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4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城镇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入手,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型城镇化形势下传统城市规划应该做出的转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存在问题;规划转变
引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时期,我国城镇化按官方统计已经超过了50%。如此快速的增长也带来了很多的城市问题,比如说城市空间增长的无序,大城市过于聚集,中小城市发展缺乏支撑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应该做出的改变。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乡互促共进的中国特色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1.2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我国现在秉持的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是不同于西方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一种模式。这种新型城镇化就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要求。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在对于城市空间的规划布局时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具有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从而促进城市与城镇的协同发展。再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促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由工业主导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个特征就是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新型城镇化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将重心放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上,建立宜居环境。
2新型城镇化研究背景
2.1世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面对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整合和重组,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中心,呈现出分散化与集聚化并存的局面。同时由单纯的生产性转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共存的局面。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进入了共生、共享和共荣的状态。
2.2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转型升级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熏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3]认为如何在此关键时期把握机遇,妥善地应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需要城市规划专业深入去研究和探索的。
3新型城镇化现存问题
3.1过于偏重大城市发展,缺少城乡统筹规划
中国整体实现城镇化一定不能只依靠少数的大城市实现城镇化,而应该是更多的中小型城市再加上周围的城镇一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现阶段的城镇化只是依靠着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来拉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层面上,以前的资源更多地向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倾斜。而在城市层面上同样也存在着这种问题,我们缺少城乡的统筹规划。城市规划不应该仅仅规划城市的空间及发展更应该是联合周围的更小的城镇统筹兼顾实现城乡规划。以中小城市为中心来带动周围城镇的发展,实现健康的城镇化,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他们自己的功能,现在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定位盲目而单一。过于高端缺乏科学的定位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多数的城市群定位过于强调国际化,竞相成为全球性产业基地国际创新与扩散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家金融与经济中心全国的信息与交通物流中心。这使各个城市群的功能趋同,发展模式也相近,限制了适合这个城市的模式本身的发展。
3.2大量人口和有限资源的冲突
现在的大城市都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这就引发了大量的人口和城市有限存量资源的冲突。现有的公共设施不足以承载这样大量的人口。城镇化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城镇化更应该是人口的城镇化,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经济的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的需求。眼光应该投向那些外来人口。官方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但是“统计城镇人口”中包含了约16%的农村户籍人口,再扣除那些流动性人口那么城镇化水平将远达不到50%,这些并没有完全完成城镇化身份转变的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务工,聚集的居住区形成城中村已有很大的规模,这就是不健康城镇化的一种态势。没有完成身份转变,在城市的社群中没有认同感,生存状况堪忧这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
并且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于这些外来人口相适应的公共设施也十分缺乏。资源紧缺,生存环境不好,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也是无法完成城镇化的身份转变的原因。所以说我认为人口与资源间的冲突,尤其是外来人口的生存状况这方面的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4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市规划的转变
4.1统筹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一起规划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由城市规划转到城乡整体规划阶段,应该统筹安排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布局,城市和乡村要协调发展。不将新型城镇化的重担放在少数特大城市身上,而是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具有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从而促进城市与城镇的协同发展。每个城市也要带动周围城镇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
4.2对于社会存量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口的移动都是跟随着资源。大城市的能量巨大,能量的来源以及对人口的吸引力就在于资源。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资源配置不同传统的城镇化,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区域的不同。新型城镇化的资源配置和再配置是对于城市及城市周围的城镇的统筹考虑。在考虑资源分配时考虑到周围城镇的发展才能避免城乡结合部的混乱无序。
4.3健康强大的城市产业结构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动力推动。应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4.4公平公正的城市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社会公平。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公平公正的配置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公共资源,合理引导城市人口的集聚和疏散。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提供完善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妥善处理居住与就业的关系。同时,通过改善住房、绿地、公共空间、社区服务等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5结语
现有的城镇化多多少少存在着不健康的发展态势,尤其我们在突破城镇化50%大关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去掉城镇化水平中的水分,不去追求数量上的突破,而是追求城镇化的质变,从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变为可持续发展,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变为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将重心放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实现精明增长。
参考文献:
[1]方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探讨[J],建筑节能,2016,P158-159.
[2]曾志伟,汤放华,宁启蒙,易纯,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J],2017,P61-62.
[3]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6,210(5),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