ce(IV)的初始浓度为1.5 mmol/L,改变催化剂的浓度为0.1μmol/L至6.0μmol/L,对反应最初10 s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和对数计算,分别得到的催化剂1-5的反应级数为2.08,1.79,1.61,2.19和1.90,这表明催化剂2和3与催化剂1的反应机理有所不同.由于催化剂1发生二级反应即在催化水氧化过程中发生双分子间的自由基耦合反应,而催化剂2和3的反应级数均小于2,说明核心配体上的Br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导致催化剂2和3的反应机理发生改变,在水氧化反应过程中部分催化剂2和3分子发生了单分子反应,即水分子亲核进攻机理.当轴向配体由4-甲基吡啶替换为异喹啉时,对比催化剂4和5的催化水氧化活性和动力学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但与催化剂2和3相比,催化剂5的反应级数降低不明显,说明催化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分子发生一级反应,大部分分子发生二级反应.这说明在以化合物5为催化剂的水氧化体系中,除了核心配体上Br的吸电子效应对催化剂机理产生影响之外,轴向配体的异喹啉的π-π堆积效应也有重要影响(异喹啉的π-π堆积效应能够促进单核催化剂发生二级反应),并且后者产生的影响占主导位置,从而导致催化剂5的反应级数降低的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羧基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罗潇宇,任垠安,高浩杰,高恩光,王应军.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7

[2].刘昭,高岩,于泽,张敏,刘建辉.溴的吸电子效应对Ru-bda(H2bda=2,2′-联吡啶-6,6′-二羧基)型催化剂催化水氧化的性能影响(英文)[J].催化学报.2015

[3].关瑾.体外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发的氧化应激效应与机理[D].山东大学.2015

[4].刘振,孙洋.酪蛋白对双羧基1,8-萘酰亚胺荧光探针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J].分析化学.2014

[5].陈勇.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对端粒酶及端粒的生物医学效应[D].吉林大学.2012

[6].张建海,梁琛,万斌,吕琪妍,郭良宏.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雄性大鼠生殖毒理效应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2012

[7].陈忠敏,孙堂燚,朱强松,熊佳庆.含不齐羧基钴酞菁的制备及其分子聚集效应比较[J].材料导报.2011

[8].陈珊珊,郝蕾蕾,周娜,李增智.球孢白僵菌羧基转运蛋白基因RNA干扰的沉默效应[J].菌物学报.2010

[9].翁羽翔,张庆利,都鲁超,汪力.纳米颗粒尺寸效应对羧基在TiO_2纳米晶体表面键合形态的影响[C].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10].赵晶,张孙曦,李春英,佟利加,汤健.内肽酶抑制剂和二羧基肽酶抑制剂增强脑钠素的降压效应[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

标签:;  ;  ;  ;  

羧基效应论文-罗潇宇,任垠安,高浩杰,高恩光,王应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