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街区论文-徐鸿铭

既有街区论文-徐鸿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既有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城镇,街区,既有建筑,立面改造

既有街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鸿铭[1](2019)在《小城镇街区既有建筑立面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山东省某镇的街区沿街既有建筑立面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立面改造的有效方法,旨在改善小城镇街区既有建筑立面形象缺乏特色、整体感不强的问题,有效提升既有建筑立面的审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9期)

惠劼,刘苑芳[2](2019)在《既有城市居住街区的开放策略探究——以西安经开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城市道路间距和居住街区规模与商品住区建设规模之间的关系,在维持建设单位空间格局基本完整的条件下,探寻了叁种不同尺度的商品住区构成的居住街区开放的条件与方法,提出了既有城市居住街区开放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1期)

张蕾,王畅[3](2018)在《城市更新中老街区既有建筑的改造研究——南京中山北路、乐业村、凤颐村民国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的城市建设,造成了大量千城一面的现代化大城市。老街区是城市记忆与文化历史最完整的体现,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更新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京中山北路、乐业村、凤颐村几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南京中山北路、乐业村、凤颐村的建筑特色、保留与再利用价值、改造更新方式等等,对散存于城市中的小型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21期)

徐晓,解浩志[4](2018)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西四文创园改造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中心城区规划设计未来更注重老城的整体保护,由此北京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阶段。北京的中心城区仍然存在大量既有工业资源,要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兼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和挖掘工业建筑的空间使用潜力,探索工业资源改造再利用设计的创新方式。(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01期)

苏媛,王璐源[5](2017)在《城市街区·既有住宅·再生改造——2016中日国际研究设计工作坊》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和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联合举办的"城市街区·既有住宅·再生改造"国际研究工作坊,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艺设计等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旨在探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解决既有住宅存量过剩的现象和改善居民生活[1]。文章以提出老旧街区改造的可行性方案,总结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传统设计模式的差异性的方法进行学术实践,通过国际研究设计工作坊探讨"存量时代"城市空间复兴及住宅再生可借鉴的经验,为未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下既有建筑空间的再生改造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10期)

单文[6](2017)在《历史街区中既有现代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容纳人类行为活动的场所,不仅仅是某个历史片段建筑遗存的集合,其发展变化是动态的,是具有“历时性”特征的。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对其的改造行为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这其中不乏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成的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中有一部分在其存在的时间内容纳了公众的活动,承载了公众或多或少的集体记忆,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和社会价值,并且很多还远没有达到它们的物理年限,但大多都难免在其物质寿命结束之前就遭到拆除的厄运。这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层积”的历史脉络和当地居民的记忆,而且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污染,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审视和对待这些历史街区中的既有现代建筑。然而,对这些既有现代建筑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判断其是否值得保留,然后制定具体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案。这篇论文结合工程实践项目探讨了从历史街区中既有现代建筑的综合评价到改造再利用策略的操作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梁程程[7](2017)在《交通微循环引导下的山地既有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旧城内道路交通的建设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了诸如交通拥堵、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安全等诸多交通问题,而目前对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仍等不到相应的重视,在旧城更新的趋势背景下以交通微循环引到下的更新思路随之提出。交通微循环系统是在可持续、生态理念影响下,通过对支路网及支路网以下等级的微循环道路进行规划、组织与管理,促使居民选择低碳高效的交通方式,其倡导的是用小规模、微观层面的控制手段引导街区内的交通流。随着理念的深入与推进,其逐渐延伸到城市发展和更新的多个领域,并在一些城市范围进行了实际的更新改造实践,在缓解了区域内交通微循环系统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区域内居民居住、生活及交通的良性发展。城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既有街区作为旧城内最为常见、交通微循环系统特征最明显的区域,是城市最基本的人居环境组成单元,而伴随着既有街区功能、结构和环境的老化,街区亟待更新规划。通过针对于山地既有街区在交通微循环引导下更新规划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既有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地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将既有街区内交通微循环系统的现状特征进行剖解分析,并探讨街区自然和人工环境对其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交通微循环引导下街区更新的方法步骤以及具体的更新模式及策略,从而实现重庆山地既有街区在更新过程中交通微循环系统与街区自身的良好发展。在此构思基础上,本文拟通过七个章节来详细阐述:第一章通过论述了文章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范围、相关概念界定等,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第二章是论文基础理论的综述研究,主要对文章的交通微循环相关理论、相关技术方法、以及交通微循环对山地既有街区的相互影响进行阐述,并总结了国内外交通微循环用于改善区域交通问题的相关实践成果,对山地既有街区在交通微循环引导下更新提供借鉴。第叁章是论文对更新内容体系构建的探索,首先在山地条件下对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内容进行梳理,其次将交通微循环系统与山地既有街区相结合,分析了山地既有街区对交通微循环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山地既有街区在交通微循环引导下更新的空间要素内容体系。第四章是论文的现状实证调研研究,在梳理了重庆既有街区及其交通微循环发展历程和特征基础上,选取重庆主城区内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既有街区进行现状调查,对既有街区内的交通微循环系统以及更新空间要素的现状特征进行梳理和问题总结,并结合重庆山地既有街区在更新历程中的问题,提出交通微循环引导重庆既有街区更新的思路。第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主要在交通微循环引导的目标与原则指导下,提出交通微循环引导重庆山地既有街区更新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对各步骤下的现状特征、更新模式及策略、反馈调节进行阐述与解析,重点将山地既有街区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更新要素进行策略和模式探究,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土地利用更新、功能特征更新、公共空间更新以及环境设施更新五个方面,从而系统完整的提出重庆既有街区在交通微循环引导下更新的新思路。第六章是论文的案例实证部分,通过对重庆北碚老城荷花池街区进行更新规划和改善策略提出,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论文更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第七章是论文的结尾与总结,其概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山地既有街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崔旸[8](2016)在《基于城市肌理的传统街区既有建筑再生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肌理,就像每一个街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既有建筑。现今的某些“盲目更新”现象,不仅对当地的城市意象没起到保护作用,反而破坏了其传统的城市肌理。笔者不反对更新改造,而是认为应当具有一定的原则,也就是要秉持着一定的审美、城市愿景、场所精神或者文化内涵等要素去改造。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肌理概念的梳理与对既有建筑再生设计方法的整合,总结出符合传统街区既有建筑特点的再生模式,使建筑的再生带动整个街区的活力。“再生模式”包括既有建筑本身的改造、新建筑体量的介入及广场、景观因素的更新等,使周围既有建筑得到再生。首先,论文对城市肌理与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城市肌理的内涵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传统街区既有建筑与再生模式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再生技术的发展与再生策略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再者,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总结出城市肌理对传统街区中既有建筑再生的影响,以及再生的设计手法。通过手法的相互组合形成了既有建筑的再生模式,分为“内向、外向和内外协调”叁种类型的再生模式,以此为这一类型的建筑改造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最后,论文将再生模式进行延展,即通过对大连实际区域的试设计来完成实践与操作,实现本土的再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对再生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希望以这种图解化的模式来促进建筑再生设计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30)

马凌波[9](2015)在《城市街区既有建筑动态评价模型及更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增量扩张已逐渐让位于存量更新,既有街区的渐进式改造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议题。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已经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丰富成果,但大量存在的普通旧街区的更新有待深入研究。旧街区内通常存在着大量不同年代、不同质量和不同价值的既有建筑。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评价和描述,并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优化的更新策略,是旧城改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既有建筑的综合评价和更新策略做出一些探索。拟定既有建筑更新策略首先要对建筑做出科学的评价。本研究将基于指标打分方式的综合评价与基于量化计算的情景模拟相结合,构建既有建筑评价及更新策略模型。在获取和描述街区内每栋建筑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存量分类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类型典型建筑的信息输入评价模型,可以得到各类建筑的更新策略。评价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既有建筑的综合评价模型。其技术核心是通过对建筑的“现状”和“潜力”分别评价,构建矩阵模型来拟定建筑的更新策略。评价体系将既有建筑的价值分为功能、文化、物理、经济、生态等五个类别建立指标体系,对其“现状”和“潜力”分别进行评估,进而在定性层面提出建筑更新策略。第二部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生命周期成本(LCC)方法的动态评价模型。模型以FRAGSIM程序为载体,可以根据建筑的基础数据和更新方式计算出设定时间内的过程流量和总流量,进而比选不同更新策略的优劣。将第一步综合评价得到的可选策略输入动态评价模型,从生态和经济性能的角度进行比选,进而拟定建筑的更新时序。本次研究选取天津市鸿顺里街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区建设历史脉络梳理和实地调研,基于ArcGIS平台,建立街区建筑存量的信息模型。并将建筑更新策略整合在信息模型中,可以得到建筑更新演进状况的可视化表达。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信息,既有建筑的评价模型可以作为城市旧街区规划设计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李伟伟[10](2015)在《既有建筑改造类艺术街区街道的复合界面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建筑设计界的主题。与此同时,当今对街道复合界面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不足对街道整体品质的提升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本文将具有界面和空间两重特性的“复合界面”引入到既有建筑改造类艺术区之中,具体研究改造类艺术区中的目标街道的空间与行为特征,对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整体评价,旨在探寻我国改造类艺术区街道中现有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本文在明确街道空间复合界面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沿街行为属性、行为类型以及街道复合界面对于沿街行为的影响,将复合界面空间分为路径型复合界面、街道型复合界面以及区域型复合界面叁种类型。并以上海莫干山艺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艺术区内若干有代表性的街道进行空间分类,同时根据街道的复合界面对于沿街行为两个影响层面(形态与功能)、杨盖尔对公共空间环境的评价标准列出的各项评价因子以及现场观察法等因素,筛选和提炼出街道复合界面的评价因子集。通过现场发问卷调研形式来搜集数据,针对艺术区中的活动者进行改造使用后评价调查,并结合专家问卷确定的各项目权重值,得出11类大项,计28类子项的评价项目评价结果,并分析了导致各类因子评价优劣的主要原因。结合前人提出的“满意饱和度”的概念,对目标街道复合界面各评价因子项进行优先级排序,并从街区的形态性、功能、空间方面提出了改善街道复合界面整体质量的有效建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15)

既有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城市道路间距和居住街区规模与商品住区建设规模之间的关系,在维持建设单位空间格局基本完整的条件下,探寻了叁种不同尺度的商品住区构成的居住街区开放的条件与方法,提出了既有城市居住街区开放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既有街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鸿铭.小城镇街区既有建筑立面改造[J].建材与装饰.2019

[2].惠劼,刘苑芳.既有城市居住街区的开放策略探究——以西安经开区为例[J].住区.2019

[3].张蕾,王畅.城市更新中老街区既有建筑的改造研究——南京中山北路、乐业村、凤颐村民国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

[4].徐晓,解浩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西四文创园改造设计[J].居舍.2018

[5].苏媛,王璐源.城市街区·既有住宅·再生改造——2016中日国际研究设计工作坊[J].建筑与文化.2017

[6].单文.历史街区中既有现代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梁程程.交通微循环引导下的山地既有街区更新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7

[8].崔旸.基于城市肌理的传统街区既有建筑再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9].马凌波.城市街区既有建筑动态评价模型及更新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5

[10].李伟伟.既有建筑改造类艺术街区街道的复合界面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既有街区论文-徐鸿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