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游牧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北史地学,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
蒙古游牧记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麒[1](2017)在《良朋相与志春秋——《蒙古游牧记》成书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北边疆史地学,以祁韵士、徐松为创始,蔚为风潮于嘉道之际,已然成为清代学术史与地理学史研究的共识。作为学科标志的西北史地着作,多由未亡的同志和朋友编纂遗稿,续补未竟,刊刻印行,"续成"成了这一学科着作流传的常态。这一学科的中坚人物张穆,一生似乎都在忙碌师友的着作编辑、出版。他的西北史地力作《蒙古游牧记》十六卷,十年心力,也是得到何秋涛再度十年校补、续成之后,由祁寯藻集资刊成。张穆曾经撰联"驽马定应勤十驾,良朋相与志春秋",正是这种对于自身勤奋的鼓励、对于同道相互支持的期许,成就了他们心中的名山事业。本文钩稽嘉道之际西北史地学续书的过程,并以流散在海外的《蒙古游牧记》稿本为中心,集中描述其成书在撰述、续补、刊印等不同阶段的艰辛历程,旨在彰显一个自发的学术共同体如何保障了一个学科的薪火相传。(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刘治立[2](2017)在《论《蒙古游牧记》自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互为呼应,相得益彰。(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刘治立[3](2017)在《论《蒙古游牧记》自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7年03期)
那顺达来[4](2011)在《《大清会典》、《蒙古游牧记》喀尔喀地名误读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着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那顺达来[5](2011)在《《蒙古游牧记》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穆所着《蒙古游牧记》是较有系统的蒙古史地着作。该着作资料翔实,是一部博览群书互相引证的佳作。但因为时代背景、个人知识所限,做出不少误引误考,本文就《蒙古游牧记》同治六年版,根据清代盟旗地图等资料,试图对其地名、人名误引误考进行考证和纠谬。(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王惠荣[6](2010)在《位卑未敢忘忧国——《蒙古游牧记》着述年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游牧记》是清代学者张穆研究边疆史地的重要着述,也是清嘉、道之际西北史地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填补了蒙古地志的空白。这部在近代很有影响的着作,其确切撰述年代却经久未定。根据对张穆遗留于世的书信、文集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学者的相关文献之考订,可以确定《蒙古游牧记》的始撰之年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蒙古游牧记》之撰述年代的确定对研究张穆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邵骏[7](2009)在《从《蒙古游牧记》透析清王朝与外藩蒙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成为晚清学术领域里的一门"显学",涌现出了一大批边疆史地学者和着作,时人张穆及其着作《蒙古游牧记》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蒙古游牧记》是一部反映外藩蒙古地区的历史地理着作,着作中详细介绍了清王朝对外藩蒙古王公的笼络和利用,通过盟旗制度、联姻政策控制外藩蒙古。该制度、政策的实施保持了清王朝北徼边疆的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陈亚洲[8](2006)在《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晚清西北舆地学的重要学者张穆及其代表着作《蒙古游牧记》进行梳理。在张穆诸多作品中,其《蒙古游牧记》成就最高,此书是张穆在蒙古地理历史和西北史地领域经心研究的结晶,它成为最早的研究边疆史地的着作,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侯德仁[9](2006)在《论张穆《蒙古游牧记》的史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穆(1805~1849),山西平定人,字诵风、蓬仙,一字石州,又署石舟、石洲、硕洲、硕州,谱名瀛暹,别署季泄、季翘、惺吾,自署(?)斋居士,晚号靖阳亭长。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祖父张佩芳,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历任泗州知州、江南乡试同考官等职,着有《希音堂集》第6卷。父亲张敦颐,嘉庆十六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和福建主考官。然而,张(本文来源于《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陈亚洲[10](2005)在《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之风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士林风气,由于它兴起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加之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与传统史地研究不同,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十八世纪后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研究西北史地学的学者名家辈出,先后有过钱大听、祁韵士、松筠、徐松、张穆、魏源、沈尧、何秋涛、洪钧、李文田、沈曾植、丁谦、屠寄、王国维等着名学者。在诸多学者之中,张穆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发展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因在西北史地研究方面成就突出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张穆一生短暂,但着作颇丰。其中《蒙古游牧记》代表其最高成就,此书是其在蒙古地理历史和西北史地领域经心研究的结果,它成为最早的研究边疆史地的着作,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影响。《蒙古游牧记》对蒙古、青海、新疆等地蒙古各部落的历史、王公系谱世系、游牧所在、四至、盟旗沿革,清王朝对蒙古王公的政策以及蒙古各部落所在地区的山川城堡等予以了详细的记载,它对于研究蒙古各部落的历史,满蒙关系史,以及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历史地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本文从多方面对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进行全面探讨,希望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5-04-01)
蒙古游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游牧记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玉麒.良朋相与志春秋——《蒙古游牧记》成书考[J].西北民族论丛.2017
[2].刘治立.论《蒙古游牧记》自注[J].史志学刊.2017
[3].刘治立.论《蒙古游牧记》自注[J].西部蒙古论坛.2017
[4].那顺达来.《大清会典》、《蒙古游牧记》喀尔喀地名误读考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那顺达来.《蒙古游牧记》考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王惠荣.位卑未敢忘忧国——《蒙古游牧记》着述年代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
[7].邵骏.从《蒙古游牧记》透析清王朝与外藩蒙古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陈亚洲.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刍议[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
[9].侯德仁.论张穆《蒙古游牧记》的史学价值[C].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10].陈亚洲.张穆及其《蒙古游牧记》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