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张和

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张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卒中,可脱性弹簧圈,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可脱性弹簧圈论文文献综述

张和[1](2019)在《Guido Guglielmi发明了可脱性弹簧圈》一文中研究指出Guido Guglielmi(图1)是意大利神经外科医师,罗马大学神经外科教授、神经放射学主任、神经科学主任,同时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放射介入科名誉教授。Guglielmi对卒中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Guglielmi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coil,GDC)"用来填塞脑动脉瘤。Guglielmi发明可脱性弹簧圈得益于4个因素:第一,他是神经外科医师,希望解决神经外科问题;第二,他是放射介入神经外科医师,对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管内治疗感兴趣;第叁,(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严周[2](2019)在《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MDS),观察组采用电解性可脱式弹簧圈(GDC)。比较2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观察组栓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GDC进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明显优于MDS,且其可控性好,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东清[3](2017)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局部血管异常变化而出现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临床中的常见因素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脑血管痉挛、闭塞或者由于动脉瘤对周围组织神经结构产生压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则可能造成患者死亡。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1])。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7年04期)

黄焜云,唐伟泰,莫浩伟[4](2016)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为单发。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S)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22例(73.3%),>90%栓塞者5例(16.7%),<90%栓塞者3例(10.0%)。其中致密填塞者22例,弹簧圈均稳定;部分填塞者8例,其中稳定者7例,缩小者1例,且无出血。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1±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9±4.3)d(P<0.05);两组患者手术室费用及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死亡4例(13.3%),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治疗组ADL≤Ⅱ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治疗组术后4例(13.3%)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脑积水、偏瘫及肺部感染各1例。对照组术后11例(36.7%)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塞3例,脑积水2例,偏瘫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治疗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P=0.03)。结论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周静文,陈德基,何明基,练辉[5](2016)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治疗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在多种原因所致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和疗效,为处理移植肾血管并发症和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9例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介入诊疗资料。9例患者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移植肾动脉-右侧骼外动脉端侧吻合,根据动脉瘤位置特殊均选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并视不同情况辅以支架植入术。术后定期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9例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瘤腔均成功完全栓塞。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2个月,复查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SCr)值、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复查示弹簧圈及支架无移位,未见假性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保持通畅,未出现移植肾或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因位置特殊不适合常规载瘤动脉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治疗的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可以完全栓塞瘤腔,同时保持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通畅。该治疗方法微创、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外科手术,但远期疗效尤其是复发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姜昊,张燕,郭松韬[6](2015)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5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经过3个月~9个月的随访,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之后再次对其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现象。结论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效果较为显着,避免了患者开颅的痛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82期)

李永生,郑伟武,田飞,陈斌[7](2015)在《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选择合适的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进行填塞,逐个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瘤体颈比,瘤颈和载瘤动脉的最佳角度明确之后,经路图引导进行栓塞。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开颅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9例(90.62%),恢复一般2例(6.25%),恢复较差1例(3.13%),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率为96.88%;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4例(75.0%),恢复一般3例(9.38%),恢复较差5例(15.62%),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率为(84.38%)。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水肿1例(3.13%),迟发性症状血管痉挛1例(3.13%);对照组患者出现脑水肿2例(6.25%),迟发性症状血管痉挛4例(12.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13期)

段琛,熊江,王立军,郭伟[8](2015)在《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治疗宽基底肾动脉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2013年3月因腰部疼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肾动脉瘤,大小20 mm×20 mm×20 mm(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正常,无家族性肾动脉瘤病史。手术在导管室进行,采用局麻下右侧股总动脉穿刺置鞘(6F),泥鳅导丝配合猪尾导管置于肾动脉水平造影,提示右侧肾动脉瘤;Cobra导管超选右肾动脉主干造影,提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周维[9](2014)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4年35期)

朱丽娟[10](2014)在《25例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25例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的重点是治疗前严防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及认真做好针对性的术前宣教。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体位的护理,注意观察创口有无渗血;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注意腰池置管与使用药物的护理;做好出院指导。本组24例栓塞治疗顺利,1例自动出院,随防1个月至1年半,均健康生活。复查弹簧圈在原位,动脉瘤完全栓塞。(本文来源于《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0)

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机械性可脱式弹簧圈(MDS),观察组采用电解性可脱式弹簧圈(GDC)。比较2组栓塞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观察组栓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GDC进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效果明显优于MDS,且其可控性好,安全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参考文献

[1].张和.GuidoGuglielmi发明了可脱性弹簧圈[J].中国卒中杂志.2019

[2].严周.电解与机械可脱微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3].王东清.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

[4].黄焜云,唐伟泰,莫浩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

[5].周静文,陈德基,何明基,练辉.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治疗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

[6].姜昊,张燕,郭松韬.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7].李永生,郑伟武,田飞,陈斌.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8].段琛,熊江,王立军,郭伟.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治疗宽基底肾动脉瘤一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

[9].周维.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

[10].朱丽娟.25例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C].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  ;  

可脱性弹簧圈论文-张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