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位起搏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心室异位起搏点,空间分辨率,电极密度
异位起搏点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刚,李心雅,彭屹[1](2016)在《体表电位标测图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行构建的全心脏电生理模型,利用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以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在蒲肯野纤维网中选择24个心室异位起搏点,二维横向范围内(12.5 mm×16 mm)选取18个异位起搏点,在长度为7.5 mm的纵向区域选取6个异位起搏点。计算每个异位起搏点存在时的QRS等积分标测图(BSPMQRS),并分别在横向和纵向区域内,就每一个异位起搏点与其它配对点之间BSPMQRS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当相关系数小于0.95,则认为两点可区分。在体表导联密度对BSPM影响的探讨中,均匀抽取导联的同时保证剩余的导联依然可以覆盖整个胸廓。采用统计反演推算方法,根据较少导联上的数值反推整体导联的信息,并通过实际值和估算值的相关系数,以判断较小的导联密度是否有体现全局信息的能力。结果显示,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的横向分辨率为(2.80±0.62)mm,纵向分辨率为(3.25±0.39)mm。导联数目从252分别减少到132,72和36时,得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050,0.946±0.060和0.852±0.080,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分辨率也随相关系数的减小而降低。可根据应用目的在导联密度和相关系数间作出平衡。(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何叶军,何方田,吴祥[2](2015)在《房室交接区异位起搏点双向性传出阻滞所引发的心电图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房室交接区通常是窦性或房性冲动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其发放的异位冲动(期前收缩、加速的逸搏及逸搏)大多具有双向传导,前向传导产生QRS波群,逆向传导出现P波;当其冲动在异-肌交接区发生双向性传出阻滞时,所形成的不应期会影响下一个窦性或房性冲动的下传,出现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则会出现短暂性心室停搏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现将我们所遇到的5例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心脑血管病防治》期刊2015年03期)
许亮,孙中伟,彭屹[3](2009)在《基于正向模型仿真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减少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定位时间,可减少射线暴露时间并降低导管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采用基于虚拟人所构建的高精度的全心脏模型,探讨以多次正向仿真以求解逆问题的方法,对异位起搏点的定位问题进行仿真研究。以心内膜某片区域为例,设定不同位置异位起搏点,研究其位置和异常的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之QRS等积分图之间的关系;构建神经网络并进行泛化能力和人为加噪情况下的稳定性测试。神经网络对异位起搏点分区初步定位的精度达10 mm×5 mm,准确率为25/31(不加噪声)和23/31(信噪比2 dB)。在此基础上,提出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异位起搏点初步定位,并通过BSPM误差相似度的定量分析,指导消融术中导管移动方向进行更加精细定位的方案。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克服单纯数学求解逆问题中的病态特性,同时显着减小了计算量,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4](2008)在《胃电刺激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引发犬远端胃电紊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长脉冲逆行胃电刺激(retrograde gastric electrical sti mulation,RGES)诱导远端胃电紊乱的最低能量。方法在7条比格犬的胃大弯前壁浆膜层植入4对心脏起搏电极。通过最远端电极输入不同振幅的高频长脉冲胃电刺激模拟异位起搏,诱导远端胃电紊乱,从而获得最低电刺激能量。观察电刺激前、刺激中和刺激后消化不良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①最低能量为(85.71±11.34)(mA.ms)的高频长脉冲RGES可以影响远端胃慢波,而且刺激前后消化不良评分无明显差异;②RGES使远端胃正常胃慢波百分率降低[(92.48±10.57)%vs(25.25±17.08)%,P=0.001],胃电过速百分率升高[(0.61±1.05)%vs(55.37±25.05)%,P=0.001)。结论低能量高频长脉冲RGES可作为人工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的方式之一,其能诱发远端胃快速性胃电紊乱,且无可见的消化不良症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张侃,杨杰,余晓云,侯晓华[5](2008)在《正向低频长脉冲对逆向刺激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胃电过速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向低频长脉冲胃电刺激对逆向高频长脉冲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胃电过速的治疗作用。方法7条纯种雌性比格犬,依次沿胃大弯前壁浆膜层植入4对心脏起搏电极。通过距离幽门最近的1对电极输入高频长脉冲电信号诱导内源性胃肌电活动发生胃电过速,刺激参数为0.3mA、300ms、9cpm。刺激10min后,通过距离口端最近的1对电极输入不同振幅的低频长脉冲,直至纠正胃电过速,从而获得正向控制胃电过速的最小能量。观察电刺激前、刺激中和刺激后消化不良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正向低频长脉冲能够完全控制逆向高频长脉冲模拟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电过速,最小刺激振幅为(5.0±0.93)mA,最小刺激能量为(1500±277.75)(ms×mA)。获得完全控制的正向低频长脉冲与逆向高频长脉冲相比,正常胃慢波百分率升高(95.61%±3.78%vs42.68%±19.74%,P=0.001),胃电过速百分率降低(3.58%±0.85%vs40.29%±19.68%,P=0.001),主频降低(6.35±0.66vs5.60±0.85,P=0.031),主功升高(-9.67±5.08vs-2.26±1.03,P=0.001)。胃慢波基线期、高频长脉冲(RG-ES)期、完全控制的低频长脉冲(FGES+RGES)期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为1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向低频长脉冲能够完全纠正由高频逆向长脉冲模拟人工异位起搏点引发的胃电过速,并恢复由此降低的胃动力。(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6](2007)在《低频串脉冲对逆向高频长脉冲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电过速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向串脉冲对逆向胃电刺激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胃电过速的最小能量。方法在7条纯种雌性比格犬胃大弯浆膜层植入4对心脏起搏电极,每对电极间隔4cm,离口端最远的电极距离幽门 2cm。由近及远即为 ch1、ch2、ch3、ch4。记录20min 基线胃慢波后,由 ch4输入高频长脉冲诱发胃电过速。参数为:0.3mA,300ms,9cpm。并且,在 ch4输入10min 后开始,通过 ch1输入起始刺激参数为3s(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07-05-01)
顾翔,曹克将,陈勇,单其俊,许迪[7](2007)在《4种多普勒组织成像方式确定室性异位起搏点部位的比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探讨二维速度、加速度、M型及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模式对定位室性异位起搏点的价值及特征,为心内电生理标测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采用DTI不同模式对50例室性早搏(VP)、部分伴有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及1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进行研究。取胸骨旁左、右心室长轴、短轴观;心尖四腔、二腔观;右室流入道、流出道长轴观等各标准二维图像,分别采用二维、加速度DTI模式寻找与心电图所示的心室起搏或VP对应出现的最早激动亮点;采用M型及脉冲DTI速度模式测量心电图QRS波起点或刺激信号至局部心肌收缩带(波)起始的时间间期(△T),即电-机械兴奋间期,确定最短△T的部位,初步确定最早心室激动点即室性异位起搏点位置。部分病例以心内膜靶点准确定位标测或起搏点作对照。结果上述4种成像方式单独及联合运用后预测VP或心室起搏点的准确性分别为64%、77%、68%、73%和86%,各种方式间定位准确率无显着性差异,但联合运用与单独运用定位准确率间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二维、加速度DTI模式较直观;M型、脉冲DTI速度模式对时间、空间分辨力较强,对影像条件的依赖性较小。实际检查时联合运用可取长补短,从而有助于提高DTI预测VP起源或起搏点位置的准确性。该技术无创、安全、重复性良好,可与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相互补充,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闵杰青,田秀玲[8](2004)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儿童室性早搏异位起搏点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DTI对儿童室性异位起搏点的检测。方法 采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 2 4例心电图示频发室早的患儿进行室性异位起搏点的检测。结果 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在 17例发现异位起搏点。结论 DTI对室性异位起搏点的检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医药》期刊2004年05期)
戴蓉,涂学军,杨斌,刘莉萍[9](1998)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室性心律紊乱异位起搏点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新技术,与心电图同步,对26例室性心律紊乱患者的心肌显像作了初步研究,并与患者正常窦性心律的心肌显像作图像回放比较。发现当心电图上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DTI可同步显示早搏起源部收缩期高于其他部位心室肌运动的某一黄色亮点区,平均速度可达0.10~0.21m/s。而正常窦性心律时此亮点区则消失,运动速度低于0.05m/s,表现了异位起搏使该处心肌发生提前灌注的特征。此亮点区所在部位与心电图判断的室性异位起源部位相吻合,且更为具体。提示DTI直观反映了室性异位心律的确切起源部位及异位搏动前后心肌运动状况,为临床无创诊断异位起搏点及病灶、治疗与监测预后提供了一项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1998年12期)
周宏泉[10](1990)在《胃切除及Roux-Y吻合后空肠臂的异位起搏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约1/3胃大部切除后作Roux-Y吻合的病人会出现胃内容物滞留综合症,其确实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切断迷走神经而影响胃肠肌的活动力及张力,或者空肠Y臂可能有异常的活动力.为了明确下列叁个问题:①Roux-Y吻合后,空肠臂上是否有异位起搏点存在;②该异位起搏点是否会引起肠内食糜反流入胃;③如在肠壁上用起搏器刺激产生顺向蠕动,能否抵消(或抑制)异位起搏作用,作者给十条体重相似的狗施行胃迷走神经切断及40%胃部分(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1990年01期)
异位起搏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房室交接区通常是窦性或房性冲动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其发放的异位冲动(期前收缩、加速的逸搏及逸搏)大多具有双向传导,前向传导产生QRS波群,逆向传导出现P波;当其冲动在异-肌交接区发生双向性传出阻滞时,所形成的不应期会影响下一个窦性或房性冲动的下传,出现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则会出现短暂性心室停搏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现将我们所遇到的5例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位起搏点论文参考文献
[1].胡小刚,李心雅,彭屹.体表电位标测图进行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之分辨率及导联密度影响的仿真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6
[2].何叶军,何方田,吴祥.房室交接区异位起搏点双向性传出阻滞所引发的心电图改变[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
[3].许亮,孙中伟,彭屹.基于正向模型仿真的心室异位起搏点定位[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
[4].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胃电刺激模拟胃窦异位起搏点引发犬远端胃电紊乱的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
[5].张侃,杨杰,余晓云,侯晓华.正向低频长脉冲对逆向刺激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胃电过速的治疗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
[6].杨杰,张侃,余晓云,侯晓华.低频串脉冲对逆向高频长脉冲模拟胃异位起搏点诱发的胃电过速的治疗作用[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07
[7].顾翔,曹克将,陈勇,单其俊,许迪.4种多普勒组织成像方式确定室性异位起搏点部位的比较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
[8].闵杰青,田秀玲.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儿童室性早搏异位起搏点的检测[J].云南医药.2004
[9].戴蓉,涂学军,杨斌,刘莉萍.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室性心律紊乱异位起搏点定位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
[10].周宏泉.胃切除及Roux-Y吻合后空肠臂的异位起搏点[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0
标签:体表电位标测图(BSPM); 心室异位起搏点; 空间分辨率; 电极密度;