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者论文-李放,黄李佳,钟林鹏,王一博,邢锦涛

男同性恋者论文-李放,黄李佳,钟林鹏,王一博,邢锦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同性恋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性恋,恋爱状况,生活满意度,性取向隐瞒

男同性恋者论文文献综述

李放,黄李佳,钟林鹏,王一博,邢锦涛[1](2019)在《男同性恋者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男同性恋者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考察性取向隐瞒与应对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恋爱状况调查题项、生活满意度量表、性取向隐瞒量表以及应对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17名国内男同性恋者进行调查。结果:(1)男同性恋者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相关,有固定恋人者生活满意度显着高于无固定恋人者;(2)性取向隐瞒与应对自我效能感的其中两个维度(问题中心应对效能、不良情绪应对效能)在男同性恋者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结论:恋爱关系是提升男同性恋者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这种提升可通过降低性取向隐瞒和增加应对自我效能感的方式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熊鹰[2](2019)在《为什么男同性恋者更易感染艾滋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传入我国已经有叁十多年,传入至今已经导致了几十万人死亡,目前带病感染生存者数量庞大,在艾滋病传入我国早期,主要通过注射吸毒传染,过去前十几年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方式为注射伴不安全的性接触,最近几年不安全的性接触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毒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毒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多因丧失疾病抵抗能力重复感染多种疾病,例如:肺结核、口腔霉菌感染、带状疱疹、脑炎以及其他感染等,后期多发展为恶性肿瘤,最终多因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现阶段艾滋病尚无有(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4期)

徐晓红,朱芳芳[3](2018)在《灌南县2010--2017年男男同性恋者HIV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灌南县2010--2017年男男同性恋者梅毒螺旋体抗体与HIV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对灌南县2010--2017年4260例男男同性恋者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并对其行血清检查,分析梅毒螺旋体抗体与HIV抗体检测结果。结果:4260例男男同性恋者行血清检测后,有432例患者被检出HIV-1阳性,艾滋病感染率为10.14%,567例被检出梅毒阳性,梅毒感染率为13.31%,同时被检出梅毒与艾滋病阳性者共有187例,构成比为4.39%;未婚者、15岁-25岁者、文化水平为高中或者中专者的HIV-1阳性更高。结论:灌南县2010--2017年男男同性恋者存在较高梅毒与HIV感染率,需要对该群体及时加强干预,对艾滋病与性质的流行与传播进行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12期)

李放,王一博,邢锦涛,郑雪[4](2018)在《年轻男同性恋者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网络抽样法对405名年轻男同性恋者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男同性恋者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并探讨内化同性恋嫌恶和应对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年轻男同性恋者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呈显着正相关。(2)内化同性恋嫌恶、应对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应对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郑聚业[5](2018)在《生态化认同理论视域下的男同性恋者微信社区自我呈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者的困境始于“认同”矛盾,包括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对于同性恋者个体而言,自身具有明确的性别取向与性取向是清晰认识、呈现自我以及摆脱“自我迷失”困境的前提。同性恋群体、文化的社会认同或者说主流性别、性取向的价值倾向与评价通过同性恋者的自我认知施加压力,造成心理紧张、行为失范。同性恋者个体在对自身的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认同矛盾则主要体现在以心理倾向为代表的主观意愿与以道德评价、伦理规范为代表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博弈。结合认同概念的相关论述与同性恋者的认同特点,本文将男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定义为个体知觉重要他者(同辈、父母等)对自身生活方式(以性取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整体印象、评价并形成情感、判断的过程。同性恋群体的网络社交在经历了QQ聊天室、门户网站论坛、专属社交APP等几个阶段后,各地区利用微信软件的功能,相继建立了以情感交流支持、出柜辅导、社区内交友、加强与父辈的沟通为目的的地域性微信朋友圈网络社区。本文在对重庆地区男同性恋微信社区内的日常交流、成员访谈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微信社区的建立是男同性恋者打造群体专属“避风港湾”的一种尝试与幻想,并试图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认同”的逻辑,在内部塑造“骄傲”的群体认知与情绪,取得这一特性文化代表同性恋整体文化特征的合法性,以此汇聚男同性恋者集体的力量,抵抗异性恋正统主义与父权制度的压迫。“骄傲”情绪、意识塑造的过程既是同性恋亚文化反抗主流文化压迫的尝试,同时也是对其他同伴实施霸权的过程,造成同性恋这一边缘群体内部其他成员的再度边缘化,使得同性恋个体在自我认同方面不仅要应对主流文化的压迫,还要面对群体内部“骄傲”文化霸权带来的“恐同主义”忧患。社区内霸权的压制、对父亲等重要他者认同的渴望、形婚抉择的纠结在微信社区社交中增加了男同个体中认同接受者的内心压力,是影响其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同性恋网络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需求变化对应的工具变化以及微信社区建立的原因、目的。笔者发现,男同网络社交的发展先后经历了QQ聊天室、专属软件社交、区域性微信社区社交叁个阶段,这样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男同个体社交需求的嬗变与媒介功能的发展之间的结合,而新的社区社交对男同个体的表达方式、认知、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以微信社区内的自我呈现为研究对象,在自我呈现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发现,男同性恋这一同质化群体内部的自我呈现处于个性化自我过度释放的状态,表现为角色单一化的设定、话题范围的窄化、话语表达的情绪化等特点,活跃分子在自我呈现时具有有意识地美化自我、本群体以及丑化、排斥主流文化的倾向。以父辈代表身份加入社区交流的母亲成员,担当着家庭中父子之间沟通桥梁的责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对以男同群体社交方式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同性恋文化的了解,但在男同个体的社会认同方面仍潜移默化地施加着负向影响。第叁部分深入探析微信社区社交中影响男同性恋者个体自我认同的因素,并基于改善认同困境这一起点,从社交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理性同性恋社区的两点建议。首先,从卡斯对同性恋者划分的六个阶段出发,结合重庆地区男同微信社区成员的特点,将其认同状态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论述两个阶段的社交特点;接着以艾德森生态化理论模型为基础,考察男同个体在微信社区中与自我联系、与同伴联系、与父母/家庭联系的交往过程,阐释形婚的抉择、骄傲情绪的塑造与传播、重要他者中的两个父亲叁个因素对男同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男同个体以爱促进父辈/男同两种文化交流,以多元化的角色意识呈现多元化的“凡人”社区,改善认同焦虑、迷茫。(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6](2018)在《为什么男同性恋者更易感染艾滋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每年一度的艾滋病日已经过去,但对艾滋病的关注一直未减少。近日有媒体报道,随着艾滋病经性传播、尤其是男同性恋传播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人群中因为好奇、模仿而受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见。广州40多所大学里面都已有艾滋病感染病例,其中某大学甚至已发现感染艾滋病病例超过10例(高校检出超10例艾滋病且疾控中心主任称多是男同)。为何男性同性恋更容易染上艾滋病,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同性恋并不等于艾滋病,但是,同性恋却与艾滋病密切相关。艾滋病(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01期)

韩旭东[7](2017)在《逃逸中的落网》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是当今中国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孽子》是描述中国男同性恋群体生存境遇之篇幅最长,也是在表述相关题材的同类小说中艺术水平较高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了终日游荡在台北中心公园的青年男同性恋者李青、小玉、老鼠、吴敏等人在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空间、家庭空间、群体内部空间中寻找自我身份以及寻家、寻父的个人经验。作者从人道主义视角入手,结合20世纪中后期中国台湾地区的性别文化语境,在叙述作品中“孽子”们的人生传奇时揭露了异性恋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以及男同性恋群体内部难以消磨的人格局限。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知识谱系学的视野下梳理了白先勇创作的“边缘人”人物形象、台湾文学与华文文学间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关于《孽子》这部作品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的正文部分,以性别视角作为观照作品中男同性恋者身份问题的一个宏观视野与论述主轴,将分别从社会、家庭、群体这叁个平行范畴来研究他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所受到的挤压以及群体内部所体现出的人性之恶。结语部分在得出“同性恋者无家国”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指认出《孽子》中男同性恋者寻找自我身份这一行为失效的结局,并进一步思考华文文学创作中同性恋书写蔚为大观的原因及其故事结局的重复性现象。(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12-01)

赵澍波[8](2017)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青年男同性恋者性别气质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8位青年男同性恋者进行深入访谈,将这些青年男同性恋者的生命历程作为研究主线,关注他们性别意识启蒙、社会化互动及具有冲击作用的生活事件,试图通过对这些青年男同性恋者的纵向分析,重点探析该群体是怎样形成不尽相同的性别气质,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他们的生命轨迹存在一种怎样的趋势?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讨上述研究结果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些启示。本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青年男同性恋者性别气质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碰撞的一个结果,具体的过程包括概念初醒、气质塑造、个体思考及自主选择四个阶段。该群体最初从家庭和朋辈处得到性别的初始概念,之后通过一系列的互动不断丰富自身对于性别气质的认知,经历气质冲撞事件后会产生对自身性别气质的思考,最终个体会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性别气质发展路径从而形成最终的性别气质。基于这样的研究发现,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供了相关服务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11-12)

庄薇怡[9](2017)在《消费与认同: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主义思潮与文化入侵影响着中国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的消费行为,社会商品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消费已经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代表着个体认同的表达。其中,身体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学中聚焦的领域。身体消费与认同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一方面,个体通过身体消费构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自我认同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消费又对个体的认同行动产生深刻影响。但是在这个领域中,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与认同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基于消费与认同的关系对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进行研究。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具有哪些特殊性?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受到哪些认同因素的影响?青年男同性恋者通过身体消费对其认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15名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调查访谈发现,青年男同性恋者身体消费的原动力来自于同性恋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色和边缘化的社交方式,大众传媒和媒体引导为他们身体消费提供了参考,原生家庭的消费习惯和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对“身体美”的高度认同增强了身体消费观。而青年男同性恋者在身体消费的实践中,又重塑了新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以及亚文化群体的群体特色。同时,也通过身体消费进行反歧视、反标签的群体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11-10)

朱勇,贺学俊[10](2017)在《性病门诊就诊者中男男同性恋者HIV检测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某区性病门诊就诊者中男男同性恋者HIV检测情况。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2月选择性病门诊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的患者8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金标快速检测和酶联双抗原夹心法进行进行诊断。结果 10例患者确诊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占门诊患者1.12%,其中男男同性恋患者5例(50.00%),异性4例(40.00%)。结论男男同性恋患者感染艾滋病毒比率较大,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预防和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7年19期)

男同性恋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滋病传入我国已经有叁十多年,传入至今已经导致了几十万人死亡,目前带病感染生存者数量庞大,在艾滋病传入我国早期,主要通过注射吸毒传染,过去前十几年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方式为注射伴不安全的性接触,最近几年不安全的性接触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毒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毒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艾滋病患者多因丧失疾病抵抗能力重复感染多种疾病,例如:肺结核、口腔霉菌感染、带状疱疹、脑炎以及其他感染等,后期多发展为恶性肿瘤,最终多因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现阶段艾滋病尚无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同性恋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放,黄李佳,钟林鹏,王一博,邢锦涛.男同性恋者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熊鹰.为什么男同性恋者更易感染艾滋病[J].人人健康.2019

[3].徐晓红,朱芳芳.灌南县2010--2017年男男同性恋者HIV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4].李放,王一博,邢锦涛,郑雪.年轻男同性恋者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2018

[5].郑聚业.生态化认同理论视域下的男同性恋者微信社区自我呈现机制[D].西南大学.2018

[6]..为什么男同性恋者更易感染艾滋病[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

[7].韩旭东.逃逸中的落网[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7

[8].赵澍波.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青年男同性恋者性别气质形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9].庄薇怡.消费与认同:青年男同性恋者的身体消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10].朱勇,贺学俊.性病门诊就诊者中男男同性恋者HIV检测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

标签:;  ;  ;  ;  

男同性恋者论文-李放,黄李佳,钟林鹏,王一博,邢锦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