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基因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局部晚期乳腺癌,鸦胆子油乳,增殖基因,侵袭基因
局部基因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邓丽娟,郑宇春,余托娅,邹琼莉[1](2019)在《鸦胆子油乳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病灶内相关增殖、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疗效及对病灶内乳腺癌相关增殖、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至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LABC患者119例,回顾性分析术前保守治疗方案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鸦胆子油乳组58例,采用术前接受鸦胆子油乳联合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术中病灶组织中乳腺癌相关增殖基因、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记录保守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化疗4周期后,鸦胆子油乳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 3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 05%(P <0. 05)。鸦胆子油乳组患者术中病灶组织中增殖基因BCYRN1、GP73、SIAH2、STIMI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患者,侵袭基因TMEM158、Wnt1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患者,RSK4m1、PDK4 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治疗期间,鸦胆子油乳组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 05),两组间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LABC患者接受鸦胆子油乳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升近期疗效并降低增殖基因表达量,抑制侵袭活力,且有助于减少骨髓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郭继锋[2](2019)在《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骨质疏松及对症局部因子和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及针灸对调节骨质疏松症局部因子和基因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9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奇偶排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各指标情况以及骨代谢生物化学各指标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TNFα生物活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PBD、DBD、PBMC、DBMC、BGP、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L929死亡率高于对照组,U-Ca/Cr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能够通过调节人体TNFα的生物活性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4期)
吴岩,李琛,于得水,马贵,徐新宇[3](2017)在《中国南方前列腺癌患者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局部进展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局部进展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局部进展型前列腺癌患者47例,采集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及p53基因codon 72的基因型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基因型分布为CC型19.1%(9/47)、CG型38.3%(18/47)、GG型42.6%(20/47)。p53基因codon 72中,其基因分布存在诸多差异,认为与患者的多种因素(年龄、分期情况以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全部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经统计为(86.7%)。比对codon 72不同基因型患者OS,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未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南方前列腺癌患者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局部进展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01期)
付贞花[4](2016)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经聚焦超声治疗后局部P16、Ki67基因及Fas、Fasl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聚焦超声逆转KM鼠宫颈上皮内瘤变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为聚焦超声用于临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探讨聚焦超声单次治疗前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CINⅠ)局部宫颈组织P16、Ki-67及Fas表达的变化。方法:1.利用二甲基苯蒽(dimethyl benzene anthracene,DMBA)原位诱发小鼠宫颈上皮内瘤变动物模型。选择建模成功的40只CINⅠ型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聚焦超声治疗(10.20MHz,1.5w),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操作方法进行治疗,但仪器无功率输出。两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宫颈组织P16、Ki67基因及Fas、Fasl的表达。2.对3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INⅠ级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并完成随访,3个月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宫颈组织中P16、Ki-67、Fas的表达情况。结果:1.建模结果:连续观察2-3个月后,对宫颈组织病理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本实验建模的60只小鼠中,CINⅠ40只,CINⅡ5只,CINⅢ2只,宫颈炎症6只,另外有7只死亡。2.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研究结果:两周后观察对照组小鼠毛发暗,消瘦,不活跃,而治疗组小鼠状态比对照组要好。治疗组中的20只小鼠有10只宫颈上皮内瘤变消退,5只好转,4只无变化,死亡1只,其治疗有效率为75%;而对照组中11只无变化,6只发展为CINⅡ,1只发展为CINⅢ,死亡2只。治疗组小鼠宫颈组织P16、Ki67基因强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Fas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而Fasl的强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3.30例患者经聚焦超声治疗后25例完全治愈,2例好转,宫颈基本恢复正常,3例未治愈,总有效率为90.00%(27/30)。局部宫颈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而Fas的表达上调(P均<0.05)。结论:聚焦超声可通过降低局部宫颈组织中P16、Ki-67、Fasl的表达并上调Fas的表达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改善宫颈局部微环境,从而可有效治疗CINⅠ级,阻止其向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付贞花,汪炼,凌玲,陈敏,颜萍[5](2016)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经聚焦超声治疗前后局部P16、Ki-67基因及Fas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单次治疗前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局部宫颈组织P16、Ki-67及Fas表达的变化。方法对3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INⅠ级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并完成随访,3个月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宫颈组织中P16、Ki-67、Fas的表达情况。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25例完全治愈,2例好转,宫颈基本恢复正常,3例未治愈,总有效率为90.00%(27/30)。局部宫颈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而Fas的表达上调(P均<0.05)。结论聚焦超声可通过降低局部宫颈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并上调Fas的表达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改善宫颈局部微环境,从而可有效治疗CINⅠ级,阻止其向高级别CIN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6年04期)
董胜利,潘景升,叶露,赵新保,李璐菁[6](2016)在《纳米局部治疗介导的P53联合Rb基因对兔VX2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联合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通过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探索其对肝转移癌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Pll修饰的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肝转移癌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在转移灶的表达。然后病理观察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最后应用Realtime RT-PCR级ECL蛋白杂交技术检测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差异。结果CD31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肿瘤MVD均降低;CD34标记的MVD显示:与其他组相比,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MVD均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CD34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anoplex-p53/lipiodol、nanoplex-Rb/lipiodol及nanoplex-(p53+Rb)/lipiodol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Rb基因协同P53基因纳米靶向治疗通过降低CD31、CD34及VEGF的表达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增强其抗肿瘤效应。P53基因联合Rb基因的纳米基因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抑制消化道癌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6年01期)
窦蒙蒙,陈红敏,马一鸣,阎夏,董丽杰[7](2015)在《DNA倍体、P53基因的表达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组织中DNA倍体、P53突变型基因的表达与术后放疗高危因素的关系,进而对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新辅助化疗(NACT)前LACC患者的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分析DNA倍体。结果 DNA倍体、P53基因对术后放疗高危因素有显着性影响(P=0.001、P=0.000)。DNA倍体和P53基因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56,P=0.005。结论 DNA倍体、P53和术后放疗高危因素有显着相关性,联合检测治疗前LACC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覃扬达,翁敬锦,司勇锋,韦海明,张政[8](2015)在《p53基因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局部免疫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53基因治疗后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免疫变化及其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方法63例经病理确诊的初治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p53治疗组[32例,采用p53腺病毒(r Ad-p53)鼻咽部瘤体内注射和同步放、化疗]和常规治疗组(31例,采用同步放、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鼻咽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CD3和B细胞受体CD20的表达情况,了解肿瘤组织的局部免疫状态;统计患者在治疗后定期回院的复查结果以及随访资料,了解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p53治疗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的CD3表达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前、后CD2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复发和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p53基因治疗后鼻咽部肿瘤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殖以T细胞为主,治疗后的局部细胞免疫状态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降低,基因治疗联合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鼻咽癌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5年02期)
陈明坤[9](2013)在《ERG相关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及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背景: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近年来国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数据显示我国上海地区2009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25.88%/10万,标准化发病率已达11.37/10万。由此可见前列腺癌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男性人口健康的一重大疾患。前列腺癌的最终诊断必须依靠前列腺穿刺活检。课题组前期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在我中心接受12针前列腺穿刺活检且PSA值为4-20ng/L的923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显示总体前列腺癌检出率为27.4%,有18.3%的患者诊断为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3.5%为前列腺上皮非典型增生,其余50.8%为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穿刺所取得的组织量很少,加之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往往无法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使我们无法对这些仅有的少量细胞或腺体进行准确诊断和分析。尤其是早期灶性癌变和HGPIN的鉴别十分困难。HGPIN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然而,首次诊断为HGPIN的患者在重复穿刺活检时也只有约20-40%诊断为前列腺癌,提示并非所有HGPIN都需要马上接受重复穿刺。如何将这些需要即刻重复穿刺的患者鉴别出来是目前一大诊疗难点。研究表明,大部分恶性肿瘤在形态学尚未有异常表现时其分子生物学指标已有显着异常表现。因此,研究重点已逐渐转向分子病理领域。Tomlins等发现TMPRSS2-ERG相关融合基因是前列腺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它存在于前列腺癌和部分HGPIN病灶中。课题组前期研究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应用ROC曲线方法建立了ERG相关融合基因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诊断阈值(1.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90.0%。本研究拟用FISH检测首次穿刺诊断为HGPIN的162例患者的穿刺组织中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根据我课题组前期所建立的诊断阈值将首次穿刺诊断为HGPIN的患者分成两组,对这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必要的重复穿刺活检,比较这两组患者最终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差异。以求对这组患者的重复穿刺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新依据淋巴结转移是前列腺癌的首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决策意义重大。遗憾的是,目前仍无敏感性和特异性俱佳的检测方法来准确反映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存在。临床常用核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其敏感性不足40%。一些包括了PSA、穿刺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等临床指标的预测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仅有70.0%左右。鉴于上述方法的局限性,分子生物学手段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近期有研究显示,在多中心、多病灶发生的前列腺癌中只有ERG相关融合基因阳性的结节才具备转移能力。提示ERG相关融合基因可用来帮助我们诊断和预测前列腺癌早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拟分析在华南地区5家叁甲医院接受前列腺癌根治+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143例患者的穿刺组织中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通过ROC曲线建立诊断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分析这一阈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术前准确进行淋巴结分期提供新手段。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手术后可能诊断为T3-T4进展期前列腺癌。按既往理念,这部分患者是不适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者单纯保守性内分泌治疗才是治疗这组患者的主要手段。最近,一些研究表明根治性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放疗相当,甚至优于单纯内分泌治疗;切除前列腺癌原发病灶后可增加术后辅助性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同时延迟其进展为全身转移性前列腺癌。这使得大家开始重新讨论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接受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152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近期功能恢复情况和远期肿瘤控制情况。以求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一些的临床实践经验。材料与方法:1.从2008.5至2010.5课题组收集了华南地区5家叁甲医院首次穿刺诊断为HGPIN的前列腺穿刺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条组织检测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所检测的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阈值(1.6%),将患者分为ERG相关融合基因阳性(≥1.6%)组和ERG相关融合基因阴性组(<1.6%)。所有患者在首次穿刺后3-6个月内均进行一次重复穿刺,以后以PSA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联合DRE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重复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后续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差异。2.选取在华南地区5家叁甲医院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的143例患者,复习其穿刺病理结果,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条组织检测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以术后淋巴结状态作为阳性事件进行分析,在ROC曲线下建立用ERG相关融合基因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分析这一阈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3.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到2011年7月152例术后诊断病理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T3-4N0-1M0)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详细记录手术情况、控尿及并发症资料。并用生存曲线分析该组病例的3年和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无临床进展生存率、总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结果:1.自2008年5月到2010年5月,课题组收集了162例首次穿刺诊断为HGPIN的患者,重复穿刺或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病理显示61例患者诊断为前列腺癌(37.7%),其中ERG相关融合基因阳性的59例患者中56例(94.9%,包括15例首次重复穿刺时发现和41例随访过程中发现的前列腺癌)被诊断为前列腺癌;而ERG相关融合基因阴性的102例患者中仅有5例(4.9%;包括4例首次重复穿刺发现和1例为随访中发现的前列腺癌)诊断为前列腺癌。ERG相关融合基因阳性HGPIN后续诊断为前列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ERG相关融合基因阴性的患者(P<0.001)。2.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的14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56例淋巴结阳性,87例淋巴结阴性。淋巴结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的前列腺癌患者ERG相关融合基因畸变率(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RG相关融合基因预测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2.6%。该阈值的敏感性为80.4%(95%CI:67.6-89.8),特异性为85.1%(95%CI:75.8-91.8);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76(95%CI:0.668-0.853)和0.871(95%CI:0.791-0.923)。3.自2004年1月至2011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叁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共152例,其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13-87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控尿率达91.4%和94.7%。随访过程中,80例发生生化复发,3年和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2%和47.3%;多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HR:1.66,95%CI:1.05-2.64, P=0.031),病理分期(HR:1.64,95%CI:1.2-2.23, P=0.002)及切缘阳性(HR:1.75,95%CI:1.04-2.95, P=0.035)是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9例患者死亡,9例死于肿瘤,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6.0%;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5.8%和92.8%。淋巴结阳性患者和淋巴结阴性患者术后无生化复发生存率(42.6%vs49.5%,P=0.491),总体生存率(83.4%vs87.3%P=0.503)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92.3%vs94.9%, P=0.80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 ER相关融合基因阳性HGPIN后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很高,对于ERG相关融合基阳性HGPIN可进行靶向重复穿刺或直接进行前列腺癌相关治疗; ERG相关融合基因阴性HGPIN后续前列腺癌检出率很低,无需进行即刻重复活检,可等待观察。2. ERG相关融合基因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2.6%,这一阈值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兼具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前列腺癌淋巴结清扫及后续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3.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疗效肯定,是这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3-05-01)
曾淑红[10](2013)在《局部Ad-miR-126基因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组织移植是整形外科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临床实践中往往较厚的组织,以及体积较大的组织,因为不能在耐缺血时间内,及时、有效的重建血液循环而不易成活,这仍是整形外科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中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移植术后能否及时、有效的重建血运是提高移植组织成活率和成活质量的关键。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及时、高效的促进缺血局部血管新生。血管新生目前认为血管新生主要通过血管形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以及动脉形成(arteriogenesis)叁种机制作用的结果。在缺血病变中,如何能有效的促进血管新生?既往的无论是从各种生长因子,还是从血管前体细胞及干细胞在血管新生中的研究,都只是局限于超过机体生理量的增加这些对于血管新生有关的因子水平,研究中出现各种副作用,比如水肿、肿瘤等,虽取得一些成就,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仍是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瓶颈。这也使一些学者改变思路,是否可以从血管新生相关的信号通路入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宽,microRNA(miRNA)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miRNA具有组织特异性及细胞特异性,其中内皮细胞特异性高表达miRNA-126(miR-126)在血管新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下调抑制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的胞内抑制蛋白(spred-1和PIK3R2/p85β)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这给调节血管新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基因水平对其进行调控有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突破。对于miR-126在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在活体缺血组织中miR-126水平的表达情况,是否可以通过人为地改变miR-126水平,来促进活体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以及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作用可能的信号通路?目前还尚无报道。实验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外扩增、合成、克隆mus-mir-126,重组腺病毒包装、纯化以及滴度测定。局部注射于小鼠的缺血后肢模型,观察其局部表达情况的变化,以及促血管新生的作用。通过检测miR-126作用通路中各种因子的表达水平,来探究、证实miR-126具有明显的促缺血组织血管新生作用,并初探其作用机制。使miR-126基因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成为可能。实验方法根据mus-mir-126的基因信息,设计上下游引物,用小鼠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mus-mir-126基因;全基因合成mus-mir-126基因至PES载体上;小鼠mus-mir-126基因克隆至pacAd5CMV-IRES-GFP载体上;质粒扩增及线性化;重组腺病毒的包装;重组腺病毒的大量扩增和滴度测定。C57小鼠随机分为A组(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B组(空病毒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C组(重组腺病毒miR-126C57左侧缺血后肢手术组)、假手术组(正常小鼠组)四组。借助显微外科器械建立C57小鼠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即刻将滴度为1×109(PFU/mL)重组腺病毒miR-126和腺病毒各50μl局部注射于小鼠缺血左后肢腓肠肌。术后对小鼠大体状况紧密观察,并在3、7、14天各组(6只)分别对小鼠腓肠肌取样,做HE染色,免疫组化CD31、a-SMA染色,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26水平以及Western-blot对ERK1/2、pERK1/2、AKT和pAKT蛋白水平的检测。整理、统计数据。实验结果通过体外构建Ad-mir-126测序结果正确(见附录),质粒鉴定结果(见正文)正确,病毒的PFU滴度达2.00×109(PFU/mL)。通过局部注射于小鼠的缺血腓肠肌中后,观察到HE染色、CD31、α-SM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一致,均显示C组较A、B两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新生血管数目计数明显增多。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A组第3天miR-12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此后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直至第14天还未及正常水平。而C组第3天miR-126表达水平高于正常水平,至第7天达最高水平,然后逐渐降低,至第14天时仍高于正常水平。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C组较A、B组VEGF、bFGF等介导的IP3和MAPK信号通路中pERK1和pAKT活化水平增高。结论体外构建重组腺病毒mir-126,测序结果正确,质粒鉴定结果完全正确,滴度可达2.00×10~9(PFU/mL),说明此技术既安全又高效,是完全可行的。C57小鼠缺血后肢中内源性miR-12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通过Ad‐mir-126局部注射于C57小鼠缺血后肢,可以明显的提高缺血局部miR-126的表达水平,观察到促进缺血局部血管新生的作用,并且初步探讨了miR-126是通过激活Akt、ERK1/2的相关通路,来促进小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局部基因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及针灸对调节骨质疏松症局部因子和基因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92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奇偶排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各指标情况以及骨代谢生物化学各指标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TNFα生物活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PBD、DBD、PBMC、DBMC、BGP、AL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L929死亡率高于对照组,U-Ca/Cr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能够通过调节人体TNFα的生物活性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基因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邓丽娟,郑宇春,余托娅,邹琼莉.鸦胆子油乳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对病灶内相关增殖、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2].郭继锋.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骨质疏松及对症局部因子和基因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3].吴岩,李琛,于得水,马贵,徐新宇.中国南方前列腺癌患者p53基因codon72多态性与局部进展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4].付贞花.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经聚焦超声治疗后局部P16、Ki67基因及Fas、Fasl表达的变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6
[5].付贞花,汪炼,凌玲,陈敏,颜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经聚焦超声治疗前后局部P16、Ki-67基因及Fas表达的变化[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6
[6].董胜利,潘景升,叶露,赵新保,李璐菁.纳米局部治疗介导的P53联合Rb基因对兔VX2肝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
[7].窦蒙蒙,陈红敏,马一鸣,阎夏,董丽杰.DNA倍体、P53基因的表达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5
[8].覃扬达,翁敬锦,司勇锋,韦海明,张政.p53基因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局部免疫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
[9].陈明坤.ERG相关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及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外科治疗[D].中山大学.2013
[10].曾淑红.局部Ad-miR-126基因治疗促进小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